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點,累了就停下來歇歇腳。”8月23日,在南津路街道星民街一居民樓巷子裡,14歲的雙胞胎兄弟明明和亮亮像往日一樣,反複練習着走路。兩兄弟雖然走得并不快,腳步有些蹒跚,但步伐卻有力。70歲的奶奶吳文華跟在後面不停叮囑。看着孫子的背影,吳文華幾度濕潤了眼眶。

“我兩孫子是早産兒,出生不久被醫生診斷為腦癱,當時全家幾乎絕望了,沒想到兩個娃娃還能獨立走路了。”說起孫子的康複之路,吳文華淚水再次奪眶而出,言語間充滿着感激,也娓娓道出康複路途的艱辛與不易。
晴天霹靂
雙胞胎被診斷為腦癱
時間回到2007年。剛出生時明明和亮亮胖乎乎的很可愛。當全家都沉浸在喜悅中時,醫生的一句話如同晴天霹靂,讓一家人近乎崩潰。“腦癱!”
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初為父母的兩夫妻如墜深淵,想到以後還需要大筆的醫療費用,一家人哭腫了眼睛,哭啞了嗓子,卻逃避不了兩個娃娃患病的現實。
後續的治療費用,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為了給孩子治病,父母隻能背井離鄉打工掙錢,本應該頤享天年的年邁爺爺奶奶也扛起家庭的重擔,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找一點零工活增加家庭收入。但在高昂的醫療開支面前,這些收入仍杯水車薪。
“為了給娃娃治病,家裡積蓄已花光了,還欠起外債。”吳文華回憶着說,頭兩年,他們一家帶着孩子四處求醫,多地輾轉做康複,每去一家醫院,都忐忑着,無助着,又期待着,祈禱着,希望能聽到哪位醫生告訴他們說孩子的病情還有治療餘地。
或許是病急亂投醫,是以結果都收效甚微。“娃娃三歲了都站不穩,隻能在地上爬行,看着真的造孽。”說起那些過往,吳文華不經意間眼眶泛淚。
柳暗花明
區殘聯為其實施康複救助
巨大的經濟壓力壓得一家人喘不過氣來,就在全家快要放棄時,船山區殘聯給他們一家帶去了生活的希望。2010年,區殘聯從業人員劉菊芳通過走訪了解他們一家情況後,開始積極幫助他們進行康複救治。
那一年,初到明明和亮亮家拜訪時,盡管内心有所準備,劉菊芳仍被眼前一幕所觸動,兩個孩子三歲了仍隻能在地上爬行,而家中因為治病開銷早已一貧如洗,爺爺奶奶隻能背地裡偷偷抹淚。
事後劉菊芳立即向機關上司彙報情況,及時給明明和亮亮制定了幫扶方案和幫扶計劃,為他們申請了貧困家庭腦癱兒童康複求助項目,并安排他們免費到四川省八一康複中心進行了身體評估。
幸運地是,通過專家評估,明明和亮亮都屬于輕微腦癱患者,智力和其他功能都很健康,兩兄弟有機會通過康複訓練實作獨立行走。聽到這個消息,讓吳文華一家燃起對生活的希望,他們決心讓孩子試一試。
手術、肢體按摩、針灸、上肢運動、輔具訓練……這一康複治療整整6年。期間,區殘聯還為他們比對了輪椅、矯形器、助行器等輔助器具。據統計,區殘聯先後給明明和亮亮申請輔具适配和康複救助等惠殘資金共計十多萬元。
從2010年起到2016年,船山殘聯的從業人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但幫扶工作從未中斷。她們與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船山殘聯另一名從業人員李曉華還經常自掏腰包為兩個孩子購買日常生活用品。船山殘聯每年都組織明明和亮亮定期到四川省八一康複中心、市康複中心等定點醫療機構進行集中康複訓練。
奇迹出現
從3歲站不穩到獨立走路
漫漫康複路,唯有堅持。國家的政策,部門的服務,醫生的治療,家人的陪伴與鼓勵,讓明明和亮亮看到了希望。
經過年複一年地康複訓練,慢慢地,奇迹出現了,兩兄弟能夠站立了,甚至能夠行走了……
雖然他們還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奔跑,但他們可以自己背着書包一晃一晃地走進課堂,和正常小孩一起上國小,能夠随班就讀,積極融入社會。對于他們來說,這已經創造了生命的奇迹。為幫助寒門學子圓夢,船山區殘聯還為明明和亮亮申請了殘疾學生助學金。
“真的很感謝船山區殘聯對我們一家的幫助,為我們康複之路解決了後顧之憂。希望通過我們的故事也讓更多腦癱家庭看到希望,重拾生活勇氣,堅持就能有奇迹。”說起現在的幸福生活,吳文華感激地說道。
目前,兩兄弟雙雙考入國家級示範高中,成績良好。對于未來生活,他們有着不同的目标追求。“我希望以後能成為一名設計師。”談起未來,弟弟亮亮有着自己的夢想。“我希望通過努力學習順利考上大學。”哥哥明明目光堅定地說。
(注:為了保護個人隐私,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船山融媒記者 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