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默默无闻的燕国,为何能在战国时位列七雄?

在战国初期,东方的姜氏齐国已经被田氏齐国所代替,这时的田氏齐国,虽然国家初建,可由于齐国经济发达、幅员辽阔,田氏代齐也是和平过度的,是田氏家族数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太大的战事和动乱,且齐国在战国时期威震诸侯,故田齐理所应当位列七雄。
地处西陲的秦国,虽然被东方的晋国压制得几乎喘不过气起来,可秦国也曾在秦穆公时期称霸西戎,国势虽不胜,可实力依然不能小觑。而到了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更是威名赫赫,令山东六国胆颤心惊。再看楚国,内部贵族林立争权夺利,且有被吴军攻下都城的惨痛记忆,虽然如此可楚国毕竟是普天之下国土最辽阔的国家,在战国中前期也是泱泱大国。
同属三晋的赵国、魏国、韩国虽也初立不久,可三晋的前身晋国,毕竟在春秋时期长期称霸中原。即使南楚、东齐、西秦三家合力也不是晋国的对手,即使晋国三分后,赵、魏、韩三国实力依然强盛。尤其在战国初期,变法成功后的魏国内联三晋,西压秦国,南夺楚土,东合秦国。
三晋、秦国、齐国、楚国都是当时实力强盛的诸侯,战国数百年的历史,也几乎都是以这六国为核心运转的,且这六国的祖先也都在春秋时期辉煌过。如秦穆公、楚庄王被些许学子定为春秋霸主。代齐自立的田氏家族,也是能人辈出。历任田氏家族首领,都是世之英才,要不然姜齐的社稷也不会流入田氏的手中,毕竟田氏代齐的过程长达286年,且姜齐卿族斗争的惨烈程度不亚于晋国。著名的兵家司马穰苴应叫田穰苴,他是田氏始祖田完的后代,后因战功被封为齐国大司马,后世子孙才以司马为氏的。
至于魏氏、赵氏、韩氏,他们的祖先都在晋国内享有盛名,且人才辈出。晋国原有十余个卿族,在经过百余年的内斗,也不会仅剩他们三家幸存下来,并最终被周威烈王敕封为诸侯了。综上所述,魏、秦、齐、赵、楚、韩这六诸侯,当入强国之列。
可有一个诸侯,在战国之前除了燕国始祖召公外,其余国君几乎毫无存在感,甚至在燕桓侯时期,燕军被北方山戎打得丢盔弃甲,甚至燕国被山戎逼迫的迁都以避祸。直到齐桓公在位时,号召众诸侯共同讨伐山戎,才将燕国从覆灭边缘拯救了回来。在战国之前如此羸弱的燕国,是如何在战国时期位列七雄的呢?
其实燕国并不算羸弱,之所以会表现不佳,主要是因为燕国地处周代北境,燕国的主要职责就是抵挡境外山戎等势力的入侵。不过不幸的是,西周、东周前期和春秋时期的山戎势力极其强盛,屡次南下攻伐燕国、郑国甚至齐国,尤其是处于抵御山戎入侵前线的燕国,不得不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如何抵御山戎入侵上,根本无暇进行改革。
燕国的经济结构以燕山为界,呈北牧南农的格局,至于燕山和冀东地区则兼有农牧。不仅如此,燕国还享有鱼盐之利和铜铁矿产,境内水利工程也不胜枚举。并且燕国城市也不少,尤其是以规模宏大著称的下都武阳和以繁荣富强闻名的上都蓟城。
周武王之所以敕封其弟召公为燕国国君,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山戎。正由于当时山戎处于强势时期,为了避免被灭国,故燕国重要地区和位置的官员,都是由武将充任的,几乎没有文士才子们建功立业的空间。
在燕国建立之初,由于地处平原,无险可守。燕人在防备山戎的入侵时,还要防备和平定领地内部的叛乱。长此以往,燕人就有尚武的传统,武德相当充沛。历任燕侯都有尚武的传统,就连燕国的众多贵族都是军事统领。且燕国的财政收入,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用来制造兵器铠甲,修筑要塞和长城。尤其是长城附近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军事性质。
燕国的国力虽不弱,可由于山戎的长期大规模入侵,国家主要财力、物力和人力都用在了对抗山戎上,更悲催的是战国之前还处在强盛时期。这些原因就导致了燕人虽勇武善战,可无法进行变革增强国力,且也无暇参与到中原各国的霸权争夺上。故才导致了战国之前,燕国一直默默无闻,甚至不如鲁、宋等国。
不过到了战国时期,这一切就都变了。首先在春秋晚期,长期与燕国为敌的山戎已经逐渐衰落,这也让燕国可以腾出手来用在其他方面了。
公元前380年,田齐的第二任国君田剡,公开答应韩国的求援,帮助韩国击退来犯秦、魏两国,可与此同时,田剡令齐军秘密集结到齐燕边境,乘燕军不备攻下了桑丘。次年,燕国向三晋求援以击退齐军入侵。此后,燕国开始积极地参与到中原事务中。从齐侯剡偷袭燕国后,燕齐双方爆发了多次大战,双方互有胜负。
燕后文公在位时,重用苏秦,资助其出使齐、楚、赵、魏、韩五国,组建“合纵”联盟以抗强秦,此举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燕国的高光时刻在燕昭王时期,其为了雪齐国灭燕之耻,决心励精图治,振兴燕国。燕昭王即位后,通过筑黄金台千古买骨等行为,得到了乐毅、邹衍和剧辛以及其他众贤臣。
燕昭王在这些贤臣的辅佐下,且燕昭王安抚因战乱而受难的百姓,与臣属同甘共苦、励精图治,最终让燕国国势大涨,并一雪前耻险些灭亡齐国。
燕昭王除了重用乐毅伐齐外,还任命秦开为大将,让其训练兵卒。在一次东北边境遭东胡入侵时,燕昭王令秦开为将,将东胡军打得大败而逃。此役过后,燕国扩地两千余里,一跃成为幅员辽阔的大国,国土面积仅次于秦国、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