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浮士德》和《魔鬼的魅力》

電影《浮士德》和《魔鬼的魅力》

文/馬家駿

看過電影《紅與黑》與《勇士的奇遇》的人,都知道法國已故名演員錢拉·菲裡浦。前年(1979)四月下旬,菲裡浦的妻子、法國作家安娜·菲裡浦來西安,攜帶并内部放映了她丈夫在世時主演的一部影片《魔鬼的魅力》。這部影片的故事取材于世界文學名著《浮士德》。

《浮士德》是德國大詩人約翰·沃爾夫岡·封·歌德(1749-1832)花了六十年時光才完成的一部詩劇。“五四”運動後由郭沫若翻譯介紹到我國來,對我們的新文學産生過一定的影響。

恩格斯評價歌德說:“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小;有時是叛逆的、愛嘲弄的、鄙視世界的天才,有時是謹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狹隘的的庸人。”歌德這種兩重性,也表現在《浮士德》中。

《浮士德》取材于歐洲中世紀的民間傳說,它将老博士把靈魂賣給魔鬼的荒誕故事,改寫成先進資産階級人士對真善美的追求。詩句概括了從中世紀到近代資産階級精神上的發展過程。浮士德走出中世紀書齋;他飲了魔湯變成翩翩少年,去享受人間快樂,但吃喝玩樂,物質享受,并不是真理與美好。浮士德同瑪甘淚戀愛并釀成悲劇,可見愛情也不是美。于是浮士德走出狹小個人圈子到宇宙的“大我”中追求真理,他當上了權臣,生殺欲奪,紙醉金迷。但皇帝昏庸,政局腐敗,财政凋敝,國家混亂。可見權勢也不是應追求的美。浮士德于是重返書齋。在科學實驗中造成一個“人造人”何蒙古魯士,而這個“人造人”卻情欲深重,使實驗玻璃瓶撞碎在仙女的貝車上。科學實驗也沒有追求到真理與完美。浮士德與古希臘的美人海倫結了婚,生了狂熱的冒險的兒子歐福良。歐福良高飛時被天火擊墜塵埃而死,海倫悲痛地抛下衣服與面紗飛逝,可見古典的藝術與浪漫主義激情,也不是美。最後,浮士德借魔鬼之力,戰勝僞帝,開墾海灘,他從勞動歌聲中悟到,勞動創造理想社會才是真、善、美。于是他便實踐了與魔鬼的契約,一旦獲得滿足,就把靈魂交出。不過天帝代表善,接走了浮士德的靈魂。

影片《魔鬼的魅力》将情節大大地作了簡化,删去了後代半段對科學、藝術、勞動的追求。它把人物現代化了,服裝都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圓筒帽、燕尾服。老教授浮士德與魔鬼是互相交換了外形。錢拉·菲裡浦主演由魔鬼化成的浮士德。影片突出浮士德去宮廷充當大臣的情節。在财政凋敝時,魔鬼不是如詩劇中那樣去印紙币,而是用泥土造出無數的金币來騙人。最後在爆炸聲與硝煙中,一切罪惡全被鏟除。影片改編的特色是,在荒誕圖景中,寄寓對近代政治生活的諷刺。隻是由于影片過份的現代化與意圖圖解,故而距《浮士德》原著較遠。

(刊于1981年8月号《電影之窗》)

(注:本文作者已經授權本頭條)

(馬家駿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現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外國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原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原理事、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原理事、陝西省高等學校戲曲研究會原會長、陝西詩詞學會原顧問、陝西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原常務理事、陝西省建設社會主義公德心先進個人、陝西省教書育人先進教師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獨著有《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美學史的新階段》、《詩歌探藝》、《世界文學探究》等12種;與女兒馬曉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學真髓》、《西洋戲劇史》等4種;主編有《世界文學史》(3卷)、《高爾基創作研究》等9種;編輯有《歐美現代派文學30講》等4種;參編合著有《馬列文論百題》、《文化學研究方法》、《東方文學50講》、《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等40多種。

名列《中國作家大辭典》、《中華詩人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學者大辭典》、劍橋《國際傳記辭典》(英文第27版)、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國外俄羅斯學專家名錄》(俄文版)、《陝西百年文藝經典》等40餘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