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祿山反叛初期唐玄宗的錯誤舉措則更助長其氣焰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在範陽起兵造反,自此,一場長達八年,影響大唐王朝乃至中國曆史的叛亂就此拉開序幕,就算到了最後,唐朝也無力将其全部剿滅,隻能采用招安的方式使其在名義上歸附中央。和每一次起兵一樣,安祿山起兵之初也是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唐朝各地的守軍望風披靡,不敢撄其鋒。安祿山在叛亂初期為什麼能有這麼強的氣焰呢?其實這主要是唐玄宗的三個失誤導緻的結果。

失誤一、“強枝弱幹”政策導緻唐朝邊防軍戰鬥力剽悍,内地和中央的防務形同虛設。

衆所周知,唐玄宗在府兵制破産後,為了抵禦外患,便想出了募兵制。而為了更好地強化募兵制,他又搞出了“天寶十節度”。

當時,十大節度使本來就有兵有權有錢,節度使麾下的募兵戰鬥力本來就比沒經曆過戰火洗禮的内地駐軍要強。而唐玄宗還生怕節度使的權力不夠大,在邊疆搞不定外患,又拼命的給節度使們從内地調兵員過去。這完全就是火上澆油,糊塗到了家。

這一點,有詩證史。

安祿山反叛初期唐玄宗的錯誤舉措則更助長其氣焰

高适

唐朝邊塞詩人高适曾經寫過一首五言律詩《使清夷軍入居庸三首》,把唐玄宗強枝弱幹政策描寫得清清楚楚:“匹馬行将久,征途去轉難。不知邊地别,隻訝客衣單。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幹。莫言關塞極,雲雪尚漫漫。”

高适當時擔任封丘縣尉,封丘在河南。而高适當時收到的一個任務是押送本縣的農民到清夷軍(安祿山麾下的一支部隊)服役。邊疆節度使本來就有錢有權,能自募兵,而唐玄宗還把内地的青壯年送到邊疆,強化邊防軍。如此明顯的強枝弱幹政策,一旦當邊防軍造反了,内地的老弱病殘駐軍又怎麼可能打得過?

失誤二、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手握唐朝三分之一的兵力。

節度使兵強馬壯,造反條件成熟,唐玄宗對此也不是沒有防備,比如曾經掌握四個大藩鎮的王忠嗣因為與太子李亨交好,就被唐玄宗找茬處死了。不過自王忠嗣死後,唐玄宗對安祿山卻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信任感,讓他身兼了三鎮節度使。

安祿山反叛初期唐玄宗的錯誤舉措則更助長其氣焰

安祿山

三鎮節度使是什麼概念?簡單地說,安祿山造反,任何一個節度使都不是他的對手。

當時雖然安祿山的部隊隻占到唐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占絕對優勢,但他的統領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軍,總兵力約22萬人,加起來比安祿山多,但這些部隊是分别交給三個節度使統領。單個拎出來,沒有一個節度使是安祿山的對手。

如果說,唐玄宗隻讓安祿山管一個藩鎮,其它兩個藩鎮分别交給另外兩個人,就是借十個豹子膽,安祿山也不敢謀反。因為就算安祿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将領也不敢反。畢竟道理擺在那裡:一個藩鎮造反,周圍兩個藩鎮必然要出兵平叛。等中央軍趕到時,安祿山就完蛋了。

然而可惜的是,由于唐玄宗給了安祿山一個足以造反的資本,讓他掌握了河北、遼東和山西的兵馬。

前面說了,内地防務本來就形同虛設,再加上安祿山地盤夠大,實力夠強,是以安祿山造反後,潼關以東沒人能制約他,僅不到一個月時間,黃河以北便完全陷落了。

失誤三、唐玄宗錯誤的舉措幫助了安祿山。

唐玄宗有哪些失當舉措呢?細數一下。

安祿山反叛初期唐玄宗的錯誤舉措則更助長其氣焰

李隆基

:安祿山造反後,唐玄宗的第一反應是不相信,懷疑是有人惡意造謠。并且唐玄宗反複強調,說安祿山是他的幹兒子,不可能會他的造反。正是唐玄宗的猶豫,使得唐軍錯過了整頓部隊反擊的最佳時間。尤其是抽調最精銳的河西軍東進。

:安史叛軍殺過黃河後,唐玄宗緊急任命回朝述職的封常清和高仙芝到洛陽平叛。

封、高二人都是盛唐名将,唐玄宗調他們去平叛,理論上是非常合理的。但問題是,玄宗早先錯過了調兵遣将的最佳時機,是以封常清和高仙芝實際上都是光杆司令出征,平叛士兵都是現招的,基本沒有戰鬥力。

這個時候,封常清和高仙芝吃敗仗是在所難免的。唐玄宗必須要給予他們信任才行。然而唐玄宗卻并沒有這麼做。他在洛陽失守之後,殺掉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這使得唐軍臨戰前就折損了大将,士氣就先崩潰了。

安祿山反叛初期唐玄宗的錯誤舉措則更助長其氣焰

封常清

封、高二人被殺後,安祿山在洛陽當然十分高興。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昏招都能幹,唐玄宗确實是老糊塗了。為了鼓舞士氣,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與唐朝分庭抗禮。

安祿山稱帝的那天,是天寶十五載(756年)的正月初一,距他造反的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僅僅才過去了40多天。

:聽說安祿山居然稱帝了,唐玄宗大怒,表示自己要親征,要親手宰了安祿山那個胡種。可玄宗隻是說說而已,并不敢真去。是以就讓人暗中請當時在長安閑居,腿腳不太好的哥舒翰上前線。而哥叔翰根本不想去,他是被楊國忠反複催促和指責,臉上挂不住了,才勉為其難答應的。

安祿山反叛初期唐玄宗的錯誤舉措則更助長其氣焰

哥舒翰

去之前,哥舒翰提了要求,說前線的事情由他說了算,朝廷不能幹預。玄宗為了讓哥舒翰盡快出征,當時就答應了。然而真當哥舒翰去了之後,唐玄宗反悔了,他是左一道聖旨,右一道聖旨,反複催促本來就信心不足的哥舒翰出戰。後來唐軍在靈寶慘敗,固然哥舒翰要負主要責任。但唐玄宗的鍋也隻能讓他自己背。

:棄長安而走,助長了叛軍的氣焰,暗助安史叛軍的威名達到了頂點。但從後來唐肅宗指揮河朔藩鎮精銳和回纥軍反擊來看,安史叛軍的戰鬥力也沒有想象中那麼誇張,并非是不可戰勝的。

是以說,正是因為唐玄宗的幾次瞎指揮導緻了唐軍前期莫名其妙的幾次慘敗,才給人一種安史叛軍十分彪悍的印象。而實際上,叛軍并沒有印象中的那麼強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