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文化河南》雜志
作者:宋新煥
“視民如傷”一詞出自《左傳》,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理學創始者程颢視其為座右銘。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世人稱為明道先生,與其弟程頤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他們兄弟集儒學、易學、道學、佛學之精華,創立了以理為本的思想體系,後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揚,稱為程朱理學。北宋嘉祐二年(1057),二十五歲的程颢舉進士,始入仕途,此後,無論身處何地,程颢總是把這幾個字書寫後張貼在顯要位置,時時提醒自己要把百姓看作如同傷病之人一樣用心呵護,真誠對待,唯恐愧此四字。在任州縣官吏期間,程颢始終心系百姓,為民務實,無不将這種思想理念展現到極緻,時時處處做到“視民如傷”。

2021年第2期《文化河南》雜志封面
在上元,搶修陂塘
上元縣(今南京市北部市區)地處丘陵,稻田灌溉基本依賴陂塘供水。陂塘是丘陵地區重要的蓄水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調節旱澇,蓄水灌溉兼顧分洪防洪。一年夏天,程颢正在上元縣衙代行縣令事務批閱文書,忽有屬下驚慌來報:連降暴雨導緻陂塘決口!程颢聞訊,立即帶領縣衙一幹人趕往事發地點。隻見圩堤潰決,塘水橫流,程颢見狀心急如焚,流失的塘水關乎着百姓生計!時值炎炎盛夏,倘若禾苗灌溉缺水,不日即會枯死,如果農田絕收,農人如何過活?又何來糧食抵稅?後果不堪設想!現場情境危急,陂塘亟待修補!然而圩堤漫長,潰決多處,修補工程量浩大,無千人勞力則無濟于事。依照規定,縣令無權派發如此規模的勞役,按照正常程式,須先報州府,再轉運司,等審批決定後才能開工,前後需耗時月餘。倘若違規行事,輕則罰俸受責,重則會被革職查辦。
程颢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為保群眾不絕糧,即便獲罪又何妨!“情況緊急,不能拖延!潰堤立即修補!”程颢置個人得失與不顧,當機立斷,即速下令調集人手,修補加強圩堤,抽空詳細上報。在程颢的果斷安排和悉心指揮下,聞訊出動的群眾踴躍加入圩堤修補行列,大夥行動迅速,馬不停蹄,在最短時間内修補加強圩堤,有效控制了水情,陂塘功能繼續安穩發揮。及至秋天,糧食喜獲豐收,百姓安居樂業,卓然政績令朝廷刮目相看,最後并未降罪程颢。
在晉城,巧繳稅糧
晉城(今山西晉城市區西北部)的老百姓每季繳糧納稅時,都要送到靠近邊界的地方,農戶先在家把糧食認真封裝,然後成群結隊前往官府指定地點納糧,此際,道路上車水馬龍。由于路途遙遠,富戶往往備帶草料,快馬加鞭,往返相對容易,而對于一般百姓而言,人力車載,需要攜帶充足的幹糧以便途中充饑,更有些孤寡病殘之家,每到繳納稅糧時都很犯愁,因為沒有足夠勞力應付運糧之苦。如遭遇陰雨惡劣天氣,則運送倍加艱難,道路泥濘不堪,車馬行走緩慢,不僅往返耗時費力,而且難免使糧質受損。
有人出主意就近臨時買糧抵稅,以減少往來車馬勞頓之苦,但彼時邊地糧價總被哄擡偏高,多數百姓都難以承受。程颢體恤往來颠沛的貧窮百姓,通過考察想出一個妙招,他選擇那些值得信任的富戶,對他們“委以重任”,令其預先貯存充足糧粟,為繳納稅糧做好準備,等到抵稅時間一到,直接運往指定地點,守信富戶與當地百姓互相配合,公平收售,官府嚴格監管,便捷高效,省時省力,各項費用大量節省,最終貧富皆大歡喜。程颢還在當地建立鄉村伍保,使村村互幫,殘疾弱寡者,讓親朋鄰裡予以撫恤,耕作互助,保其糊口度日,免使流離失所,以至于在晉城縣三年,“民愛之如父母。”
程颢經常面對《視民如傷》四字省察自己
在扶溝,興修水利
程颢到任扶溝(今河南扶溝縣東北古城村)縣令後,發現街上經常有人攜帶器皿往來取水,大惑不解,遂問幕僚原委。原來當地水質很差,井水發鹹,難以飲用,有條件的人家都到外面去拉水吃。附近寺院内有一口井,井水略微甘甜,但僧人嚴禁婦女去汲水,多年來,因為汲水問題,僧民常有不快發生,老百姓一直這樣過活。現狀引程颢沉思,他暗自打定主意:一定要鑿出一口能讓老百姓飲用的水井來!随後派人認真考察,反複論證,經多次商議後,迅速組織人馬,在僧舍同一地脈的地段上向下深挖打井,施勞工員幹勁十足,不日即鑿出水來,且水質與僧舍井水完全相同,百姓無不欣喜若狂:“程縣令一來,多年的吃水難題立馬解決!”
程颢煞費苦心解決居民生活飲水難題,在解決地方旱澇問題上更是匠心獨運。由于缺乏管道引流,扶溝縣旱澇災害頻繁發生,程颢結合當地實情,帶領縣民修渠挖井,做到旱能灌溉,澇能排洪。擘劃藍圖,“經畫溝洫”,興修水利工程,并言:“以扶溝之地盡為溝洫,必數年乃成。後之人知其利,必有繼之者矣。”程颢不僅領頭興起這項利民工程,而且還考慮到要讓這項造福百姓的工程後繼有人,扶溝群眾深知其良苦用心,無不尊敬和愛戴,及至程颢離開扶溝時,縣民們追挽痛哭,戀戀不舍,據文彥博《明道先生表》記:“先生之去縣,不使人知,老稚追及境上,攀挽号哭不肯去”。
2021年第2期《文化河南》雜志封底
在澶州,智容逃卒
宋神宗熙甯年間,黃河經常泛濫,需要治理,宦官程昉為朝廷河防大臣,他自恃是京城官員,驕慢豪橫,經常不把州郡等地方官放在眼裡。有一次,程昉想從澶州(今河南濮陽市)調八百名兵卒整治河道,遭到時任鎮甯軍節度判官程颢的拒絕:“律法規定,士卒各有專責,不能擅離職守,更不能随意調往他處,倘若士卒人去崗空,一旦突發事件,将如何來得及處理?”程昉見這個本家官員不買賬,便上奏神宗,迫使鎮甯軍奉聖旨劃撥了八百名士卒歸程昉排程治河。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程昉從不憐惜士卒,常緻缺衣少食,士卒挨餓受凍,苦累交加,最終難忍暴虐,一哄而散逃回澶州,聚集在城門口,呐喊着急欲進城。城中官員們看着城門外逃回的士卒,一籌莫展,都害怕得罪程昉,出于自保,一緻想拒開城門。
這時,惜卒愛民的程颢沒有随聲附和,而是将個人榮辱置之度外,語氣堅定地立刻站出來反駁:“衆卒外出勞苦,今冒死逃回,數九寒天,遺他們于荒野,于心何忍?如果不開城門,使其有家難歸,定會招緻亂事發生!程昉若真怪罪,到時由我程颢一人擔當!”說完親自到城門口打開城門面見兵卒。城門開啟,士卒蜂擁欲進,程颢連忙攔住大家,語重心長地說道:“各位聽仔細了,今天容你們進城,不是認可你們的做法合理,而是體諒你們嚴冬勞作辛苦,讓大家回家休假三天,然後繼續去治河幹活,如何?”饑寒交迫的士卒們見程颢如此體恤下情,一個個感激涕零,共同雀躍高呼:“遵命!遵命!”湧入城中。程颢随後将水兵受虐情況上奏朝廷,言明事變緣由,請求朝廷明辨是非,依法辦事。宋神宗收到奏疏後,明察秋毫,迅速批複鎮甯軍不再派遣士卒外調服役。士卒得到了安撫,一場騷亂隐患被憂民所憂、勇于擔當的程颢安全化解。
一代大儒程颢察民之所慮、為民之所急,務實求真,做到了真正的“視民如傷”,這種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懷堪稱千古楷模。作為一名共産黨員,每次看到程颢的這些故事,都不禁肅然起敬,今填詞一首禮敬長眠于伊原大地的這位先哲:《訴衷情令·程颢視民如傷》 程門明道大儒将。常視民如傷。才居北宋五子,理學獨開創。 同繳稅,補圩塘。水通昌。智容逃卒,大義擔當,千古流芳。
(宋新煥,河南伊川人,伊川縣城關街道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上司小組辦公室主任,河南省二程文化研究院研究員)
(文章原載2021年第2期《文化河南》雜志,2021年8月26日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