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肚是天津和北京風味小吃中著名的傳統小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營爆肚。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胡同有“爆肚楊”,還有“爆肚馮”、“爆肚滿”等最為出名。有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牛百葉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闆、陰面肚闆、蘑菇、蘑菇尖兒、食信兒、葫蘆、大草牙。爆肚王一般隻做5種大衆易于接受的品種:牛百葉、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領、羊肚闆(陽面肚闆)。
爆肚是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鮮羊肚洗淨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
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名流無不喜食。爆肚又脆又鮮,不油不膩,據說還可治胃病。吃爆肚的人如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喝完酒,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确實是一大快事。是以老北京都喜歡吃爆肚,特别是農曆立秋之後,北京人講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說。
水爆肚(爆肚)在清乾隆年問已有記載,多由回民經營,是“窮人樂”裡的上品。水爆肚是具有獨特風味的北京地方小吃,下酒極佳。以獨酌、小飲為宜,不适宜醵飲大嚼,是以大小飯館都不備此味。唯有小酒館、小吃攤,才有水爆肚出售。
羊肚的一般吃法,除煨湯以外,唯有爆之一法。爆分為油爆、水爆。就是以高溫旺火一氽即起,取其脆嫩。稍一過火,就凝而不脆無法下咽。油爆是飯館、飯莊的做法,水爆則為市井小販的拿手活兒,各有各的特技。水爆肚是京津兩地特有的清真風味小吃,以天津“知味齋”制做最佳。所謂水爆肚,就是把羊肚或牛肚(包括千層百葉)切成細絲,放入開水中焯一下,将其爆熟,要恰到好處,才能保持肚絲的鮮、脆、嫩、爽口。吃爆肚時,必須要趁熱蘸佐料吃,才能構成其特有的風味。作料置放于小碗内,其中有醬油、醋、芝麻醬、香菜、辣椒油,邊吃邊蘸,滋味醇厚,多數人用之佐酒,也有配以芝麻燒餅作為菜肴的。水爆肚不僅風味獨特,還有健脾養胃之功,是以深受群衆歡迎。水爆肚隻适用羊肚以及牛百葉,但牛肚其餘部位不宜水爆。因為質厚易韌,氽的時間稍久就不能吃了。隻有羊肚組織細軟,可以水爆着吃,而且洗淨後潔白,不象牛肚黑灰暗淡不耐看。
爆肚攤把羊肚分成四個部位,定以專名。緊接食管第一部份,是瘤胃部位最大,上有毛巾一樣的小肉瘤,俗稱肚闆。肚闆有兩大塊,兩塊相連之處有一條較厚的肉峰,最嫩,稱為肚領。肚領去皮隻用内部淨肉,又白又厚稱為肚仁,是最好的部位。第二部份是形如連環方形的蜂窩胃,稱為肚葫蘆。第三部份是重瓣胃,有如一頁一頁折疊的布片,稱為“散旦”,也可叫百葉(牛肚隻有這一部位能爆着吃),除肚仁外,這是最嫩的部份。第四部份是刍胃(這才是一般哺乳動物的胃),俗稱肚蘑菇,大概是指它又滑又軟而言,接近腸部的一段較細小的叫蘑菇尖。最貴的是肚仁,其次百葉、蘑菇,以肚闆最便宜。賣時按客人指定的部位論價下開水中爆熟。爆肚的湯隻是開水加蔥絲、花椒,本身無味,全靠作料。作料以芝麻醬為主,非此不香。其次醬油、辣油、香菜(芫荽)、蔥花、乳腐鹵為輔。爆肚下鍋時一次用量不宜過多,每次隻有半小碗,二兩左右。因為肚爆好要保持脆嫩,是以必須及時吃完,稍冷即回生,時間一長,就老不堪嚼了。
在北京最出名的爆肚店鋪,要數東安市場的兩家,一家稱“爆肚王”,一家稱“爆肚馮”,都是清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