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時期默默無聞的燕國,為何能在戰國時位列七雄?

春秋時期默默無聞的燕國,為何能在戰國時位列七雄?

春秋時期默默無聞的燕國,為何能在戰國時位列七雄?

在戰國初期,東方的姜氏齊國已經被田氏齊國所代替,這時的田氏齊國,雖然國家初建,可由于齊國經濟發達、幅員遼闊,田氏代齊也是和平過度的,是田氏家族數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太大的戰事和動亂,且齊國在戰國時期威震諸侯,故田齊理所應當位列七雄。

地處西陲的秦國,雖然被東方的晉國壓制得幾乎喘不過氣起來,可秦國也曾在秦穆公時期稱霸西戎,國勢雖不勝,可實力依然不能小觑。而到了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更是威名赫赫,令山東六國膽顫心驚。再看楚國,内部貴族林立争權奪利,且有被吳軍攻下都城的慘痛記憶,雖然如此可楚國畢竟是普天之下國土最遼闊的國家,在戰國中前期也是泱泱大國。

春秋時期默默無聞的燕國,為何能在戰國時位列七雄?

同屬三晉的趙國、魏國、南韓雖也初立不久,可三晉的前身晉國,畢竟在春秋時期長期稱霸中原。即使南楚、東齊、西秦三家合力也不是晉國的對手,即使晉國三分後,趙、魏、韓三國實力依然強盛。尤其在戰國初期,變法成功後的魏國内聯三晉,西壓秦國,南奪楚土,東合秦國。

三晉、秦國、齊國、楚國都是當時實力強盛的諸侯,戰國數百年的曆史,也幾乎都是以這六國為核心運轉的,且這六國的祖先也都在春秋時期輝煌過。如秦穆公、楚莊王被些許學子定為春秋霸主。代齊自立的田氏家族,也是能人輩出。曆任田氏家族首領,都是世之英才,要不然姜齊的社稷也不會流入田氏的手中,畢竟田氏代齊的過程長達286年,且姜齊卿族鬥争的慘烈程度不亞于晉國。著名的兵家司馬穰苴應叫田穰苴,他是田氏始祖田完的後代,後因戰功被封為齊國大司馬,後世子孫才以司馬為氏的。

至于魏氏、趙氏、韓氏,他們的祖先都在晉國内享有盛名,且人才輩出。晉國原有十餘個卿族,在經過百餘年的内鬥,也不會僅剩他們三家幸存下來,并最終被周威烈王敕封為諸侯了。綜上所述,魏、秦、齊、趙、楚、韓這六諸侯,當入強國之列。

春秋時期默默無聞的燕國,為何能在戰國時位列七雄?

可有一個諸侯,在戰國之前除了燕國始祖召公外,其餘國君幾乎毫無存在感,甚至在燕桓侯時期,燕軍被北方山戎打得丢盔棄甲,甚至燕國被山戎逼迫的遷都以避禍。直到齊桓公在位時,号召衆諸侯共同讨伐山戎,才将燕國從覆滅邊緣拯救了回來。在戰國之前如此羸弱的燕國,是如何在戰國時期位列七雄的呢?

其實燕國并不算羸弱,之是以會表現不佳,主要是因為燕國地處周代北境,燕國的主要職責就是抵擋境外山戎等勢力的入侵。不過不幸的是,西周、東周前期和春秋時期的山戎勢力極其強盛,屢次南下攻伐燕國、鄭國甚至齊國,尤其是處于抵禦山戎入侵前線的燕國,不得不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如何抵禦山戎入侵上,根本無暇進行改革。

燕國的經濟結構以燕山為界,呈北牧南農的格局,至于燕山和冀東地區則兼有農牧。不僅如此,燕國還享有魚鹽之利和銅鐵礦産,境内水利工程也不勝枚舉。并且燕國城市也不少,尤其是以規模宏大著稱的下都武陽和以繁榮富強聞名的上都薊城。

春秋時期默默無聞的燕國,為何能在戰國時位列七雄?

周武王之是以敕封其弟召公為燕國國君,目的就是為了防範山戎。正由于當時山戎處于強勢時期,為了避免被滅國,故燕國重要地區和位置的官員,都是由武将充任的,幾乎沒有文士才子們建功立業的空間。

在燕國建立之初,由于地處平原,無險可守。燕人在防備山戎的入侵時,還要防備和平定領地内部的叛亂。長此以往,燕人就有尚武的傳統,武德相當充沛。曆任燕侯都有尚武的傳統,就連燕國的衆多貴族都是軍事統領。且燕國的财政收入,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用來制造兵器铠甲,修築要塞和長城。尤其是長城附近的城市,具有很強的軍事性質。

春秋時期默默無聞的燕國,為何能在戰國時位列七雄?

燕國的國力雖不弱,可由于山戎的長期大規模入侵,國家主要财力、物力和人力都用在了對抗山戎上,更悲催的是戰國之前還處在強盛時期。這些原因就導緻了燕人雖勇武善戰,可無法進行變革增強國力,且也無暇參與到中原各國的霸權争奪上。故才導緻了戰國之前,燕國一直默默無聞,甚至不如魯、宋等國。

不過到了戰國時期,這一切就都變了。首先在春秋晚期,長期與燕國為敵的山戎已經逐漸衰落,這也讓燕國可以騰出手來用在其他方面了。

公元前380年,田齊的第二任國君田剡,公開答應南韓的求援,幫助南韓擊退來犯秦、魏兩國,可與此同時,田剡令齊軍秘密集結到齊燕邊境,乘燕軍不備攻下了桑丘。次年,燕國向三晉求援以擊退齊軍入侵。此後,燕國開始積極地參與到中原事務中。從齊侯剡偷襲燕國後,燕齊雙方爆發了多次大戰,雙方互有勝負。

燕後文公在位時,重用蘇秦,資助其出使齊、楚、趙、魏、韓五國,組建“合縱”聯盟以抗強秦,此舉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春秋時期默默無聞的燕國,為何能在戰國時位列七雄?

燕國的高光時刻在燕昭王時期,其為了雪齊國滅燕之恥,決心勵精圖治,振興燕國。燕昭王即位後,通過築黃金台千古買骨等行為,得到了樂毅、鄒衍和劇辛以及其他衆賢臣。

燕昭王在這些賢臣的輔佐下,且燕昭王安撫因戰亂而受難的百姓,與臣屬同甘共苦、勵精圖治,最終讓燕國國勢大漲,并一雪前恥險些滅亡齊國。

燕昭王除了重用樂毅伐齊外,還任命秦開為大将,讓其訓練兵卒。在一次東北邊境遭東胡入侵時,燕昭王令秦開為将,将東胡軍打得大敗而逃。此役過後,燕國擴地兩千餘裡,一躍成為幅員遼闊的大國,國土面積僅次于秦國、楚國。

春秋時期默默無聞的燕國,為何能在戰國時位列七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