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範陽起兵到洛陽淪陷,安祿山僅僅隻用了34天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長恨歌》節選

從範陽起兵到洛陽淪陷,安祿山僅僅隻用了34天

大唐天寶十四載①十一月甲子(即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夜,寒風刺骨,駐守範陽郡(治薊縣,今北京城區西南)的15萬大軍匆匆開出營房。這支大軍的骨幹是範陽節度使安祿山一手培養起來的“曳落河”(突厥語,指健兒、壯士),他們戰鬥力極強,主要由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通古斯系少數民族出身的士兵組成。第二天清晨,安祿山檢閱了集結于城南的大軍後,宣布即刻開往長安。他聲稱接到密旨,要立刻進京“清君側”,讨伐在皇帝身邊把持朝政的奸臣楊國忠,凡是膽敢反對、擾亂軍心者,立即誅殺三族!宣布号令後,安祿山把留守範陽老巢的任務交給了心腹——範陽節度副使賈循,留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治所在柳城郡,今遼甯省朝陽市),别将高秀岩守大同軍(今山西省朔州市)。

随即,安祿山下令全軍出發,這支号稱20萬人的大軍趁夜南下,一場撼動了唐朝也改變了中國曆史程序的大叛亂就此拉開帷幕。

就在範陽的叛軍馬不停蹄、兼程南下的時候,遠在長安東郊華清宮(位于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的唐玄宗李隆基正在與愛妃楊玉環泡着溫泉,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外面天寒地凍,華清池溫暖如春,這位開創了“開元盛世”的老皇帝已經71歲(虛歲,下同)了,做太平皇帝也已經43年,對于政事早已懈怠。雖然在安祿山起兵後不久,太原和東受降城(今内蒙古托克托縣南)就送來了安祿山已反的情報,但玄宗卻不肯相信。因為舉報安祿山謀反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可每次都“不實”,是以玄宗認為這次不過又是與安祿山不和的人在“誣告”而已。可随着情報越來越多,李隆基開始将信将疑起來,直到安祿山舉兵叛亂的第七天,即十一月十五日,他得到了确切消息:安祿山确實反了!

安祿山起兵之前,他的謀士高邈曾為他獻計:佯裝向朝廷獻馬3000匹,每比對馬夫2人(共6000人),由22名番将統率前往長安,可出其不意地偷襲兩京(洛陽與長安)。但此計被河南尹達奚珣(鮮卑人)識破,他上奏朝廷,使玄宗有所警覺,下诏不必獻馬。

見此計不成,安祿山的另一個部将何千年又獻上一計,他建議分兵四路南下:高秀岩率兵3萬出振武軍(今内蒙古和林格爾西北)、下朔方郡(治今陝西省靖邊縣白城子),引誘西北諸番,攻取五原(治今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洛交(治今陝西省富縣)、中部(治今陝西省黃陵縣)等郡;李歸仁、張通儒率兵2萬,出雲中,攻取太原,入蒲關(位于今山西省永濟西),以震動關中;安祿山親率主力5萬自河北道南下,渡過黃河直搗東都洛陽,最後與高、李兩軍會師于長安;蔡希德、賈循領兵2萬向東掠地,攻取淄川、北海等郡,之後南下江淮。

但安祿山認為分兵四路會導緻兵力過于分散,遂沒有采納,而是在起兵後采取了“聲西擊東”之計。他先是派遣大将何千年、高邈率輕騎20名,聲稱要往長安向皇帝呈獻神箭手。但路過北京太原府(治今山西省太原市)時,卻趁楊國忠的親信、北京副留守楊光翙出城迎接之際,将其劫持而去(後被安祿山斬首),造成要攻占太原,沿唐高祖李淵當年起兵的路線,西進奪取關中長安的假象。而實際上,安祿山号稱20萬的主力大軍(真實兵力為15萬)已經一路南下,經河北道直撲東都洛陽。安祿山乘坐在防箭的鐵車裡,率領步騎精銳浩浩蕩蕩而來,所經之處煙塵千裡,戰鼓聲、車馬聲、号令聲,震天動地。河北諸地原歸安祿山統轄,是他的勢力範圍,是以叛軍所過郡縣皆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迎降,或棄城而逃,或為叛軍擒戮,無敢抗拒者。僅僅23天,叛軍就由範陽打到了黃河岸邊。

在确證安祿山已反的當天,玄宗就緊急召見文武大臣商讨對策。對于安祿山的反叛,宰相楊國忠不憂反喜,因為和安祿山關系不睦的他早就“預言”安祿山會反。是以在“預言”應驗後,楊國忠頗有幾分得意,還神氣十足地對玄宗誇口說:“反者隻有安祿山一人,發兵讨平易如反掌。頂多10天,一定能把安祿山的人頭獻給陛下。”文武百官聽了面面相觑,毫無人色,但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玄宗是信了。

第二天,玄宗又召見了恰好來京朝見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商讨讨賊方略。曾縱橫西域的封常清并不清楚安祿山大軍的實力,他見玄宗一副憂愁之态,便誇口自薦道:“隻因天下承平日久,百姓才會一聞反賊風聲就驚恐不已。然而事情有逆有順,形勢有變有常,臣請打開府庫,招募勇士,躍馬揚鞭北渡黃河,計日取逆胡之首級獻于阙下。”玄宗聽後大喜,次日即任封常清為範陽、平盧節度使,派他赴東京洛陽招募兵勇應戰。然而封常清沒有想到的是,中原内地承平日久,即使重賞之下也招不來勇夫了。

僅僅3天後,就傳來了叛軍攻陷博陵郡(治今河北省定縣),河北諸郡望風歸降的消息。驚慌的玄宗急忙傳回興慶宮,此時的他對安祿山恨之入骨,于是下令殺了安祿山在京的兒子安慶宗,然後诏令九原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王承業為太原尹,程千裡為上黨郡長史,防禦河東。凡是叛軍可能沖擊的諸郡,都設定防禦使,并新置河南節度使,由衛尉卿張介然擔任,領陳留等13郡,屏蔽江淮,作為第一道防線;封常清在洛陽就地募兵6萬,拆斷河陽橋(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防止叛軍渡過黃河,構築成第二道防線;二十二日,玄宗又以六皇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将軍高仙芝為副元帥,宦官邊令誠為監軍,在京師募集士兵10餘萬,鎮守陝郡(治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準備東征,他們将作為第三道防線,阻擋叛軍西進。

十二月初二,寒潮洶湧、朔風逼人。已抵達黃河北岸的叛軍用粗繩索把一些破船和爛木頭系在一起,橫貫黃河。一夜之間,船與水都當機成了冰,如同一座浮橋。叛軍步騎蜂擁而過,自靈昌渡口渡過黃河,攻陷靈昌郡(治今河南省滑縣),逼近陳留郡(治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

河南節度使張介然剛到任沒幾天,叛軍已渡河而來。燕軍鐵騎奔騰,煙塵彌漫數十裡,日光為之奪色。中原地區承平日久,幾代人都未經曆過戰争,諸郡打開軍械庫才發現器械都已朽壞,皆不可用,士兵沒有兵器,隻能手持木棒迎敵。十二月初五,還未準備就緒的陳留郡治開封被攻破。安祿山進入開封北門後,得知了留在長安的兒子安慶宗已被玄宗下令處死的消息,大哭道:“我起兵讨伐楊國忠有何罪?竟殺我兒!”這時陳留郡投降的近一萬名士卒正排在道路兩旁,安祿山竟下令将他們同被俘的張介然一起全部殺死,以洩其憤。

拿下陳留之後,安祿山引兵西進,兵鋒直指荥陽郡(治今河南省鄭州市)。荥陽太守崔無诐據城抵抗,但不敵叛軍來勢兇猛。燕軍陣中戰鼓聲、号角聲震天動地,守城軍士驚慌失措,紛紛從城上墜下。十二月初八,荥陽郡治管城縣失守,崔無诐被殺,叛軍距東都洛陽隻有270裡了。

聽聞荥陽陷落,鎮守洛陽的封常清十分焦急,親自督軍于洛陽城東的武牢關(位于今河南省荥陽市西)拒敵。安祿山以鐵騎作為前鋒發起進攻,封常清臨時招募的士兵都是未經訓練的市井之徒、無業遊民,他們赤手空拳又無武器,根本無法抵擋。一戰下來,唐軍大敗。封常清收集餘衆,與之再戰于葵園(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郊),又敗,隻得退入洛陽城東的上春門(洛陽城外郭城東三門中最北的一門,又名上東門)内,但叛軍已尾追而至。

十二月十二日,安祿山大軍從四面八方圍攻而來,呐喊着突入城内。這日雪花紛飛,大雪盈尺,叛軍縱兵殺掠,鮮血将雪地染成一片殷紅。封常清邊戰邊退,但在都亭驿(位于外郭城内的清化坊或景行坊)再次大敗;退守東城宣仁門,又敗。連敗之後,封常清隻得率兵從提象門奔出,砍伐大樹阻塞道路,最後推倒禁苑西邊的牆才得以逃出,率殘兵西奔陝郡。昔日繁華的東都洛陽就此淪陷,此時距安祿山範陽起兵隻有短短34天。

本文摘自《戰争事典039》

從範陽起兵到洛陽淪陷,安祿山僅僅隻用了34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