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負着滅國大恨,他散盡家财、耗十餘年策劃了一場謀殺。
行動失敗、複國夢碎,在人生的“下半場”,還有什麼使命等他去完成?
影視劇中的男主形象。
劃重點:敬老是個好習慣,往往會給你帶來意料之外的驚喜。
文 | 蔣亞民
編輯 | 李雪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資訊,否則将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殺一人,能解決問題嗎?
前230年,苟延殘喘多年的南韓成為秦在滅六國之路上收獲的第一個成果,享年173歲。
這并不讓人意外的結局,徹底改變了貴族青年張良的人生軌迹。他的父祖先後執掌相印87年,他的家族見證着國家如何在變法之後逐漸強盛、又在四面強敵的欺淩之下日漸衰弱,直至遭到緻命一擊。
追憶家門的榮耀和父祖的遺志,洶湧的恨意襲來,張良要讓秦王血債血償!
于是,他散盡家财、廣招猛士,弟死不葬,以示決心。可是十幾年過去,荊轲壯士死了、姬丹同志死了,眼看着秦王的夙願達成,自己卻無能為力。
前218年,他終于等到了機會——秦始皇東巡。浩浩蕩蕩的車隊行至陽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時,一個不在意料之内的狀況發生了:秦王的安保工作做得很好,同款座駕好幾輛,仇人坐在哪輛車裡無從分辨,而機會隻有一次。
張良一咬牙,令埋伏好的大力士發起攻擊,120斤的大鐵錘掄出去,誤中副車。憤怒的秦始皇發出全國通緝令,三十多歲的熱血青年張良不得不改名換姓,從此南下浪迹江湖。
他的傳奇人生始于下邳(今江蘇邳州)某座小橋上的丢鞋子遊戲。
一個穿粗布衣裳的老頭坐在橋上,看到他走過來竟踢掉了鞋子:
“小子,快把我的鞋撿回來!”
張良很生氣,剛要發作,想到自己堂堂相門貴子怎能和一個市井老者一般見識,就撿起鞋送了回去。
老頭得寸進尺:
“你給我穿上!”
張良心裡犯了嘀咕:難道他腿有殘疾、行動不便?好人做到底吧。他低頭給老頭穿上了鞋。
誰知老者起身就走,留下一句話:
“5日後天明時在此等我。”
這是什麼操作?思路如此清奇,應該是個高人!無業遊民張良決定赴約。5日後,他趕到橋邊時天剛剛亮,然而,壞脾氣的老頭居然先到了!于是,這個5日之約又重演了兩遍。
直到二人相識後的第20天,張良終于跑了個第一名,率先來到橋邊。老人表示滿意,掏出一冊《太公兵法》(《素問》)給他:
“小夥子,僅憑一腔孤勇橫沖直撞是幹不成大事的。你的銳氣挫得差不多了,現在應該能靜下心來研究兵法、思考大事了吧?讀好此書,你可以成為帝王師!”
張良醒悟:曾經的自己行事太過莽撞,成大事切忌沖動!
随後,他靜下心來專心研究兵法。在《太公兵法》中,他學到了如何排兵布陣和應對戰場實況;掌握《奇門遁甲》的原理之後,為便于在實戰中應用,他把72局減到18局,再分陰九局和陽九局,完成了“奇門遁甲”傳承史上的第三次改革。
這一研究就到了秦始皇的死期。
一人身死,天下複亂。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天下雲集響應,張良趁機拉起一支百餘人的隊伍繼續反秦,如有機會,他還想複韓。
在投奔農民軍領袖景駒途中,他遇見了劉邦。
2 滅一國,下一個目标是?
前208年6月,項梁、項羽叔侄所部已發展到六七萬人的規模,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于薛城(今山東滕州)共商大計。
張良見項梁:
“立楚王有利于提高您的号召力,您可以如法炮制,比如,立韓王的後人為王,借以多樹黨羽。我看橫陽君就不錯。”
項梁很夠意思,橫陽君成了韓王,張良成了韓相(司徒)。光複祖國、重建家門的夙願實作了!現在,他以為自己的使命就是輔佐韓王收複故地、再創大業。他在颍川與秦軍交戰數次,互有勝負,始終不能破局。
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先入關進鹹陽的一方為王。
劉邦打算取道颍川、南陽,走武關進入關中。
前207年7月,劉邦率兵打跑颍川的秦軍,請韓王留守陽翟(今河南禹州),讓張良随軍南下。9月,劉軍抵達南陽郡(今河南南陽)。秦軍退守宛城(河南南陽)。
劉邦急着進鹹陽,打算繞道西進。
張良認為不妥,勸道:
“您西進路上秦兵衆多,而且都扼據險要地勢。如果繞路前進,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後面追殺過來,貴軍腹背受敵相當危險!”
劉邦恍然大悟,率軍乘夜抄小路悄悄傳回,到拂曉時分,已把宛城團團圍住;接下來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官民,兵不血刃地拿下宛城。南陽郡的其它城池守将見自己的上級上司已降,紛紛效仿,劉邦兵威大振。
下一個難點是峣關(今陝西商州),這裡是拱衛秦都鹹陽的最後一道關隘,易守難攻。擔心項羽搶先的劉邦,想要親率所部兩萬餘衆發起強攻。張良獻計:
“目前守關秦軍兵力還很強,不可輕舉妄動。峣關守将是屠夫之子,這種市儈小人用錢就可以收買。您可以派先遣部隊,在四周山上布設大量軍隊旗号,虛張聲勢,作為疑兵。然後,再派郦食其多帶珍寶财物去勸誘秦将,就可能成功。”
劉邦依計行事,敵軍守将果然獻關投降,并表示願意協助進攻鹹陽。對于這一成果,張良很冷靜:
“現在想叛秦的隻不過是守将,士卒未必服從。我們貿然行動,後果将不堪設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
一番突擊之後,秦軍大敗,棄關退守藍田(今陝西藍田)。劉邦乘勝追擊,繞過峣關、穿越蒉山,大敗秦軍,然後,大軍繼續西進,于公元前207年10月抵達霸上(今西安市東25裡)。
這時,剛享受46天秦王待遇的子嬰自知大勢已去,以繩系頸、乘素車白馬、捧着禦玺符節,走出城門表示投降。
至此,大秦土崩。
3 進鹹陽,人心向背初顯
張良畫像。
進入鹹陽,看到豪華的宮殿、美貌的宮女和數不盡的奇珍異寶,劉邦沉溺其中忘乎是以。張良柔中帶剛地表達了擔憂:
“您看,因為秦王多行不義,您為天下人鏟除了禍害,才有機會進入鹹陽。現在,應當布衣素食以示節儉,讓世人真正看到您跟秦王天壤之别才好。可是,大軍剛入秦地,您就忙着享樂,這無異于助纣為虐啊。”
與其他下屬的直接頂撞相比,這種表達方式,劉邦比較受用,遂下令:
*封存秦宮、府庫、财物;
*還軍霸上整肅軍隊,以待項羽等各路起義軍;
*與老百姓約法“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并廣而告之。
幾番表演之後,劉邦得了民心,為日後經營關中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項羽率諸侯兵抵達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見劉邦指令守軍緊閉關門,立即令英布督軍發起強攻。
到了12月,劉邦軍霸上,項羽駐鴻門,兩軍相距40裡。這時,曹無傷告密(“沛公要在關中稱王”),怒發沖冠之下,項羽決定次日出兵滅掉對手。叔叔項伯馬上私會老朋友張良,讓他趕快逃命。
張良利用這對叔侄顧小義不顧大局、死要面子公私不分的特點,不僅在鴻門宴上保住了劉邦,還成功地轉移了霸王的視線——使其放任劉邦所部不論、引兵西屠鹹陽,殺子嬰、燒秦宮、搜刮其珍寶和美女後,決定“衣錦還鄉”。
前206年1月,項羽貶楚王為“義帝”,将其流放到郴(今湖南郴州);2月,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并大封諸侯。當然,項羽并未全然放下對劉邦的戒心:
一方面,他違背約定,将劉邦分封到荒涼的巴蜀,把關中留給3位秦将,以遏制對手;另一方面,以“韓王無軍功”“張良還跟着劉邦”等理由,将韓王留在了自己眼皮底下。
此時,張良的計劃仍是回到韓王身邊,順手把劉邦獎勵的金百镒、珠二鬥悉數轉贈給項伯,求他在侄子面前為漢王請封漢中。就這樣,劉邦占據(至少是名義上)了秦嶺以南的巴、蜀、漢中三郡之地,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
4 舊主死,卅載家國夢碎
4月,劉邦啟程就國,到褒中(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如約放張良回彭城。看着群山之上淩空高架的棧道,張良建議:
“此處除了棧道再無其他行軍道路,您的大軍通過之後,應燒掉這條路表示自己沒有東顧的意圖,方可暫且打消項羽的疑慮,同時防止其他勢力攻擊漢王。”
8月,劉邦大軍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突襲三秦,奪取了關中。
陝西寶雞陳倉區境内的懸空棧道。圖|圖蟲創意
項羽怒不可遏,決定率兵反擊。
張良站出來說情:
“您早就把漢中封給了劉邦,現在他隻是聽您的指令拿回了自己的土地,算什麼罪過呢?而且,現在更緊要的事情是齊王田榮謀反!您得早做打算啊!”
項羽覺得此言有理,況且,韓王還在我手上,張良不敢騙我,于是,揮師北擊三齊。劉邦又逃過一劫,抓緊時間積蓄力量。
那麼,張良會拿自己家族三代效忠的韓王性命開玩笑嗎?筆者認為,他之是以願意幫助劉邦,主要有3個原因:
其一,劉邦對韓王有襄助之恩——打敗秦軍、占據颍川,韓王才有了栖身之所;
其二,劉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在其麾下能夠得展所長,與肆意妄為的項羽相比,劉邦着實是個能聽得進勸告的好上司;
其三,項羽一家獨大對自己和韓王沒有好處。秦王的暴行曆曆在目,項羽若想統一天下,定會逐一滅掉這些原有的諸侯國,到時南韓連苟延殘喘的機會也求不得。劉邦勢力的增長,有助于制衡霸王,南韓可在夾縫中謀一絲生機。
這個安排看起來十分理智,然而還是錯了,錯在用到了一個不理智的人身上。
不久,意識到上當的霸王下令處死韓王,徹底打碎了張良的初心。在一個寒徹骨髓的冬天,年近五十的張良頭也不回地逃出彭城,投奔劉邦。生逢亂世,還有更重要的使命等着他去完成。
時勢塗炭百姓,也孕育英雄;
格局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廣。
5 得三人,破楚指日可成!
前205年,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5個諸侯相繼歸附,劉邦是以得兵56萬;4月,乘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率兵伐楚,直搗彭城。
小勝之後,劉邦惡習複發,沉迷于酒色财氣之中不可自拔。
待項羽親率3萬精兵從小路火速回師彭城,劉邦數十萬大軍竟成了烏合之衆,一戰便遭慘敗。望風轉舵的諸侯們紛紛背漢向楚。
劉邦丢下父親、妻子和兒女,隻帶上張良等數十騎狼狽逃跑。
逃至下邑,他驚魂未定:
“關東地區我不要了,誰能立功破楚,我就把關東平分給他。你們看誰行?”
事實證明,劉邦甯肯把血親骨肉丢給敵人也要帶走張良,絕對是一個物超所值的決策。張良臨危奉上絕地反擊之策:
“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猛将,彭城之戰,項羽令其出兵相助,他卻按兵不動。項羽這個人心胸狹隘,肯定會伺機報複,英布對自己的處境心知肚明。項羽分封諸侯,沒有受封的彭越肯定心懷怨恨。您手下的将領,隻有韓信可以獨當一面。
大王如果能用好這三個人,破楚,指日可待!”
于是,著名辯手隋何領命前往九江策反英布;同時,劉邦遣使聯絡彭越,委派韓信率兵北擊燕、趙等地,壯大漢軍力量,迂回包抄楚軍。
5月,劉邦被項羽圍困在荥陽,韓信在北路戰線上進展順利,相繼平定了魏、代、趙、燕等地。
前204年冬,楚軍竭力截斷漢軍的糧道。被困的劉邦大為焦急,郦食其獻計複立六國之後與六國君臣,以收買人心,認為這樣便“德義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稱霸,楚人隻得斂衽而朝。”
劉邦速命人刻制印玺,使郦食其巡行各地分封。
張良得知此事,立即喊停:
“古今形勢不同,此法無異于飲鸩止渴,照此做法,天下将再次大亂,陛下的大事就要壞了。”
劉邦立即下令銷毀已經刻好的六國印玺,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戰略失誤。
6 用詭道,畢其功于此舉
到203年,韓信占據了齊國故地,欲自立為齊王。
劉邦很生氣,張良卻表示:這筆交易太劃算了!您拿一個虛名換得一個猛将為您拼命,何樂而不為?
接下來,張良拿着印绶封韓信為王,同時征調其軍隊擊楚。韓信大軍一到,戰争形勢發生重大轉折——漢對楚逐漸形成合圍之勢,漢軍從戰略防守轉入戰略反攻。
韓信在齊地不斷襲擊楚軍,彭越屢次從梁地出兵斷絕楚軍糧道。楚軍兵疲糧竭,項羽無奈送回劉邦父親與妻兒,希望講和。
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在這個關鍵時間節點,張良與陳平一起勸谏:
“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于此舉。”
劉邦親征項羽,并令韓信、彭越合圍。然而,大軍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因韓信、彭越的援兵遲遲不到,慘遭失敗。
張良道破其中奧妙:
“楚國即将滅亡,韓信、彭越雖已受封為王,卻沒有劃定封地。二人此次不來,問題就出在這裡。”
解決了這個問題,兩個月後,韓、彭果然派兵來援。
漢軍兵馬陸續會集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沱河北岸),無顔見江東父老的一代霸王,戰敗自刎。
至此,曆經4年的楚漢戰争宣告結束。
國基初奠,天下始定。
前202年2月,劉邦稱帝;5月,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盛贊張良: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下一個難題是定都,這對新興王朝至關重要。
齊人婁敬說關中地勢險要,勸劉邦定都關中;還有一衆大臣力陳建都洛陽的好處。張良全面分析了兩地的利弊:洛陽雖天然險要,但腹地太小,容易四面受敵;關中則北、西、南三面有險可守,向東可控制諸侯,黃河、渭水可以開通漕運,運輸天下之糧,供給京師。
漢王朝由此定都關中。
7 辭帝師,獨善身于留地
現在,我們有必要總結一下:張良為何能夠在亂世中建立如此豐功偉業?
關鍵詞:厚積薄發、謀勢謀心。
出身累世相門的張良自幼受家學熏陶,後來又獲兵書傳承,亂世的曆練和自我沉澱打造出他強大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善于謀勢謀心,從秦末起義、楚漢戰争到漢王朝的建立,這個特長發揮了極大作用。
【注:張良後來在助劉邦推翻秦朝、平定諸候、戰勝項羽的過程中,最常用的就是《奇門遁甲》中天遁、地遁和三奇并進之方法,屢試不爽。】
在秦朝全國兵力集結之前,他判斷最重要的任務是快速推翻這一搖搖欲墜的暴虐政權,摸準相關各方的心理,攻得準、撫得當、賄得靈、殲得狠,沒有給秦軍留下任何反攻之機。
随後,順楚漢争天下的戰略态勢,組建諸侯聯合軍隊,在此過程中張良一計連一計,利用各勢力之間的沖突扭轉敗局,分裂敵方陣營、牽制敵軍主力,最後形成了圍殲敵軍的決勝之勢。
當然,他的“謀勢謀心”不止用在了敵人身上。劉邦是個會拿儒生帽子當尿盆的人,并不知書達理。對這樣的上司,張良放低姿态、以較溫和的語氣進言,避免激怒對方、影響大局;懂得挑選開口的時機、針對其最強烈的需求對症下藥,如在與劉邦意見向左時,從天下大業出發,谏言簡單果決、切中要害,屢屢挽救危局。
是以,他越發得到劉邦的信任,基本上可以一計定乾坤。
張良之智,不在帥帳、不在将案,而在廟堂——他是處于戰略中樞的謀略大師(其他人再重要,也是在圍繞其總體布局運作),由此将中國古代兵家推上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為後世的戰略謀劃提供了千古可鑒的成功樣闆。
天下初定,張良順勢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位置,并逐漸隐退,避免被卷入漢初翦滅異姓王乃至皇室争權的殘酷鬥争。
面對“自擇齊國3萬戶為食邑”的重賞,張良不受,隻請封最初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以婉轉的方式表示謙恭并打出感情牌,使擅長兔死狗烹的上司念着往日情分給自己留下一線生機。
2021年8月26日,陝西留壩縣張良廟院内古建築。圖|IC photo
前186年,一代傳奇高手張良在風景宜人的黃袍山(位于湖北通城縣東南)壽終正寝,谥号文成。其子張不疑繼任留侯,至孝文帝五年(前176年)失去了君王的最後一絲恩義——因“不敬”之罪失去了封地。
參考資料:
⒈﹝西漢﹞司馬遷著《史記》
⒉﹝東漢﹞班固編撰《漢書》
3.﹝北宋﹞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
在和平時期,戰争的教訓一次又一次地被人們集體忘卻,直到又一次戰争猝然到來,才會在付出血淋淋的代價後猛然警醒。兵家,在中國曆史上一次又一次興旺發達,然後,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壓和忘卻。
一個成熟的國家,一個成熟的民族,一定不能忘記戰争的災難和教訓,即使是在國家長久和平、興旺發達的時候,仍然需要發揚重視國防和軍事的傳統,做到警鐘長鳴、武備常新。
中國兵家學說的世界性研究熱潮經久不衰,站在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曆史節點,重新挖掘與發現中國古代兵家價值意義重大。是以,庫叔邀請軍事科學院原作戰理論和條令研究部蔣亞民研究員推出“中國古代兵家”系列文章,每周一篇,以飨讀者。
本系列跨越4600年,講述從中華文明起源時期到清末對我國軍事乃至曆史進步發揮重大影響的38位兵家代表人物的故事,解讀那些被後人奉為圭臬甚至神化了的傳世兵書和古代陣法。
注:依次為玄女、伊尹、武丁、姜子牙、先轸、鬼谷子、田穰苴、孫武、孫膑、墨翟、樂毅、李牧、吳起、白起、尉缭、王翦、張良、韓信、衛青、班超、諸葛亮、韋睿、楊素、李靖、薛仁貴、郭子儀、耶律休哥、嶽飛、成吉思汗、拔都、朱元璋、徐達、戚繼光、邢玠、鄭成功、施琅、福康安、左宗棠。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信出版集團為庫叔提供15本《動蕩時代》贈予熱心讀者。前日本央行行長回顧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高速增長結束後的“泡沫經濟崩潰”等重大經濟事件,站在貨币政策決策者角度,以全球視野反思日本經濟和貨币政策。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前2名(數量超過50)将得到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