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樸《天淨沙·冬》兩首,一首冬景簡美,一首梅開喜悅
”一聲畫角谯門,半庭新月黃昏“元朝白樸

說起白樸,人們都會拿他和馬緻遠相比,因為兩個人都是元代著名的雜曲作家。
但實際白樸比馬緻遠要大二十多歲。馬緻遠可以說是元朝人,但白樸卻跨了兩個時代,金朝和元朝。而且他比馬緻遠的童年少年更加颠沛,父親是金朝的高官,末世當中,白樸是曾經有過賈寶玉一樣短暫的安穩富貴的。但是颠沛戰亂的生活,影響了他的一生。他一生以金朝遺民自居,在某種程度,他無有馬緻遠那種蓬勃的壯年銳氣,馬緻遠好歹還總想着在元朝混個官做。但是白樸,比馬緻遠早二十來歲,國家滅亡,家庭漂泊,他很早就灰了心,36歲有當官的機會也不做。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就是遊曆山水,寫各種劇本。相信是這些寫作上的勤奮和朋友的幫助,他一生沒有做官,但還是有普通人的幸福,他活了至少80歲。
那麼白樸的詩詞元曲作品有哪些特點呢?就是善于用第三隻眼和手白描環境,比如他的一首《天淨沙·秋》常常用來和馬緻遠的相提并論。
”孤村落日晚霞,輕煙老樹昏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有人說,這首趕不上馬緻遠”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但是白樸比馬緻遠早二十年,而且老樹昏鴉,落日這樣的密集景色是先出現在白樸的文字裡的。而且白樸的特點在這首小詩裡也看得到,全在畫外,沒有出現人。但是給人感覺是一片江南暮色,而那點飛鴻,千靜一動,那就是他自己。這種無聲情境的造境之美,也是他閱曆滄桑後,普通紅樓夢一樣,将自己設立在一個高處,但又不讓人感覺玄幻。當然在共情上面,馬緻遠的天淨沙明顯有更強烈的感染力。
因為人人都會為古道西風瘦馬代入自己。
來說這些,是解讀白樸的文學風格,也正是如此有着和曹雪芹的末世經曆,滄桑情懷,他才能成為名動一時,文傳後世的元曲大家,他一生至少寫過15個劇本,雖然絕大多數沒有流傳下來,但也可以相見在元朝演出的盛況。
”一聲畫角谯門,半庭新月黃昏,雪裡山前水濱。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元朝白樸《天淨沙.冬》
很多人說小詩如畫。但明顯到了元朝,小詩如畫不夠立體,小詩如境,才能更加吸引人。
我直覺這是舞台劇的背景,交代一件事情即将發生時候的狀态。或者舞台上并不可能出現這樣的造景,但了解戲曲的人都知道,一些唱詞和對白裡,用極簡的話就可以交代,這是文字的造境之美。
這是山區的村落。有庭院,竹籬茅舍,而且位置很巧,在山前水邊,而且是大雪之後的新晴黃昏。但這個山村并不是完全沒有對外的聯系,也不是世外桃源,因為這是邊境上的村莊,在山上會有邊關城樓,号角吹響,聲音傳到了這裡。
小小庭院上頭,有新月。
那麼會發生什麼呢?戰争前冬夜的甯靜,讓這座山村有着冬天簡單而美的安甯。使人有瞬間冬天的沉醉,卻又有一絲不安。
這有着隐居之美的邊村,和畫角谯門對應。是站在城牆上看,還是站在庭院裡看?令人回味。
如果放在戲曲當中,它應該是一種美的前奏,等待的可能就是被打破和蹂躏吧。
這裡面的白描筆力,堪比紅樓夢某些場景,如果你當每一個字都有意義的話。
而白樸之是以不做官,也是因為看不慣元朝的鐵蹄肆虐,他不肯助纣。
那麼還有一首《天淨沙·冬》,則不會是為劇本造境而寫,有着分明的自我和人生意氣。
“門前六出飛花,樽前萬事休提。為問東君消息,急教人探。江上小梅先知。”白樸《天淨沙·冬》
這是看見天下雪的欣喜。看見雪花片片,放下一切憂患。大雪也孕育着生機,所謂冬至陽生,雪來梅開。趕緊叫人去打聽,江邊梅花開了沒?那邊馬上有消息傳來,開啦!
這裡有一個省略,就是急叫人探,和小梅先知裡,省略了一個往返過度。而這正是熟練駕馭文字和場景的經濟寫法。
那麼下雪就想到梅花,為什麼讓他如此興奮呢,一句萬事休提,可以知道,現實是多麼壓抑,隻向梅花求知己。精神苦悶和寄托和雀躍已經躍然紙上。
可以說白樸的文筆是爐火純青。
當然現代的人可以欣賞這種極簡,但不需要刻意學習。因為白樸和馬緻遠的時代,是一個混亂動蕩的時期。這些本來可以有更大貢獻的知識分子,轉頭在戲劇中尋找精神寄托。他們和後一時期清朝的曹雪芹是一樣的。
我們看到一些古典美,要看到是什麼逼出的這些極緻的玲珑。奇迹和驚豔文字的背後,往往是現實的不堪。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