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一樣秋景兩樣情:馬緻遠與白樸的《天淨沙》,各有千秋難分高下!

<h1>引語</h1>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中國古典文學曆來有“悲秋”的傳統,比如,戰國時期楚國文學家宋玉在其長篇抒情詩《九辯》的開篇:“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九辯》的主題就是悲秋,算是發古人文人悲秋之先聲了。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登高》詩中也有“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之句,将老病與冷秋緊密聯系在一起,秋之悲涼與人生之凄苦想到渲染、助推,這樣的悲秋之苦讓人更難消受。

元曲作家們也不例外,都有與秋同悲之心。同屬于“元曲四大家”的馬緻遠和白樸,他們不僅創作了著名的雜劇,如《漢宮秋》、《牆頭馬上》等,也留下了許多散曲(小令)佳作。比如,兩人曾不約而同地以“天淨沙”的曲牌寫下了悲秋之作,馬緻遠的為《天淨沙·秋思》,白樸的為《天淨沙·秋》。

馬緻遠與白樸的這兩首詠秋小令,标題隻有一字之差,卻是同中有異,一樣秋景,兩種情懷,詠誦的秋思之美,感傷之情,都是頗有特色的詠秋佳品。其中,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純是天籁,仿佛唐人絕句”。而白樸的《天淨沙·秋》也同樣獲得“情詞俊逸,不同凡響”的贊譽,頗有宋詞意境。

但是,曆代論者,對于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推崇有加,稱其為“曲中絕唱”,而對于白樸的《天淨沙·秋》卻多有惡評,貶之者稱其“現象羅列,雜盤拼湊”,是“徒具皮相”之作。

老黃認為,這樣的評論難免有偏頗之嫌。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與白樸的《天淨沙·秋》是元明散曲中的兩顆璀璨明珠。套用一句歌詞,那就是:一個是阆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兩首小令,可謂“異曲同工,各具神采”。

<h1>白樸與馬緻遠</h1>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白樸,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出生于公元1226年(南宋寶慶二年、金正大三年),卒于公元1306年。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貞祐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贲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士,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出身于這樣家庭的白樸,本應優遊閑适,讀書問學,以便将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他隻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白樸8歲時,金朝滅亡,白樸的父親白華先是投降了南宋,做了均州提魯(八品官)。不久,白華遂北投元朝。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然而,蒙古統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恢複,他對蒙古統治者充滿了厭惡,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36歲的白樸棄家南遊,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白樸先到漢口,再入九江,41歲時曾北返真定,路經汴京。此後,再度南下,往來于九江與洞庭之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才在金陵定居下來。

棄家南遊的白樸,以詞賦為專門之業,用歌聲宣洩自己胸中的郁積及不滿。白樸的一生,著有雜劇十六種,現存《梧桐雨》《牆頭馬上》兩種;另有《天籁集》,收詞作二百餘首,後附散曲四十多首。與關漢卿、馬緻遠、鄭光祖合稱元曲四大家。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馬緻遠,大都(今北京)人,出生于公元1250年(南宋淳佑十年、蒙古定宗五年),年少白樸24歲。其時金朝已滅亡,大蒙古國尚未改制建元,也是曆史動蕩時期間。與白樸相同的是,馬緻遠也出生在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素養的家庭,在大都度過二十年左右的青少年時期。之後,在至元七年(1270年)左右,馬緻遠開始了“二十年漂泊生涯”。至元十年(1273年),孛兒隻斤·真金被立為太子。與白樸不同的是,年輕時的馬緻遠卻熱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元朝太子孛兒隻斤·真金獻詩并是以而曾為官,之後由于孛兒隻斤·真金去世而離京任江浙行省務官,後在元貞年間(1295年初-1297年初)參加了“元貞書會”。

大德年間(1297年-1307年),經過了半世蹉跎的馬緻遠,終于厭倦了宦海漂泊的生活,在杭州開始了晚年的隐居生活。至治元年(1321年),在白樸去世15年後,馬緻遠病逝于杭州。

<h1>馬緻遠的秋思</h1>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馬緻遠在宦海沉浮的奔波中,對社會與人生深有所感,是以,創作了大量的雜劇作品,《全元曲》中收有馬緻遠的雜劇《江州司馬青衫淚》《半夜雷轟薦福碑》《西華山陳抟高卧》《呂洞賓三醉嶽陽樓》《邯鄲道省悟黃粱夢》《馬丹陽三度任風子》《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等7種。馬緻遠在雜劇創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散曲(小令)成就也為後世所推崇。比如文藝理論家梁乙真就曾這樣評價馬緻遠:“在雜劇裡,他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稱‘四大家’,但在散曲裡他實足以領袖群倫而為元人第一。”

馬緻遠留傳下來的小令共117首,套曲26套,其中,就包括那首著名的傳世傑作《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天淨沙為曲牌名,此調源于宋金詞調,因無名氏曲有“塞上清秋早寒”句,故又名“塞上秋”。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襯字除外),第一、二、三、五句每句六字,第四句為四字句,其中第一、二、五句平仄完全相同。據相關專家統計,傳世的《天淨沙》曲共107首,名列158個曲牌(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曲)的第13位,可見,天淨沙是元曲慣用的曲牌。

馬緻遠的一生幾乎都過的是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正是在其獨自漂泊的羁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确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作品的獨特之處,就是使用衆多密集的意象(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來表達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小令的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9種景物(枯藤:枯萎的枝蔓。老樹:生長了很久的樹。昏鴉:黃昏時的烏鴉。小橋:鄉間短橋。流水:潺潺細流的溪水。人家:農家。古道:古老荒涼的道路。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言簡而意豐,其中的“枯、老、昏、古、瘦”等字,承載的是抹不去的愁。緊接着,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結,令人心頭為之一緊。眼前的“小橋、流水、人家”是那麼安詳,那麼溫馨。日暮鄉關何處尋?我的家鄉、親人離我那麼遠,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西風、古道、枯藤、老樹、昏鴉”如此蕭瑟的秋景,騎着一匹瘦馬匆匆趕路的遊子,怎能不斷腸呢?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緻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态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緻遠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馬緻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也是以被人稱為“秋思之祖。”

<h1>白樸的秋色</h1>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與馬緻的心氣相通的是,他的同時代劇作家白樸,也以天淨沙的曲調創作了一組小令,共分“春夏秋冬”四首,其中的《天淨沙·秋》,常常被人用來與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比較着來欣賞: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白樸在這首小令中,給讀者描繪了一種怎樣的秋景呢?太陽漸漸西下,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隻殘留了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遠處安靜孤寂的村莊,拖出那長長的影子。輕煙淡淡飄向空中,幾隻烏鴉栖息在佝偻的老樹上,遠處的一隻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花朵,在風中一齊搖曳着,顔色十分鮮豔。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白樸的這首小令《天淨沙·秋》與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并且寫盡秋意,卻找不着一個“秋”字。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甯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并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

全曲用筆精深,風格獨具,婉約清麗,意境新穎,頗有詞的意境。清王夫之《姜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删稿》雲:“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小令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6個場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每個意象,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接下來,作者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後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顔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顔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顔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于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顔六色而多彩多姿。如此的景色轉換,寫出了詩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開朗希望的情懷。

難怪作家、文學史家鄭振铎在《中國俗文學史》中對白樸會有如此評價:“他頗長于寫景色,春夏秋冬四題已被寫得爛熟,但他的《天淨沙》四首,卻情詞俊逸,不同凡響。”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為了讓讀者對白樸的小令有着更深入的了解,現将其一組天淨沙小令的另外三首同附于後:

《天淨沙·春》

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栊,楊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天淨沙·夏》

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缣。

《天淨沙·冬》

一聲畫角谯門,豐庭新月黃昏,雪裡山前水濱。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

<h1>異曲同工,各具神彩</h1>

仔細比較一下,馬白二人的這兩首小令,也确有不同之處,那就是不少評論者認為的“有秋有思”與“有秋無思”的差別,這也正是有人以“無思”大貶白樸《天淨沙·秋》的重要原因。其實,老黃卻不這樣認為,因為,這兩首小令均是“有秋有思”的,隻是,秋與思的交融,其表現“思”的方式不同罷了。馬緻遠的“思”是直言之思,白樸的“思”,是蘊含之思。确切一點的說法,應該叫“異中有同”。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有秋有思,堪稱景(秋)情(思)妙合的佳作——前三句寫出9種景物,盡管具體、真實、栩栩如生,但互相平列而分散,其寓意令人難以琢磨。末尾突然來了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使得前9種景物就有了着落與歸宿。若沒有“斷腸人”的出現,前面所寫之景将會被人認為是一種無甚深意的景物素描,感情色彩就會淡薄許多。反之,如果沒有前三句的景物描寫,末句的“斷腸人”也就失去了他活動的典型環境,他之是以“斷腸”也就随之失掉了客觀依據,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會像無源之水一樣涸幹。馬緻遠的高明就高明在,他妙手神筆,把前三句中的景物與末句的“斷腸人”有機地結合起來,準确而深刻地表現出遊子天涯漂泊、無限思念故鄉的痛楚心情。這正是曆代文人認為這首小令成功的妙絕之處。

反觀白樸的《天淨沙·秋》,表面上看,是純景無人(思),因而被許多人視為雜盤拼湊的景物堆集,有秋而無思,徒具皮相,而無靈魂。這種冷嘲熱諷,其實是引誤歸謬。如果細細品讀,白樸的《天淨沙·秋》中也巧妙地蘊含了“思意”,比如那句“一點飛鴻影下”,就韻味無窮。

“鴻”系指鴻雁,“一點”則表示一隻失去伴侶之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羁旅傷感。在此,暗示着對離别之人的思念。關于鴻雁,在曆史上還有個有名的典故,那就是蘇武的“鴻雁傳書”。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并設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叙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于聽後,隻有讓蘇武歸漢。

“數月,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複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漢書》)。”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後世文人也常以鴻雁表示情思,抒發離人的思念之情。比如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新婚不久,就寫下一首《一剪梅》詞: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詞成後,寄給她離别的丈夫趙明誠,“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表達的是滿滿的思念之情。另外,她的另一首《念奴嬌》中,也有“征雁過後,萬千心思難寄”的感歎,再一次用鴻雁寄托相思。李清照晚年,遭遇國破家亡,她終日憶亡憶舊,感時傷懷,沉浸在苦愁之中度日,為此又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将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一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再一次用鴻雁寓情,表達對已故丈夫的哀思,讓人讀後凄淚沾襟。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很多,就連一代偉人在其《清平樂·六盤山》中也說:“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意思就是讓大雁把勝利的消息帶給南方的親人。

綜上所述,白樸小令中的“一點飛鴻影下”,寓意離人情思之苦是順乎情理的,其作用如同馬緻遠小令中的“斷腸人在天涯”一樣,是全篇的綱維,把前面的零碎景物串了起來,使文章不便有秋而且有思,秋思交融,意境深遠。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劉勰曾說過:“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隐以複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文心雕龍 隐秀》)。”

“蕤”為花草下垂貌。這裡和“英”字連用,都指花,以喻文章的華美。“隐”是含蓄,不僅包括對内容的要求,也包括對形式方面的要求。“文外”系指文字直接表明的意思以外。“重旨”意為豐富的含意。範文瀾注:“辭約而義富,含味無窮,陸士衡雲‘文外曲緻’,此隐之謂也。”“秀”就是作品中特别突出的句子。“獨拔”是突出挺拔的文句。獨拔、突出。“複意”是指雙重、多種意義。“複”是衣有表裡,以喻文有内外之意。“懿”此處指美與善。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劉勰的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文來表達就是:優秀的作品,有“隐”與“秀”兩種特點。所謂“隐”,就是含有字面意義以外的内容;所謂“秀”,就是作品中特别突出的句子。“隐”以内容豐富為工巧,“秀”以卓越獨到為精妙:這是古代作品創造的美績,作者才華的集中反映。

由此可知,文章以含蘊為妙,是古人所推崇的。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寫直言之思為妙,白樸的《天淨沙·秋》,寫蘊含之思,同為妙語。馬與白的這兩首小令,有異曲同工之美,是以,作為讀者與論者,不應厚此薄彼。

<h1>結語</h1>

馬緻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引語白樸與馬緻遠馬緻遠的秋思白樸的秋色異曲同工,各具神彩結語

偏愛馬緻遠的,或許有許多理由,一句“斷腸人在天涯”引崩無數人的淚點,而白樸筆下滿眼秋色,曲中雖無“斷腸人在天涯”之類直抒胸臆的句子,但是,通觀全詩,抒情主人公也時隐時現,在煙霞朦胧之中,傳達出一種“地老天荒”的寂靜與悲愁,以景語代情語,也不失為個中佳什。綜上所述,兩首小令可謂異曲同工、各擅其妙,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厚此薄彼,尤其是大貶白樸的《天淨沙·秋》,确實讓人心有不服。當然,以上隻是老黃的一家之言,你更喜歡哪一首,歡迎發表評論。

(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