茶園生态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态倫理學思想,為複興茶産業而努力。

雲南是享譽世界的茶葉産地。早在唐代便被記載盛産茶葉的南诏國銀生府,在千年之後仍是聲聞遐迩的茶葉集散地,2007年更直接以茶為名改稱普洱。雲南分布着數量可觀的野生古茶樹群落和人工培育的古茶園,它們組成一條完整的序列,記錄下從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茶樹的發現及馴化史。長期以來,雲南曾與東南亞、印度阿薩姆邦、中國華南等地一起并稱為茶葉的起源地。随着科學技術的進步,植物分類系統、染色體測定、茶樹酯酶同工酶研究等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逐漸平息了曆史上遺留下來的争論,雲南作為世界唯一的茶葉起源地的論斷已為學界廣泛接受。
盡管滇南的布朗、德昂、哈尼、彜等民族的生活區域内分布着大量野生型、栽培型以及過渡型的古茶樹,當地人世代以茶為生,并擁有深厚的茶文化積澱,但早期文獻中關于雲南飲茶習俗的直接記載卻并不多。唐代樊綽的《蠻書》提到:“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南宋李石的《續博物志》也記載:“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椒姜烹而飲之。”按照《茶經》的說法“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而滇南的主要茶山即便是冬季也可采茶,是以會有“采無時”的記錄。和調味料一起飲用的習俗雖然今天看來有些特異,但與同時代的唐人差相仿佛,鶴慶縣利仆人的擂茶幾乎完整地保留下了這種古老的品茶習慣。
關于飲茶,雲南鄉間最經常看到的景象是大家圍坐在火塘邊喝烤茶。老人随手抓出一撮粗茶,投入洗淨并已烘幹的烤茶罐中,然後把茶罐直接架在火塘一角加熱。文山等地往往還會将火塘中燃燒的火炭拔出幾塊,另燃一堆篝火專做烤茶之用。茶罐會把熱量逐漸傳導到茶葉上,烤茶人估算着時間,不時拿起茶罐輕輕颠搖幾下,裡邊的茶葉随即完成了翻動。主人一邊談話,一邊觀察火候,同時斷斷續續地重複着抖茶罐的動作,是以很多地方的烤茶号稱“百抖茶”,意即需要在火上抖動約百次。
在開始階段,由于烤茶罐器壁很厚,熱度一時很難傳導到茶葉上,每一次翻動都會有一分鐘以上的間隔,随着茶罐内溫度逐漸升高,翻動的頻率越來越快,茶葉也逐漸帶上淡淡的煙火氣息。為防止烤焦,茶罐會徹底遠離火源,烤茶人将其握在手中,手腕的搖動幾乎一刻也不停。茶葉經烤制後更加蓬松,據說味道也更容易催發出來。一些茶藝表演中經常宣稱烤好的茶葉會呈現所謂“葉黃”“梗泡”“蛤蟆背”的特點,但這基本是從下文還要讨論的《茶經》中的“炙茶”條中引申出的。
盡管不同地區甚至不同的個體對于最佳火候的了解都明顯不同,但膨脹、發黃和帶泡點确實是民間一般通用的概括。待茶葉烤好,便将燒好的開水注入烤茶罐中,由于此時罐體溫度很高,注水時往往會發出“嘭”的一聲輕響,是以烤茶也經常被喚作“雷響茶”。稍微冷卻後,主人還會視情況決定是否再加入一些開水,有時還要将其放在火上繼續煨煮兩三分鐘。
随後,便開始殷勤地給客人分茶。一般每人隻有一小盅,老人們捧在手中慢慢嘬飲,同時談天說地,念叨一些家常裡短。當然,更多的時刻也會相對忘言,各自沉浸在茶水的世界中。品飲烤茶很消磨時間,它可謂是雲南鄉間傳統慢節奏生活的最佳寫照。烤茶一般以沖水三道為限,喝完後如有需要會重新烤制,當然也有沖泡一次後便丢棄的情況。烤茶茶汁濃酽,除了草木清氣之外,它最被推崇的特點是入口時的濃厚茶香以及其他茶飲無法比拟的回甘。烤茶被認為還有清咽利喉、爽口提神的奇效。老人們的經驗是烤過的茶不傷胃,而且飲後身體更暖和。很多人喝過烤茶後會紅光滿面,感覺精力更加充沛。
在很多民族的中老年人群中,烤茶配上糍粑、燒洋芋等本土小吃往往比白酒更受歡迎。尤其是冬季,一些山區居民整日都是圍繞着火塘和烤茶度日。不過,由于茶汁濃度極高,不加稀釋就飲用經常會讓人興奮異常,很多人會憶起孩童時被烤茶“醉”倒的情節,直到今天很多成年人也以會“醉”來警告那些想要品嘗烤茶滋味的年輕人以及未曾體驗過的外來訪客。
一般說來,鄉下飲茶多不講究,粗陶小盅有時候甚至是竹木削成的器皿都會用來充當茶杯。烤茶時,茶水和茶罐溫度都很高,有些家庭會在茶罐搖桿部位纏上布條或麻繩隔熱,但多數人家都是使用舊的布片墊在手上。火塘上方往往懸有鐵鈎,挂在上面的水壺中煮着開水備用。整個烤制和品飲過程處處都流露出随意,同時也散發出一種古樸的意味。
各地烤茶的步驟雖然基本相同,但不同民族之間在細節上仍有一些差異。雖然并不絕對,但滇西北很多人更習慣用火鉗夾住烤茶罐烘烤,滇南的一些民族多喜歡用手削的竹筷伸進烤茶罐中輕輕攪拌,有些講究的回族家庭還會在火盆上架上一片鐵絲網,不僅幹淨衛生,而且火候更好把控。高海拔地區的居民在喝烤茶時有時還要加入姜片。單就茶水的味道而言,細品之下也能發現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很多彜族人家制作的烤茶焦糊味道很明顯,但在更多的地方,淡淡的焦香都會被茶葉的濃郁清香遮蓋。
(安根團隊摘自張海超等:雲南少數民族傳統烤茶習俗刍議)
安根團隊,20餘位各領域農業專家,提供成熟的土壤恢複內建方案、生态修複內建方案、農殘解決內建方案和生态農業社會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