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号,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大家好,這裡是春焰書院,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海蓮·漢芙的作品《查令十字街84号》。
它被譽為“愛書人的《聖經》”,如今這個位址已不再經營書店,隻在門邊挂個銅牌,上面寫着:“查令十字街 84号,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舊址,因為海蓮·漢芙的書而聞名天下”。
這本書以書信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從紐約到倫敦跨越20年的溫暖故事。
主人公海蓮·漢芙自稱是個對書籍有着“古老”胃口的窮作家,她無意間看到了倫敦一家名叫“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古書商刊登了“專營絕版書”的廣告,書店的位址是查令十字街84号。
珍愛書籍又品味挑剔的她直接寄了封信過去,并列好書單以及期望成交的價格。那是1949年的10月5日。
對方并沒有因為她的挑剔和迷糊到賬都算不清楚而心生敷衍,反而每一封回信都客氣周到。
久而久之,在一封封真誠有趣的書信往來間,海蓮同“馬克思與科恩書店”的人們建立起了深厚友誼,尤其是一直負責幫她找書并回信的弗蘭克·德爾。
她的來信總是那麼率真可愛,當她收到心儀的書籍時,她會毫不吝啬地表達自己的欣喜和感謝,她也會偶爾抱怨弗蘭克“偷懶”,嫌他找書太慢,若他給自己寄來了不喜歡的書的版本,回信中便能聽到她喋喋不休的唠叨。
她是那麼令人親切,字裡行間總能讓人會心一笑。
彼時的英國百廢待興,因為物資短缺隻能實作配給制。
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素未謀面,又經濟困窘的客人會在得知弗蘭克他們“每一戶每個星期才配給到兩盎司肉,每人每個月隻分得一隻雞蛋時”,數次慷慨地寄去食物和生活物資。
她的友善打動了所有人。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每個人甚至是弗蘭克的妻子都開始給海蓮寄信,并送去禮物和祝福,弗蘭克也更加賣力地去為她搜羅好書。
春去秋來,海蓮與弗蘭克等人的情誼如同她書桌上的書一樣日益增厚,他們漸漸地像老朋友一樣打趣問候,彼此關心。弗蘭克和她更是在書來書往中建立起了獨特的默契。
海蓮對他說:“弗蘭基,這個世界上了解我的人隻剩你一個了。”
可惜的是,海蓮每次想去倫敦看望那些老朋友時,都會被種種原因耽擱。
“我的寶貝牙醫師放了我一個月的假,他卻歡歡喜喜地帶着嬌妻度假去了,旅費是我出的!”海蓮在信中委屈道。
她好不容易攢夠的去倫敦旅行的錢,因為看牙醫又花光了。
不覺間,歲月忽已暮。
“是的,我們都還健在如昔——老态益發龍鐘,工作更加忙碌,口袋卻沒能加倍飽滿”。面對海蓮的問候,弗蘭克如此回信道。
那時他們已來往通信十七載。
除弗蘭克以外,書店中的其他人,大多或離開,或離世,或失去了消息。而海蓮去往倫敦的心願愈加遙遠了。
他們在書信中那般親近,現實裡卻隔了千山萬水。
遺憾的是,“馬克斯與科恩書店”最終也沒能等到海蓮的到來。
1968年10月16日,弗蘭克在他寫給海蓮的最後一封信的末尾寫到:“想念您”。
1968年的1月8号,那該是個如往常一樣的清晨,當海蓮滿含期待地拆開來自“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來信時,落款人的名字已不再是弗蘭克。
“敬愛的小姐,我在此非常遺憾地向您報告:德爾先生甫于上上個禮拜天(十二月二十二日)去世了。喪禮則已在上周三(元月一日)舉行”。
自那以後,“馬克思與科恩書店”再也沒有一封信能讓海蓮如此牽挂了,那位總被她調侃“行禮如儀”的弗蘭克先生一生都沒有等到他視為知己般的海蓮小姐。
幾個月後,海蓮在給她去倫敦遊玩的朋友寫信時,眼含熱淚地寫下了開頭的那段話:“賣這些好書給我的那個好心人已在幾個月前去世了,書店老闆馬克斯先生也已經不在人間。但是,書店還在那兒,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号,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中,海蓮終于在多年後踏上了這片令她魂牽夢繞的土地。隻是故人早已不在,就連那家書店也因經營者的相繼離世而停業。
海蓮站在弗蘭克曾站在的地方,想象着老朋友們的樣子,目光飽含深情,心中唯有懷念。
我們都曾有過遺憾,那些未曾到過的地方,那些未能相見的人,那些還沒來得及說出口的話……
生活或許就是這樣,它不那麼完美,而時間也匆匆地不等人。許多事情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可是,當我們在看别人的故事的時候,除了唏噓之外,卻又不得不承認,那些遺憾,那些來不及成就了這部經典。倘若海蓮早早地來到倫敦,見到了那些老朋友,認識了弗蘭克,那麼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就不會因為她牽挂了一生而那麼動人了。
有些故事因為缺憾,才更讓人覺得珍重。
是以,不一定要求個結果。有些事,有些人,期待過就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