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令十字街84号》改编成电影的海报
按:《查令十字街84号》,数年前我在一个读书会上曾热烈推介过它,并留下了介绍文字,今将分四次刊载,以飨与我一样喜欢本书的读者。
《查令十字街84号》,一本薄薄的小书(大概仅三万字),一本主题关于书的通信集,却成为了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被称为“读书人的圣经”,“全球爱书人之间的暗号”。而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唐诺也说,“有一道街,它比整个世界还大,大很多”。唐诺说的这条街,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
“读书人的圣经”! “全球爱书人之间的暗号”!它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而在全球读书人中享有如此盛誉?
一个博客名叫“我书我心”的人说:“如果我写一个博客,那么它一定与书有关;如果我开始写我的藏书,那么第一本一定是它:《查令十字街84号》。 呵,我该怎样记录这本书?我甚至一直舍不得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它犹如我最爱的一个女儿,断不肯轻易给人看了去;更犹如一段最温柔隐秘的爱情,怎能轻易交给旁人去评断。任何一点点对它的不解——更别说误解——对我来说都是最不可忍受的。在几十年前,在千里之外,在永无可能谋面的生生世世,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竟然演绎出你内心的情愫——不是你的故事,而是你的情怀。你毫无来由地明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每一页。”
为何你能够明白他人所书写的每一个字符,能和他人的同呼吸共喜乐,那是因为人类的心息息相通;为何小小的一条街比整个世界还大,那是因为这条街延伸出的故事温暖着整个人类。
在此,让我们走进读书人的圣地,欣读读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以下简称《查》)。
一、《查》是本写什么的书
作者海莲·汉芙(Helene Hanff),1916年4月15日出生在费城,1997年4月9日因肺炎病逝于纽约,终身未嫁。她的大部分岁月在纽约的曼哈顿度过,以写作为生但生活几近窘困。她善意无限又嗜书如命。但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令她扬名天下。
美国的海莲·汉芙在向大洋彼岸的英国写购书求购信
因为嗜书如命,1949年10月的纽约,在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租住公寓里,33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广告中说这是家“专营绝版书”的书店。她便冒昧给这家书店寄去了她的首封试探性的购书信,并因担心古旧绝版书价格昂贵而不忘言明“我只不过是一名对书本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随信附上一份清单,列出她目前最想读而又遍寻不着的书。“如果贵店有符合该书单所列,而每本又不高于五美元的话,可否径将此函视为订购单,并将书寄给我?”寄信时间是1949年10月5日。29天之后的11月3日,海莲收到了她所购的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第一本书籍及信件,那书的“漂亮”让海莲心花怒放,她复信说“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而且那么迷人的书价格出人意料的低廉。
就这样,海莲和那家书店因为书缘发生了奇妙的连接和美妙的故事。书与信的往来,穿梭于异国之间,绵延不断二十年。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正是: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
二十年间,因为书与信的往来而衍生出诗意的浓郁情意,书店的同仁们多次诚邀海莲到访,海莲也多次安排行程去探访“她的书店”和她的情愫复杂的老友弗兰克及其同仁们,但终因经济拮据难以成行。后来竟突传噩耗,一直和她保持往来的书信“主笔”弗兰克·德尔先生于1968年12月22日突然病故,海莲获知此讯息已是1969年1月。这对海莲是无以言说的打击,也给她的人生留下无法弥补的缺憾——她的伦敦之行的诺言不管践行与否都变得哀伤无比。从此,对海莲来说,那家留在伦敦中西二区的书店不可能再一样了。为了纪念这段非比寻常的情意,海莲决定用一种永恒的形式把那些难以磨灭的记忆复原和把一段横跨大西洋的温情呈现给人类,她出版了她和弗兰克等人的通信集,这本问世于1970年的书信集即以“查令十字街84号”为名,从此,那家书店“便不会因这场人的奇遇戛然中止而随之消失”。相反,它随着这本书籍的问世而世世代代留存于人间,并熠熠生辉,成为读书人心中珍存和向往的圣地。
《查》书甫一出版,即连续畅销十余年,重印二十四次。1975年,BBC决定把《查令十字街84号》搬上荧屏;六年之后,素有盛名的英国戏剧界决定把它改编为舞台剧,上演三月不衰;再过六年,此书又被改编成电影,由著名演员安妮·班克劳夫特及安东尼·霍普金斯领衔主演,电影介绍中称,“这部片子旨在反映两种爱情,一是汉芙对书的激情之爱,二是她对德尔的精神之爱”。
影片中的一段镜头是:海莲·汉芙,她跨下了一辆黑色的计程车,纤巧单薄的女人,游移的目光掠过那一家家摆着书的橱窗,68号,72 号,76号,78号,82号,寻寻觅觅,最终停了下来,但面前的84号却是空空如也。灰蒙蒙的玻璃窗里面蛛网编织的书架东倒西歪,地上散落着些废纸,满是尘埃;推门进去,没有想象中的惊喜问候,空空的楼梯通向另一些同样废弃了的房间。孤身女人想张口告诉主人她已到来,她信守了诺言,但空屋中并无人回应,只有一阵冷风袭过,泪水顺着面颊静静地流淌下来。是一段书缘,还是一段情缘,竟让这纽约的独居女人万里迢迢为了伦敦小街这破落关门的书店而如此神伤?手中握着那本薄薄的小书,是为了还查令十字街84号的哪一种心愿?此情此景,令人唏嘘。
2016年,恰逢海莲·汉芙诞辰一百周年,中文世界于是年4月首次推出《查》书精装珍藏版,5月又再版,算是对《查》书作者的一种致敬,也让无数的中文阅读者获得一份姗姗来迟的感动与欢愉。
二、《查令十字街84号》盛誉何来
比金子还珍贵的人间信赖。
海莲循着《星期六文学评论》一则“专营绝版书”的广告踌躇着给伦敦寄出了试探性的信件和书单,并言明“每本不高于五美元的话……,可否径将此函视为订购单,将书寄给我?”
就是这样一份完全没有信誉保障也没有预付款的附条件的试试看的单方邀约,且远在异国他乡又素未平生,对方——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名为“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竟然很快寄来了海莲想要的书,而且书的品相极好又价格低廉。书店的“FPD”先生(即后来具名弗兰克·德尔的人)还亲自详尽而谦恭地回复海莲小姐:
敬爱的夫人:
谨在此回复您于本月五日的来函。敝店很荣幸能为您解除三分之二的困扰。您所列出的三种哈兹里特散文,均收录于这本典范出版社的《哈兹里特散文选》内;斯蒂文森的作品则在《致少女少男》中可以找到。我们挑出两本品相较好的书为您寄上,相信不久后即可送达您的手中,祈盼您会满意。随书附上发票,请查收。
至于您提及的利·亨特的散文,目前颇不易得见,不过我们会留意是否能找到收罗齐全且装帧精良的版本,届时将再为您寄上。而您所描述的拉丁文圣经,目前敝店并无存书,仅有晚近出版、布面精装普通版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新约全书》,不知您是否有兴趣?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FPD敬上
海莲收书后即复,她把她难以言喻的美妙感觉尽数写在她的回信里:抚摸着心爱的远方来书觉得把它放进水果箱权充的书架里“实在太委屈了它”,她“捧着它,深怕污损它那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她沉醉在她的爱书里:“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她叫来楼上的女孩儿凯特及其英国男友布莱恩帮她将账单上列的书价换算成美金五元三角,她寄了六美金,交代“多出来的七角请用来支付《新约全书》,那两本我都要买。”而且信末至嘱:“你们可否行行好?下回先将书价换算成美金。我连加减美金都一塌糊涂了,要我把英镑换算成美金真是阿弥陀佛!”
书店回信建议汉芙“不妨以邮政划拨的方式付款,那样对双方都方便,也比将钞票放入信封内保险得多”。同时又把汉芙所要的两本《新约全书》及账单一并寄上,并按汉芙的要求将书款分别以英镑和美元计价。
而汉芙收到《新约全书》后竟火冒三丈。她写了一封连抬头也没有的长信来发泄她看似“怒不可竭”的火气:
这算哪门子的新约圣经啊!
好心替我转告英国圣公会诸公,他们平白糟蹋了有史以来最优美的文字。是哪个家伙出馊主意把通俗拉丁文圣经整成这副德性?他们准会把他来活活烧死,不信记住我说的话。
汉芙还拉出了她的七大姑八大姨说他们要是看到这书会如何如何。紧接着她又像自言自语:
哼,去他的!我手边还有一本从我的拉丁文老师那儿借来的圣经,暂且先不还他就是了,等你们找一本卖给我再说。
寄去四元支付我欠你们的三元八角八分,你就拿多出来的一角二去买杯咖啡喝吧!……
你们有兰多的《假想对话录》吗?我想全套应该不止一本,我想读的是“希腊对话录”,如果里面有伊索和萝多彼得对话,就是那一本没错。
虽然对书大不满意,但书款照付,还多出一角二分让他们买咖啡喝,且还要买《假想对话录》。
面对汉芙小姐的万丈火气,马克斯·科恩书店依然平静如水温暖如春。他们给“敬爱的汉芙小姐”回复书款已收,多出的一角二分将计入她在敝店的专属账户中(没买咖啡),汉芙要的书书店恰好有并当日就寄上(附账单),最重要的在信末他们不忘道歉,并承诺将重新为汉芙找一本正宗《通俗拉丁文圣经》寄去。
除了邮寄汉芙所要的书,书店也根据汉芙的兴趣向她推荐她可能喜爱的书。比如弗兰克问汉芙是否对纽曼的《大学论》(似乎汉芙无意间垂询过此书)感兴趣,价格6美元。此书是首版,而汉芙素喜二手书。弗兰克说先为汉芙保留,以免别人捷足先登。还有《牛津诗选》也有货了,不知汉芙是否已在别的书店买到。
汉芙回信时在信的抬头之上用括弧说了如下俏皮的话:
(他手上有只卖六美元的首版《大学论》,竟还问我要不要买!真不晓得该说他老实呢,还是憨?)
亲爱的弗兰克:
是的!我要!我真是快受不了我自己了,本来我并不特别讲究首版不首版的,可是,“那本书”的首版……!
哗——我真迫不及待想看到它。
也请把《牛津诗选》一并寄来。下回可别再纳闷我有没有跟别人买书了。既然我可以寸步不离书桌,就能向你们买到既干净又漂亮的书,我干吗跑到十七大街去买那些又脏又丑的?从我坐着的地方,伦敦可近得太多啦。
异国的伦敦竟然比身处的纽约十七大街还近!
汉芙给书店要精装版的合唱乐谱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和韩德尔的《弥赛亚》。她说“虽然我顶着寒风走到五十条街外就能买到,但我还是‘就近’先问问你们吧”。她心中的书店真是近在咫尺啊。
还有,汉芙收到《垂钓者言》时回复:里面的木刻版画太棒了,光这些插图的价值就十倍于书价。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生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唉!如果你们依照每本书的实际价值去标价的话,我肯定一本也买不起。
汉芙是嫌书卖得太便宜了,觉得书店干了亏本的买卖。
弗兰克给汉芙寄去一本装帧精良的《圣西蒙公爵回忆录》,书款十八元七十五分。弗兰克嘱汉芙:请勿挂怀书款,您在敝店的付款记录一向良好。
没有合约。没有欠款。物美价廉。货到付款。跨国买卖。毫厘不差。由买书卖书的温馨往来演绎出一段人间情意。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