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角必須要孤立無援的狀況下找到辦法逃避某人的追殺,這一直以來都是許多驚悚片時常選擇的題材,像今年《大獵逃》、《那些要我死的人》和《厄運假期》都給觀衆帶來緊張刺激的體驗。
而這次發行的德國片《獵物》,究竟能不能靠着一群男生在森林裡被獵人追殺變出新意?也讓我們對此感到好奇。
《獵物》是一部驚悚動作電影,由托馬斯席本執導,演員為大衛克勞斯,劇情講述為了慶祝新婚,羅曼和哥哥艾伯特等幾位好友一起來到野外舉辦單身派對。
大夥在健行途中聽到槍聲,起初以為是獵人打獵而不以為意,但直到有人被子彈打中受傷他們才驚覺到危險,趕緊在茂密且荒涼的樹林裡展開生死逃亡,躲避不知名的攻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故事背景</h1>
《獵物》開場很快就進入電影正題,五位男性好友來到某座森林,因為主角羅曼即将在下個周末結婚,這是他們為他舉辦的單身派對,劃着獨木舟小溪逆流而上、在溪邊嬉戲玩水,在到森林裡休憩健行。
但《獵物》這個看似悠閑歡樂的假期,卻在他們聽見遠處傳來一聲槍響後種下一顆不穩定的種子。
原本幾人對這槍聲不以為意,認為隻是獵人在打獵,繼續享受他們的休閑時光,但沒想到當他們準備搭車離開時卻聽見第二聲槍響,不僅這次距離更近,在驚吓之餘才發現子彈打中了其中一人的手臂。
《獵物》都以此賦予電影強烈的驚悚感,并這個題材引發觀衆對于後續故事發展的興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躲避獵殺的驚悚感</h1>
随着沒有因為他們喝止而停下的槍響,《獵物》主角們很快地便發現這并不是一場獵人将他們誤認是獵物的意外,而是他們本身就是那名神秘替考的獵物。
面對想要置他們于死地的替考步步緊逼,在有人遭到射傷、能夠帶着他們逃走車輛的爆胎、用來報警求救的手機又收不到訊号的情況下,他們該如何脫離險境?
在這段逃跑過程中,我喜歡《獵物》沒有在一開始就讓角色和觀衆看見那位殺手的選擇,不僅為電影營造出一股未知的神秘感,也在中段以角色不清楚殺手真實身份。
想要向陌生人求救結果卻遇到殺手,反而還被一槍爆頭的尴尬狀态,翻轉那種湖邊女子漫步于湖畔的朦胧美感,帶來突如其來的駭人驚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5">劇情的沖突沖突</h1>
而有趣的是,《獵物》作為一部獵殺驚悚片,在這場樹林裡大逃殺的過程中,也有許多角色關系互動的描寫。
為了保全自己性命,有人提議朝着鄰近公路前進、有人提出要兵分多路來引開注意力、有人想要抛棄其中受傷的人獨自逃命,也有人意志消沉地想要放棄,或者情緒變得焦躁不安,彼此之間開始出現沖突沖突,似乎都讓《獵物》電影變得更多元豐富。
我能夠在《獵物》片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多麼的脆弱,原本在意外發生前親近熱絡的關系,卻因為幾聲槍響、面臨生命危險後出現裂痕。
不管是過去公司職場上的意見沖突,或者兄弟之間的相處沖突,都在這段逃亡過程中翻出來并被更為放大,讓《獵物》這部原本隻是一群男子必須逃離獵人追殺的電影增添更多不确定的變數。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6">結局的荒謬</h1>
從在片中放上主角羅曼跟未婚妻麗莎的相處畫面,讓他們欣賞海岸風光的甜蜜美好對比主角在得知哥哥戴自己綠帽的憤怒,到透過主角進入女獵手家,得知她女兒遭到酒醉遊客誤殺,因而決定向所有來到森林裡的男性複仇的殺人動機。
表面上看起來,導演托馬斯席本似乎有意在電影後半段讓《獵物》變成一部不隻是獵殺驚悚片的作品,甚至最終結局還流露出一股男主角要不就留在森林跟獵手一起生活的感覺,但可惜的是,最終結果卻沒有這麼順利。
即便有如此設想,《獵物》表面看似疑雲重重,即将在最終把謎底揭曉的懸疑劇情走向,最終卻告訴觀衆主角跟老婆麗莎的外遇事件。
其實跟他們在森林裡遇害,還有那位想為女兒報仇的殺手完全沒有關系的真相,更不用說揭露謎底的方式,直接用手機和電腦螢幕把畫面呈現在觀衆眼前。
這種跟前面塑造出來氛圍完全截然不同的反差,都讓《獵物》最終因為讓人摸不着頭緒,導演想做出颠覆社會價值觀結局最終卻沒勇氣執行而成為一部毫無意義的爛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7">結語</h1>
整體而言,實在難以想像曾跟奧斯卡影後凱特溫斯蕾以《為愛朗讀》為人熟知的德國演員大衛克勞斯,竟然會接演《獵物》這種光是劇本就有很大問題的作品。
雖然在幾段森林裡場景的搭配下,女殺手的神出鬼沒和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子彈射來的狀态讓《獵物》驚悚氛圍營造得很到位,但最終缺乏關聯性的結局設計,相信都讓觀衆産生好像看了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看的感覺,讓人相當失望。
謝謝觀賞,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