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中央軍委确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33位軍事家之一他有着從奴隸到将軍的傳奇人生;他被稱為“神槍手”、“神行太保”;他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羅青天”;從奴隸到将軍,羅炳輝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是為貧苦大衆謀求幸福生活的一生,他的短暫一生無不展現着一代将星的風骨,閃耀着作為一名優秀共産黨員特有的印記。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一個人能擔起多大的責任,就有多少風骨”。先秦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雲: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電影《從奴隸到将軍》曾教育和鼓舞了一代人,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進階将領羅炳輝。羅炳輝出生于一個長期受地主剝削的家庭,這個男孩兒從小過着牛馬不如的農奴生活。可誰也想不到,這樣一個飯都吃不飽的小男孩,日後竟成為一個統率千軍萬馬,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常勝将軍。
羅炳輝将軍照
(一)這個奴隸娃子不好惹
“土坯牆、茅草頂,依山腰而建”身為佃農的羅守清,并不能為家裡帶來多少收入,便在農閑的時候做一些小買賣貼補家用,還要長期忍受地主剝削。1879年出生的羅炳輝成了這個家庭的希望,從小性格倔強的羅炳輝,11歲的年紀就敢和地主争論、申辯;12歲就敢孤身到縣城狀告地主。雖然終因地主金錢賄賂,僅被判平頭官司,卻讓年紀輕輕的羅炳輝成了十裡八鄉都知曉的人物,大家都知道:這個小娃兒不好惹。而在羅炳輝的心裡,卻埋下了“當兵報仇”的火種。
羅炳輝将軍舊居
羅炳輝曾回憶說:我從童年起對外面的黑暗和不講理的人均敢反抗,在10歲時,羅炳輝已知道地主豪紳橫行霸道的萬惡行徑。在12歲那年因地主誣陷羅家,孤身到縣城告狀,這場官司引起全鄉震動,内心樹立打到土豪惡霸的目标;16歲,見土霸被陸軍整治,萌生參軍念頭。
抱着父親被地主常年欺壓,想要為自己家報仇的念頭,他用了12天時間徒步數百公裡,卻由于沒有關系,被拒軍營外;木匠、夥夫、馬夫,在兩年的時間裡,他曆經生活磨練, 卻始終未忘從軍抱負。
(二)在軍中迅速成長
19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得羅炳輝加入到滇軍唐繼堯部當上了一名後補炮兵,實作了多年的夙願。1915年冬,蔡锷與雲南都督唐繼堯通電全國,宣告雲南獨立,并組織護國軍讨伐袁世凱。羅炳輝随軍參戰,從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軍事鬥争生活。先後參加讨伐袁世凱的護國戰争和北伐戰争。
由于羅炳輝出生寒門,曆經世間冷暖的他,在進入軍營把全部心思放在軍事技能上。滇軍條例規定士兵三個月一考,根據成績決定升、降和薪饷等次。羅炳輝最喜歡考試,幾乎回回考試都能得第一名,考試一次晉升一次。在這一年中,他連升四級,被譽為“模範士兵”。其後又經過一年努力,他晉級尉官,開始學習帶兵。很快,因作戰勇敢,羅炳輝進入到了唐繼堯的視線當中,并當上了唐繼堯的随行軍士。
北伐戰争期間的羅炳輝
由于滇軍上層軍官A錢腐化,部隊素質下降,紀律漸漸松弛,羅炳輝對此深惡痛絕。1921年,滇軍将領反對唐繼堯,率軍逼近省城,并逼唐繼堯下野。當時身為副官的羅炳輝被選為親信,随同唐繼堯與唐繼虞赴香港。在見到二唐糜爛奢侈的生活後,羅炳輝認識到他們的奢侈豪華全是吃民血兵血,軍閥救國救民之說全是騙人的。在多次向唐繼堯請假不準後,留下一封書信,悄悄離開香港。
小說《羅炳輝》的作者曾令雲曾寫道:當年唐繼堯下台後到香港四千多萬法币(相當于現在人民币的幾十億)交給他管理,然而羅炳輝發現唐繼堯表面上支援孫中山,實際上是想東山再起做雲南王,結果羅炳輝抛棄了功名利祿離開了唐繼堯,去尋找能報效祖國的地方,當唐繼堯清理賬務的時候,分文不少,哪怕是一塊錢賬上都記得清清楚楚,是以,唐繼堯感歎的說,他有生以來沒有遇到過這樣誠實的人。當時唐繼堯的一個副官喊他攜款與他一起跑,被羅炳輝拒絕了,說“錢不是我的,一分都不能拿!”類似的事在羅炳輝的一生中數不勝數。
1921年,羅炳輝看到雲南局勢混亂,決心投奔孫中山。1922年5月,羅炳輝在滇軍朱培德部參加孫中山上司的北伐。時任滇軍軍官的羅炳輝,在友軍崩潰、滇軍陷入覆滅之境而不知的危急關頭,用軍衣包着萬把雨傘冒充機關槍,三闖匪區,兩渡江河,翻山越嶺,20小時奔跑100公裡,挽救了滇軍。
至此,經過數次大小戰役,處在軍閥集團中的他,因對軍中腐敗現象不滿和對舊制度的仇恨,他很快接受了進步思想。多年的生死曆練,羅炳輝漸漸從懷揣報仇私念的稚嫩少年成長為一個憂國憂民的傑出将領。
(三)隻有紅軍才能為勞苦人打天下
有風骨的人,都有一種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來于信仰的堅定和視天下為己任的擔當。上世紀20年代的中國,軍閥割據,餓殍遍野。出生寒苦的羅炳輝痛苦不堪。1927年3月,羅炳輝參加在南昌舉行的被國民黨殺害的贛州總工會上司人贊堅的追悼會上,聽到了已成為中國共産黨人的朱德的講話。朱德對他講,工農兵要聯合起來,才能打倒軍閥、土豪劣紳;隻有革命成功了,大家才有工做,有田種,有飯吃,中國才有希望。羅炳輝大受啟發,多次聆聽朱德的講課,也是以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和前途。在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後羅炳輝剛燃起來的希望之火又破滅了。他苦悶萬分,十幾年的奔波的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覺感到,隻有共産黨才能救中國,隻有紅軍才能為勞苦人打天下。
1929年6月,羅炳輝赴江西省吉安縣擔任靖衛軍大隊長,當時活躍在江西的工農紅軍引起他的注意,“跟着共産黨有飯吃”,貧苦大衆的一席話讓出生貧寒家庭的他看到了希望。羅炳輝采取消極态度與國民黨對抗,暗中支援共産黨。他的這一行動,引起了中共贛西特委和江西省委的極大關注,随即派趙醒吾同志與他接觸,向他灌輸馬列主義及中國共産黨的綱領和最終奮鬥目标。經過長時間的認真反思,1929年7月9日,32歲的羅炳輝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羅炳輝入黨後,利用職務之便為黨工作,引起了敵人的懷疑。在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1929年10月,羅炳輝率領吉安靖衛大隊起義,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在兩個月内連戰連捷,部隊由四百餘人躍至兩千餘人。
羅炳輝曾說,隻有窮人的部隊才能真正地為窮人着想,共産黨人的部隊是窮人的部隊,是為窮人做主的部隊。當中共中央派滇籍中共黨員趙醒吾到吉安對他做教育争取工作,他毅然決然的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不僅僅是其長期所處環境、所處經曆使然,更是其飽經磨難和曆練後,所做出的抉擇,一次注定影響其一生的無怨無悔的抉擇。同時,這也為其保持堅強的黨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戎馬三十載,将軍滇之雄”
(一)“牽牛鼻子的能手”
陳毅元帥曾贊譽羅炳輝““戎馬三十載,将軍滇之雄”。 紅軍時代,羅炳輝以善用奇兵、疑兵和行軍神速而聞名中外。在一九三零年第一次反“圍剿”中,他佯作潰退,成功地把敵張輝所部誘進龍岡聚殲。毛澤東聞訊後詩興大發,寫下著名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并興奮地贊他是“牽牛鼻子的能手”;一九三一年四月第二次反“圍剿”中,紅軍“七百裡驅十五日”,五戰五捷,羅炳輝部激戰九寸嶺、協攻廣昌城、飛越武夷山、直搗敵劉和鼎師部,蘇區人呼“羅炳飛”。在七月第三次反“圍剿”中,羅炳輝奉命僞裝主力,北趨樂安。蔣介石派飛機偵察, 羅炳輝指令全軍拉長隊形、揚旗鳴号、拖着樹枝弄得煙塵滾滾,宿營時增設土竈、大号房子,牽着蔣介石的鼻子遊行了半個月,國民黨軍哀歎“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蔣介石隻得撤兵。如果把三次反“圍剿”比作紅軍戰争史上的三出大戲,毛澤東是總導演,羅炳輝則是活躍于前台的主角之一。他與毛澤東,一個在前台,一個在背景,配合得天衣無縫。他的軍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示,獨特的軍事指揮造詣,關鍵的作用和輝煌的戰績,使他跻身于紅軍主要将領之列。
中央紅軍第一次反"圍剿"要圖
在國民黨反動派眼中,羅炳輝早已成為了其眼中釘肉中刺,其中羅炳輝三上懸賞緝拿名單,成為當年紅軍在艱難處境下粉碎敵人圍追堵截的重要見證。1935年2月9日,國民黨反動派在《雲南民國日報》等重要報紙釋出第一次懸賞。此次懸賞羅炳輝被列為二等“匪首”,名列林彪、彭德懷、董振堂之後,可見蔣對“匪首”中能征善戰者之重視和對羅炳輝等人威名的恐懼;1935年6月,國民黨宣傳委員會内部編印出版的《剿匪之理論與實施》中又開列了對紅軍将領的“擒斬赤匪首要賞格”,這次羅炳輝以生擒者各賞8萬元,獻首級者賞6萬元再列其中;1935年7月國民黨反動派當局釋出第三次懸賞,羅炳輝更是受到國民黨當局的注意,名字緊随朱毛之後,排在林彪、彭德懷等前面,成為蔣介石懸賞緝拿第二号紅軍人物中的首名紅軍将領。
(二)神行太保、傳奇式英雄、志勇健全的人物
神行太保,是中國古代對神奇人物的美稱,半個多世紀前,中國有一個人得到了這一個稱号,奇怪的是這個稱号不是中國人給他取的,而是美國人給他取的。1937年4月美國記者尼姆·韋爾斯來到延安,在這裡他聽到了羅炳輝的傳奇故事,後來她在《續西行慢記》一書中贊頌羅炳輝為神行太保、傳奇式英雄、志勇健全的人物。
尼姆·韋爾斯《續西行慢記》
1937年12月,羅炳輝遵照周恩來的訓示來到武漢,以八路軍副參謀長的名義開展統戰工作,國難當頭,國統區的上層社會呈現出一派醉生夢死的末世景象。羅炳輝與整個環境形成強烈反差,他保留着農家子弟的樸素作風,“穿草鞋、打綁腿、穿布衣服”他是花花世界裡絕對的異類。以往的滇軍同僚瞧不起寒酸簡樸的羅炳輝,他很快成為了他們恥笑的對象。每當此時,羅炳輝總是大聲地加以斥執,并從骨子裡看透國民黨當局的A錢腐化,更加堅定了其為勞苦大衆奮鬥一生的革命信念。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羅炳輝那顆熾熱之心愈發不能平靜。他主動向中央請纓,提出了奔赴抗敵前線的請求。1938年冬,羅炳輝被派往新四軍第一支隊任副司令員,協助陳毅鞏固和擴大茅山根據地。中央确定新四軍“東進”方針,要求在華中建立獨立自主的抗日民主根據地。1939年 5月,羅炳輝奉調淮南,按中央指令,在蔣介石不承認的情況下獨立組建新四軍第五支隊,他任司令員和江北指揮部副指揮,率部向淮南津浦路東挺進,打擊日僞軍和漢奸政權,平定漢奸武裝和匪患,回擊頑軍的磨擦,安定民心,恢複發展生産,減租減息使人民群衆看到希望、受到鼓舞。他在工作中十分注意政策和政策,特别是民族政策和統戰政策,他執行好、有成效。1940年上半年路東八縣全部建立民主政府,路西各縣民主政府也相繼建立,淮南成為華中第一塊穩固的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實行“三三制”,即共産黨員、左派進步人士、中間派和其他成分者各占三分之一。
按上級訓示,羅炳輝又率五支隊主力渡過三河,進軍淮寶,打擊敵頑,平息被敵頑收買的刀會之亂,建立淮寶縣民主政府,使這個“魚米之鄉”回到人民手中,擴大這塊根據地成為連接配接蘇皖和華中的樞紐。“皖南事變”後,淮南成為重建新四軍第二師的根據地,他任副師長,1942年後任師長。在與日、僞、頑的較量中屢戰屢勝,根據地的各項工作有聲有色,又培養不少幹部向軍部和各師輸送。在1942年春召開的華中局擴大會議上,劉少奇在報告中肯定了淮南根據地在華中各根據地的工作中“是最好的、最正規的”“值得各師學習”。
(三)叫花子部隊的常勝将軍
縱觀羅炳輝30年的軍事生涯,他從未打過敗仗,陳毅稱之為“常勝将軍”,他與彭德懷、林彪齊名,1939年1月,羅炳輝作為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從延安前往淮南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面對日軍、僞軍以及國民黨頑固派的三面夾擊,羅炳輝和他的部隊面臨的是一條荊棘叢生,充滿艱難險阻的路。羅炳輝統領的第五支隊是由老百姓自發組織來參加的一個部隊,是臨時集結起來的,當時就是因為士兵少,裝備特别的差,三千人每人隻發三發子彈,就被戲稱為叫花子部隊。
1939年夏,第五支隊上司人在盱眙合影。左三為羅炳輝
到淮南不久,羅炳輝就成為全區矚目的“奇人”,當地軍民津津樂道他的兩件轶事。一是他出神入化的槍法。一天,他帶着警衛班到部隊檢查工作,經過一座木橋時迎面碰上一隊日本鬼子。由于事出突然,大家都來不及作出反應。羅炳輝動作奇快,掏出手槍信手一點,“啪”的一聲,鬼子倒下了三個,其餘的鬼子吓得調頭狂奔。警衛班也奇怪:羅司令打了一槍,怎麼會倒下三個?一檢查,才發現子彈從第一個鬼子心窩穿過,貫穿第二個鬼子喉嚨,然後鑽入第三個鬼子腦門。第三個鬼子沒有死,受了重傷。羅司令一槍打死兩個半鬼子的故事很快在新四軍第二師裡傳開,全師将士自發地苦練射擊技術,湧現出了幾百名神槍手是他的身軀。二是他的身軀。至今黃花塘革命老區目前的群衆還流傳着羅炳輝去哪需要備一匹馬和一匹騾子,因為一匹馬時間久了也承受不住他的重量。老百姓驚訝于羅炳輝的高大魁梧,稱他為“金剛羅漢”。國民黨頑固派則利用這一點,造謠生事,到處說:“羅炳輝這樣胖,是因為他每天要吃兩個小孩。你們都要看緊自己的孩子!”一時間,人心惶惶。羅炳輝付之不言不辯,把主要精力放在打鬼子上。3個月過去了,羅炳輝指揮部隊連戰連捷,消滅日僞軍數千人,根據地的版圖和部隊的數量成倍增長,赢得了群衆的信賴。到這時,他召開群衆大會,風趣地問大家:“有說我一天要吃兩個小孩,特别喜歡吃白白胖胖的童男童女。按照這個說法來算,我到這裡已經3個月了,該吃掉180個孩子了。但是,請問你們哪位鄉親家丢了孩子?”群衆都哄然大笑。羅炳輝不僅不吃孩子,還特别喜愛小孩,每到他的馬上、肩上和懷裡都爬滿了孩子,他開懷的笑聲和孩子們歡快的笑聲交織在一起,成為當時根據地的一景。
羅炳輝在淮南抗日根據地為全體官兵教授軍事作戰方法
兩件轶事,令羅炳輝名聲大噪。他成為抗日反頑的一面旗幟,成為勝利的象征。戰士們打仗時一聽說“羅司令來了”,格外有精神,仗打得特别漂亮。羅炳輝從未上過軍校,教育程度不高,但實戰經驗豐富,善于琢磨,經常能夠創造新的戰略戰術。這令那些從名校畢業的軍官自歎不如,其中以“梅花戰術”最為有名梅花戰術,陣形散而不亂,部隊少而不薄,寓兵于民,靜以制動,不動時雲淡風輕陣動時疾掠如火,變化莫測。日本大佐對這種戰術傷透了腦筋,翻遍中外戰術大師的經典著作找不到隻言片語,最後隻好命名為“羅氏戰術隻此一招,羅炳輝就改變了戰争的規劃, 擊戰争出現質的飛躍,經常有成百上千的日軍、僞軍被襲、被殲。敵軍不敢出城、不敢下鄉、不敢分散行動,根據地則迅速擴大梅花戰術得到新四軍軍部的高度評價。在華中局擴大會議上,劉少奇說:“在目前敵強我弱、孤懸敵後的條件下,“梅花戰術”是一種新的戰術。羅炳輝同志在這方面的發明努力是一個模範。
▶ 站在大局的立場作出抉擇
羅炳輝之子羅新安回憶說:父親短暫的一生,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在中國革命各個時期都留下英勇作戰的足迹,是有名的“鐵面将軍”,這種“鐵面”似乎可以看作不講人情。他也确實是這樣的一個人。總會站在大局的立場作出取舍,而不是考慮個人的得失。
(一)于生死存亡之際
1932年,紅九團正式成立,羅炳輝擔任軍團長,而舉薦他出任軍團長的毛澤東被王明等“左”傾上司人排擠出決策圈。與紅軍中絕大多數将領一樣,羅炳輝的命運與毛澤東聯系在一起。自毛澤東離開紅軍最高上司崗位後,中央蘇區和紅一方面軍的命運急轉直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主力被迫實行長征。
四渡赤水,羅炳輝圓滿完成中央交給他的任務,成功掩護了主力紅軍渡過烏江,按常理,他也可随後渡江,但他認為這樣對已渡江的主力部隊十分不利,便留下來與敵人周旋。”此時,好多指戰員覺得不去找中央彙合,好像失去娘的孩子,沒有依靠,擔心孤軍作戰會被敵人吃掉,消極緊張情緒挂滿在戰士的臉上。對此部分指戰員發起了牢騷:“我們長征以來,回回斷後,次次被丢,這算什麼?此時,羅炳輝就去做大家的說服,強調要從革命的全局出發,隻要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存在,中國革命就有希望,紅九軍團就有希望!
羅炳輝召集軍團幹部商量,決定向北挺進,從此開始了曆時52天、行程長達三千餘裡的單獨行動。此後,羅炳輝率領紅九軍團穿行于貴州、雲南和四川三省交界地區,足迹遍及17個縣,打了許多惡仗,直到5月21日才在會昌西北與紅3軍團會合。“缺乏友鄰部隊的支援,單獨行軍數千裡,紅9軍團一定被拖垮了!”中央軍委的首長們作了最壞的準備。但是,出乎他們意料,紅9軍團不僅建制完整,兵員還增加了一千七百餘人,全軍服裝整齊,戰士手上武器全換成了新式步槍。他們還向中央上交了幾十匹騾馬、3萬塊銀元。彭德懷、林彪、董振堂等兵團首長眼饞地說:“老九(羅炳輝),你們抖得很啊!”15師師長蕭華等人揪住羅炳輝嚷道:“老九!你們發洋财了,要請客,打牙祭!”紅9軍團的指戰員也十分自豪:“跟着羅胖子不會吃虧。據有關黨史部門統計,在整個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的各部隊中,紅9軍團走的路最長至少在三萬裡以上。
(二)為勞苦大衆謀幸福的一生
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的羅炳輝,與人民群衆有最為深厚的血肉聯系。他是人民的兒子,常常教育部下說:“老百姓是人民軍隊的母親”,“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要經常到“母親”那裡去,了解他們的困難,關心他們的疾苦,重視他們的生産生活;“對黨對同志要老實,對人民群衆要像大閨女”。他這樣說,也帶頭這樣做。無論走到哪裡,他都要與老百姓拉家常,問寒問暖,促膝談心,圍着一大群孩子;身帶雲南白藥,遇有傷痛就用白藥給其治療。人民群衆也十分愛戴他,淮南老百姓稱他為“青天”、“救星”、“福星”、“揮動神兵、驅除鬼子、解救百姓”。他愛兵如子、愛護下級、尊重同級、敬重上級也是出了名的,他個性耿直豪爽,喜歡直言,錯的就作自我批評,也深受指戰員愛戴。
1944年創作的《羅炳輝射擊手》歌曲在新四軍廣為傳唱
自1939年8月,羅炳輝司令員率領新四軍第5支隊挺進皖東,進駐盱眙縣境,直到1945年10月率部離開,在盱眙戰鬥、工作、生活長達6年之久。他的英名在盱眙可謂家喻戶曉。民間流傳着一句諺語:“羅司令一到,開門睡覺!”人民群衆稱譽羅司令為“羅漢下凡”“我們的福星”“羅青天”等。
羅炳輝不僅在軍事指揮上頗有造詣,還是一位愛民、護民的好典範,清正廉潔的好幹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要落實在行動上的,渡船費是關系着群衆切身利益的!”一次,在搭乘老鄉營運的渡船後,得知老鄉出于愛戴未收渡船費時,羅炳輝意味深長地說。
羅炳輝與淮南根據地的孩子們在一起
“戰士們的心意我領了,現在交給你一個任務,雞送它‘回娘家’,雞蛋送它‘歸原主’!”這是在抗戰最艱苦時期,羅炳輝婉拒戰士們從老鄉那裡買來的雞和雞蛋作為午飯時,對警衛員說的話。
(三)棗莊之戰成最後絕唱
長期的戎馬歲月和艱苦的環境,終于拖垮了羅炳輝的身體。他患有胃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一直帶病指揮戰鬥。他說:“戰鬥是醫治百病的良藥,我的病一到戰場就會好轉。”
1945年8月9日夜,日軍投降的消息傳來,指戰員沉浸在歡樂之中。由于病情惡化羅炳輝昏迷不醒,直到第二天才知道喜訊,大病頓時豁然而愈。他立即翻身下床,指揮二師各部,分别向津浦路和淮南路沿線日軍據點進擊,準備接收蚌埠、合肥等大城市。短短的十多天内,二師部隊收複了大片國土,建立了18個縣級民主政權。1946年春,醫生聯名打報告給新四軍軍部,要求通過組織措施,“強迫”羅炳輝停止工作,治病休養。陳毅向中央緻電,通報羅炳輝的病情。中央決定羅炳輝到蘇聯治療。毛澤東還專門寫信,囑咐 :“你身體有病,望多休養,留得青山,是很重要的。”
毛澤東寫給羅炳輝的信
正在這時,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向蘇、皖、魯解放區大舉發動進攻,山東解放區形勢吃緊。羅炳輝毅然放棄出國治療的機會,主動要求留下來協助新四軍軍長陳毅工作,棗莊之戰成為他最後的絕唱。在他的指揮下,僅用11天就解放棗莊,扭轉了魯南一度十分被動的局勢。6月16日,在攻克棗莊後,羅炳輝在峄縣指揮所主持召開軍事會議作出新的戰鬥部署。散會後,他突然發燒,昏迷不醒。6月21日,羅炳輝的心髒停止跳動,逝世時年僅49歲。
他用畢生的精力實作了自己的諾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犧牲個人的一切利益,最熱誠努力地為民族獨立、自由、解放而鬥争。尤其要為勞動大衆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義、公道為人類的幸福而鬥争。”
一顆中國革命鬥争史上輝煌燦爛的明星就這樣隕落了,然而他的光輝業績是永存的,正如毛澤東評價他是“正派耿直”,“戰争經驗豐富,有軍事才能,很會打仗”的戰士。周恩來、江澤民分别先後贊譽他是“人民功臣”。羅炳輝的偉大形象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将記載革命史冊。
羅炳輝将軍墓
捷克斯洛伐克的著名作家伏契克曾經說過:“英雄——就是這樣一種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了為人類社會利益所需要的事”。從這個論斷上了解,英雄是一個有标準、無國界的概念,真正的英雄,必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生死攸關之際,總是無私無畏、激流湧進的鬥士。羅炳輝直面苦難、為民抗争、鞠躬盡瘁、死于憂患的一生,就是對“英雄”最好的诠釋,演繹的是一部英雄的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