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作者:毒舌电影

4.23,世界读书日。

一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节日。

读书。

一个越来越陈旧的习惯。

作为靠新媒体吃饭的人,Sir似乎应该追更新的热点,讲更潮的电影。

谁要听你讲书?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Sir今天偏任性一把。

讲一部老片,关于读书。

为那群安静的、孤独的、守旧的你们——

《朗读者》

The Reader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经典无需多介绍。

豆瓣Top250,金球奖、奥斯卡和欧洲电影奖的最佳电影提名。

被称为凯特·温斯莱特最大尺度的表演(《泰坦尼克》那几秒都是小儿科),她也凭借此片拿下当年奥斯卡影后。

关于《朗读者》的影评、解读,已经太多。

这也的确是一部奇妙的电影,它的摄影、配乐、表演、主题……都是上乘。

能供每个人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得出感悟。

Sir今天无意展开。

只讲清楚一件简单的事:

书籍(或者文字),究竟能带给我们哪些独一无二的意义?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先简单说说故事。

始于一段禁忌之恋。

15岁男孩遇上36岁中年熟女。

那是欲望被点燃的夏天,两人一拍即合,没有过多的暧昧。

两次见面,就滚上床单。

而且还是每天滚,花式滚。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不得不说,电影选角眼光精准。

凯特扮演的女人,刚强、直接、执拗。

你能从当时33岁的凯特眼神中感受到一股近乎决绝的坚定。

大卫·克劳斯扮演的鲜肉,清澈、细腻、敏感。

同样看眼神,小小年纪,竟能在脆弱中自带一丝哀伤。

这也为故事后面他的中年时期各种决定,埋下铺垫。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说到这里,故事是想走猎奇的低俗路线吗?

不。

除了肉体关系,还有精神交流——朗读。

没错。

不是一起读书,而是男孩每天在做爱前,要先读书给她听。

在米夏声情并茂地朗诵下,汉娜展示了她感性的一面。

有时像小孩般笑出声。

读到悲伤时,又哭到心碎。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但她此时并不知道——

读书这件事,会影响她一生。

如何影响?

既然Sir今天讲的是书籍,那线索就要从文字中找。

电影匆匆提到过一段台词,在Sir看正是整部作品的题眼。

课堂上,男孩走神了,脑海里全是姐姐的肉体。

此时画外音却保留了老师说的一段话:

西方文学的核心在于保密的观念。

人物性格整个建立在人们之间未能公开的某些信息上。

其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或卑鄙,或高尚。

以致人们决心守口如瓶。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记住这段台词。

在Sir看,它正是全片的题眼——

它解释了书籍的正确打开方式。

看书,不是看它说了什么,也不是看它没说什么。

真正会读书的人,会去体会,去琢磨,它选择不说什么。

可惜。

为了读懂这个道理,两人都牺牲了一辈子的时间。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故事从三分之一处急转直下。

再没有任何香艳镜头,更失去了夏日的活泼,男女的情欲。

进入冬季,伴随德国的街头逐渐变得阴冷潮湿。

汉娜足足消失了八年。

八年,米夏成长为了法学专业的大学生。

八年,整个欧洲仍试图从二战的阴霾中恢复过来,各种平反运动,风起云涌。

直到一次庭审。

米夏以学生的身份跟着老师去旁听,学习。

谁知,被告席赫然站着他最熟悉的女人——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八年发生了什么?

她为什么会背上纳粹的罪名,让所有人想致她于死地?

一个细节。

当年汉娜消失前,她升迁了。

作为列车售票员的她,被上司赏识,不用再跟车售票,而是搬进办公室里工作。

这是要当白领了啊!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谁知。

汉娜一点高兴不起来,反而回家收拾东西走人,再也没出现过。

旁人看来,这是升迁。

但在她看来,却是天大的麻烦——

进办公室,意味着必然要跟文字打交道。

你可能想问:她不是爱读书吗,这不是有大把时间读书了?

这正是导演毒辣的地方。

电影的所有反转,绝不明说,而是通过各种不起眼的线索铺垫,然后引导你自行引爆那个最不愿接受的事实。

你想起来了。

她喜欢书,但从没看过一眼书。

她热爱故事,却在约会点菜时对着餐牌一脸无助。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而此时,汉娜恰巧又面对一次关于文字的关键判罚——

法官要通过她的笔迹确认,那份罪大恶极的文件是不是她写的。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听到这里,旁听席上的米夏松了一口气。

对,他也想起来了。

——汉娜是个文盲啊,肯定不是她写的!

结果呢?

他后来的表情是这样的: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原来,汉娜没有说出自己不识字的事实。

面对法官递过来的笔和纸,她一把推开,爽快地承认了不属于自己的罪状。

对她来说,文盲的耻辱甚至要大于纳粹共犯的耻辱。

汉娜就在米夏的目送下被判处终身监禁。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你又想问,为什么?

另外的被告,撇清关系,只判四年。

而她,执着地独吞罪名,终身监禁。

——这不是正常人都会做的选择题吗?

恰恰,《朗读者》要做的,就是要推翻各种我们认为的常识、规则、事实。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之后,电影再次切换节奏。

它变得温情起来。

《朗读者》在不断地切换情绪中,体现出它的厚度。

你可以把它看作一部遗憾但凄美的爱情片;

或者把它看作一部沉重深刻的战争反思片;

甚至把它看作一部在宏大历史中,小人物抗争命运的励志片。

监狱里的汉娜,得到了重生。

中年米夏把一部部书籍录成磁带,寄进监狱给汉娜。

已步入老年的汉娜,听着磁带,做出了她一直没能踏出的一步——

学习识字。

这一幕,让许多人动容。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但如果让Sir说,《朗读者》的意义不仅于此。

在Sir看,它是一部能重塑你对这是世界,对人,对情感的认知的文学电影。

什么意思?

首先,它有着区别于一般电影的,制造意外的能力。

简单说,你用“正常”的思维,是绝对猜不到它的走向的。

举几个例子。

米夏知道汉娜不识字,他还是法学学生。

他应该知道,自己作证,能帮汉娜减刑,且保证法庭公平,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于情于理,他都应该站出来作证。

他有吗?

没有。

阔别八年,曾经最爱的女人可能这一辈子都要成为阶下囚。

按常理,他应该去见她一面。

说清楚他没出庭作证的原因,或者仅仅是去做个告别。

他想。

他也这么做了。

但走到监狱门口时,米夏停下了脚步,然后转头返回。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不止这些,但Sir也不便继续剧透。

Sir还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的咬牙切齿——

为什么?到底为什么?

如今,Sir懂了。

线索,依然要在书里找。

电影反复提到了两本书——

荷马的《奥德赛》,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人》。

首先,荷马作为古希腊著名的盲诗人,指代了汉娜的盲。

她不仅是文盲。

她更是一个被战争麻木,被命运吞噬的“心盲”。

二战时期,她换了工作加入纳粹,并在集中营中做看守。

当时她把300名犹太妇孺关押在教堂,教堂因轰炸失火,里面几乎所有人被活活烧死。

法庭上,法官问她为什么不把教堂的门打开。

所有人都急着辩解说——自己事后才知道。

只有汉娜承认,她知道教堂失火了。

她怎么辩解?

没有辩解,因为她不会辩解,只反过来问法官——

如果是你,你怎么做?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她没有意识到,那是300条生命。

她只知道,自己是看守,看守的责任,是看好犯人。

如果把她们放出来,我就看不住人了呀。

大家都知道了,这是“平庸的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米夏没有当场站出来指证,却事后给汉娜录音,帮助她识字。

——他看到了汉娜的“盲”,他更知道,一个盲人最脆弱的是尊严。

于是,他用自己的方式,用尊重汉娜的方式,让她逐渐恢复清醒。

第二本书,《带小狗的人》讲的是一段爱情。

一段禁忌,且没有善终的爱情。

指代汉娜和米夏之间的感情。

电影中最让Sir印象深刻的镜头,来自出狱时两人的分别。

告别的瞬间,注意凯特的身体。

两次微小的前倾,她想抱住眼前这个影响自己一生的男人。

但两次,她都忍住了。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阅读,已经完全改变了她。

电影结局,米夏问汉娜,你从书里学会了什么?

她的回答很简单:

“我学会了识字。”

真的仅仅如此?

还记得Sir在开头说的吗——要思考她选择不说什么。

她选择不说,她学会了悔恨和愧疚。

20年的牢狱生活后,她把所有的积蓄,捐给了曾经被她害死的犹太后人。

世界读书日,看这部高分禁忌电影讲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她选择不说,她学会了珍惜情感中最珍贵的回忆,而不是像当初那样不顾一切去得到。

这不正是书籍(或文字)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

它能最大程度保留想象空间,也能最大限度让我们逃出那个被现实生活框定的模具。

具体说——

阅读,让我们体会到在圆满幸福的爱情之外,还有超出情欲的遗憾;

在公正公平的法理之外,还有高于正义的尊严;

在世人公认的道德之外,还有无法评断的人性;

等等。

这一切,都不能只在一个节日被提起。

它需要,也应该,让我们穷尽一生追问。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