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于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對于劉備之死,人們印象更深的是永安托孤,是劉備的臨終遺言,而容易忽略劉備死後,蜀國經曆了什麼樣的困境,諸葛亮面臨着多大的挑戰!

内部叛亂四起
劉備于公元221年稱帝,并在同年幾乎是舉國之力出兵伐吳,結果在公元222年在夷陵遭遇慘敗。夷陵之敗,幾乎讓蜀國的第二代中生代優秀将領和蜀國精銳士兵損失殆盡,劉備雖然有赫赫威名,但當劉備不在了,蜀國各地就開始蠢蠢欲動。
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後患,舉郡反,燒臨邛城。——《三國志·楊洪傳》
第一個跳反的不是南中地區,而是漢嘉太守黃元,黃元舉郡造反時,劉備甚至還沒死,隻是病重。而黃元造反的理由也很有意思,是因為諸葛亮不喜歡他。在黃元看來,劉備死後肯定是諸葛亮掌握軍政,怕諸葛亮清算自己,是以提前反了,當時諸葛亮在白帝,幸虧楊洪應對及時,撲滅了這場在成都附近的叛亂。
先主薨,高定恣睢於越巂,雍闿跋扈於建甯,朱褒反叛於牂牁。——《三國志·李恢傳》
然後就是劉備死後,南中地區發生的大規模叛亂。《李恢傳》中詳細記載了各處的叛亂,并不是《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蠻族孟獲那麼簡單。當時南中地區叛亂的主力,也是當地的漢族豪強,然後鼓動蠻夷一起作亂,而且背後還有東吳的身影。
四月劉備病逝,六月前後,益州郡的漢族豪強雍闿,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數民族頭領孟獲等一起叛亂。他們殺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張裔抓起來送往東吳,越嶲郡則殺死了郡将焦璜,而牂柯郡則殺掉從事常颀,一起反對蜀漢政權。
由于蜀漢新遭大敗,兵力損失巨大,加之劉備剛剛去世,國内局面需要整頓,是以,諸葛亮沒有立即采取平叛的軍事行動,而是采取了招撫的措施,但是并沒有取得什麼效果,整個南中地區一片混亂。
吳國虎視眈眈
夷陵之戰後,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應對曹丕的大軍,孫權曾經遣使向劉備求和,劉備也答應了,但吳蜀聯盟還沒有完全恢複。現在劉備死了,吳國的态度就變了,劉備去世,主少國疑,很難說孫權沒有趁機進攻蜀國的想法,事實也證明如此。
據《三國志·張裔傳》和《三國志·呂凱傳》記載,雍闿在南中煽動叛亂之後,和孫權互相聯絡,後來幹脆投降了孫權,而孫權也樂意看到蜀國内亂四起,任命雍闿為永昌太守(吳遙署闿為永昌太守)。
除了支援蜀國内部的叛軍,孫權還對蜀國派遣的使者愛答不理,對于重新結盟表現出了猶豫的态度。據《三國志·鄧芝傳》記載,諸葛亮派遣鄧芝與東吳重新修好,孫權卻表現得非常狐疑,一開始沒有立即接見鄧芝(權果狐疑,不時見芝)。鄧芝于是給孫權上表說,我現在來不光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孫權才接見鄧芝。
魏國拍手稱快
曹魏雖然無法直接出兵進攻蜀國,但他們對于劉備的死可謂是“拍手稱快”。據《三國志·黃權傳》記載,當劉備去世的消息傳到魏國,魏國群臣奔走相慶,隻有黃權沒有表現出高興的樣子。(及先主薨問至,魏群臣鹹賀而權獨否)
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谒者仆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諸葛亮集》
除了慶賀之外,曹魏還采取了勸降的措施,當時魏國的大名士們,如華歆、王朗、陳群、許芝等人紛紛寫信給受劉備托孤的諸葛亮,希望他能夠“舉國稱藩”,直接帶着蜀漢加入曹魏,諸葛亮當然是嚴詞拒絕的,但曹魏對蜀漢的壓力絕對不小。
簡而言之,夷陵慘敗和劉備之死給蜀漢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内部叛亂四起,外部虎視眈眈。諸葛亮審時度勢,首先派遣鄧芝修好東吳,穩定吳蜀聯盟;北方面對曹魏做好防守部署;利用兩年時間準備,于225年迅速平定南中之亂。等到徹底消弭内憂外患,丞相終于開始了他的北伐大業……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呂思勉《三國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