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手握九萬鐵騎,天寶十節度使中兵權最重的範陽節度使

作者:北海丁引

節度使

由于唐朝疆域的不斷擴大,北方草原、西域都是唐帝國的版圖。唐朝與周邊突厥、吐蕃、高句麗、契丹等政權的沖突越來越多,雙方動辄出現幾十萬軍隊的大決戰。府兵的傷亡很大,已經無法滿足唐朝的需要。此外,唐朝需要府兵們長期駐紮在邊境地區。久而久之,府兵在老家的耕地,就逐漸荒蕪了。府兵制度适合分裂時期的局勢,但不符合大一統王朝的統治需要。是以,在唐玄宗在位時期,唐朝逐漸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

手握九萬鐵騎,天寶十節度使中兵權最重的範陽節度使

唐朝疆域遼闊,經常需要和周邊政權作戰,為了友善作戰,唐玄宗在邊境地區設立了10個節度使,被稱為天寶十節度。分别是: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範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西節度使、安西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北庭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和嶺南經略使。這10位節度使就像10個軍區司令,手下擁有大量的軍隊,負責對周邊地區作戰。

10大節度使下轄的軍隊數量不一樣,主要是根據任務需要編制的。範陽節度使下轄91400人,擁有的軍隊數量最多。

為了友善指揮,朝廷逐漸把地方上的人事任免權和财政使用權、賦稅征收權、監察權等等,先後交給了節度使。這樣一來,節度使的權力空前擴大。

範陽節度使,臨制奚、契丹,統經略、威武、清夷、靜塞、恆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等九軍。範陽節度使,理幽州,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馬六千五百疋,衣賜八十萬疋段,軍糧五十萬石。

手握九萬鐵騎,天寶十節度使中兵權最重的範陽節度使
經略軍,在幽州城内,管軍三萬人,馬五千四百疋。
威武軍,在檀州城内,管兵萬人,馬三百疋。
清夷軍,在妫州城内,管兵萬人,馬三百疋。
靜塞軍,在薊州城内,管兵萬六千人,馬五百疋。
恆陽軍,在恆州城東,管兵三千五百人。
北平軍,在定州城西,管兵六千人。
高陽軍,在易州城内,管兵六千人。
唐興軍,在莫州城内,管兵六千人。
橫海軍,在滄州城内,管兵六千人。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設定幽州節度使,幽州節度使負責防禦奚、契丹,治幽州。負責管理幽州、薊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滄州等大片的地區。

手握九萬鐵騎,天寶十節度使中兵權最重的範陽節度使

安祿山、李懷仙

天寶元年(742年),改為範陽節度使。天寶三年(744年),安祿山接替裴寬任範陽節度使,河北采訪使、平盧軍使等。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範陽、河東、平盧為根據地,從範陽起兵發動叛亂。 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僭越稱帝,國号大燕。 讓史思明為範陽節度使,經略河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五,子安慶緒斬殺安祿山,自己稱帝。 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投降唐朝。朝廷封他為歸義王,任範陽長史、河北節度使。

手握九萬鐵騎,天寶十節度使中兵權最重的範陽節度使

乾元二年正月(公元759年),史思明僭稱大聖周王。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子史朝義與部将謀殺。李寶臣以恒趙深定易五州之地歸附朝廷。 廣德元年(763年),田承嗣以史朝義親眷降。 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李懷仙以範陽降。史朝義在衆叛親離,走投無路的形勢下,被迫自殺。曆時7年多的安史之亂,至此結束。

安史之亂結束後,範陽節度使改為幽州節度使,因領盧龍軍,又稱盧龍節度使。

手握九萬鐵騎,天寶十節度使中兵權最重的範陽節度使

安史之亂後,朝廷無力追究安史叛将。為了籠絡河北安史舊部,廣德元年(763年)閏正月十九日,唐代宗任命李懷仙為幽州大都督府長史,檢校侍中,幽州、盧龍等軍節度使,後升任檢校兵部尚書,封爵武威郡王。

朱泚、朱滔

大曆三年(768年)六月二十日,李懷仙的部下兵馬使朱希彩、經略副使朱泚、朱泚之弟朱滔殺害李懷仙,朱希彩自稱節度留後。十二月,朝廷任命朱希彩為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幽州盧龍軍節度使。大曆五年(770)年,封為高密郡王。暴橫自恣,對朝廷很無禮。大曆七年(772年),孔目官李瑗因為私怨,伺機殺了他,士兵擁立兵馬使朱泚為留後。

大曆七年(772年)十月,朝廷任命朱泚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幽州盧龍節度使、幽州長史兼禦史大夫,賜爵懷甯郡王。 大曆九年(774年),朱泚升任檢校戶部尚書。入朝後,朱滔統攝幽州軍務,卻着手削除朱泚的影響力。朱泚自知被兄弟出賣,失掉兵權,于是自請留在京師。代宗遂任命朱滔為盧龍節度留後、兼禦史大夫,命朱泚統轄汴宋、淄青的邊防軍隊。

建中三年(782年)十月,朱滔在魏州西郊祭天,稱冀王。王武俊稱趙王,田悅稱魏王,李納稱齊王。朱滔改幽州為範陽府。唐德宗命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兼任平盧、淄青節度使,征讨李納等,他反與李納通謀,并與叛亂的河北藩鎮朱滔、田悅等勾結,自稱天下都元帥、建興王。公元784年攻入汴州,旋稱楚帝。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兵變,朱泚被擁立為帝。

興元元年(784年)六月,李晟收複長安,朱泚、姚令言先後被殺。朱滔在幽州遭到王武俊攻擊,幾乎潰不成軍,隻好向朝廷上表待罪。九月,唐德宗下诏寬赦朱滔罪行。

劉氏主政

貞元元年(785年)六月,朱滔去世,三軍推舉劉怦暫時主持事務。同年七月,朝廷授任劉怦為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兼任禦史大夫、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内營田觀察、押奚契丹、經略盧龍軍使。九月,劉怦去世,時年五十九歲。其子劉濟繼任幽州節度使。

貞元年間,因泾原之變,唐朝優容藩鎮,各地節度使大都驕橫不法,隻有劉濟對朝廷最為恭順,進貢不斷,是以唐德宗很信任他,屢次加官,升遷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順宗繼位後,再遷檢校司徒,唐憲宗時,再進位侍中。劉濟鎮守盧龍二十餘年,深得軍心。

手握九萬鐵騎,天寶十節度使中兵權最重的範陽節度使

劉濟有病後,其子劉總企圖篡位,于是派人假裝是朝廷使者,在街上大喊:“朝廷以相公逗留無功,已除副大使為節度使矣。”次日,又派人叫喊:“副大使旌節已至太原。”幾天後,又派人叫喊說:“旌節已過代州。”盧龍舉軍驚駭,病中的劉濟憤怒不知所為,于是誅殺主兵大将數十人,又命劉绲立刻傳回行營。氣憤至極的劉濟自早至晚拒絕飲食,後因口渴索飲,劉總暗中投毒以進,劉濟死,劉绲行至涿州,被劉總假以父命杖殺之,劉總于是自領軍務。

劉總弑父殺兄後,每每見到父兄的鬼魂,十分的慘不忍睹,于是在官署後安置了數百名僧人,讓他們一天到晚向鬼魂謝罪。晚年更加的恐懼害怕,請求落發為僧,希望來避禍,于是讓判官張臯為留後。元和十四年(819年)自請入朝。

盧龍節度使劉總的臣服,标志着元和中興達到了頂峰。兩年後,朝廷任命文官張弘靖為幽州、盧龍節度使。

唐朝貶張弘靖為吉州刺史,調昭義軍節度使劉悟為盧龍節度使,但劉悟畏懼朱克融兵強馬壯,不願赴任,于是回任昭義軍節度使,朝廷隻好加授朱克融為檢校左散騎常侍,授以符節。

826年5月,幽州軍亂,将士殺朱克融及其子朱延齡,另立其子朱延嗣為盧龍節度使,但朱延嗣為人兇暴,不恤将士,很快就為都知兵馬使李載義所殺。

李載義上表朝廷奏明朱延嗣的罪狀。唐敬宗于是任命李載義為檢校戶部尚書、兼禦史大夫,封武威郡王,充幽州盧龍等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太和元年(827年),李載義以讨伐李同捷之功加封司空。太和四年(830年),契丹騎兵入寇,李載義将其打敗,俘獲其首領茹羯送往長安,以功加太保。

太和五年(831年)春,朝廷賜給李載義功德碑。李載義請使者參觀球賽,不料後院兵馬使楊志誠作亂,乘機驅逐了李載義。文宗本想出兵讨伐,但宰相牛僧孺指出朝廷已經無力進行讨伐。文宗于是允許楊志誠接管盧龍,但隻任其為節度留後。

楊志誠後被授為檢校工部尚書,不久又授檢校吏部尚書,又封他為右仆射。楊志誠得任右仆射後,躊躇滿志,秘密制作天子衮冕,驕侈淫暴,釀成衆怒。太和八年(834年)冬,盧龍軍亂,楊志誠和監軍宦官李懷仵被逐,兵馬使史元忠被推為留後。

史元忠将楊志誠的天子衮冕,全部交給朝廷,由朝廷處理這件事,朝廷任命史元忠為留後,并傳旨再貶谪楊志誠,令他戍守嶺南。後又任命史元忠為盧龍節度使。會昌元年(841)九月,盧龍軍亂,陳行泰發動兵變,殺死節度使史元忠,但衆心不服。唐武宗在宰相李德裕建議下沒有準許他擔任盧龍節度使,果然時隔僅一月,他即被牙将張绛誅殺。張绛殺陳行泰後,令三軍上表,請授予符節。

張绛懾于雄武軍使張仲武的威名,一度請其主持軍務,但後來又改變主意,上書自請為節度使。張仲武大怒,起兵進攻幽州(北京)。為了名正言順,張仲武特派長史吳仲舒到京師長安,請求率本部兵馬征伐張绛。吳仲舒說服了宰相李德裕,經過權衡考慮,唐武宗任命張仲武為盧龍軍兵馬留後,允許他率軍平亂。

張仲武以精兵八百、土團五百襲擊幽州,一舉攻克,誅殺張绛,平定了暴亂。并于次年正月,正式就任盧龍節度使。大中三年(849年),張仲武病死于任上,軍中擁立其子張直方繼位。

張直方被擁立為盧龍留後,不久任副大使。因嗜酒淩虐士卒,軍中大亂,後以打獵為名,逃回長安,軍中乃擁立周綝為盧龍留後。大中四年,周綝死後,朝廷以張允伸為留後,累進檢校司徒、兼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允伸得風疾,以其子張簡會為留後。

不久,張允伸死去。張允伸所部的平州(在今河北秦皇島)刺史張公素率平州軍來參加葬禮。幽州的士兵都尊敬張公素,張簡會擔心自身的處境。就逃到長安。

手握九萬鐵騎,天寶十節度使中兵權最重的範陽節度使

張簡會逃到長安後。唐懿宗就任張公素為留後,随後又任他為節度使。張公素任節度使後殘暴而粗魯,常以白眼示人,故被稱作“白眼相公”。

乾符二年(875年),李茂勳計劃反叛,襲殺深受信服的納降軍使陳貢言,奪其軍權,進軍幽州,自稱是陳貢言的先鋒部隊。張公素迎戰,兵敗逃到長安。當李茂勳進入幽州,人們才知道這不是陳貢言,但李茂勳此時已有八千兵馬,人們也隻能支援李茂勳了。朝廷即降符節,诏拜節度使。不久,李茂勳以疾告老,授右仆射緻仕,舉薦其子李可舉由節度副使、幽州左司馬加右散騎常侍升為節度留後。

三李時期

中和五年,李可舉因義武節度使王處存暗通晉王李克用,十分擔憂,便與成德節度使王镕結盟,準備奪取義武軍。同年,李可舉派遣大将李全忠率軍6萬,攻擊義武軍節度使屬下的易州,裨将劉仁恭挖道地進入,攻克了易州,但是成德軍隊卻被李克用擊敗,王處存乘勢反攻,以精兵三千反攻易州,李全忠沒有防備,丢失了易州。

戰後,李全忠懼罪,集結殘兵敗将,反擊幽州。李可舉猝不及防,全族登樓自焚而死。李可舉死,三軍推全忠為留後,朝廷授以節钺任命李全忠為節度使。

李全忠死後,子李匡威自襲父位,稱留後。李匡威的弟弟李匡籌的妻子長的很漂亮,在李匡威出發營救成德王镕之前的家人會别時,李匡威酒後亂性,竟然将弟媳奸淫,從此李匡籌對其懷恨在心。

同年二月,李匡威從鎮州率兵回幽州,到博野的時候,李匡籌已經占據幽州,自稱盧龍留後,并派兵讨伐李匡威。李匡威大敗而逃,其部衆大部分逃回幽州,投靠了李匡籌,李匡威和其部分親信留駐深州。李匡威兵力不濟,進退維谷。就逃往鎮州投靠了王镕。李匡威到鎮州企圖奪取鎮州,被殺死。

乾甯元年(894年)二月,唐朝廷加封李匡籌為盧龍節度使。894年11月,李克用大舉進攻李匡籌,李匡籌大敗,逃往滄州。李匡籌逃往滄州後,義昌節度使盧彥威觊觎李匡籌的辎重、姬妾,于是就派兵攻打李匡籌,雙方大戰于景城,李匡籌兵敗被殺,其部衆被盧彥威兼并。

二劉相承

乾甯元年(894年),李克用攻陷幽州。乾甯二年(895年),李克用表劉仁恭為盧龍留後,不久,唐政府任命劉仁恭為盧龍節度使。乾甯五年(898年),劉仁恭敗義昌節度使盧彥威,并吞其轄區,并以其子劉守文為義昌節度使,是以興起兼并河朔的野心。乾甯六年(899年)南征時,被宣武節度使朱全忠、魏博節度使羅紹威的聯軍打敗,自是實力受創。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後梁太祖朱溫派宣武軍将領李思安攻打劉仁恭,劉仁恭駐軍大安,劉守光率兵入城擊敗李思安,自稱盧龍節度使,派李小喜、元行欽率兵攻打大安山,把劉仁恭捉住後幽禁起來。

乾化元年(911年)八月,劉守光自稱大燕皇帝,建立大燕政權,史稱桀燕。劉守光稱帝後,改元應天,任用王瞳、齊涉為左右丞相。當時李存勖派太原少尹李承勳來祝賀劉守光冊封為尚父,到燕時劉守光已經稱帝。有司逼迫李承勳稱臣,李承勳不肯,用列國交聘之禮入見,劉守光發怒将他殺死。

912年1月,晉王李存勖派遣大将周德威會合鎮、定兩州兵力攻打燕國,桀燕帝劉守光向後梁與契丹求救,兩國痛恨其朝秦暮楚,未盡全力來救。

913年10月,幽州吃緊,桀燕帝劉守光請降,晉王李存勖前往幽州,桀燕帝劉守光又背約不降,晉王李存勖遂舉兵攻之,12月,晉王李存勖攻破幽州,擒拿桀燕帝劉守光,桀燕國滅亡。914年,晉王李存勖将桀燕帝劉守光押到雁門祭奠李克用後處死。

曆任節度使:

張說(718-720年)

王晙(720年)

裴伷先(721-727年)

李尚隐(727-729年)

趙含章(732-733年)

薛楚玉(733-734年)

張守圭(734-739年)

李适之(739-741年)

王斛斯(741-742年)

裴寬(742-743年)

安祿山(744-755年)

封常清(755年)

史思明(757-759年)

李懷仙(763-768年)

朱希彩(768-772年)

朱泚(772-775年)

朱滔(775-785年)

劉怦(785年)

劉濟(785-810年)

劉總(810-821年)

張弘靖(821年)

朱克融(821-826年)

朱延嗣(826年)

李載義(826-831年)

楊志誠(831-834年)

史元忠(834-841年)

陳行泰(841年)

張绛(841年)

張仲武(841-849年)

張直方(849年)

周綝(849-850年)

張允伸(850-872年)

張簡會(872年)

張公素(872-875年)

李茂勳(875-876年)

李可舉(876-885年)

李全忠(885-886年)

李匡威(886-893年)

李匡籌(893-894年)

劉仁恭(895-907年)

劉守光(907-913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