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作者:月明覓燕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徐積锴照片

甲午中日戰争爆發,風雲變幻,戰争激蕩,全中國上下舉步維艱。

三年後,一聲哭聲橫空而出,令江南一隅富商之家,在昏天黑的渾噩年代,舉家上下,喜上眉梢。

這位嬰孩便是徐積锴的生父,也是中國現代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别西天的雲彩。”這首脍炙人口的離别詩歌,便出自徐志摩之手。

殊不知,這一代才情橫溢的民國詩人,卻終究因情緻死。他與三位女子的一生癡纏,也如他的詩一般,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

盡管徐志摩對待婚姻和感情“二三其德”,沒有從一而終的堅貞,但他的兒子徐積锴一生卻隻愛了一個人,把他一生的浪漫,盡數給了他的妻子張粹文。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徐積锴與張粹文

對于父子二人這大相徑庭的婚戀态度,可以從他們二人的人生軌迹中一探究竟。

徐志摩祖居海鹽縣花巷裡,在這個山清水秀的魚米之鄉,徐志摩于甲午中日爆發三年後,誕生在了當地數一數二的富商家裡。

徐志摩的父親是當時的硖石商會會長徐如申,徐志摩是徐如申的二房太太所生,也是徐父的第一個兒子。

徐志摩的出生,令全家歡欣不已,可謂是衆星捧月般的待遇,是以徐志摩的童年大多是天真爛漫的無憂生活。

徐家雖富裕逼人,但卻缺少令人稱貴的文人才人。徐志摩曾在《猛虎集》中提起:“從永樂以來,我家裡沒有寫過一行可供傳誦的詩句。”

正因如此,又加上徐志摩于周歲之時被一和尚稱作“将來必成大器”之人,是以不管是出于希冀徐志摩“學而優則仕”還是科舉廢後希望他子承父業,緻富救國,徐申如都極為重視他的學識教育。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徐志摩父親——徐申如

家庭親人的寵愛,生活上的富足無慮,加之思想和教育的學習熏陶,為徐志摩日後的性格養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石,也為他後來的愛情史詩埋下了伏筆。

徐志摩自幼調皮,天馬行空,但他悟性極高,是不可多得的天才。

彼時的政界風雲人物,後任中國民社黨主席的張君劢在杭州第一中學的校長室裡做客時,被一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所吸引,又見《鐳錠與地球之曆史》,面露喜色,聲聲稱贊這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博文廣識。

這位将文學、社會與科學都巧妙成文的中學生,便是徐志摩。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張君劢

張君劢請來徐志摩交談,其眉清目秀的儒雅樣貌和口齒伶俐的文學口才,頻頻令張君劢稱贊,又加之其家境殷實,張君劢便為自家妹妹幼儀挑中了自己認為的如意妹夫。

自此,徐志摩系上了“煩惱結”。

徐志摩在徐張兩家父母的安排下,極不情願地迎娶了張幼儀,于是一樁新時代的封建包辦婚姻又成就了。

徐志摩婚姻的态度是以愛情為源頭的,他認為“夫妻是靠愛情來結合,有了愛情,才有真正幸福可言。”

結婚那天,生性自由,對愛情有着崇高向往的徐志摩一想到自己将要和一素不相識的女子結在一起時,他疲倦又憂愁。

洞房花燭時,衆親朋賓友跑去鬧洞房,卻發現新郎不在房間裡,且四處尋不到人。父親氣急敗壞又憂心忡忡之際,徐志摩卻躲在母親的老屋裡,插上門,關上燈,事不關己,高高睡起。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張幼儀照片

婚後的徐志摩和張幼儀相敬如賓,沒有争吵也沒有纏綿熱烈的愛情。不久後,徐志摩便踏上了出國求學的路,留張幼儀一人在老家凄涼淡然。

倫敦國際聯盟協會上,徐志摩結識了林長民、林徽因父女,林徽因那雙靈動有韻的眼睛和中西文學兼修的才氣深深地吸引了徐志摩。

他們二人舞會上翩翩起舞,是對方的固定舞伴;花前月下談文作詩,是對方的文友知己;同遊康橋,打情罵俏,綿綿地相愛着。

正是由于徐志摩對愛情的極度向往與渴求,是以當他遇到林徽因,初嘗愛情甜滋味時,他毅然決然地回國與張幼儀提出了離婚,盡管冒時代之大不韪,他也甘願為愛,在所不辭。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林徽因照片

可是林徽因對待感情和婚姻的态度就比徐志摩理智多了,她沒有徐志摩對羅曼蒂克的那種強烈追求,即使徐志摩作為她的初戀,熾熱又纏綿,她也能穩住那顆跳動的心,冷靜的分析對待。

是以後來林徽因對自己的女兒說:“徐志摩當初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

縱觀徐志摩的一生,他就是太過于浪漫主義化的思想,才導緻他愛情和婚姻的坎坷,甚至間接地一手造成了自己的死亡。

林梁婚定,本來如死灰的心,輾轉間又被一代名媛陸小曼燃起。于是徐志摩不顧家人和恩師梁啟超的反對,堅決地将陸小曼娶進了家門。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陸小曼照片

當時的陸小曼是“北京不得不看的一道風景”,她愛詩畫、善歌舞、喜玩樂,卻偏偏又是在父母的包辦婚姻下,嫁給了後任民國交通部護路軍副司令的陸軍上校王赓。

文藝俏皮的陸小曼自然是與事業心極強的王赓格格不入。

王赓與徐志摩為舊交好友,他公務繁忙時,總會請求徐志摩陪小曼遊玩。

就這樣一來二去,婚姻無愛、愛情無果的徐志摩與婚姻同樣不幸福的陸小曼找到了彼此的情感慰藉和心靈伴侶,兩人人暗暗明明地生了情愫,并一發不可收拾。

陸小曼在一次赈災義演結束後,邀徐志摩去吃點心。盡管徐志摩看到手表的時間已是深夜十一點,但他仍欣然答應了。

兩人走進一家咖啡館喝着牛奶,談着詩詞志趣,令陸小曼興奮不已。忽地徐志摩對陸小曼說:“回去太夜深了,王先生會不會……”

陸小曼聽聞,頭也沒擡,隻是手把銀匙攪着牛奶淡淡地說道:“在我們的談話中,最好不要提到他。”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陸小曼第一任丈夫王赓

徐志摩心頭一陣顫動,深覺陸小曼與自己的相似之處。他用自己的理想方法解了自己現實的煩惱結,也想幫助小曼從無愛婚姻的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

于是當晚,徐志摩“Kiss the fire”,用一個深長纏綿的吻,向社會爆發了一場驚雷。

他将一個有夫之婦從深愛她的丈夫身邊奪走了。雖然在當時,徐陸二人為人诟病,但他們二人仍覺得自己的婚姻被愛情滋潤,甚為甜蜜。

本以為徐志摩會就此收心,與陸小曼平靜恩愛地生活,但培根說過:“愛情一旦幹擾情緒,就會阻礙人堅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很顯然,徐志摩就是如此。

1931年秋,徐志摩去北平看望養病的林徽因,與她說笑,逗她開心。後來,11月20日林徽因的一個對外學術講座,徐志摩許諾幫她籌劃。

深情守信的徐志摩為了按時赴約,用一張免費飛行券,搭上了從南京飛往北平的濟南号郵機,也搭上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恩師梁啟超曾對其長言相勸:“若耽迷于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意盡矣……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複能自拔。”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梁啟超照片

竟一語成谶般,預示了徐志摩的未來人生。飛機臨近濟南時,撞山墜毀,為情奔赴的徐志摩,随着一聲炸響,在追逐愛情的天空中逝去。

胡适曾說:“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但天才之是以為天才,也正是由于他近乎癡狂的浪漫主義情懷,可以說是,因愛而才,又為愛所隕。

徐志摩,每每談起他,除了其突出的才氣和文學造詣之外,總是免不了将他和情纏連在一起。

都說愛情會使人變傻,連莎士比亞都曾說:“愛情是盲目的。”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文人也難抵美人之禍。

徐志摩一生多情,而且每位和她有故事的女人都貌美皆宜,但他終究卻也無福終生享受愛情的美好,隻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場。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張幼儀與徐志摩

時人皆曉康橋曲,再别舊人觀新人。

作為徐志摩的長子(徐志摩與張幼儀還有一次子,因病幼年夭折),徐積锴除繼承父親喜愛外貌美麗的女子之外,還繼承了他父親的才華。

但是這兩種繼承卻又有着天壤之别。

徐志摩愛美人,短短一生,纏綿三人。徐積锴享年一百多歲,卻從始至終隻平淡宜然地愛了一人。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徐積锴和張粹文結婚照

先是徐志摩與張幼儀離異,到後來徐志摩逝去,徐積锴大部分都是由張幼儀一手撫養成人的。

徐積锴到了适婚年齡,張幼儀曾問過兒子,喜歡什麼樣的伴侶。一向善良聰慧的徐積锴特别直接坦然地對母親說:“我沒有什麼别的要求,隻要人長得漂亮就行了。”

張幼儀一聽,頓時心有餘悸,他想到徐志摩也愛外貌美麗的女子,擔心徐積锴步徐志摩的後塵。

但張幼儀的擔心完全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徐積锴并不是徐志摩式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是個務實派的商人。

他完全不懂他父親所癡迷的那些深韻詩文,他起初隻是為了減輕母親負擔,選擇了土木工程,後又因為生活和事業,從了商。

縱然張幼儀因為兒子的擇偶标準擔心不已,但她還是盡心盡力地為兒子物色到了一位漂亮姑娘——張粹文。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張粹文照片

徐積锴一見到亭亭玉立,風姿綽約的張粹文當即便陷入了愛情之中。

雖說徐積锴和張粹文也是經人說媒相識,但當時的二人是在一見鐘情之後,談了三年的自由戀愛,才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認定了此生為彼此的伴侶。

而不是像徐志摩和張幼儀,未曾見過,便匆忙結成在一起,也難怪徐志摩一腔愁怨。

徐志摩是見一愛,傾一心,而他的兒子徐積锴是娶一人,愛一生。

當時的張幼儀已從與徐志摩的失敗婚姻中成長起來,她深知夫妻二人同步才能長久道地理。于是,擔心張粹文步自己後塵的張幼儀為張粹文請來家教,教她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在婆婆張幼儀的幫助下,張粹文精通中、英、德、法四種語言,變成了才貌兼具,秀外慧中的女子,也使得張粹文與徐積锴的夫妻關系一直很好。

繼承了父親徐志摩優良基因的徐積锴,因天資聰慧,學業上有所成就,需繼續出國深造。得知此消息的張幼儀,一人攬下照顧孫兒的生活重擔,讓張粹文同徐積锴一同前去。

深知母親用心良苦的徐積锴和張粹文夫婦,感動不已,決心努力學習,不辜負母親的一番心意和付出。

出國後的張粹文潛修設計專業,成了名噪一時的服裝設計師。徐積锴看着一路走來,不斷成長的張粹文,心中滿是欣慰和贊賞,并對她更加愛惜。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張粹文的服裝設計

後來,張幼儀的公司遇到危機,生意受損,徐積锴夫妻二人也是以變得生活窘迫。

張粹文為了徐積锴能夠繼續安心完成學業,主動提前離開了學校。她進入社會打各種零工,咽下各種酸苦,隻為供養丈夫學習。

對于妻子默默無言的種種付出,徐積锴全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并向張粹文許下承諾:“此生絕對不會辜負妻子”。徐積锴也确實說到做到了,他堅定地執着張粹文的手,與她偕老到了白頭。

除了與妻子相濡以沫,忠貞不渝的愛情令人稱道,徐積锴面對母親後來遇到自己的人生幸福時,也是善解人意的開明豁達。

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後,自己孤身一人漂泊了大半生,終于在中年之際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良人蘇紀之。但她首先想到的不是為了自己的愛情奮不顧身,而是先要問過自己兒子和哥哥的想法。

徐積锴在母親小心詢問的信中回道:“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句句飽含對母親的真情關切,盼望母親也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婚戀幸福。

足以可見徐積锴對成就美滿愛情婚姻的開明态度。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左一為徐積锴,右一為張幼儀

新時代的多情詩人徐志摩,一生短如流星劃過,情愛史卻如隕石墜落般令人深刻。

反觀他的兒子徐積锴,一生長壽漫漫,沒有轟轟烈烈,激蕩疊起的戀愛,也沒有父親像自己寫的浪漫詩文那樣追求自己的幻想愛情,而是平淡幸福地過完了自己的一生。

傳回去再看徐積锴百天“抓周”時的情景,他在量身尺、銅闆、算盤和徐志摩用過的毛筆中,用他稚嫩的小手,顫顫地抓起了徐志摩的毛筆。

彼時可謂是令徐家上下欣喜不已,徐申如以為徐家又會出一位有名的讀書人。可徐積锴完全與其父背道而馳,自始至終無感于詩文,反而像母親一樣,在商業上有了一番所作為。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張幼儀與徐積锴

這些戲劇性的寫照,正是徐志摩和徐積锴父子二人對待婚姻态度截然不同的真實反映。

徐志摩和徐積锴這對父子,從一出生就注定了會擁有不同的人生軌迹和婚姻狀況。

徐志摩從小自由,無拘無束,年少鮮有為生計擔憂,隻知道在詩文的世界中虛無漂遊。

徐積锴自幼跟随母親,深知父母離異後母親一人的艱辛,也曾為了生活提早選好了學業,他隻知道實際收獲帶來的幸福。

胡适曾總結徐志摩的人生觀說道:“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的信仰,這裡面隻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一生的曆史,隻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曆史。”

而徐積锴他的人生觀卻是:美、務實、忠誠。

是以徐志摩的理想主義人生觀造就了他的浪漫主義愛情觀,使他的一生都在追逐愛情裡輾轉。徐積锴的現實主義人生觀造就了他忠貞不渝的愛情婚戀觀,使得他一生守護了一份愛情。

父子同樣愛美人,徐志摩短命風流,徐積锴享年百歲卻隻愛一人

徐積锴一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