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电影《浮士德》和《魔鬼的魅力》

作者:文艺天地—宁文英
电影《浮士德》和《魔鬼的魅力》

文/马家骏

看过电影《红与黑》与《勇士的奇遇》的人,都知道法国已故名演员钱拉·菲里浦。前年(1979)四月下旬,菲里浦的妻子、法国作家安娜·菲里浦来西安,携带并内部放映了她丈夫在世时主演的一部影片《魔鬼的魅力》。这部影片的故事取材于世界文学名著《浮士德》。

《浮士德》是德国大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1749-1832)花了六十年时光才完成的一部诗剧。“五四”运动后由郭沫若翻译介绍到我国来,对我们的新文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恩格斯评价歌德说:“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弄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的庸人。”歌德这种两重性,也表现在《浮士德》中。

《浮士德》取材于欧洲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它将老博士把灵魂卖给魔鬼的荒诞故事,改写成先进资产阶级人士对真善美的追求。诗句概括了从中世纪到近代资产阶级精神上的发展过程。浮士德走出中世纪书斋;他饮了魔汤变成翩翩少年,去享受人间快乐,但吃喝玩乐,物质享受,并不是真理与美好。浮士德同玛甘泪恋爱并酿成悲剧,可见爱情也不是美。于是浮士德走出狭小个人圈子到宇宙的“大我”中追求真理,他当上了权臣,生杀欲夺,纸醉金迷。但皇帝昏庸,政局腐败,财政凋敝,国家混乱。可见权势也不是应追求的美。浮士德于是重返书斋。在科学实验中造成一个“人造人”何蒙古鲁士,而这个“人造人”却情欲深重,使实验玻璃瓶撞碎在仙女的贝车上。科学实验也没有追求到真理与完美。浮士德与古希腊的美人海伦结了婚,生了狂热的冒险的儿子欧福良。欧福良高飞时被天火击坠尘埃而死,海伦悲痛地抛下衣服与面纱飞逝,可见古典的艺术与浪漫主义激情,也不是美。最后,浮士德借魔鬼之力,战胜伪帝,开垦海滩,他从劳动歌声中悟到,劳动创造理想社会才是真、善、美。于是他便实践了与魔鬼的契约,一旦获得满足,就把灵魂交出。不过天帝代表善,接走了浮士德的灵魂。

影片《魔鬼的魅力》将情节大大地作了简化,删去了后代半段对科学、艺术、劳动的追求。它把人物现代化了,服装都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圆筒帽、燕尾服。老教授浮士德与魔鬼是相互交换了外形。钱拉·菲里浦主演由魔鬼化成的浮士德。影片突出浮士德去宫廷充当大臣的情节。在财政凋敝时,魔鬼不是如诗剧中那样去印纸币,而是用泥土造出无数的金币来骗人。最后在爆炸声与硝烟中,一切罪恶全被铲除。影片改编的特色是,在荒诞图景中,寄寓对近代政治生活的讽刺。只是由于影片过份的现代化与意图图解,故而距《浮士德》原著较远。

(刊于1981年8月号《电影之窗》)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