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大唐王朝盛極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内戰對于唐朝的影響可謂深遠,不僅使得國家人口銳減,國力衰弱,更是自此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令這赫赫盛唐慢慢的走上了不歸之路。

至于安史之亂的發生原因,唐玄宗晚年的縱情聲色、揮金如土等,不再多說,我們來說說為何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位叛臣為何竟死在自己兒子之手。
其實安祿山和史思明二人都犯了一個相同的錯誤,那就是廢長立幼。
自古以來,亂世廢長立幼,無疑就是取亂之道,秦之二世,三國之袁紹,劉表,隋之二世等等,當然在國家安定之後,也有不乏立賢不立長的例子,但是在亂世之中或者國家剛安定之時,立嫡長子作為繼承人,是比較穩妥的一種做法。
而這兩位枭雄,最後都犯了同樣的錯誤,我們先來說安氏父子。
自從天寶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以來,他的視力就變得越來越差,再加上當時的叛軍戰況一度陷入泥潭甚至被動之中,怒火攻心,最後雙目失明,看不到任何物體了。
再加上他本來就是暴躁易怒之人,雙目失明以後,更是變本加厲,對于左右侍從動辄打罵,甚至殺戮。在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僭越稱帝,國号為大燕,年号聖武。
他稱帝後,久居深宮,諸位将領也難以見到他一面,大小事情都由嚴莊轉達,由此可見此人深受安祿山的信任和重視,但是也并沒有逃脫安祿山的鞭撻。而常常為他寬衣解帶服侍他睡覺的是一個名叫李豬兒的宦官,此人長期以來也是深受安祿山的打罵,是以心生怨氣。
而他的次子(事實上的長子)安慶緒,也是活在提心吊膽之中。因為,此時的安祿山寵幸段氏女子,而段氏為他生下一子名為慶恩。可能是愛屋及烏,安慶緒便十分擔心他會被廢被殺。
嚴莊,安祿山的親信;李豬兒,安祿山的貼身侍從;安慶緒,安祿山的長子。這三個最親近的人,讓安祿山得罪了個遍。那安祿山,還能有好的下場?
于是,此三人串通一氣,最後李豬兒乘其不備一刀捅了安祿山的大肚子,一代枭雄安祿山,就這樣一命嗚呼。
說完安祿山,我們再來說說史思明。
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史思明降而複叛,不久之後,便殺了安慶緒,并吞并了安慶緒的軍隊,自稱“大燕皇帝”,并補谥安祿山為光烈皇帝。
史思明稱帝後,也犯了和安祿山同樣的錯誤,甚至猶為過之。
史思明不喜歡長子,他想把位子傳給小兒子史朝英(《新唐書》為避宋英宗趙曙廟号,改英為清)。不僅如此,他還處處為難這位長子,曾經想要在大軍面前,想要殺子立威。甚至放言:“等我攻克陝州,斬卻此賊!”
面對如此兇殘暴戾,沒有一絲父子之情的史思明,史朝義十分畏懼,戰戰兢兢。
對待親生兒子尚且如此,那待他人可想而知,史思明對待部将也是及其苛刻,動辄打罵甚至殺人立威。
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駱悅等大将因兵敗懼誅便力勸史朝義動手,并且以投降唐軍的說法來要挾他,在這般情勢下,史朝義終于同意。
當夜,懷王(史朝義)起事,史思明被繩子勒死殒命,親信大将周摯等人也被處死。
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的三月十四,史朝義即位,年号顯聖。僅僅在即位後的第二年,唐朝軍隊反攻,史朝義衆叛親離,勢單力孤中自殺而亡。
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安祿山史思明這兩個人,最後均死于自己親生兒子之手,大概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诠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