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二世,歐洲少數幾個赢得“大帝”頭銜的将軍之一,他率領普魯士軍隊作戰逾二十五年,在與許多敵人的對決之中,基本上都是處于兵力劣勢。腓特烈指揮的軍事行動大膽勇敢、無所畏懼,作戰特色表現為先發制人。這位“古老的德國人”建立了一個偉大的軍事強國,使普魯士帝國在歐洲大陸上統治了半個世紀之久。
直到拿破侖一世的出現,才有人可以在軍事造詣上超過他。拿破侖在軍事生涯的鼎盛時期,曾前往波茨坦瞻仰腓特烈二世墓,對這位已故的普魯士上司人稱贊有加,他感歎道:“如果他還活着,我們是不可能站在這裡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年少繼位的國王</h1>
1712年1月24日,腓特烈出生在柏林,在他的童年生活裡,并沒有迹象表明他在未來會具有什麼軍事能力。他喜歡哲學和藝術,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是以認為他是一個懦弱的孩子,小腓特烈在精神和體能上都受到了父親的磨煉。迫于父親的壓力,腓特烈接受了在父親的精銳兵團私人護衛隊裡服兵役,在那裡,他對軍事的看法并沒有什麼改觀。
腓特烈二十歲的時候和一個軍官朋友一起試圖逃往法國,然而卻被抓住了。腓特烈被迫親眼目睹了他的朋友被處以死刑,自己則被關進了監獄。在被監禁期間,腓特烈終于向命運低下了頭,十八個月的監獄生活之後,腓特烈與父親和解了。
1732年,他受任魯平步兵團團長,1734年,加入了由薩伏伊•歐根親王指揮的波蘭王位繼承戰争中的普魯士軍隊。年輕的腓特烈從歐根親王那裡學到了許多作戰原理,成為日後作戰的基礎。他在鑽研戰務藝術的同時,還一直堅持着對音樂和藝術的學習,并且開始了與伏爾泰長期的通信往來。
1740年5月28日,也就是父親威廉一世死後的第三天,腓特烈繼承了王位和軍隊的統治權。他立即展開提升全民素質的運動,進行軍事改革,廢除審査機構,設立個人權利機構,保證出版自由,還廢除了對平民囚犯的酷刑制度。
在軍隊内部,腓特烈很快建立了“唯我獨尊”的軍事上司地位。他聚集威廉一世時期的進階将領,并宣布:“在這個王國裡,我是唯一可以行使權力的人。”
腓特烈繼承的是一支擁有八萬強壯兵力和充足軍費的軍隊,士兵大部分來自社會的最底層,接受職業軍官殘酷的軍事訓練。然而不論實力如何,普魯士軍隊仍然面臨着強大的敵人。面對法國、奧地利以及俄國的四面包圍,腓特烈的普魯士帝國缺少山脈和河流這樣的天然屏障做防禦工事。
繼任了軍事統治權幾個月的腓特烈制定出了一套作戰政策,并在他餘下的軍事生涯中堅持運用,那就是:在鄰國敵軍産生了軍事威脅,并且沒有确定作戰行動部署及已經确定敵軍弱點的三種情況下,腓特烈将會發動突然襲擊。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七年戰争</h1>
不論敵軍在數量和力量上所占什麼樣的優勢,腓特烈都采用他最擅長的發動突然襲擊的軍事行動方式。然而,腓特烈不會在敵軍位置未明的情況下盲目發動襲擊,他已經成為一個運用地形、計策和奇襲的高手。
1747年,腓特烈出版了《腓特烈大帝的軍事指導--獻給我的将軍們》一書,這本書不僅為軍隊提供了一個作戰指南,他還在重寫這本書時較長的描述了他作戰系統中政策和計策在現代戰争中所起到的作用。
腓特烈的第一次作戰經驗給他許多軍事政策的形成産生了影響。1740年10月,奧地利君主查爾斯六世還沒有确定王位的繼承人就去世了,腓特烈趁着奧地利國家和軍隊處于混亂的時機出兵發動襲擊。
戰争伊始,普魯士軍隊在奧地利毫無防禦能力的情況下取得了勝利。1741年4月10日,奧地利軍隊在莫爾維茨戰役中重整旗鼓,他們的騎兵打亂了普魯士馬隊的行軍路線,迫使普魯士軍隊撤出戰場,普魯士騎兵統帥說服了腓特烈一同撤離了戰場。
雖然腓特烈帶領騎兵撤離了戰場,可普魯士的步兵卻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極端窘迫的腓特烈重新回到了前線。他決心再也不會從一個勝負未決的戰場上離開,并發誓要改善他的騎兵。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腓特烈窮兵黩武,他表現出來的大膽無畏達到了一個近乎固執的程度。腓特烈還在此期間訓練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
1742年,西裡西亞戰争結束,取得勝利的普魯士軍隊沉浸在永遠無敵的喜悅之中。1744年,腓特烈再次進軍奧地利,并很快取得了第二次西裡西亞戰争的勝利。此時,普魯士在整個歐洲已經成為主要的軍事力量了。
在1744年至1754年的十年時間裡,腓特烈出版了他論述戰争的書籍,并同時擴充了軍隊。他将馬拉炮兵團直接并入騎兵團,廣泛開展軍事訓練和野外演習。他修建公路,便利了商業發展,有助于軍事防禦,還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來支援未來的戰争。
1756年,仍然因為周圍的衆多敵國而坐卧不安的腓特烈聯合英格蘭發起了對奧地利和法國的“七年戰争”。腓特烈沿用他一貫的進攻手段,先發制人,向薩克森(Saxony)發起突然襲擊。雖然腓特烈攻打準備不足的薩克森有一定的軍事目的,然而很明顯,他對薩克森一直懷有敵意,是因為腓特烈年輕時曾經在薩克森宮廷感染過性病。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三、七年戰争的結束</h1>
盡管在戰争初期取得了勝利,可是腓特烈很快就認識到這些來自奧地利、法國和俄國的敵對力量在兵力上遠遠超過自己。于是他縮短戰線,集中戰鬥力逐個擊破。1757年11月5日,在羅斯巴赫會戰中,腓特烈軍隊利用地形做掩護,集中兵力擊潰法奧聯軍,以少勝多。
12月5日,洛伊滕會戰中,腓特烈軍隊制造虛假的主攻方向,在山丘的掩護下轉移其餘兵力至洛伊滕,痛擊并殲滅了奧地利軍隊的薄弱環節。1758年8月25日,曹恩道夫之戰,普魯士軍隊又采用基本相同的作戰政策擊敗了俄國軍隊。
盡管普魯士戰勝了這三個國家,然而戰争對于腓特烈來說卻不隻是勝利。即使腓特烈的戰術被證明是高明的,可哪怕就是勝利的戰争,也給腓特烈帶來了輕易無法彌補的損失,軍隊的戰鬥力被削弱了。1759年至1761年,腓特烈帶領着筋疲力盡的軍隊橫穿歐洲大陸,卻沒取得過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為了國家的生存,他在戰場上儲存兵力,可這是他所能做到的一切了。
就在局勢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腓特烈向世人證明了“運氣”對于一個偉大的軍事指揮家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1762年,腓特烈的軍隊已經虛弱到再沒有能力發動進攻了,他們很快就要被俄國軍隊消滅。
然而此時,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去世,非常膜拜腓特烈的彼得三世繼位。他把俄國軍隊撤出先前的聯軍,并與腓特烈單獨簽訂了停戰協定。幾次不是很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之後,1763年1月16日,奧地利和法國同意簽署胡伯圖斯堡停戰協定,“七年戰争”結束了。
回到祖國之後,腓特烈重建立設家園,他投入了和戰争中一樣的熱情緻力于人民生活品質的提高。腓特烈還一直保持着對音樂與藝術的研究,直到1786年8月17日,在他的無憂宮中逝世,享年七十四歲。即使沒有了腓特烈的直接上司,普魯士軍隊仍然保持着軍事優勢,直到下個世紀拿破侖的出現,普軍才被打敗。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盡管普魯士的軍隊在“七年戰争”的後期有所衰落,可是這場戰争卻鞏固了腓特烈一生作為一個偉大的軍事指揮家的威望。是他的上司使國家保持強大,并且成為未來半個世紀的歐洲軍事強國。腓特烈是一位真正的“大帝”,他是界于馬爾伯勒時代與拿破侖時代之間的最有影響力的軍事指揮家。
參考資料:《歐洲戰争史》、《普魯士王國編年史》、《德國通史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