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城陽區人民醫院李黎:始于臨床 執于臨床

選擇這個職業時,你對醫生了解多少?20多年前,面對這個問題,李黎帶着一份好奇和向往穿上白大褂。自此,激情與付出相依,艱辛和責任相伴。

城陽區人民醫院李黎:始于臨床 執于臨床

(來源:城陽區人民醫院)

從一名呼吸科醫生到醫務科管理者,再到現在的副院長,變的是稱謂是角色,不變的是始終為患者的初心。曾經他為患者生命奔波在臨床,現在他為了讓患者享受到更高更好的醫療服務奮鬥在一線;曾經他參與SARS救治火線入黨,現在面對新冠疫情他以專家的身份投入臨床繼續戰鬥……近30年醫者路、18年黨齡,曾經的那個問題,李黎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心之所向,畢生堅守。

參與SAR救治火線入黨

不是所有故事都像童話般那麼完美,李黎與醫者的緣分也并沒有那麼傳奇。隻是一個選擇——

選擇這個職業時,你對醫生了解多少?20多年前,李黎對它并不了解,眼睛帶來的直覺感受隻有倆字——“挺好”,于是他報考醫學院,穿上了白大褂。雖然沒有傳奇,但好學又要強的李黎依然成為那一屆醫學院裡的佼佼者,1996年畢業後直接進入臨床一線,經過了急診科、血液科、呼吸、内科、惡性良性腫瘤科等曆練,最後選擇做一名呼吸科醫生。

很多人都知道,呼吸科的事情非常多,除了一些常見病,還有危急重症,很多患者最後死亡的原因也都跟呼吸衰竭有關,是以那時,李黎加班是常有的事,節假日無休也很正常,很多時候忙活一晚上稍微休息一下第二天接着幹活依然覺得幹勁十足。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幹得越多,接觸的患者越多,李黎的各項技能迅速提升,成長迅速。

2003年,非典到來,呼吸科首當其沖,所有醫生嚴陣以待。青島市胸科醫院作為SARS的定點醫院。有一天,李黎突然接到前去醫院的電話通知,他匆匆告知家人就出發了。

之後有人問他,那一刻緊張嗎?

李黎說,緊張是有的,但更多的精力是如何才能很好的完成任務以及做好自我保護。作為一名呼吸科醫生,日常防護是他們的基本功,非典之後,教育訓練加強,是以提到防護他并不擔心,隻要按照流程要求仔細做到位就可以。疫情自然不會留給人太多的情緒時間,緊張一閃而過,心裡琢磨着救治的各個要點,李黎很快參與到救治工作中。

“醫生這個職業特别辛苦,但當看着患者康複出院,内心更充滿成就感,這就是我們的價值。”随着臨床經曆增多,李黎坦言自己内心随之發生的這些變化,尤其是與SARS病毒面對面的這兩周更讓他深深明白,身上這件白大褂的責任有多重,他的内心充滿了激情與向往。也就是這個階段,他寫下入黨申請書,火線入黨。

管理者的職責與挑戰

如果說,曾經這身白大褂是李黎不經意的選擇,那在這之後,李黎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選擇後加上了兩個字——堅守。

2013年,李黎來到醫務科,成為一名管理者。在他看來,隻是換了個不同的崗位,通過不同的方式為患者提供服務。臨床是直接服務,而管理崗位則是通過有效的醫務管理進行間接服務。

醫務科的工作任務重、壓力大、責任強,是全院公認的又忙又亂但又非常重要的核心科室,這裡的工作效率和品質直接影響着全院醫療品質和聲譽。

肩負組織信任,在上司的幫助和科室的支援下,他滿懷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醫務管理工作中。醫療品質管理和服務水準的提高是醫院管理永恒的主題,更是醫務科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完善醫療管理組織,健全核心醫療規章制度,加強品質控制監督檢查,加強醫療安全教育和醫療品質管理教育訓練。狠抓“醫療品質” “優質服務”兩個主題,醫院的醫療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得到上司和同僚的肯定。同時,大力進行醫務部的科室文化建設,調動科室人員的積極性,大家凝心聚力,互相協作,在李黎的引領和大家共同努力下,醫務部獲得青島市勞工先鋒号的榮譽稱号。

對抗新冠随時迎戰

多年來,李黎腦海中總是出現這樣一幕: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想盡辦法搶救的醫務人員還有遠處奔波而來的家屬……生與死、悲與喜,每天都在醫院發生,生命的價值在這裡更加深刻。

多年的臨床帶給他生命上的觸動、之後的醫務科管理者讓他明白人的力量和規則的重要性。2017年,李黎成為城陽區人民醫院副院長,分管醫療、質控、資訊、中醫等,為工作摸清道路,指明方向。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後,醫院第一時間成立了由20位專家組成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由3名呼吸專業的副院長擔任總組長,李黎作為專家組總組長之一,分管醫療救治。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特殊戰鬥中,他帶領醫務科組建9支團隊,做好各項診療教育訓練,制定新冠肺炎的各種診療方案以及确診患者轉運等。同時,建立篩查病人病情的三級稽核制度,一線醫護人員首先把病曆結果發給醫院專家和發熱門診,他們會對病人是否留觀、是否疑似等提出意見報給專家組,專家組收到後立即通過電話語音會議進行病例讨論,提出診療意見。這項工作從疫情開始時啟動一直到現在,沒有結束時間、沒有白天黑夜,隻要患者一來就是開始。此外,醫院的其它管理工作也在同步進行中。

是夜,淩晨12點半,李黎的電話響了,前一天晚上10點鐘送去的患者檢查結果已出,他再次打開電腦……始于臨床、執于臨床,這是對曾經選擇的堅守,更是對共産黨員承諾的兌現。

信網記者 叢黎 通訊員 李春燕

[來源:信網-商訊編輯:伏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