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令十字街84号》改編成電影的海報
按:《查令十字街84号》,數年前我在一個讀書會上曾熱烈推介過它,并留下了介紹文字,今将分四次刊載,以飨與我一樣喜歡本書的讀者。
《查令十字街84号》,一本薄薄的小書(大概僅三萬字),一本主題關于書的通信集,卻成為了全球人深深鐘愛的書,被稱為“讀書人的聖經”,“全球愛書人之間的暗号”。而台灣著名散文作家唐諾也說,“有一道街,它比整個世界還大,大很多”。唐諾說的這條街,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
“讀書人的聖經”! “全球愛書人之間的暗号”!它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而在全球讀書人中享有如此盛譽?
一個部落格名叫“我書我心”的人說:“如果我寫一個部落格,那麼它一定與書有關;如果我開始寫我的藏書,那麼第一本一定是它:《查令十字街84号》。 呵,我該怎樣記錄這本書?我甚至一直舍不得向别人推薦這本書,它猶如我最愛的一個女兒,斷不肯輕易給人看了去;更猶如一段最溫柔隐秘的愛情,怎能輕易交給旁人去評斷。任何一點點對它的不解——更别說誤解——對我來說都是最不可忍受的。在幾十年前,在千裡之外,在永無可能謀面的生生世世,有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竟然演繹出你内心的情愫——不是你的故事,而是你的情懷。你毫無來由地明白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個段落,每一頁。”
為何你能夠明白他人所書寫的每一個字元,能和他人的同呼吸共喜樂,那是因為人類的心息息相通;為何小小的一條街比整個世界還大,那是因為這條街延伸出的故事溫暖着整個人類。
在此,讓我們走進讀書人的聖地,欣讀讀書人的聖經:《查令十字街84号》(以下簡稱《查》)。
一、《查》是本寫什麼的書
作者海蓮·漢芙(Helene Hanff),1916年4月15日出生在費城,1997年4月9日因肺炎病逝于紐約,終身未嫁。她的大部分歲月在紐約的曼哈頓度過,以寫作為生但生活幾近窘困。她善意無限又嗜書如命。但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令她揚名天下。
美國的海蓮·漢芙在向大洋彼岸的英國寫購書求購信
因為嗜書如命,1949年10月的紐約,在曼哈頓一間沒有暖氣的租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33歲的窮作家海蓮,偶然看到一則倫敦舊書店的廣告,廣告中說這是家“專營絕版書”的書店。她便冒昧給這家書店寄去了她的首封試探性的購書信,并因擔心古舊絕版書價格昂貴而不忘言明“我隻不過是一名對書本有着‘古老’胃口的窮作家”,随信附上一份清單,列出她目前最想讀而又遍尋不着的書。“如果貴店有符合該書單所列,而每本又不高于五美元的話,可否徑将此函視為訂購單,并将書寄給我?”寄信時間是1949年10月5日。29天之後的11月3日,海蓮收到了她所購的來自大西洋彼岸的第一本書籍及信件,那書的“漂亮”讓海蓮心花怒放,她複信說“我簡直不曉得一本書竟也能這麼迷人,光撫摸着就教人打心裡頭舒服”。而且那麼迷人的書價格出人意料的低廉。
就這樣,海蓮和那家書店因為書緣發生了奇妙的連接配接和美妙的故事。書與信的往來,穿梭于異國之間,綿延不斷二十年。而那家書店的位址正是:倫敦查令十字街84号。
二十年間,因為書與信的往來而衍生出詩意的濃郁情意,書店的同仁們多次誠邀海蓮到訪,海蓮也多次安排行程去探訪“她的書店”和她的情愫複雜的老友弗蘭克及其同仁們,但終因經濟拮據難以成行。後來竟突傳噩耗,一直和她保持往來的書信“主筆”弗蘭克·德爾先生于1968年12月22日突然病故,海蓮獲知此訊息已是1969年1月。這對海蓮是無以言說的打擊,也給她的人生留下無法彌補的缺憾——她的倫敦之行的諾言不管踐行與否都變得哀傷無比。從此,對海蓮來說,那家留在倫敦中西二區的書店不可能再一樣了。為了紀念這段非比尋常的情意,海蓮決定用一種永恒的形式把那些難以磨滅的記憶複原和把一段橫跨大西洋的溫情呈現給人類,她出版了她和弗蘭克等人的通信集,這本問世于1970年的書信集即以“查令十字街84号”為名,從此,那家書店“便不會因這場人的奇遇戛然中止而随之消失”。相反,它随着這本書籍的問世而世世代代留存于人間,并熠熠生輝,成為讀書人心中珍存和向往的聖地。
《查》書甫一出版,即連續暢銷十餘年,重印二十四次。1975年,BBC決定把《查令十字街84号》搬上熒屏;六年之後,素有盛名的英國戲劇界決定把它改編為舞台劇,上演三月不衰;再過六年,此書又被改編成電影,由著名演員安妮·班克勞夫特及安東尼·霍普金斯領銜主演,電影介紹中稱,“這部片子旨在反映兩種愛情,一是漢芙對書的激情之愛,二是她對德爾的精神之愛”。
影片中的一段鏡頭是:海蓮·漢芙,她跨下了一輛黑色的計程車,纖巧單薄的女人,遊移的目光掠過那一家家擺着書的櫥窗,68号,72 号,76号,78号,82号,尋尋覓覓,最終停了下來,但面前的84号卻是空空如也。灰蒙蒙的玻璃窗裡面蛛網編織的書架東倒西歪,地上散落着些廢紙,滿是塵埃;推門進去,沒有想象中的驚喜問候,空空的樓梯通向另一些同樣廢棄了的房間。孤身女人想張口告訴主人她已到來,她信守了諾言,但空屋中并無人回應,隻有一陣冷風襲過,淚水順着面頰靜靜地流淌下來。是一段書緣,還是一段情緣,竟讓這紐約的獨居女人萬裡迢迢為了倫敦小街這破落關門的書店而如此神傷?手中握着那本薄薄的小書,是為了還查令十字街84号的哪一種心願?此情此景,令人唏噓。
2016年,恰逢海蓮·漢芙誕辰一百周年,中文世界于是年4月首次推出《查》書精裝珍藏版,5月又再版,算是對《查》書作者的一種緻敬,也讓無數的中文閱讀者獲得一份姗姗來遲的感動與歡愉。
二、《查令十字街84号》盛譽何來
比金子還珍貴的人間信賴。
海蓮循着《星期六文學評論》一則“專營絕版書”的廣告躊躇着給倫敦寄出了試探性的信件和書單,并言明“每本不高于五美元的話……,可否徑将此函視為訂購單,将書寄給我?”
就是這樣一份完全沒有信譽保障也沒有預付款的附條件的試試看的單方邀約,且遠在異國他鄉又素未平生,對方——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名為“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竟然很快寄來了海蓮想要的書,而且書的品相極好又價格低廉。書店的“FPD”先生(即後來具名弗蘭克·德爾的人)還親自詳盡而謙恭地回複海蓮小姐:
敬愛的夫人:
謹在此回複您于本月五日的來函。敝店很榮幸能為您解除三分之二的困擾。您所列出的三種哈茲裡特散文,均收錄于這本典範出版社的《哈茲裡特散文選》内;斯蒂文森的作品則在《緻少女少男》中可以找到。我們挑出兩本品相較好的書為您寄上,相信不久後即可送達您的手中,祈盼您會滿意。随書附上發票,請查收。
至于您提及的利·亨特的散文,目前頗不易得見,不過我們會留意是否能找到收羅齊全且裝幀精良的版本,屆時将再為您寄上。而您所描述的拉丁文聖經,目前敝店并無存書,僅有晚近出版、布面精裝普通版的拉丁文和希臘文《新約全書》,不知您是否有興趣?
馬克斯與科恩書店 FPD敬上
海蓮收書後即複,她把她難以言喻的美妙感覺盡數寫在她的回信裡:撫摸着心愛的遠方來書覺得把它放進水果箱權充的書架裡“實在太委屈了它”,她“捧着它,深怕污損它那細緻的皮裝封面和米黃色的厚實内頁……”她沉醉在她的愛書裡:“我簡直不曉得一本書竟也能這麼迷人,光撫摸着就教人打心裡頭舒服”。
她叫來樓上的女孩兒凱特及其英國男友布萊恩幫她将賬單上列的書價換算成美金五元三角,她寄了六美金,交代“多出來的七角請用來支付《新約全書》,那兩本我都要買。”而且信末至囑:“你們可否行行好?下回先将書價換算成美金。我連加減美金都一塌糊塗了,要我把英鎊換算成美金真是阿彌陀佛!”
書店回信建議漢芙“不妨以郵政劃撥的方式付款,那樣對雙方都友善,也比将鈔票放入信封内保險得多”。同時又把漢芙所要的兩本《新約全書》及賬單一并寄上,并按漢芙的要求将書款分别以英鎊和美元計價。
而漢芙收到《新約全書》後竟火冒三丈。她寫了一封連擡頭也沒有的長信來發洩她看似“怒不可竭”的火氣:
這算哪門子的新約聖經啊!
好心替我轉告英國聖公會諸公,他們平白糟蹋了有史以來最優美的文字。是哪個家夥出馊主意把通俗拉丁文聖經整成這副德性?他們準會把他來活活燒死,不信記住我說的話。
漢芙還拉出了她的七大姑八大姨說他們要是看到這書會如何如何。緊接着她又像自言自語:
哼,去他的!我手邊還有一本從我的拉丁文老師那兒借來的聖經,暫且先不還他就是了,等你們找一本賣給我再說。
寄去四元支付我欠你們的三元八角八分,你就拿多出來的一角二去買杯咖啡喝吧!……
你們有蘭多的《假想對話錄》嗎?我想全套應該不止一本,我想讀的是“希臘對話錄”,如果裡面有伊索和蘿多彼得對話,就是那一本沒錯。
雖然對書大不滿意,但書款照付,還多出一角二分讓他們買咖啡喝,且還要買《假想對話錄》。
面對漢芙小姐的萬丈火氣,馬克斯·科恩書店依然平靜如水溫暖如春。他們給“敬愛的漢芙小姐”回複書款已收,多出的一角二分将計入她在敝店的專屬賬戶中(沒買咖啡),漢芙要的書書店恰好有并當日就寄上(附賬單),最重要的在信末他們不忘道歉,并承諾将重新為漢芙找一本正宗《通俗拉丁文聖經》寄去。
除了郵寄漢芙所要的書,書店也根據漢芙的興趣向她推薦她可能喜愛的書。比如弗蘭克問漢芙是否對紐曼的《大學論》(似乎漢芙無意間垂詢過此書)感興趣,價格6美元。此書是首版,而漢芙素喜二手書。弗蘭克說先為漢芙保留,以免别人捷足先登。還有《牛津詩選》也有貨了,不知漢芙是否已在别的書店買到。
漢芙回信時在信的擡頭之上用括弧說了如下俏皮的話:
(他手上有隻賣六美元的首版《大學論》,竟還問我要不要買!真不曉得該說他老實呢,還是憨?)
親愛的弗蘭克:
是的!我要!我真是快受不了我自己了,本來我并不特别講究首版不首版的,可是,“那本書”的首版……!
嘩——我真迫不及待想看到它。
也請把《牛津詩選》一并寄來。下回可别再納悶我有沒有跟别人買書了。既然我可以寸步不離書桌,就能向你們買到既幹淨又漂亮的書,我幹嗎跑到十七大街去買那些又髒又醜的?從我坐着的地方,倫敦可近得太多啦。
異國的倫敦竟然比身處的紐約十七大街還近!
漢芙給書店要精裝版的合唱樂譜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和韓德爾的《彌賽亞》。她說“雖然我頂着寒風走到五十條街外就能買到,但我還是‘就近’先問問你們吧”。她心中的書店真是近在咫尺啊。
還有,漢芙收到《垂釣者言》時回複:裡面的木刻版畫太棒了,光這些插圖的價值就十倍于書價。我們活在一個詭異的世界——這麼漂亮,又能終生厮守的書,隻須花相當于看場電影的代價就能擁有。唉!如果你們依照每本書的實際價值去标價的話,我肯定一本也買不起。
漢芙是嫌書賣得太便宜了,覺得書店幹了虧本的買賣。
弗蘭克給漢芙寄去一本裝幀精良的《聖西蒙公爵回憶錄》,書款十八元七十五分。弗蘭克囑漢芙:請勿挂懷書款,您在敝店的付款記錄一向良好。
沒有合約。沒有欠款。物美價廉。貨到付款。跨國買賣。毫厘不差。由買書賣書的溫馨往來演繹出一段人間情意。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