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

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59年04期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硏究所)

一、引言

硏究的經過和半坡遺址的簡介

西安東郊的半坡,曾經是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村落。在這裡,人類長期地和自然界艱苦地鬥争,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仰韶文化。除了許多文化遺物,将有專刊發表外,還有一批科學上的材料,同樣地被儲存了下來,這就是本文所要叙述的獸類骨骼。

我們想先簡略地介紹一下半坡遺址的槪況,可能有助于對獸骨的整體了解。這個遺址位于漣河東岸9公尺高的台地上,離河約800公尺。它的範圍,東西和南北各寬約數百公尺,面積在4萬平方公尺左右。這個遺址自從1952年西北文物淸理隊發現後,在科學院考古所的上司群組織下,陸續進行了幾年的系統而全面的發掘,獲得了大量的物質文化的材料,幷且将當時人們實際生活的住址和活動場所,揭露出來,儲存起來,建立了''半坡博物館"。

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
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
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

考古學家由文化遺物的硏究,現在得到這樣的結論:創造仰韶文化的半坡先民們,過着共同勞動,共同享受,艱苦的原始社會的生活。他們處在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原始社會中後期的母系氏族公社制。

半坡動物的這批遺骨,還沒有完全石化,不能算作化石。這些動物,從理論上耕,都應當屬于現代單華北動物群的種類。但是從它們的遺骨來看,可能有一部分是畜養的,如狗和豬之類;有一部分是野生的,而野生動物中有聲和竹鼠等長江流域或長江以南的動物,是値得我們特别注意的一點。

在半坡遺址中所發現的碎骨,無論是屬于家畜或者野生的動物,看來都是經人工打碎的。除了鹿角和部分碎骨可能是作為骨器使用外,其他碎骨似乎都是為了吃肉和吃骨裡的髓而打碎的。這說明半坡新石器時代的人類,不但于那裡定居後經營着農業的生活,同時也經營着狩獵和牧畜的生活。

我們硏究的這批獸骨材料,都非常破碎。據中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半坡工作的同志們談,這些材料是出土後精選出的。除此而外,還有大量的破成碎片的獸骨。假如是當時的人不是為了吃肉,和髓而将獸骨砸碎,它們就不可能破碎到這樣嚴重的地步。

在半坡遺址考'古發掘的分區中,除墓葬區以外,差不多各地都發現有獸類骨骼:在遺址周圍的灰溝内,在房屋建築的地上,在竈坑裡,以及作為儲倉的窖穴内,普遍都有獸骨。

它們和陶器、石器、灰土混雜在一起;這樣的情況,可能說明當時的人類對食後的廢骨,還沒有固定的放置愚所,吃完肉和髓之後,就随處亂扔。

這批半坡的獸骨,今年3月.份由考古所交到本所,是以往幾年來在已發掘的約6千平方公尺的面積中獲得的。最近在裴文中教授的直接指導下,我們進行整理和硏究。工作過程中,裴先生在他繁忙的時間裡,隊找參考書、介紹遺址,到對比标本、鑒定種類,給我們一系列具體的不倦教導;本文能與成,我們不能不表示對導師的衷心感激。由考古所變來的材料中,還有半坡一百多個墓葬裡出土的人類骨骼,本所顔阖教授對它們作了體質人類浮上的硏究,已經完稿,成果卽将發表。通過這些硏究,我們對仰韶時代半坡的人類和同時生活.的動物群,就有了一個比較淸楚的訴識了。

在半坡遺址發掘中,依情況的不同,将文化堆積物分了很多層次。這些獸骨标本上氟有分層的記号。我們淸理時,先按照标出的層次,将鑒定結果逐一登記。在考慮到這種分層除了考古學上的意義外,在地層與動物學上的意義不大;是以我們又将各坑各層的标本彙合在一起進行綜合的硏究。工作中除了應用一般的對動物化石的硏究方法外,特别注意了和人類活動的關系,因為這些骨骼大都是人為的遺物。覗察的結果,我們按與人的關系,将這批獸骨分為三大類,如下文所述。

在本文完稿之後,我們首先感謝考古所的同志們,他們辛勤的野外勞動,獲得了這批君學材料,幷熱忱地交給我們來覗察。還感謝他們熱心訪解野外發掘情先,惠贈我們鹿形紋飾的圖照。

我們初次進行這樣性盾的工作,知識有限,經驗缺乏;本文中一定還存在一些缺點,希望讀者多多指正。

本文初稿完成後,楊锺健教授指出新石器時代遺址獸骨硏究的重要性。裴先生具體訓示我們應去半坡遺址野外覗察。今年10月我們去半坡遺址。對半坡博物館的同志在工作上的協助,表示感謝。館記憶體放的獸骨數量很多,但更破碎,沒有完整的标本,也沒有更多的種類。我們帶回一兩件較為完好的标本,對它們的硏究結果也放在本文中。

二、動物群的描述

由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哺乳動物計有:偶蹄類;豬、牛、羊、斑鹿、擊等;食肉類:狗、狐、耀、貉、狸;奇蹄類:馬;齧齒類:竹鼠、田鼠;兔形類:兔及短尾免c另外還有少數魚類及鳥類骨骼也附在這裡一幷加以硏究。

如前所述,半坡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除了從事農業生産勞動外,還進行狩獵、捕魚和馴養動物。狩獵和捕魚的生活已經為出土的各種骨制或石制的箭簇、矛頭、魚鈎所証明,而馴養動物這一問題則是人類經濟生活中最重要一件事。但是從這些獸類骨骼上要看出馴養的特征,星很困灘的,因為有一些動物在骨骼上和牙齒上凡乎沒有方法來差別野生和馴養的種。液們隻能從其他方面來推測它是否是馴養的動物,是以我們将半坡新石器時代的動物群分成一類是“馴養的和可能是馴養的動物”,包括有:狗、豬和牛、羊、馬。當然,下文中将說明狗和豬是可以肯定的馴養動物。

我們還分了一類,是''獵獲來的動物這些動物,從它們的生活習性上看,不可能是馴養的,但是在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又發現了它們的骨骼;從在半坡遺址中發現有狩獵的工具(如箭簇、矛頭)來看,他們隻能是被獵獲的動物,或者吃它們的肉,或者用它們的皮。這一類動物包括:斑鹿、屬、竹鼠、野兔、短尾兔。

還有一類動物,它們是穴居生活的,非常喜愛在人工翻動的土中掘穴而居,如墓葬、堤垣等地。因為人工翻動的地方土松,容易挖掘。半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無論居住的地方和墓葬,都可能作過這類動物的巢穴。因之,它們的骨骼,可能是遺址廢棄之後,它們挖掘巢穴居住在這裡,死亡後骨骼遺留在這裡。是以,它們不一定是和新石器時代人類同時的動物,可能是新石器時代以後侵入的。但這也不能否定,在新石器時代,在人類居住之前或之後,就有這一類動物在這裡居住過。這一類的動物'有罐、貉、田鼠等。

另外還有魚類的骨骼(可能是鯉科的一種)和鳥類中的鵰和鴻,也附記在篇末c魚是捕荻作食物的,因有捕魚工具(魚鈎)的發現,應當沒有什麼問題。鵰是巨大的猛禽,新石器時代的人捕獲它是有困灘的,是以,它也可能是天然死亡在這裡的。隔的材料不多,可能是野隔,也可能是家鴻,不能斷定。

1.馴養的及可能是馴養的動物

(1)豬(Susdomestica L.)

标本:豬的骨骼在半坡灰溝、探坑、圓房屋、方房屋等灰的各層中多有存在。在我們登記的二百多号中,幾乎每一地方都有豬的骨骼或牙齒的儲存。可以說,豬的骨嘉和牙齒是半坡獸骨中最多的。在這些标本中儲存了兩個破碎的枕骨部分。下領骨較多,而下颔骨上多儲存着不完全的牙齒,儲存乳齒的占絕大多數。當然成年苗豬也有,但畢竟為數很少。犬齒儲存極少,在這麼多的标本中僅發現了一枚,發育得不大。肢骨也儲存了不少,有肱骨、尺骨、股骨、胫骨、跟骨及掌骨。肢骨一般都不完整,大多數隻剩下兩端,或者隻有關節部分。豬的下領骨雖多,但很破碎,我們隻能選擇其中幾個标本加以描述:下領骨一個,左邊儲存了DR—Mi,有邊儲存了DP,—MJ标本253号)(圖版I,圖1),下颔骨的前端與後端均已破壞。兩個去下颔骨,分别儲存了P3—M3(标本49,46号)。左下領骨一個,儲存了牙巻M1—M3,其右邊颔骨已損壞,隻保留了下領聯合部分(标本276.1号)(圖版I,.圖2)。富一個左蔔颔,儲存了犬齒及P-M2(标本13(圖版I,圖3)。

描述:前臼齒構造簡單。臼齒構造複雜,由四個圓錐狀的齒尖所組成e其上除四個主要齒尖外,還有很多附尖存在,尤以M3為最多。半坡豬類标本其上、下颔上的牙齒一般磨蝕程度較淺,具有乳齒的标本最多。由牙齒上看我們這裡記述的标本,可以代表三個生長階段:(一)幼仔的個體,全部是乳齒,估計生長在半歲左右。(二)少年的個體,第三臼齒還在齒槽中未完全長出,估計在1—2歲左右。(三)成年的個體,第三臼齒已磨蝕,估計在2—3年左右°老年的豬,臼齒磨蝕很深的标本則完全沒有。肢骨、枕骨都與現代豬相同,沒有什麼特殊的性質,値得再描述。

測量:

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

讨論:1936年德日進和楊锺鍵在硏究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時曾指出,我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的豬大約都屬于野豬(S“sscrotaL.)的系統。根據我們現有的材料看,半坡的豬的骨骼都與野豬性質相同,但奇怪的是半坡新石器時代的豬的标本,絕大多數是幼仔或者是年靑的,成年者很少。在我們看來,在幼仔和靑少年時死亡,不是野生豬的自然現象。根據我們對于現代馴養豬的經驗,養豬都術到一年、卽行屠宰吃掉。隻有留作種豬的,才能養育到成年。靑幼年豬的肉,嫩而易熟;成年和老年豬的肉,則不好吃。是以,如果我們推論說,半坡的豬是新石器時代人類馴養的,馴養是為了吃它們的肉和骨中的髓,我們則可以解釋了大量幼年的标本的存在;但是由于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是初期馴養豬幷缺乏飼料,生長得慢,是以還有許多豬一直等到長到靑年以及成年後,才屠宰而吃,這又可以說明,半坡遺址中,還有靑年和成年的标本存在。’、

半坡新石器時代馴養的豬,可能是由附近獵獲的野豬的後裔,不是中國其他地方的現代野生種。

(2)狗(Canisfamiliaris L.)

标本:四個右下颔骨及一個左下颔骨。一個左上領骨上儲存了P4—M2O一個破顱骨儲存了額骨和頂骨的部分。一段右肱骨下端。還有第二頸椎一個。

描述:美骨的額骨部分中間強烈地向上凸出。下颔骨的下邊緣中間向下彎曲,成弧形(圖版N,圖I)。牙齒:上肉裂齒P,較小,其長度相當于兩個上臼齒(M】一M,)的長度。前臼齒排列稀疏。

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

右肱骨僅存有下端,上端已經損壞。樞椎儲存完整,都與狗的骨骼的大小和性質相同。

讨論:從頭骨較小、額骨突出、肉裂齒小和下領骨水準邊緣彎曲等性質來看,它與狼(Canislupus')有很顯明的差別,無疑地是狗。科學家歆為:由于狼的群居的本性,使人類能夠很早地馴服了它,化敵為友,使宅成為人類的朋友。至于半坡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馴養的狗,原來是哪一種狼,就現有材料看,還不能解決;但是這種狗和華北現生的狼比較,則它的身體小得多了,可能半坡新石器時代的狗不是由華北現代的狼種馴養而來;否則馴養的時期不是由新石器時代開始,而是在新石器時代以前,已經馴養很久了。

(3)羊(Ovissp.)

羊的材料很少,計有兩個右下颔骨(标本135号、55号)及一個左下領骨莉一個單獨的M2(标本138号)。由于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羊的标本太少而破碎,我們沒有方法鑒定它的種。但就牙齒的大小和性質來看,它和安陽殷墟中的“殷羊"shangiTeilhard

etYoung)很相近似。就一般情形來說,羊的材料這樣少,似乎不可能是新石器時代人類馴養的羊。但是材料少的原因,也可能是采集時有問哼,相反地,也不能就因材料少而畝為它是野生而獵獲來的。因為羊是家畜之一,是以我們涼是把它列為可能是馴養的動物之一。

(4)牛科(Bovidaeindet.)

牛的标本,比羊還少,隻有一個第二上臼齒和兩個破碎的牙齒。第二上臼齒(标本12号)(圖版I,圖4)長方形,長27.9毫米。寬21.0毫米。從這一個牙齒上看,我們不能差別它是水牛,還是黃牛。

(5)馬(Eqtttissp.)

馬的标本*隻有右第三下臼齒及門齒各一枚,第三暗(指)骨各一(圖版II,圖6)。右第三下臼齒(标本6号)與中國北部的野馬(Eqn%spraeu>alsl(yiPoliakof)很相似。M3長25.1毫米;寬16.1毫來。

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

以上牛和馬的材料太少,不能鑒定它們的種,也不足以說明是當時人類畜養的。反過來說,我們也無法証明它們是野生的種。因為這兩種動物有為人類所馴養的可能,是以我們把它們列在可能是馴養的動物一類之中。

總之,上述五種動物之中,狗可以肯定是半坡新石器時代人類馴養的動物。因為豬的骨骼和牙齒多半代表幼仔和年靑的個體,我們訴為它也是當時人類馴養的。至于羊、牛和馬三種動物,則因材料太少,不能鑒定種,也不能肯定它們是當時人類馴養的家畜。

由于狗和豬挪是馴養的動物,我們可以認為半坡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巳經能夠馴養,動物,經營過畜養的生活了。

2.狩獵來的動物

4、5千年前居住在半坡的人類,已經能夠狩獵附近的野生動物。這可以由在遺址裡發現有各種骨制的和石制的箭簇與矛頭來証明。用弓箭和長矛來狩獵動物是人類生活中很大的發展。狩獵動物給當時人類的生活開辟了新的途徑。弓箭的發明和使用,以及長矛的制作和使用,狩獵生活才得到了保証。使用弓箭之後,人類的狩獵生活才能在他們生活中占重要的比重。在這裡,我們畝為是狩獵而來的動物有斑鹿、褰、竹鼠、野兔和短尾兔等七種動物。因為它們的标本很多(如憂和竹鼠),一定是人工采集而來的;再加如上述,與箭簇和矛頭共生,-故我們訊為很可能是被狩獵而來的野生動物。就現代人類馴養動物的知識而論,這幾種動物也不可能是馴養的動物。

(1)斑鹿(Pseudaxishortulorum Sw.)

材料:來自遺址各個考古分層中。較為完整者有:将角一一由角環處自然脫落者十餘個,都隻儲存了眉叉以下的很短的一小段。連帶少部分頭骨的殘破鹿角5、6小段以及鹿角的上端枝叉、主幹、角根部等地方的破碎殘塊十餘件。上下颔骨和牙齒——均為零個單獨或破損嚴重者,沒有代表性。

描述:半坡出土的暖鹿角,極為破損殘映,眉叉以上較遠的主幹全部沒有保留;最'長者從角環向上為12厘米左右,一般在眉叉基部卽斷失。眉叉能保宙較多的很少。有些鹿角僅有分叉部位的殘枝。雖然材料殘缺,但由儲存部分覗瘵,屬于斑鹿無疑。

這些鹿角,絕大多數的眉叉都是在靠近角環處,成近于直角向前伸出。距角環大約都不遠于5厘米。在具有少部分頭骨的鹿角上,角根短,着生頭骨上最近點距離角環約40毫米。角環底面成圓形或近似圓形。角環直徑50-60毫米。這些鹿角的表面上都有纨溝,兩溝之間有突起的點紋。

這批鹿角中,有兩件較有意義,可簡述如下:一件為成年鹿角(标本276.3号)(圖版H,圖1)。由角環向上儲存了主幹12.5厘米。眉又分出在角環以上45毫米地方。眉叉儲存,的長度為12厘米,尖端斷失。眉叉的剖面橢圓形,其基部長徑為40毫米,短徑30毫米。.另有一件标本是一件幼年鹿角(編号:10*6号)(圖版皿,圖1)。采于遺址周邊的灰溝中。角,乎以上至眉欠完全保留。角環接近渾圓,直徑為35毫米。眉叉距角環較高,為60毫米。眉義與主幹相交的角,成45°的銳角。眉又總長為55毫米。,這支鹿角可能是第二年生長的,為第一次的自然脫落。在這件标本上最有興趣之點,是人工砍削的痕迹。這件标本大槪是這樣被加工的:在眉叉基部砍去主幹,留下不整齊的平面,适于把握,眉叉兩側由上到下有很多的砍削的痕迹,使用部位可能是眉叉的尖端,砍砸的目的在于削平眉叉,使尖端更為銳利。眉又前側有淸楚的磨光痕迹,似為長期用力摩擦的結果。這樣一件生産工具,在人類原始時期,用于挖掘根莖、草皮、菌類等,似孕很适用。

其他殘碎的鹿角上端,有第三、第四枝交,都是部分斷缺,分叉角度小于90°,叉枝較短小。由于零碎不全,在鑒定上都沒有什麼價値。

除去鹿角材料外,有一種較大型的鹿類牙齒,量少,大都為零星牙齒,仍儲存在上下領骨上者更少。從大小形狀上看,都應屬于同一成這些牙齒中有前臼齒和臼齒,缺犬齒;也有DP4,而以下牙較多,因易儲存。牙齒的形态和性盾,和比較用的斑鹿标本相同。'還有一些體骨材料,拿它們和現生鹿類标本對比,大體是屬于斑鹿的,數量也不.多;計有:肱骨展骨,掌骨;股骨,胫骨,踱骨(标本52号)(圖版V,圖1);肩胛骨,體骨殘片以及跟骨,距骨,跋骨,脊椎等。這些鹿的體骨特殊之點是儲存的情況,幾乎沒有完整的肢骨,全部是隻儲存有兩端,上邊有砸擊的痕迹,是當時的人類為了吃長骨裡邊的骨髓而砸破的;因為砸破的骨骼大部分是有骨髓的骨骼,如肱骨,股骨,胫骨,和掌骨,而沒有骨髓或骨髓少的骨骼,則多不是這樣砸破的。

斑鹿的标本中有自然脫落的鹿角存任較多,也是値得注意的一件事。可能是半坡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揀拾一些自然脫落的斑鹿角帶回作工具使用。

讨論:中國現代生存的斑鹿,分布于華北、華南、東北各地。在鹿類中體格大小中等。體重約在100公斤以内。夏季毛色夾白斑,冬季消逝或不顯。生活于有森林的丘陵地帶。半坡出土的斑鹿标本,與現代生存在華北的北京斑鹿或稱梅花鹿沒有差別。它應當比第四紀中期的葛氏斑鹿(Pseudaxisgrayi Zdansky)要小一些。從新石器時代到現在,這種鹿沒有什麼體質形态上的重大變化。

斑鹿是比較大型的動物,而且善跑,新石器時代的人獵獲這樣的動物,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他們有弓箭,有長矛,而且當時的鹿群大,他們如果發揮了群衆的力量和智慧,也當然不是不可能獵獲的。

斑鹿的存在,說明了當新石器時代,在半坡的附近有有森林的丘陵地帶,其氣候和現代華北的情況沒有很大差别。

從半坡博物館内,我們帶回一個未成年的大槪是斑鹿(PsetidaxishortularumSw.)的标本。标本為部分頭骨,儲存了額骨的大部分及頂骨的一小部分,幷保留左右兩角(标本46号)(圖版VI,圖1)。兩角長度相仿,約7.5厘米,尖端均殘缺。角表面光滑,沒有羚羊(GazellaBlav.)類角心表面上角質套附着的小溝,也沒有分交痕迹,是幼年的鹿角。按照鹿角生長發育的情況,估計年齡大約是1-2歲。這對鹿角上端斷失處可能為原來未成年的角環所在,斷處下方有細小凹溝,不向下邊延伸。它的橫剖面和成年斑鹿角一樣是近似圓形;耋部測量:前後向直徑是16毫米,内外向直徑是2厘米。半坡遺址鹿類材料中還未發現和它相似的标'本。

(2)麋(Hydropptesinermis Sw.)(又名河麋)'

材料:麋是半坡遺址岀土的獸骨中,除豬以外,數量最多的一種。隊考古分展的第二層到最下的第十二層中,各層都有發現。它們遍布于房内、竈坑附近、探坑内、灰坑内、灰溝内等處各個考古劃分的機關中。飨和豬的标本通常都是緊密地共生,這很可以說明,在半坡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的經濟生活中,.在食用肉類方面,蹙是一種僅次于豬的動物。髪的骨骼和牙齒雖然很多,但都被當時的X類食用時敲砸破碎了。頭骨完全沒有,有牙齒的上颔骨也沒有。體骨破斷,極少完整者(标本163号)(圖版V,圖2)。材料中比較可為鑒定之用的,有一些下颔骨和上犬齒。有的上犬齒是曾經人工磨制過的,可能是使用它們的鋒利的尖。我們所硏究的标本計有:下颔骨14件,絕大部分為成年者(标本29)(圖版n,圖

2)。上犬齒17枚,其中有幾件後部缺失(标本138号)(圖版I,圖3)。

描述:上列标本,雖采自遺址中不同的層位,但都有相同的性直。如果我們将這些标本和現代生存的聲來比較,半坡的這些下颔骨和上犬齒,一般來說,都比較大一些,但沒有性原上的差別。若與現代生存的麝(Mos"比較,則更顯著地粗大,因而不能飢為是麝鹿。

我們挑選出來硏究的鬟的F颔骨一般儲存都較為完好。有的F颔骨後上部的冠突、課狀突仍然存留。有的牙齒磨蝕程度較深,可能為老年的标本。有的儲存了dp4,是幼年的标本。若将我們的标本和德日進、楊锺健所描述的安陽殷墟出土的聲的幼年下颔骨比較,我們看不出有什麼差別。半坡的鬟的上犬齒比麝者寬大而厚,彎曲的孤度不大,齒冠和齒根沒有明顯的分界線,髓腔大,齒壁薄,中空,在才根處封閉。

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
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

讨論

1)憂的上犬齒有一部分是天然的形态,畐面是疊生前磨缺的。有很多的一部分都經過人工加工,裡外兩面,都經過刮削;有的裡面還特别經過磨制,後部切斷(如标本117号)。比較個别的,隻在外面的前緣,将牙瓷剝去了一部,使尖端更尖銳(如标本104号)。也有少數的标本,在外面後緣刮削的(如标本192号)。這種牙齒,究竟作何用途,考古學家自有推論。在我們從标本上看來,半坡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在這種牙齒上加工的目的,是為了使尖端更尖,外緣或内緣更鋒利。

2)現在生存的屬,在中國隻分布在長江下遊&勺沼澤地帶。它們平時隐藏在河邊草叢中尋食。如果遇到警報,能夠象野兔一樣地跳着奔跑,跑得很快。據雲:它的肉很好吃,但現在長江下遊的人不吃它。是以,在現在它不是狩獵的重要對象。但它的肉很好吃,半坡新石器時代的人獵捕它們,作為食物,也是可能的。到了現代,因為我們的食肉豐富了,就不用大量吃它了。

3)聲的存在,說明半坡附近有沼澤地帶,有高大的叢草。彳直可能,就是現在避河在新石器時代中水比較多,在河灣處有淤積的水,成了沼澤,使褰能夠在這裡生長。

4)鬟的存在,也可能說明半坡在新石器時代,氣候比現在稍微溫暖一些,才更适宜于屬的生活。

(3)竹鼠(R/iizomyssinensis Gray)

材•料:半坡出土的各考古地層中差不多都有竹鼠存在,可以說是半坡獸骨中相當多的一種。我椚這裡隻選擇了其中30餘個比較完整的下颔骨進行描述,其他破碎的沒有計算在内。下領骨大部分儲存中段,而前端和後端往往破碎。牙齒亦多脫落。門齒很多,但都從颔骨上脫落下來。有許多下領骨在舌面或在牙齒的舌面加以磨制,門齒兩側也可以磨制,很明顯它們是制作一林器物的原料(标本243号)(圖版HI,圖3)(标本208号)(圖版皿,圖2)(标本139号、130号)(圖版皿,圖4、5)。

描述:下領骨的水準枝邊沿的特點是直的。Mi通常較小,M3與M2相等或M3大于M2o上下門齒的外面有一層橙紅色的袖質。

标本:208号,•,

M]—M3*長14.5毫米

M]長4.8毫米

M3長5.2毫米

M3長4.5毫米

标本:243号

M2長5.1毫米

M3長6.0毫米

讨論:

1)現在生活在中國的竹鼠有兩種:一種卽是中國竹鼠(R.sinensisGray),分布區域較北,由雲南北部,經四川至甘肅、陝西南部及廣東、福建北部。另一種是(R.p湖。Thomas)分布在昌都地區,雲南南部以及廣東、福建南部。據阿蘭(Allen,1940)說,兩種的差別隻在皮毛上。是以,我們的标本,不能差別這兩個種。由地理分布上,我們可以被為,它是中國竹鼠(R.sinensisGray)o

2)我們所有的竹滑鼠本中的成年者,從下颔骨看是比安陽殷墟的竹鼠尺寸為大。在半坡大量的标本中,也有尺寸和安陽相同者,甚至還有比較小的。是以,安陽的标本,不能因尺寸小,而飢為不是現代生存的種。至于M3小于M2的問題,在我們的标本中,成年的個體,M3淸楚地大于M2,幼年的個保M3可以小于M2o安陽隻發現了三個下領骨,都是比較年幼的個體,由此我們可以說,安陽殷代的竹鼠與陝西半坡的竹鼠一樣,同是現代種的中國竹鼠,而不是四川的化石竹鼠(R.traglodgtesMatthew et Granger),也可能証明四川的化石竹鼠就是現代生存的神-中國竹鼠。

3)根據文獻的記載,竹鼠現在在西安附近巳經沒有了。它生活在竹林中,以吃竹筍和竹根為生,但有時也吃一些草,那是在食物缺乏的情刃之下。在半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有大量的竹鼠,足以說明在新石器時代,半坡附近一•定有大片的竹林,否刖竹鼠不會自然生長在這裡。有竹林存在,當時的氣候必定比現在的溫暖濕潤。這與鬟的存在訓示了相同的氣候。

4)據雲,竹鼠生活在竹根之旁,幷不能穴地而居。它的身長約在30—40厘米之間,身體很肥,皮毛很溫暖,肉比豬肉還好吃。它不是家畜,可能是半坡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所獵獲的對象,吃它的肉,用它的皮。另外,竹鼠的門齒很大而堅硬,尖端還有銳利的切刃,卽不予加工,也是很好的工具。我們的标本中,有兩個下颔骨,将内面(卽舌面)磨制很平,另一個下颔,又将虬以前的牙的舌面磨平,還有許多零星的門齒兩旁都有磨制的痕迹,說明它們一定也被用作為一種器物。至于宅的用途,則有待于考古學家的考証。

(4)野兔(Lepussp.)

一個不完整的左下颔骨,儲存了P3-M,(标本20。号)(圖版IV,圖3);一段左股骨上部和左右體骨各一。說明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有野兔存在。下颔骨隻儲存了中段部分,P3比其他牙齒大,M3較小。這個性匮與華北普通的野兔完全相同。P—M2長度為13.9毫米。

野兔的材料在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很少,不可能是當時人類經常獵獲的對象。從牙齒性質及骨骼性原來看,它就是現代華北的野兔。

(5)短尾免(.Ochotonasp.)

一個破碎的下颔骨(标本141号)(圖版圖4),儲存了M]和M2。這屬材料在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極少,隻能証明短尾兔的存在而已。

(6)狸.{Feltssp.).

一個左下颔骨,隻儲存了Mi(标本65号)(圖版IV,圖6),可以肯定它是貓科Felidae。下領骨的後端沒有儲存。Mi的下前尖(Paraconid)與下原尖大小相等。下後跟(talomd)不發育。牙齒還未經磨蝕。

測量:Mi—長9.6毫米,寬一4.4毫米。

由大小判斷,當為一種與家貓大小相似的狸。因為這種野狸的性情頑強,不易馴養,我們訊為它不一定是家貓,而是野生的種。

(7)羚羊(Gazellasp.)

一個殘破右角,儲存了角心的根部,連帶很少頭骨。角面有較深的小細溝,剖面是扁的橢圖形,底部測量:前後向直徑37.2毫米,左右向直徑25.8毫米。角心保留長度由眶上孔向上為63毫米,彎度不大。因為材料很少,不能作種的鑒定,隻能代表動物群中有羚羊的存在*。羚羊也應該是偶而獵獲來的動物。

3.可能是較晚時期侵入的動物

這類動物包括有獐、貉、田鼠、狐等四種。這些動物都是掘穴而居的,最喜歡在墓葬或其他經人工翻動的地方掘一個曲折的深洞,居住其中。是以,這類骨骼在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很可能是遺址廢棄而經砂土涵蓋之後,它們在這裡穴居死亡,所遺留下的骨骼。但也有可能是當時或不久以後生存的動物。我們無法肯定它們的生存時代。

(1)雀(Melesleucurus Hodgson)

标本:右下領一個,儲存了P—M2(标本157号)(圖版V,圖4),一個左下颔骨儲存了P4和M,一段破碎上領骨儲存P4-MS一個左肱骨,上端破碎。

下颔骨較纡細。第一下臼齒(Mi)的後跟發達,中央凹陷,周圍由四個齒尖及一些附尖組成。第四上前臼齒(P,)和第一上臼齒(M)都與華北普通的罐(Melesleucurus Hodgson)在性質上和大小方面都相同。

标本157号Mi長14.0毫米

寬7.6毫米

(2)貉[Cants(jSlyctereutes)procyonoidesGray]

四個右下領骨,二個左下颔骨:右下颔骨(标本166号)(圖版N,圖2)儲存了P3-M2)另一個(标本165号)儲存了P4—M2,再一個(标本19号)儲存了Mi,M2o其他一個嚴重破損。左下颔(标本97号)儲存了和M2,另一個左下領(标本93号)儲存了Mi。

貉的下颔骨在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還較普遍,但一般均十分破碎,以上幾個标本也儲存得十分不完整。大部分下領骨的前端都已破壞,牙齒多脫落。Mi(下肉裂齒)很發育,下後尖(metaconid)強壯而分離,後跟寬,下内尖(endoconid)分為兩個小尖。M2通常與狗的相似。下颔骨後部角突(Angles)很發達,由這一性盾,卽可決定它是貉。,

*注:本文完成後,11月份考古硏究所同志又交來幾件半坡獸骨,内有羚羊角一個。

7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

标本:166号P3—M2長33.3毫米

—M3長19.7毫米

從這些标本的性盾上看,無疑地它是屬于現代華北生存的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Gray)。現代貉在我國分布很廣,北方由東北至南方的福建、浙江。貉穴居于河谷和山邊小溪附近。它喜食魚、蛙、蝦、蟹等水中生物。'

(3)田鼠(S/phneuscf.jontanieri M.-Edw.)

材料:頭骨一個,左下颔骨一個。頭骨的右頸弓及枕骨部分殘缺,左邊頰齒儲存完全,右M1的冠部已經損壞,M*的前端已破壞,門齒儲存完好(圖版VI,圖2)°左下颔骨,儲存了門齒及M2oMi和M3都已破碎(标本38号)(圖版圖5)。

描述及讨論:眶前孔呈橢圓形,頭骨頂面形成中間凹陷兩邊緣突出的脊,這與其他種田鼠的頭骨頂面平坦的性質不同。在田鼠中,其頭骨頂面一般雖較平坦,但類似此标本的情為亦有,同時,在牙齒的性質上亦與方氐田鼠相似;因半坡遺址中隻發現了這一頭骨,且枕骨部分破壞,我們暫定它為Siphneuscf.jontanieri,有待更多材料再确定它「

(4)狐(Vtdpessp.)•

材料:一個左下颔骨,後端殘缺,牙齒儲存了P2和Mi—M為門齒及第一、第三、第四前臼齒均已損壞(标本33号)(圖版V,圖3)。

描述與比較:下颔體細長,較平直,下領水準枝邊沿成寬瓠形,肉裂齒發育,在med與end(下後尖與下内尖)之間有一相當顯著之附小尖。

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

從上述性質看,與現代生活的狐無甚差別。狐多半住在樹洞或土穴中,有時還侵占獐的巢穴。從性質上看,它可能是華北現生的普通狐(VulpesVulpes tchiliensis Matschie)。

三、附記

鳥和魚類骨骼

在半坡獸骨中,除以上的獸類骨骼外,還有少量之魚類及鳥類骨骼。鄭作新先生曾為鳥類标本的鑒定費了不少時間。魚類标本我們請教了本所黃為尤、蘇德造兩位同志,我們在此一倂緻謝。魚類及鳥類标本簡述如下:

魚類:

鯉科(Cyprinidaeindet.)

胸椎一枚(标本8号)(圖版N,圖7)。•

鳥類:

鵰(^Aquilasp.)

尺骨一枚,肱骨二枚,股骨一枚,胫骨二枚及掌骨一枚。

鴻(Gallussp.)

胫骨二枚(圖版N,圖9),僅儲存了下端。股骨三枚,其中一枚儲存了中段,二枚儲存了上端部分。踱骨1枚,上面儲存了距。還有一些可能是鴻的碎骨(标本250号)(圖版舊,圖8)o

踱骨上有距,是家鴻和野鴻的共同性原°就現在儲存的情況看,我們無法分别它是家鴻還是野鴻。’

在半坡新石器時代的人類使用的骨器中,有精巧的魚鈎(考古通訊,1956),其精緻之程度,可與今日之魚鈎媲美,是以,我們訓為半坡新石器時代人類除從事農業生産和狩獵之外,捕魚事業,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雖然我們見到的魚類骨骼很少,很可能是因為魚類骨骼較為纡細而不易儲存的緣故。

在鳥類中包括不同兩類,前者為鵰,亦名鹫,屬猛禽類鷹科中之一種。鵰的飛翔力強,栖息于深山幽谷之中,捕食野兔、小羊、羚羊等。象畔樣兇猛的鳥,很難捉捕。它的存在,可能是偶然的,例如在它死後被當時的人所檢獲等尊C

至于談到鴻,我們由現在的标本上來看,不能分别它是家鴻還是野鴻。從我們推想來看,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畜養家鴻,似乎還沒有証據,也可能是他們捉捕的野鴻。但這個問題的解決,還有待于相似遺址的發掘工作。

四、結論

從半坡新石器時代動物骨骼的硏究,我們可得出下列的結論:

(1)關于新石器時代半坡的地理環境

新石器時代到現在不過四五千年,但是由人類的發展,使自然可以逐漸改變。根據這樣的原則,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中,改造自然,使自然界的一切為人類服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曆史上已經証明了的事。

半坡在西安市,屬于黃河流域。但我們從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動物骨骼的硏究中,知道有褰和竹鼠的存在,現在它們主要都是分布在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最北也隻能到陝甘南部、漢水上遊和白龍江的區域。這說明:在新石器時代,西安市的氣候較之今天是比較溫暖濕潤的。

麋生活在沼澤地帶,竹鼠生'活在竹林之中,汶也說明在新石器時代,西安半坡附近有沼澤地帶和竹林;這也和今天的情況不同。但是竹林的消失,人的砍伐也可能起了相當的作用。同理,在古城西安的悠久曆史中,人們對大自然的破壞,也會多少改變當地的地理面貌。

斑鹿的發現,又說明了在新石器時代,在半坡附近存在着有森林的丘陵地帶。

貉是吃水生生物中主要是魚而生活的動物。它的存在也証明半坡附近在新石器時代或以後,水中有較豐富的魚類生活着。

我們由上述的情況,可以描繪出,在新石器時代,在半坡附近的地理環境?卽附近太華山山下的丘陵上,有着森林,也有竹林c避河中的水量相當的大,兩旁生着沼澤,水草叢生,水中有魚。

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森林裡供給了木材(如架屋之用),也是狩獵的區域。在河邊,可以獵爨,也可以捕魚。除農業生活以外,他們還經營着狩獵、捕撈的生活。

(2)關于家畜的問題-

由我們所掌握的半坡新石器時代的動物材料來看,我們可以肯定當時馴養狗。這可能與狩獵和防衛敵人的侵襲有關系。

另外,我們還可以相當程度地肯定,半坡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馴養豬,可能是他們由附近森林中獵狹的野豬而馴養成功的。養豬是中國人民祖先非常重視的一件事,、可能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在入類曆史上很早時期,卽馴養豬,可能是因為豬的肉好吃和生長很快的關系。

至于牛、馬、羊、鴻,是否在新石器時代已經為人類所馴養,還不能由半坡這一個地方來解決。但我們現在可以肯定,就假定這四種動物是畜養的,那也是偶然的,至少不如養豬那樣普遍;是以,可能是畜養的開始。由此,我們可以對于家畜的起源,得到一些初步的知識。就是人類(至少是中國人民的祖先)先馴養狗,後馴養豬,最後才是牛,馬,羊,鴻其他家畜與家禽。

(3)關于人類的問題

半城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狩獵和畜養動物時,不但吃它們的肉,用它們的皮作衣着之用,砸開獸骨吃骨中之髓,還用它們的牙和骨作一些器物使用。

非常有趣的是,從人骨的硏究,証明半坡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現代中華民族中,除了具有一些華北人種的特性外,更接近于華南的人種(顔闇,1959)。這與我們硏究的動物群有符合之處。卽半坡新石器時代的動物群,固然有許多現代華北種,但至少也有竹鼠和礬二種南方的動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