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累了就停下来歇歇脚。”8月23日,在南津路街道星民街一居民楼巷子里,14岁的双胞胎兄弟明明和亮亮像往日一样,反复练习着走路。两兄弟虽然走得并不快,脚步有些蹒跚,但步伐却有力。70岁的奶奶吴文华跟在后面不停叮嘱。看着孙子的背影,吴文华几度湿润了眼眶。

“我两孙子是早产儿,出生不久被医生诊断为脑瘫,当时全家几乎绝望了,没想到两个娃娃还能独立走路了。”说起孙子的康复之路,吴文华泪水再次夺眶而出,言语间充满着感激,也娓娓道出康复路途的艰辛与不易。
晴天霹雳
双胞胎被诊断为脑瘫
时间回到2007年。刚出生时明明和亮亮胖乎乎的很可爱。当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中时,医生的一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一家人近乎崩溃。“脑瘫!”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初为父母的两夫妻如坠深渊,想到以后还需要大笔的医疗费用,一家人哭肿了眼睛,哭哑了嗓子,却逃避不了两个娃娃患病的现实。
后续的治疗费用,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给孩子治病,父母只能背井离乡打工挣钱,本应该颐享天年的年迈爷爷奶奶也扛起家庭的重担,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找一点零工活增加家庭收入。但在高昂的医疗开支面前,这些收入仍杯水车薪。
“为了给娃娃治病,家里积蓄已花光了,还欠起外债。”吴文华回忆着说,头两年,他们一家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多地辗转做康复,每去一家医院,都忐忑着,无助着,又期待着,祈祷着,希望能听到哪位医生告诉他们说孩子的病情还有治疗余地。
或许是病急乱投医,所以结果都收效甚微。“娃娃三岁了都站不稳,只能在地上爬行,看着真的造孽。”说起那些过往,吴文华不经意间眼眶泛泪。
柳暗花明
区残联为其实施康复救助
巨大的经济压力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就在全家快要放弃时,船山区残联给他们一家带去了生活的希望。2010年,区残联工作人员刘菊芳通过走访了解他们一家情况后,开始积极帮助他们进行康复救治。
那一年,初到明明和亮亮家拜访时,尽管内心有所准备,刘菊芳仍被眼前一幕所触动,两个孩子三岁了仍只能在地上爬行,而家中因为治病开销早已一贫如洗,爷爷奶奶只能背地里偷偷抹泪。
事后刘菊芳立即向单位领导汇报情况,及时给明明和亮亮制定了帮扶方案和帮扶计划,为他们申请了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求助项目,并安排他们免费到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进行了身体评估。
幸运地是,通过专家评估,明明和亮亮都属于轻微脑瘫患者,智力和其他功能都很健康,两兄弟有机会通过康复训练实现独立行走。听到这个消息,让吴文华一家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他们决心让孩子试一试。
手术、肢体按摩、针灸、上肢运动、辅具训练……这一康复治疗整整6年。期间,区残联还为他们匹配了轮椅、矫形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据统计,区残联先后给明明和亮亮申请辅具适配和康复救助等惠残资金共计十多万元。
从2010年起到2016年,船山残联的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帮扶工作从未中断。她们与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船山残联另一名工作人员李晓华还经常自掏腰包为两个孩子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船山残联每年都组织明明和亮亮定期到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市康复中心等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康复训练。
奇迹出现
从3岁站不稳到独立走路
漫漫康复路,唯有坚持。国家的政策,部门的服务,医生的治疗,家人的陪伴与鼓励,让明明和亮亮看到了希望。
经过年复一年地康复训练,慢慢地,奇迹出现了,两兄弟能够站立了,甚至能够行走了……
虽然他们还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奔跑,但他们可以自己背着书包一晃一晃地走进课堂,和正常小孩一起上小学,能够随班就读,积极融入社会。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为帮助寒门学子圆梦,船山区残联还为明明和亮亮申请了残疾学生助学金。
“真的很感谢船山区残联对我们一家的帮助,为我们康复之路解决了后顾之忧。希望通过我们的故事也让更多脑瘫家庭看到希望,重拾生活勇气,坚持就能有奇迹。”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吴文华感激地说道。
目前,两兄弟双双考入国家级示范高中,成绩良好。对于未来生活,他们有着不同的目标追求。“我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设计师。”谈起未来,弟弟亮亮有着自己的梦想。“我希望通过努力学习顺利考上大学。”哥哥明明目光坚定地说。
(注: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船山融媒记者 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