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曆經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總共五個朝代。在此期間,有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消滅了宿敵北齊,統一了整個北方,并把北周的國力推上了頂峰。
然而,這位皇帝,英年早逝,壯志未酬,在世僅36年。這位皇帝于中國統一的前夜,在北伐突厥途中意外病倒,回到洛陽不久就駕崩了,緻使其統一大業化為泡影。這位皇帝的後繼者,在他的基礎上結束了南北朝,開啟了來中國曆史的隋唐盛世。
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位沒有來得及大展宏圖,令世人唏噓不已的皇帝,就是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生于543年,比高長恭晚出生兩年,比高長恭多活了四年。據說,宇文邕很欣賞高長恭,感歎名将難得時曾說,“自古名将如美人”,身邊的近臣附和道,“況且美人又名将”。
時光荏苒,錯位六年,蘭陵王高長恭飲鸩而亡之後,再無抵禦外敵進攻的屏障,高氏北齊從此踏上不歸路;周武帝宇文邕北伐突厥時病逝,縱使他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終究為楊氏隋朝作嫁衣裳。

北周時期石窟
宇文邕是西魏權臣宇文泰的第四子,自幼聰明孝順,很有氣度,深得父親的喜愛。宇文泰時常對人誇獎宇文邕,“将來能實作我志向的,一定就是這個兒子。”由于父親是西魏權臣,是以宇文邕前途平坦,十二歲時就被封為輔城郡公。
宇文邕十四歲時,三哥宇文覺受禅登基,建立北周,封宇文邕為大将軍,領兵外出去鎮守同州。同年,大冢宰宇文護廢孝闵帝宇文覺,擁立明帝宇文毓繼位為皇帝,宇文邕升任柱國大将軍,都督蒲州諸軍事,并任蒲州刺史。
宇文邕十六歲時,入朝擔任大司空,進封為魯國公,并兼任宗師。周明帝宇文毓,是宇文邕的大哥,十分親近宇文邕,朝廷凡有大事,多和宇文邕商議。宇文邕性格深沉,很有遠見卓識,如果不是因為周明帝垂問,他始終不輕易發表意見。周明帝宇文毓經常贊歎宇文邕,說,“賢弟輕易不發表意見,但說話都是有的放矢。”
公元560年,權臣宇文護毒死了周明帝宇文毓,擁立宇文邕為帝,史稱周武帝。十七歲的宇文邕剛即位時,宇文護仍然把持朝綱,總攬北周軍政大權,宇文邕迫不得已,諸事依從宇文護。宇文邕深知宇文護的勢力,也深知這位堂兄的秉性,縱使自己心裡有千般憤恨,也得采取韬光養晦的政策。
周武帝宇文邕很明白,跟宇文護是在演戲,表面必須讨好堂兄,封宇文護為大冢宰,都督中外諸軍事。孝闵帝宇文覺和明帝宇文毓,兩位兄長兩年之内先後被害,宇文邕必須深刻吸取這血淋淋的教訓。面對堂兄宇文護,宇文邕非常大度,任其專權跋扈,暗中卻在積蓄力量,尋機誅殺權臣宇文護。
雖然,宇文護大權在握,但是卻所用非人,又缺乏軍事謀略,兩次伐齊都是大敗而歸,威望名聲一落千丈。宇文邕二十九歲時,與他的同母兄弟,衛王宇文直商議,決心鏟除宇文護。宇文邕把宇文護誘騙到含仁殿,趁宇文護躬身拜見太後的時候,拿起玉笏猛擊宇文護的腦袋,五十九歲的宇文護驚倒于地。
宇文邕急忙令宦官用刀砍殺,宦官心慌手顫,砍了好幾刀,也沒有傷到要害,多虧宇文直跑出來,幫忙斬殺了宇文護。看來關鍵時候,還得靠親兄弟,因為宇文直就藏在太後卧室,而太後就是兩兄弟的生母。誅滅宇文護及其黨羽的勢力,是宇文邕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不但使宇文邕避免走上短命皇帝的老路,也把北周從内亂傾軋的亂局中解救了出來。
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除去了心頭之患,北周大權才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他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父親宇文泰所建立的基礎上,終于使原來落後北齊的北周轉弱為強。宇文護久居大冢宰,獨攬朝政大權,宇文邕真正掌權了以後,就削弱了大冢宰的權力。宇文邕規定,六府不必總聽令于天官大冢宰,盡量使大冢宰的權力虛化,以便加強皇帝的權力,又改諸軍軍士為侍官,使得軍隊從屬于皇帝。
宇文泰初創西魏府兵制時,中央設8個柱國大将軍,其中元氏皇帝僅有虛名,宇文泰是最高統帥,當然都督中外諸軍事。其他6個柱國,實際分領府兵。具體來說,就是每個柱國,督兩個大将軍,而每個大将軍,又督兩個開府将軍,這樣總共24開府軍。宇文護掌管時期,增加了柱國和大将軍的數目,然而卻削弱了柱國和大将軍的權力,以24開府将軍來分領士兵,實際是以宇文護為最高統帥的。
宇文邕要做名副其實的皇帝,當然得統帥全國的軍事力量,為此必須鏟除滋生權臣的土壤。另外,宇文邕還改革了征兵制度,取消了兵源的民族限制,所轄範圍的男丁悉數為兵,使得北周的軍力大為充實。再者,宇文邕又做出了明确具體的規定,限制地方行政長官與其僚屬的關系,用以防止地方勢力發展成為私人化。
還有,宇文邕在“六條诏書”的基礎上,附加制定了“刑書要制”。“六條诏書”始于漢武帝,是皇帝頒發給十三州刺史的诏書,規定了刺史的權力和職責範圍,作為朝廷監察糾劾地方官的标準。宇文邕制定的《刑書要制》,嚴刑限制驕橫不法的豪強地主和貪官污吏,這些規定非常殘酷,據說"内外恐怖,人不自安" 。
周武帝宇文邕,不但雄才大略,而且殺伐果斷,要不是英年早逝,必定成為千古一帝。雖然宇文邕的生活極其儉樸,但卻諸事都希望超越古人,對宇文護修建的華麗宮殿一律焚毀。宇文邕最能吃苦耐勞,征伐時親臨戰場,事必躬親,是以士卒也願意為皇帝效死力。
周武帝宇文邕非常具有遠見卓識,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是以,在兵荒馬亂的戰争年代,北周對待司空見慣的俘虜,處理的方式确實是棋高一着。北齊俘獲北周的人,全部都充為雜役,然而,北周俘虜北齊或南朝的人,卻沒有把他們用做奴婢,全都豁免成為良人。
周武帝宇文邕,不愧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剛毅決絕,高深莫測,用法嚴苛,令行禁止,萬衆畏服,莫不肅然起敬。周武帝宇文邕克己勵精,修富國之政,務強兵之術,擯棄奢淫,去除浮僞。周武帝震驚于近世以來,浪費人力财力大興佛教,于是決定三教先後順序,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
公元574年,二十九歲的宇文邕,冒着死後下地獄的威脅,下诏禁止佛和道二教,與之相關的經書和佛像悉數遭毀,并且還指令佛僧與道士全部還俗為民。據史書記載,一時之間,北周境内,“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刹伽藍,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三年之後,周武帝滅掉高齊政權統一了北方,立即在更大範圍推行滅佛政策,焚毀寺院4萬餘座,強迫300萬僧尼還俗。周武帝的滅佛運動,使相當于當時總數十分之一的人口重新成為國家編戶,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這對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來說,其意義之重要可謂不言而喻。
曆史上著名的“三武滅佛”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滅佛,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唐武宗李炎滅佛。由于佛教是外來文化,在佛教本土化的過程中,難免曆經紛争,甚至劫難。當然,滅佛的三位武帝,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肯定也是無與倫比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5歲時被宦官弑殺,北周武帝宇文邕36歲時英年早逝,唐武宗李炎病逝時年僅32歲,其因果關系,說不清,道不明。
那麼,作為出色的政治家,宇文邕為什麼滅佛?
簡單來說,因為宇文護,具體來講,其中的原因,也是很複雜的。
宇文邕十七歲那年,被宇文護立為皇帝,在此之前,宇文邕默默無聞,在此之後,宇文邕韬光養晦。宇文邕默默無聞時,眼看着權臣宇文護,兩年毒死他倆兄長,宇文護大權在握,宇文邕敢怒不敢言。宇文邕韬光養晦時,宇文護仍擅權專政,宇文護大力推行佛教,宇文邕也對佛教推崇備至,面對宇文護的飛揚跋扈,這也許是宇文邕明哲保身的不得已之舉。
宇文護飛揚跋扈時,佛教大行其道,宇文邕誅殺宇文護後,必須反其道而行之。其實,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多年前很流行的說法,“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進一步補充說,拿“愛屋及烏”的反義詞“惡其餘胥”來說明,其道理是讨厭一個人,連他所住地方的牆壁都厭惡。就此而言,周武帝大肆滅佛,也有遷移對宇文護憤怒的因素。
北周初年,兩位皇帝接連遇害,衛元嵩上書宇文邕,說,“即使不信佛教,堯舜也是盛世,南朝齊和梁信佛,反而卻被滅了國,信仰佛教有何用?依我所言,隻要利民益國,就會佛心常駐,所謂佛心,大慈為本,安樂衆生,目的是不要欺壓黎民百姓。”是以衛元嵩建議,宇文邕掌權後滅佛,這也許是宇文邕滅佛的緣由,就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滅佛,有點謀士崔浩推波助瀾的意思。
衛元嵩何許人也?衛元嵩是蜀郡人,年少時做過小沙彌,不耐清苦,佯為狂放,僧人都讨厭他,就放他還俗為民。北周平定蜀郡後,衛元嵩來到長安,巧舌如簧,專門預言未來的政治形勢。宇文邕即位後,衛元嵩上書皇帝,惡意诋毀佛教法理,并且積極聯合道士,鼓動廢毀寺院及僧尼,周武帝宇文邕很信任衛元嵩,于是就有了後來滅佛毀法之舉。較之于北魏的崔浩,北周的衛元嵩之于佛教,可以說是禍起蕭牆。
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都極其盛行,周武帝宇文邕獨樹一幟,毀佛斷道,佛道盡滅。宇文邕确實是明君,雖然滅佛滅道,并不屠殺僧侶,然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滅佛,卻大肆殺戮佛教僧侶。其實,周武帝宇文邕也是推崇宗教思想的,但是,當宗教的發展與國家機器的運作發生沖突時,身為皇帝能夠清醒認識到孰重孰輕,然後果斷抉擇而不拘泥于傳統,周武帝所作所為實在難能可貴。
長期以來,北周和北齊的關系,主要是戰争關系,雙方互有勝負,力量大體均衡。但是,自從宇文邕親政後,北周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一,北周經過武帝的滅佛運動,國家經濟實力開始增長;其二,北周吸收漢族農民充當府兵,極大地擴大了府兵隊伍,對北齊的軍事優勢開始形成;其三,北與突厥和親,南和陳朝通好,北周的外交政策屢獲成功。
然而北齊确實國政混亂,自從文宣皇帝高洋死後,國家綜合實力每況愈下,廢帝高殷即位次年被殺,孝昭帝高演即位次年病逝,武成帝高湛雖然執政四年,卻是荒淫縱欲,結果體衰而亡。到了後主高緯的執政時代,荒淫無道,鬻獄賣官,誅殺名将,自毀長城,昏庸好色有過之而無不及,卻還自稱"無愁天子"。
與此同時,三十二歲的宇文邕,看清了北齊混亂的局勢,決定出兵征讨,打算滅掉北齊。公元575年,周武帝宇文邕親自統領軍隊,準備圍攻洛陽金墉城。金墉城是三國建築,在洛陽城東北角,金墉城雖小卻非常堅固,為戍守洛陽的戰略要地。
作為南北朝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宇文邕精心部署北周大軍,分為前三軍與後三軍,任命宇文純、司馬消難,達奚震為前三軍總管,任命宇文盛、侯莫陳瓊、宇文招為後三軍總管。另外,楊堅、薛迥、李穆等也率軍分道并進,宇文邕則自率大軍六萬,直指洛陽孟津東北的河陰。
周武帝宇文邕文武兼備,所統領的北周軍隊紀律嚴明,人馬進入北齊境内,禁止砍伐樹木,禁止踐踏莊稼,如有違反,定斬不饒。雖然北周大軍頗得民心,可是周武帝宇文邕因病,不得不班師回朝。次年,周武帝宇文邕又領大軍伐齊,數路并進,先克平陽,再破晉陽,攻入邺城,滅掉北齊。從此,周武帝宇文邕占據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上遊地區,為後來隋朝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滅掉國政混亂的北齊之後,宇文邕将直面強勢的突厥,突厥的統治家族為阿史那氏。南北朝時期,突厥軍事首領稱木杆可汗,第三任突厥可汗為阿史那燕都,史稱木杆可汗阿史那燕都。知道這位突厥英雄有多強悍?把北周與北齊兩國的皇帝,都當作他的兩個孝順兒子,阿史那燕都在位多年,終其一生隻受中原之供,卻也沒有揮鞭南下牧馬。
然而,在公元563年,阿史那燕都集結精騎10萬,會合北周大将楊忠所率步騎 1萬,進攻北齊重鎮晉陽。當時恰巧遭遇超大暴雪,加之蘭陵王等名将奮力抵抗,伐齊持續到次年正月仍不能克,阿史那燕都便縱兵大掠而還。當時,十七歲的宇文邕,在宇文護的擁立下,即位北周皇帝才兩年。
公元568年,宇文邕二十五歲,已經做了八年皇帝,迎娶突厥木杆可汗阿史那燕都之女。宇文邕求婚阿史那氏,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前後多次派遣使者與突厥邀約聯絡,木杆可汗這才勉強答應将女兒嫁給他。阿史那氏抵達北周都城長安時,周武帝宇文邕親自出宮迎接,并且随即冊立阿史那氏為皇後,為獲得突厥之力以滅掉北齊,一代英主宇文邕也真是拼了。好在阿史那氏不但容貌美麗,而且舉止也有法度,宇文邕對她既敬且愛。然而,興奮之餘,宇文邕又有擔心,阿史那氏可能會被突厥控制,于是就刻意疏遠阿史那氏。
宇文邕的姐姐長公主,嫁給了北周大将窦毅,生了個聰明伶俐的女兒,很受宇文邕的喜歡,就把她養在宮中。有一天,這個六七歲的小美女,成人口吻地對周武帝宇文邕說,“而今天下還沒有平定,舅舅應以蒼生為念,要對皇後好一點。隻要我們得到突厥的幫助,那麼,江南和關東就沒有什麼可怕的。”周武帝宇文邕大為吃驚,迅速正色以對,立即接納外甥女的進谏,從此對阿史那氏态度大為轉變。
宇文邕這位語驚四座的外甥女長大以後,出落得天姿國色,并且學識不凡,求婚者絡繹不絕。神武公窦毅就擺了一扇雀屏,讓求婚的年輕人都射兩箭,誰能射中屏風上畫的孔雀的兩隻眼睛,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誰。成語"雀屏中選",或者“錦屏射雀”,就是由此而來的。
你啊猜猜猜,射中屏雀的乘龍快婿是誰呢?唐高祖李淵最後出場,也就僅僅射了兩支箭,就射中了孔雀的兩隻眼睛。于是,宇文邕的這位外甥女,就嫁給了年輕人李淵。後來,李淵造反成功,做了開國皇帝,宇文邕的外甥女也做了窦皇後。再後來吧,唐高祖李淵與皇後生了四兒一女,其中一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在阿史那皇後之前,宇文邕有位妃子,名叫李娥姿。西魏将領于謹攻陷南梁的江陵,殺死梁元帝蕭繹,将江陵十幾萬平民百姓擄掠到西魏都城長安,李娥姿的全家就在其中。李娥姿到了長安後,西魏權臣宇文泰覺得李娥姿面貌姣好,就将她賜給了他的第四子宇文邕做妾。之後,李娥姿得到了宇文邕的寵愛,為宇文邕生下兒子宇文赟(yūn),後又生下次子宇文贊。
除了上述兩位女人,宇文邕終其一生,還有沒有其他女人?答案是肯定的。根據曆史記載,厍汗姬,生宇文贽和宇文允;馮姬,生宇文充;薛世婦,生宇文兌;鄭姬,生宇文元。古文“姬”是“妾”的美稱,宇文邕共有七個兒子,曆史記載各有其生母,隻是這幾位沒有故事而已。
周武帝宇文邕,還有三個女兒,其中清都公主,下嫁石保縣公閻毗(pí)。清都公主說是下嫁,其實也沒有辱沒娘家,倒是躲過了政治迫害。石保縣公閻毗的父親,是北周的上柱國将軍,閻毗本人,在隋朝,是殿内少監,在唐朝,是宰相和著名畫家。
閻毗與清都公主最大的功勞,就是生了兩個著名的兒子,分别是閻立德和閻立本,都是唐朝的大藝術家,閻毗、閻立德、閻立本父子三人都以工藝和繪畫聞名于世。
閻毗的長子閻立德,是唐朝著名的建築家、工藝美術家和畫家,官至工部尚書,受命營造唐高祖山陵,督造翠微、玉華兩宮,營建昭陵,主持修築唐長安城外郭和城樓等。閻立德對工藝和繪畫造詣頗深,曾主持設計帝後所用服飾,他的繪畫以人物、樹石、禽獸見長,繪畫才能與其弟閻立本齊名,可惜的是閻立德的畫作失傳了。
閻毗的次子閻立本,憑借家族門蔭入仕,追随秦王李世民,官至工部尚書和中書令。閻立本繪制"昭陵六駿"和"淩煙閣"功臣圖,監修翠微宮,馳譽丹青。閻立本擅長工藝,富于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築都很擅長。松贊幹布遣使來長安請婚,并迎接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命閻立本作傳世名畫《步辇圖》,描繪了吐蕃贊普松贊幹布請尚文成公主,使祿東贊來長安觐見太宗的畫面。
公元578年,宇文邕率軍分五道,北伐突厥。在親征突厥的途中,周武帝宇文邕病倒,傳回洛陽當天病逝,時年僅三十六歲,遺诏長子宇文赟繼位。
宇文邕一生吃苦耐勞,教子嚴厲,甚至,經常體罰太子。然而偏就天不遂人願,周武帝宇文邕薨逝後,長子宇文赟即位之後,沉湎酒色,濫施酷刑,殺害皇叔齊王宇文憲,導緻宗室勢力日漸衰落。皇帝工作還沒做滿一年,宇文赟就傳位給了兒子,并改年号為大象,自稱為天元皇帝,他的住處稱為"天台" ,對臣下自稱為"天",大臣朝見天元皇帝,必須先吃齋三天,還得再淨身一天。
原本,宇文赟的皇後為楊麗華,是隋文帝楊堅的嫡長女,然而,北周宣帝宇文赟太貪玩,全國大選美女以充實後宮,結果又弄出來四位皇後,與楊麗華并立。楊麗華性格柔順,不争不搶不嫉妒,幾位皇後和妃嫔也都很敬重她。
宇文赟昏庸暴虐,喜怒失常,無故責備楊麗華,還想給她強加罪名。但是,楊麗華仍然舉止安詳,言語态度一如既往,沒有求饒服軟的表示,如此使得宇文赟更加憤怒,于是就賜楊麗華死罪,逼令她自殺。楊麗華的母親,獨孤伽羅聞訊,急忙進宮為女兒求情,以至于叩頭流出血來,楊麗華才免于一死。
多行不義必自斃,宇文赟貪戀酒色,做了兩年皇帝,二十二歲時病逝。沒出息的宇文赟死了,他的長子宇文衍即位皇帝,以随國公楊堅為輔政大臣,百官都聽命于左大丞相楊堅。此時北周氣數已盡,數月之後,宇文衍禅位于帝位于楊堅,宇文闡自己則移居于别宮。楊堅登基,隋朝建立,北周滅亡,不久,9歲的宇文衍(也稱宇文闡)被殺。
宇文闡遇害之後,楊堅假裝震驚,又是釋出死訊,又是隆重祭悼,谥為靜皇帝,安葬在恭陵。
李娥姿,宇文邕的妃子,晚年先後喪子(宇文赟)喪孫(宇文衍),遂出家為尼,法号常悲。公元588年,李娥姿去世,終年五十三歲,隋朝以尼姑的禮節為其安葬。
阿史那氏與宇文邕,在一起生活九年,始終沒有生下一男半女。宇文邕死後,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尊奉嫡母阿史那氏為皇太後。宇文赟死後,北周靜帝宇文闡即位,尊皇太後阿史那氏為天元皇太後。隋朝建立的次年,三十二歲的阿史那氏去世,隋文帝诏命官府備下禮冊,将她與宇文邕合葬在孝陵。
唐朝閻立本畫作的宇文邕
平生老信愛颠狂,覺子而今繼道場。坐斷前溪去來路,為誰辛苦為誰忙。
雄才大略,深謀遠慮,勵精圖治,英年早逝,宇文邕為誰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