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 東拉十八扯 010

成都市面上有好多種面條?

雜醬面,鳝魚面,鱿魚面,牛肉面,排骨面,怪味面,海味面,脆紹面,番茄煎蛋面,豌雜面,雞雜面,肥腸面,回鍋肉面,豬肝面,兔子面,生椒面,甜水面,擔擔面,查渣面,蹄花面,腦花面,奶湯面,豇豆面,雞湯面,鋪蓋面,金絲面,荞麥面,宋嫂面,姜鴨面、大肉面、燃面……

腦殼頭粗略的一默,就數出四十多種面條出來,那麼這些面條裡頭哪些是成都本土的品種?哪些是從舊時老成都流傳下來的品種?哪些面條品種又消失了?哪些面條品種又是新出現的呢?

且聽我一一道來。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01 成都面條的過往

中國的第一碗面條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2002年青海省的喇家遺址出土了4000年前制作的面條。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圖檔源自網絡)

成都的第一碗面條是何時出現的,暫無史料考證。不過在唐代杜甫旅居成都的時候就吃過槐葉冷淘面。

“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究相俱。人鼎資過熱,加餐然欲無。”

從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種槐葉冷淘面就是涼拌面的一種。

成都還有一種傳統面條——宋嫂面。宋嫂面是一種魚羹面,将魚肉、芽菜、香菌等制成魚羹作紹子加面中。相傳南宋高宗皇帝喜歡吃汴梁人宋嫂做的魚,人們便仿照宋嫂的烹調方法熬制成魚羹面。成都的宋嫂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仿宋嫂魚羹法并加上四川的飲食習慣改進而成。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成都面條的祖師爺是誰,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起碼在唐宋時期,成都已經有了吃面條的習慣。

時間再往後推移,宣統年間的《成都通覽》中記載了“甜水面、爐橋面、攢絲面、雜醬面、白提面、衛生面”六種當時成都常見的面條。

甜水面和雜醬面現在仍然存在,隻是不知道和以前的味道是否有差别。

爐橋面,是一道發源于重慶的面條種類,現在成都地區已經比較少見了。這種面條是将揉勻饧好的面團搓成直徑5厘米的條,扯成每個擀一碗面的劑子,然後擀成圓形薄片。将薄片對疊成半圓形,用直刀在直線的一邊切成面條,但圓邊留1厘米左右不切斷,展開成爐橋的形狀。然後将面片入鍋煮熟,撈入放有醬油、紅醬油、紅油辣椒、花椒粉、芽菜末等調味料的碗内即成。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攢絲面,是将海帶、蘿蔔、素火腿、素酥肉、冬筍、腐竹等切絲,汆燙熟之後作為澆頭放在面條上。白提面,大緻和我們現在清湯素面相似,僅以鹽、蔥花和少量醬油提味。衛生面,名字很特别,具體詳細做法已經無資料可考,它的大緻做法是蒜頭、火腿和肉先在鍋裡炒香,然後加入醬汁熬煮,最後再将熬好的澆頭蓋在煮好的面條上。

成都這些年創造了許多新的面條品種,同時随着人們口味的變化,許多面條品種也隻存在資料記載中,逐漸被人們忘記。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02 成都近代最出名的擔擔面和甜水面

要說能扛起近代成都面條界大旗的非“擔擔面”和“甜水面”莫屬。前者曆史夠久遠,名氣甚廣。後者則以其獨特的口感在成都面條界獨樹一幟。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關于擔擔面的起源,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由自貢一個叫叫陳包包的攤販所創。但是關于擔擔面的地域歸屬問題卻一直存在争議,因為擔擔面中的辣椒用法是下河幫的用法,并不屬于自貢所在小河幫菜系用法。其實四川很多流行的面條都不是成都所創,隻是因為當時成都府在巴蜀地區最為繁華,很多新奇的吃法和吃食在成都府發揚光大,一來二去人們就當作是成都的傳統名小吃。

這裡需要特别說明的一點,擔擔面最初并不是一種味道,也不是面條的品種,而是一種販賣方式。

一根顫顫巍巍的扁擔,兩頭是沉甸甸的攤子。攤子一頭是一個煤球爐子,上面放着一個煮面的鍋。另一頭放着碗筷調料和水桶。小販挑着沿街喊着"擔擔面!擔擔面!"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後來擔擔面之是以單獨成為一個品種,卻在于它的調料和和臊子。

擔擔面的臊子被叫做"脆臊",現在成都市面上的脆紹面就是脫胎于此。擔擔面的臊子是取豬腿肉剁成肉末,然後加上甜面醬炒散,在加料酒炒幹水分,再加上鹽、胡椒粉、味精等調味料,待肉末微微吐油就可以起鍋。而擔擔面調味料之多,幾乎可以和重慶小面媲美。除了傳統的鹽、味精、醬油、醋、辣椒油、香油、白糖、蔥花等,還會加入碎米芽菜、甚至還有花生碎和芝麻粉。随着清代乾隆年間辣椒進入了四川并被普遍使用後,辣味的擔擔面也逐漸出現。

說完了擔擔面,我們再來聊一下近代成都面條界的另外一個霸主——甜水面。

之是以要用霸主來形容甜水面,是因為甜水面在成都面條界是一個很特别的存在。因為面粉的緣故,成都的面條口感并不如北方勁道和充滿麥香,于是成都的面條大多都在澆頭上下功夫。而甜水面則反其道而行之,它令人着迷的地方就在于其面條厚重紮實的口感與特别的味道。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甜水面,這個名字很容易讓第一次吃的人産生味覺誤會。無論是賣相還是味道都會和食客腦補出來的畫面有很大差别。

甜水面比筷子頭略粗,咀嚼起來相當有彈性和嚼勁。通常一碗甜水面隻有三根的面條,甚至有些館子的甜水面隻有一根面條盤在碗裡。甜水面的味道以甜辣為主,不帶湯水,沒有澆頭,是一種完全由調料拌出來的面條。是以甜水面的吃頭就在于面條和調料。

甜水面的碗通常都不大,但是黃白色的蒜泥,褐色的芝麻醬,紅色的甜醬油以及亮紅色的辣紅油淋在白生生的面條上面。一陣翻攪之後,讓每根甜水面都裹上厚厚的醬汁。找到面條的頭,順着面條一點點咀嚼。初時一股濃郁的芝麻醬和甜醬的味道會充盈整個口腔,片刻之後辣味就會調皮的冒了出來,緊接着是甜水面特有地混合香味浮現。正在酣暢淋漓之時,半碗面就沒有了。濃稠的調料汁在碗底成糊狀,就着剩下的面條,努力地将碗裡的調料都裹在面條之上,三兩口吃得幹幹淨淨。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甜水面大約比擔擔面略晚一點,大約出現在清末民初。不過甜水面和擔擔面倒是有點淵源。

四十年代成都有家著名的甜水面,人稱“白雲寺擔擔甜水面”。這家甜水面是巴金先生的最愛,曾經多次在自己及好友的回憶錄中提及。

既然被叫做“擔擔甜水面”,自然是挑着擔擔賣得。這家位于成都白雲寺的甜水面是一個中年人經營的。面條就在擔前不到兩尺的案闆上糅制,煮面放料一氣呵成,一碗帶着鍋氣的甜水面片刻就擺到了你的面前。

那時候成都公認最好的甜水面調料是北門正府街一家醬園鋪的。他家的醬料是由紅醬油、熟油辣子、麻醬、花椒油、蒜泥等調制的,味道十分特别。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無獨有偶,成都的甜水面不僅吸引了巴金還引來了著名作家蕭軍。蕭軍在抗戰初期來到成都,吃甜水面就上了瘾。後來54年後再次來到成都時,蕭軍還專門去小店連吃了三碗甜水面,而遲到了由他主持的專題座談會。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老成都人還把甜水面稱為“愛情面”。那個時候成都耍朋友的,隻要說請對方吃甜水面就懂起了。大概是甜水面的味道和成都女娃兒的性格很像,甜中帶着一絲辣,味濃不寡淡。

成都知名的甜水面攤攤很多,好多還延續到了現在,比如張涼粉、小譚豆花的甜水面味道都還是一如往初。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03 成都現在的面條種類

都說“南粉北面“,但是成都人對于吃面卻是情有獨鐘。按照大衆點評上的資料粗略估算,成都有超過14000多家面館,這還不算那些沒收錄的小攤攤面館。

如前文所述,成都人心頭明白自己的面條沒得北方的勁道和充滿麥香,是以就在佐料和臊子(澆頭)上摳腦殼。這些年來成都新出來的面條品種幾乎都是沿着這個思路。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成都人覺得經典川菜可以做成面條的臊子,于是市面上就有回鍋肉面,青椒肉絲面,雞雜面。

成都人覺得自己喜歡吃的湯湯水水可以做成臊子,于是市面上就有蹄花面,雞湯面,番茄煎蛋面。

成都人覺得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可以做成臊子,于是市面上就有了鳝魚面,鱿魚面,腦花面。

現在成都面條界已經被各種外來面條占領了半壁江山,出門到處都是重慶小面,豌雜面,宜賓燃面,而成都本土的怪味面,海味面,甜水面等等,好吃的那幾家掰着手指都數得出來。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

究其根本還是成都吃客挑剔的嘴造成的。成都吃客對于吃的包容性極大。無論是泰國菜、東北菜、西北菜,甚至中東菜都可以在成都餐飲界有一席之地。成都人喜歡嘗鮮,也習慣性喜新厭舊。

老味道可以用來回憶,可以用來講情懷,卻唯獨沒辦法騙嘴巴。

畢竟老成都食客的嘴巴是誠實的,也是最刁的。

【往期專題精選】

四川人如何吃豬

成都人最愛的花,隻有腦花

穿越回古代中國,想吃上一口正宗的火鍋到底有多難

在成都,面條到底有好多種澆頭?| 成都面條進化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