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作為帝國官員兼畫壇名家的閻立本,也有自卑的一面。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攜百官到春苑池泛舟遊玩,看到池塘中冒出一隻從沒見過的鳥兒。李世民感到新奇,指令文臣們作詩贊美此鳥,随後覺得不過瘾,又命人召閻立本前來,為這隻鳥畫畫。

滿朝文武中,閻立本的畫技可謂數一數二。他當時正在辦公室值班,忽然聽到有宮人傳旨:“畫師閻立本,皇上命你前去畫鳥。”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唐太宗畫像

閻立本放下公務,火急火燎地趕到唐太宗跟前,顧不得歇一會兒,便趴在水池邊埋首作畫,好像一介畫匠。畫到一半,閻立本擡頭,發現周圍那些跟自己同朝為官的人,此刻正趾高氣昂地看着自己。

閻立本圓滿完成了老闆安排的工作,但他對同僚們輕蔑的眼神一直耿耿于懷。

回到家中,閻立本告誡兒子們說:“我年少時本來也喜歡讀書,如今卻以繪畫聞名于世,隻能像奴仆一樣去侍奉别人,這是莫大的恥辱。你們應該以此為戒,不要再學此技藝了!”

但是,閻立本自嘲的繪畫技藝,随着《步辇圖》《曆代帝王圖》等代表作流傳至今,千古不朽,而那些鄙夷他的人,早已磨滅在歲月長河中,甚至連姓名也沒有留下。

閻立本出身于藝術世家,準确地說,是一個貴族藝術世家。

閻氏一族名聲顯赫,自漢代以來經常官居高位。

閻立本的父親閻毗是一位對書法與繪畫造詣頗深的才子,年紀輕輕就受到北周武帝賞識,娶了武帝之女清都公主為妻。也就是說,《曆代帝王圖》中那位北周武帝宇文邕,其實是閻立本的外公。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閻立本《曆代帝王圖》中的北周武帝宇文邕

隋文帝受禅稱帝後,閻毗憑借才藝,受到太子楊勇的賞識。楊勇平時所用的服飾器具極為華麗,大多出自閻毗之手。不過,隋文帝最看不慣太子奢靡的生活作風。後來,楊勇被廢,設計師閻毗受到牽連,隋文帝罰其杖責一百,一家人貶為官奴婢,過了兩年才赦免為民。

有道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初取代楊勇太子之位的楊廣,即位後原形畢露,也迷上了奢侈品,是以重新起用藝術大師閻毗,讓他給自己設計辇辂車輿。

隋炀帝修大運河時,閻毗負責河北段的工程設計,監督疏通漕運,可謂功勳卓著。于是,吃過大苦的閻毗并沒有因曾屬楊勇集團遭受隋炀帝楊廣猜忌,反而靠着一手精湛的技藝平步青雲,在去世後受到楊廣深深悼念,獲贈爵位谥号,備極榮寵。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閻立本《曆代帝王圖》中的隋炀帝

有别于日後閻立本的自我否定,在藝術界嘗到甜頭的閻毗,讓孩子們跟随自己走上了藝術的道路。隋唐之際,閻毗與其子閻立德、閻立本,因工藝、繪畫方面的成就并稱于世。

閻立本的哥哥閻立德,也是一位國家級的大咖。

閻立德早年随李世民征戰沙場,成為秦王集團的一員。他憑借門蔭入仕,與父親一樣,以藝術造詣著稱于世,并是以位列高官。

大唐建立後,皇帝的衮冕禮服由閻立德設計。唐高祖去世後,第一座大唐帝陵獻陵,也是閻立德主持修造。唐太宗征讨高句麗時,用于航海的大船與行軍的浮橋,還是閻立德負責修建。

後來,閻立德與弟弟閻立本一同為唐太宗設計了昭陵,著名的“昭陵六駿”浮雕就是他們兄弟倆的傑作。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昭陵六駿之青骓馬。圖源:圖蟲創意

到唐高宗年間,閻立德憑借功績當了幾年工部尚書,病逝後陪葬昭陵,工部尚書之位由其弟閻立本接任。時人對閻氏“兄弟相代為八座”羨慕不已,為他們瘋狂點贊(八座,指六部尚書及尚書左右仆射等高官)。

唐人李嗣真在其所著《論畫》一書中,如此評論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的畫作:閻氏兄弟二人,使南北朝以來的繪畫再度振興。當時,那些前來京城朝拜、獻寶的使臣形像,為接待這些使臣所安排的儀式,以及這些使臣所展示的風俗,都被他們兄弟畫下來,奇異之狀,深得神韻。

唐初,每逢京城有重大事件,皇帝都會命閻氏兄弟作畫,比如文成公主進藏時,閻立本就創作了傳世至今的《步辇圖》,而閻立德畫了一幅《文成公主降番圖》,可惜後來失傳了;東蠻謝元深到長安朝觐時,閻立德也曾受命繪《四夷朝會圖》,歌頌大唐帝國的強盛。

正是有了閻立本兄弟的妙手丹青,曆史以另一種形式流傳下來。

他們是曆史的見證者,也是記錄者,用永世不滅的筆法镌刻了大唐風華。

閻立本在父兄的激勵與藝術的熏陶之下成長,盡管後來被唐太宗使喚作畫,說了幾句氣話,但他實際上對繪畫充滿熱愛。

閻立本年輕時,師從北朝名家鄭法士。

鄭法士不僅技藝精湛,其德行也被傳為佳話。據說,有一次,鄭法士與另一位畫家楊生為京城的寺廟畫寶塔。楊生工作時比較投入,用竹席遮蔽畫畫的地方,鄭法士窺視幾眼後,起初認為楊生的畫也沒什麼了不起,沒必要用竹席擋住。

過了一段時間,鄭法士與楊生熟絡了,才真正了解楊生的畫,為之深深折服,轉而虛心向楊生請教畫人物車馬的秘訣。楊生慷慨解惑,帶鄭法士來到皇宮門前,指着大街上來往行人的衣着穿戴和車馬儀仗說,那就是他的靈感來源。

閻立本有一段與鄭法士相似的經曆,也學會了老師博采衆長的胸懷。

《隋唐嘉話》記載了一樁轶事:當時,畫壇還有一位大家張僧繇,擅畫人物,他在荊州古廟中存有真迹壁畫。閻立本為學技藝,四處搜尋曆代名畫,聽聞張僧繇的大名,便千裡迢迢來到荊州,找到那座古廟,觀看壁畫。

第一次,閻立本瞄了幾眼,一下子沒看出這畫好在哪裡,還以為張僧繇徒有虛名,便匆匆回去了。

回到下榻的地方,閻立本思來想去,總感覺有所遺漏,過了幾天又跑去觀摩壁畫。這一回,閻立本細細品味,方知此畫意境深遠、筆墨精妙,确實是名不虛傳的佳品。他站在畫前喃喃自語,對素未謀面的張僧繇佩服極了,贊歎道:“猶是近代佳手!”

後來,閻立本第三次入廟看畫,懷着崇敬之心,在古廟後殿一連留宿了十餘日,從白天看到晚上,将畫上的每一筆都細心揣摩,把張僧繇的繪畫技巧熟記于心。

閻立本“三顧”名畫後,正準備離開,廟裡的方丈跟他說,附近的道觀裡有一幅張僧繇的《醉僧圖》,畫得惟妙惟肖,道士們常用這幅畫來嘲笑僧人,您剛剛學會了張僧繇畫人物的技藝,可否請您為我們作一幅畫。

閻立本聽罷,有些黑色幽默,當即畫了一幅《醉道士圖》留在寺廟中,與張僧繇“隔空PK”。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影視劇中的閻立本形象。圖源:電視劇照

融合吸收南北朝的繪畫風格後,閻立本具備多項才能,擅畫道釋、人物、山水、鞍馬等題材,尤以人物肖像畫著稱,擅長刻畫人物神貌,筆法圓勁,氣韻生動。

唐太宗在位時,閻立本是貞觀君臣的頭号“攝影師”,多次奉命為開國功臣創作肖像畫,如《秦府十八學士圖》《淩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等,圖繪唐太宗手下的名臣戰将,形象逼真傳神,是以被時人譽為“丹青神化”。

N年後,杜甫還在《丹青引》中吟詠淩煙閣畫像:“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将腰間大羽箭。褒公(秦瓊)鄂公(尉遲恭)毛發動,英姿飒爽來酣戰。”

時至今日,閻氏兄弟為大唐王朝督造的宮殿陵墓早已随風消逝,閻立本的畫迹卻被收藏于各大博物館,後人可從畫中追溯他所描摹的時代。

傳為閻立本所作的《曆代帝王圖》,是其人物肖像畫的代表作,畫中十三位帝王肖像各具特征,表現了不同曆史人物的精神狀态。

這一畫卷以每個帝王獨立成一組,分别是:漢昭帝劉弗陵、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文帝陳蒨、陳宣帝陳顼、陳廢帝陳伯宗、陳後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炀帝楊廣。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閻立本《曆代帝王圖》

這十三位帝王中,有開國帝王,有中興之主,也有亡國之君。

閻立本根據他們在政治上的作為,以及在統一、分裂與偏安等形勢中的不同地位,對姿态、面部、皮膚等進行刻畫,描繪了截然不同的帝王儀容。

我們可以看他筆下幾位皇帝的樣子。

作為曹魏開國皇帝,魏文帝曹丕自幼随父親曹操南征北戰,繼承曹魏基業後,代漢稱帝。于是,曹丕在畫中帶有挑釁式的眼光,氣派豪壯,咄咄逼人。

曹操生前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在《曆代帝王圖》中,吳主孫權儒雅大方,面帶微笑,表現了這位帝王善于制衡、躊躇滿志的形象。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閻立本《曆代帝王圖》中的蜀主劉備、吳主孫權、魏文帝曹丕

在《曆代帝王圖》的三國帝王中,漢昭烈帝劉備年紀最大,經曆也最為曲折,他有複興漢室之志,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失去荊州後,遭遇夷陵之戰的慘敗,最終含恨而死。可以看到,畫中的劉備,眉宇中有一種抑郁疲憊的神态,身邊有侍從小心攙扶,表現他征戰一生後身心俱疲。

南北朝時期,閻立本的外祖父北周武帝宇文邕,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從權臣手中奪回了政權,進一步統一北方。閻立本為了突出這位強人的威儀,着力刻畫其彪悍的個性,眼神威嚴地平視前方,帶有不可一世的氣概。

與之相反,偏安江南的陳朝帝王大都缺少英雄氣概,尤其是在繪畫南陳亡國之君陳叔寶時,閻立本将他畫成以袖掩口的猥瑣之态,兩眼無神,體态松弛,可見陳後主的軟弱無能。

▲閻立本《曆代帝王圖》中的陳朝四帝

隋朝篡奪北周帝位,一統天下,結束了南北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卻迅速走向亡國的命運。閻立本對轉瞬即逝的隋王朝,充滿了複雜的情緒。

在《曆代帝王圖》中,隋文帝楊堅手握劍柄,緩步向前,老謀深算又有所憂慮,表現隋朝初創時的種種艱難。隋炀帝楊廣是一位“美姿容”的文藝皇帝,又浮誇、空想、荒淫無度,閻立本也如實刻畫他的形象,還原了他“文藝青年”的一面 。

幾百年間風雲變幻,從一紙畫卷中娓娓道來。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閻立本《曆代帝王圖》中的隋文帝

曆史的時間,凝固在閻立本的筆墨中,有了一番清晰的模樣。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吐蕃贊普松贊幹布派使臣來朝求婚,請求迎娶唐朝公主進藏。閻立本的傳世名畫《步辇圖》,就是這一曆史事件的見證。

▲視訊:《步辇圖》賞析

展開《步辇圖》,可以看到一幅吐蕃使臣觐見唐太宗的畫面:

右邊是數位宮女簇擁下的皇帝,他面目俊朗,神情莊重,目視前方,旁邊嬌小的宮女或執扇,或擡辇,或趨行,盡顯唐代少女的青春靓麗。

畫面左側三人恭恭敬敬對站立着。其中一人身穿大紅袍,是這次儀式的引見官員,旁邊還有一個身着白袍的唐朝官員,應為翻譯官。中間拱手而立的,即是吐蕃派來求親的使者祿東贊。

與神态自若的唐朝君臣不同,祿東贊滿臉愁容,仿佛怕自己誤了吐蕃贊普的大事。

相傳,唐太宗“六試婚使”,祿東贊脫穎而出,通過了層層測試。唐太宗得知吐蕃确實對大唐有着仰慕之情,便将才貌雙全的文成公主許配給松贊幹布。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閻立本《步辇圖》

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大批能工巧匠與工藝典籍,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與技術輸送到青藏高原,深得吐蕃百姓愛戴。

貞觀年間,除了吐蕃,周邊少數民族紛紛進京朝貢,盛況空前,康國、安國、于阗、高昌、焉耆、林邑等四方使臣相繼前來朝見,拜倒在“天可汗”的威儀下。大唐首都長安,作為當時世界上擁有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每一處街頭都可以看到各種民族與膚色的來客。

閻立本的《步辇圖》記錄了漢藏一家親的曆史事件,而傳為他所作的《職貢圖》,描繪的是南洋小國前來長安朝貢各種奇珍異物的場面。

畫面中的外國使者隊伍,打着赤腳,袒胸露腿,極具地方特色,而他們進貢的珊瑚、象牙、怪石、鹦鹉等貢品也是千奇百怪。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閻立本《職貢圖》

此外,就連一些鮮為人知的帝王秘辛,也被閻立本繪入畫中。

傳為閻立本所作的《蕭翼賺蘭亭圖》,講述的是唐太宗尋找《蘭亭序》真迹的故事。

史載,唐太宗酷愛書畫,特别是王羲之的書法,卻唯獨沒有《蘭亭序》,于是派人尋遍天下,讨此書帖。

據何延之《蘭亭記》記載,王羲之的後代把《蘭亭序》當做家寶傳承,至第七代子孫王法極及其兄長時,二人遭逢戰亂,落發為僧,将《蘭亭序》帶到紹興雲門寺。王法極(法号智永)去世前,又把真迹傳給其弟子辯才。

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李世民聽說後,請辯才進京,好生款待,過了幾天,向他打聽書帖的下落。辯才不負所托,假稱真迹早就不知道在何處了,李世民反複問了幾次,隻好放他回去。

唐太宗英明一世,推想《蘭亭序》真迹應該就在辯才處,可不知如何求取。此時,宰相房玄齡給他推薦了一個叫蕭翼的人才,讓他去智取《蘭亭序》。

蕭翼得到指令後,向唐太宗借了幾幅“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的書法字帖,裝扮成潦倒書生的模樣,随着商人的船南下,來到辯才所在的寺廟。

辯才與蕭翼聊起來後,十分投機,兩人結為好友,一同撫琴、投壺、賦詩,接着就說到了字畫。

蕭翼見時機成熟,把從皇帝借來的“二王”書法字帖拿出來給辯才觀賞,辯才也放松警惕,取出了《蘭亭序》真迹,與蕭翼進行友好的學術交流。

過了一段時間,辯才出去赴宴,蕭翼趁機進入其書房,取走了《蘭亭序》真迹。辯才回來後,終于知道事情原委,可蕭翼早就拿着《蘭亭序》去長安複命了。

唐太宗自知自己的手段不光彩,也念及辯才年邁,沒有追究其欺君之罪,還賞賜了一些财物,辯才用這些錢财修建了三層寶塔。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

閻立本以《蕭翼賺蘭亭圖》描繪了這一故事。畫面中,和尚辯才與書生蕭翼坐而烹茶,侃侃而談,有過一段深厚的友誼,卻不曾想,蕭翼帶着皇帝的密令,有備而來。

後來,《蘭亭序》真迹失傳,很多人猜測,應該是被唐太宗陪葬于昭陵中。

泱泱大唐,盛世芳華。世人追尋大唐王朝的榮耀,追慕世界帝國的榮光,卻難以知曉,那是怎樣一番圖景。閻立本自我懷疑的“無用之用”,給出了最直覺的答案。

然而,閻立本的畫師身份,讓很多人對他心存芥蒂。

唐高宗年間,閻立本接任哥哥閻立德的工部尚書之位,後又官拜右相,從正部級躍居國務院總理。當時,左相是立有戰功的将領姜恪,因而有些文人編了句順口溜:“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

乍一聽,以為是在誇贊閻立本,實際上是在諷刺閻立本隻善于繪畫,沒有宰輔的才能。

有一年,關中遭遇饑荒,朝廷隻好放國子監的學生放假回家。這些學生一個個都很“憤青”,出去後四處傳播這首打油詩:“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三館學生放散,五台令史經明。”

這是說,我們的左相是個威震沙漠的骁将,右相是個馳譽畫壇的名家,三館的學生都被趕回家了,三省、六部及禦史台的辦事員還得要通曉經書。言外之意就是,畫畫的人,不配當宰相。

學生們仰慕的是功高蓋世的大臣,他們以為,擅長畫畫的閻立本不過是徒有虛名。

皇帝重用他,文人嘲諷他,閻立本卻從不自我辯護。

有人說,語言,總會在最需要的時候變得蒼白無力。但無聲的辛勤耕耘,注定會留下不朽的成就。

閻立本一邊将親曆或親睹的國家大事,悉心描繪到畫中,一邊孜孜不倦地處理瑣碎的公務,從來沒有不務正業。

出任河南道黜置使(唐初派去各地巡查的專員)時,閻立本遇到了另一個被誤解的年輕人。

當時,這名年輕人剛步入仕途,兢兢業業,卻因本部門的吏員别有用心,被誣告而入獄。

閻立本對此事非常重視,親自負責審訊,發現這名年輕人雖然任職時間不長,但政績突出,品德高尚,所犯之罪純屬誣告。

閻立本審視着案件的卷宗,永遠記住了這個年輕人的名字——狄仁傑。

在召見狄仁傑後,閻立本代表當地官員向他道歉,并稱贊他說:“孔子雲:‘觀過而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為狄仁傑平反後,閻立本上奏朝廷,推薦将其提拔重用。正是有了閻立本慧眼識珠,狄仁傑逐漸在帝國官場嶄露頭角,後來成為挽救李唐王朝的中流砥柱。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狄仁傑畫像

閻立本曾經自我調侃,讓後世子孫不再學畫畫。

可當其他高官權貴早已化為一抔黃土,“宰相畫家”閻立本的作品卻成為貞觀、永徽盛世的象征,穿越了一千多年的風雨,如大唐文化的脈搏,至今活躍地跳動着。

大唐,有了閻立本這樣的人,才真的了不起。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唐三彩。圖源:攝圖網

千百年來,沒有多少達官顯貴能讓人記住名字,但唐代墓葬中,那些由無名工匠燒制的“唐三彩”,成為代表大唐的工藝品,在塵土中閃耀璀璨奪目的色彩。

敦煌莫高窟中,來自各地的工匠、畫師經過一路鞍馬勞頓,在邊塞鑿刻永恒的畫作。一些來自民間,社會地位低下的畫匠,隻能常年居住在陰暗潮濕的洞窟裡,甚至将生命留在這裡,可他們的藝術造詣在石刻、壁畫中實作了永生。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時期佛像。圖源:攝圖網

唐人尚法,書法一時輝煌,出現了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等大家;唐畫亦異彩紛呈,有了“吳帶當風”的吳道子,擅長畫仕女的張萱、周昉,善于畫山水的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還有韓幹畫馬、薛稷畫鶴、韓滉畫牛……

紙帛之間的丹青筆墨,如萬古江河,永遠流傳。

閻氏兄弟,永垂不朽

▲韓幹《牧馬圖》

正如中國作家劉慈欣所說:“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什麼是不朽?

這就是不朽。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個“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參考文獻:

[後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

陳绶祥:《隋唐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樊波:《中國畫藝術專史·人物卷》,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沈偉:《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