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作者:毒舌電影

4.23,世界讀書日。

一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節日。

讀書。

一個越來越陳舊的習慣。

作為靠新媒體吃飯的人,Sir似乎應該追更新的熱點,講更潮的電影。

誰要聽你講書?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Sir今天偏任性一把。

講一部老片,關于讀書。

為那群安靜的、孤獨的、守舊的你們——

《朗讀者》

The Reader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經典無需多介紹。

豆瓣Top250,金球獎、奧斯卡和歐洲電影獎的最佳電影提名。

被稱為凱特·溫斯萊特最大尺度的表演(《泰坦尼克》那幾秒都是小兒科),她也憑借此片拿下當年奧斯卡影後。

關于《朗讀者》的影評、解讀,已經太多。

這也的确是一部奇妙的電影,它的攝影、配樂、表演、主題……都是上乘。

能供每個人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得出感悟。

Sir今天無意展開。

隻講清楚一件簡單的事:

書籍(或者文字),究竟能帶給我們哪些獨一無二的意義?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先簡單說說故事。

始于一段禁忌之戀。

15歲男孩遇上36歲中年熟女。

那是欲望被點燃的夏天,兩人一拍即合,沒有過多的暧昧。

兩次見面,就滾上床單。

而且還是每天滾,花式滾。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不得不說,電影選角眼光精準。

凱特扮演的女人,剛強、直接、執拗。

你能從當時33歲的凱特眼神中感受到一股近乎決絕的堅定。

大衛·克勞斯扮演的鮮肉,清澈、細膩、敏感。

同樣看眼神,小小年紀,竟能在脆弱中自帶一絲哀傷。

這也為故事後面他的中年時期各種決定,埋下鋪墊。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說到這裡,故事是想走獵奇的低俗路線嗎?

不。

除了肉體關系,還有精神交流——朗讀。

沒錯。

不是一起讀書,而是男孩每天在做愛前,要先讀書給她聽。

在米夏聲情并茂地朗誦下,漢娜展示了她感性的一面。

有時像小孩般笑出聲。

讀到悲傷時,又哭到心碎。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但她此時并不知道——

讀書這件事,會影響她一生。

如何影響?

既然Sir今天講的是書籍,那線索就要從文字中找。

電影匆匆提到過一段台詞,在Sir看正是整部作品的題眼。

課堂上,男孩走神了,腦海裡全是姐姐的肉體。

此時畫外音卻保留了老師說的一段話:

西方文學的核心在于保密的觀念。

人物性格整個建立在人們之間未能公開的某些資訊上。

其原因可能是多樣的,或卑鄙,或高尚。

以緻人們決心守口如瓶。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記住這段台詞。

在Sir看,它正是全片的題眼——

它解釋了書籍的正确打開方式。

看書,不是看它說了什麼,也不是看它沒說什麼。

真正會讀書的人,會去體會,去琢磨,它選擇不說什麼。

可惜。

為了讀懂這個道理,兩人都犧牲了一輩子的時間。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故事從三分之一處急轉直下。

再沒有任何香豔鏡頭,更失去了夏日的活潑,男女的情欲。

進入冬季,伴随德國的街頭逐漸變得陰冷潮濕。

漢娜足足消失了八年。

八年,米夏成長為了法學專業的大學生。

八年,整個歐洲仍試圖從二戰的陰霾中恢複過來,各種平反運動,風起雲湧。

直到一次庭審。

米夏以學生的身份跟着老師去旁聽,學習。

誰知,被告席赫然站着他最熟悉的女人——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八年發生了什麼?

她為什麼會背上納粹的罪名,讓所有人想緻她于死地?

一個細節。

當年漢娜消失前,她升遷了。

作為列車售票員的她,被上司賞識,不用再跟車售票,而是搬進辦公室裡工作。

這是要當白領了啊!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誰知。

漢娜一點高興不起來,反而回家收拾東西走人,再也沒出現過。

旁人看來,這是升遷。

但在她看來,卻是天大的麻煩——

進辦公室,意味着必然要跟文字打交道。

你可能想問:她不是愛讀書嗎,這不是有大把時間讀書了?

這正是導演毒辣的地方。

電影的所有反轉,絕不明說,而是通過各種不起眼的線索鋪墊,然後引導你自行引爆那個最不願接受的事實。

你想起來了。

她喜歡書,但從沒看過一眼書。

她熱愛故事,卻在約會點菜時對着餐牌一臉無助。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而此時,漢娜恰巧又面對一次關于文字的關鍵判罰——

法官要通過她的筆迹确認,那份罪大惡極的檔案是不是她寫的。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聽到這裡,旁聽席上的米夏松了一口氣。

對,他也想起來了。

——漢娜是個文盲啊,肯定不是她寫的!

結果呢?

他後來的表情是這樣的: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原來,漢娜沒有說出自己不識字的事實。

面對法官遞過來的筆和紙,她一把推開,爽快地承認了不屬于自己的罪狀。

對她來說,文盲的恥辱甚至要大于納粹共犯的恥辱。

漢娜就在米夏的目送下被判處終身監禁。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你又想問,為什麼?

另外的被告,撇清關系,隻判四年。

而她,執着地獨吞罪名,終身監禁。

——這不是正常人都會做的選擇題嗎?

恰恰,《朗讀者》要做的,就是要推翻各種我們認為的常識、規則、事實。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之後,電影再次切換節奏。

它變得溫情起來。

《朗讀者》在不斷地切換情緒中,展現出它的厚度。

你可以把它看作一部遺憾但凄美的愛情片;

或者把它看作一部沉重深刻的戰争反思片;

甚至把它看作一部在宏大曆史中,小人物抗争命運的勵志片。

監獄裡的漢娜,得到了重生。

中年米夏把一部部書籍錄成錄音帶,寄進監獄給漢娜。

已步入老年的漢娜,聽着錄音帶,做出了她一直沒能踏出的一步——

學習識字。

這一幕,讓許多人動容。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但如果讓Sir說,《朗讀者》的意義不僅于此。

在Sir看,它是一部能重塑你對這是世界,對人,對情感的認知的文學電影。

什麼意思?

首先,它有着差別于一般電影的,制造意外的能力。

簡單說,你用“正常”的思維,是絕對猜不到它的走向的。

舉幾個例子。

米夏知道漢娜不識字,他還是法學學生。

他應該知道,自己作證,能幫漢娜減刑,且保證法庭公平,也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于情于理,他都應該站出來作證。

他有嗎?

沒有。

闊别八年,曾經最愛的女人可能這一輩子都要成為階下囚。

按常理,他應該去見她一面。

說清楚他沒出庭作證的原因,或者僅僅是去做個告别。

他想。

他也這麼做了。

但走到監獄門口時,米夏停下了腳步,然後轉頭傳回。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不止這些,但Sir也不便繼續劇透。

Sir還記得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的咬牙切齒——

為什麼?到底為什麼?

如今,Sir懂了。

線索,依然要在書裡找。

電影反複提到了兩本書——

荷馬的《奧德賽》,巴甫洛維奇·契诃夫的《帶小狗的女人》。

首先,荷馬作為古希臘著名的盲詩人,指代了漢娜的盲。

她不僅是文盲。

她更是一個被戰争麻木,被命運吞噬的“心盲”。

二戰時期,她換了工作加入納粹,并在集中營中做看守。

當時她把300名猶太婦孺關押在教堂,教堂因轟炸失火,裡面幾乎所有人被活活燒死。

法庭上,法官問她為什麼不把教堂的門打開。

所有人都急着辯解說——自己事後才知道。

隻有漢娜承認,她知道教堂失火了。

她怎麼辯解?

沒有辯解,因為她不會辯解,隻反過來問法官——

如果是你,你怎麼做?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她沒有意識到,那是300條生命。

她隻知道,自己是看守,看守的責任,是看好犯人。

如果把她們放出來,我就看不住人了呀。

大家都知道了,這是“平庸的惡”。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米夏沒有當場站出來指證,卻事後給漢娜錄音,幫助她識字。

——他看到了漢娜的“盲”,他更知道,一個盲人最脆弱的是尊嚴。

于是,他用自己的方式,用尊重漢娜的方式,讓她逐漸恢複清醒。

第二本書,《帶小狗的人》講的是一段愛情。

一段禁忌,且沒有善終的愛情。

指代漢娜和米夏之間的感情。

電影中最讓Sir印象深刻的鏡頭,來自出獄時兩人的分别。

告别的瞬間,注意凱特的身體。

兩次微小的前傾,她想抱住眼前這個影響自己一生的男人。

但兩次,她都忍住了。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閱讀,已經完全改變了她。

電影結局,米夏問漢娜,你從書裡學會了什麼?

她的回答很簡單:

“我學會了識字。”

真的僅僅如此?

還記得Sir在開頭說的嗎——要思考她選擇不說什麼。

她選擇不說,她學會了悔恨和愧疚。

20年的牢獄生活後,她把所有的積蓄,捐給了曾經被她害死的猶太後人。

世界讀書日,看這部高分禁忌電影講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她選擇不說,她學會了珍惜情感中最珍貴的回憶,而不是像當初那樣不顧一切去得到。

這不正是書籍(或文字)帶給我們最大的意義:

它能最大程度保留想象空間,也能最大限度讓我們逃出那個被現實生活框定的模具。

具體說——

閱讀,讓我們體會到在圓滿幸福的愛情之外,還有超出情欲的遺憾;

在公正公平的法理之外,還有高于正義的尊嚴;

在世人公認的道德之外,還有無法評斷的人性;

等等。

這一切,都不能隻在一個節日被提起。

它需要,也應該,讓我們窮盡一生追問。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