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涅:他将對德國的愛以一種諷刺、仇恨的形式宣洩出來生平經曆少年時代學習經曆寫作經曆主要著作人物評價人物紀念

作者:書中花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生平經曆</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8">少年時代</h1>

海涅:他将對德國的愛以一種諷刺、仇恨的形式宣洩出來生平經曆少年時代學習經曆寫作經曆主要著作人物評價人物紀念

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國杜塞爾多夫一個猶太商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曆過拿破侖戰争。1819年~1824年先後斷續在波昂大學、格廷根大學、柏林大學學法律和哲學并從事創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7">學習經曆</h1>

1819至1823年,海涅(Heyne)先後在波昂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他聽過浪漫主義作家奧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的講課。海涅早在20歲時就開始了文學創作,他的早期詩作:《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組詩,多以個人遭遇和愛情苦惱為主題,反映了封建專制下個性所受到的壓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惱。1820年的冬季學期,他來到哥廷根大學,在那裡,他參加了一個學生組織。然而,僅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離開了學校和這個組織。還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6">寫作經曆</h1>

“我跟一些人一樣,在德國感到同樣的痛苦,說出那些最壞的苦痛,也就說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這些詩句中所抒發的個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這些詩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時,題名為《詩歌集》。它們表現了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感情淳樸真摯,民歌色彩濃郁,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其中不少詩歌被作曲家譜上樂曲,在德國廣為流傳,是德國抒情詩中的上乘之作。

從1824年到1828年間,海涅遊曆了祖國的許多地方,并到英國、意大利等國旅行。由于他廣泛接觸社會,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了解,寫了四部散文旅行劄記。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後遷居巴黎。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沖突與懷疑突出的展現 在他對共産主義的信念 與了解上,他思想上的沖突是那個時代的産物,正如列甯在紀念赫爾岑時所說,“是資産階級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會主義無産階級的革命性尚未成熟這樣一個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時代的産物和反映”。同時,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資産階級世界觀的局限。

1843年-跟馬克思相識,海涅的創作達到頂峰,同時作品也更多了批判現實主義。

粜冄18頭4樤5年始,癱瘓症開始惡化。

1848年5月海涅最後一次出門,去了盧浮宮博物館。斷臂維納斯像勾起了他的傷感:“我在她的腳前呆了很久,我哭得這樣傷心,一塊石頭也會對我同情。女神也憐憫地俯視着我,可是她又是這樣絕望,好像她想說:難道你沒有看見,我沒有臂膀,不能幫助你嗎?”自從這一天後,海涅在床上過了8年“床褥墓穴”的生活,但他仍然不斷創作,1851年完成了《羅曼采羅》。

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逝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9">主要著作</h1>

海涅:他将對德國的愛以一種諷刺、仇恨的形式宣洩出來生平經曆少年時代學習經曆寫作經曆主要著作人物評價人物紀念

• 《詩歌集》(1827年)為海涅赢得了世界性的聲譽,是他的第一部詩集,包含《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組詩。

• 《哈爾茨遊記》(1826年~1831年);

•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844年);

• 《論浪漫派》(1836年);

• 《西裡西亞織工之歌》(1844年);

• 《羅曼采羅》(1851年)優美的詩篇吸引了很多作曲家為其譜上曲子,據《音樂中的海涅》(貢特·麥茨納著,1989年出版)一書記載,為海涅詩歌譜曲或改編加工的曲目約一萬首,其中被譜曲次數最多的五首詩歌是:

《你像一朵鮮花》388曲

《孤獨立着的一棵蒼松》209曲

《我在夢中哭泣》149曲

《美麗的五月》130曲

《每逢注視着你的眼睛》127曲。

由作曲家弗裡德希·西爾歇譜曲的《羅累萊》廣為流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0">人物評價</h1>

詩歌成為海涅的武器,他在作品中對德國進行諷刺、嘲弄和攻擊。然而,掩藏在這痛恨之下的,卻是海涅對德國無法割舍的赤誠的愛。身為猶太人,他從小接受的是德國文化教育,受德國文化熏陶,又用德語寫作。他的性格,是生于斯長于斯的德國塑造的。正是詩人對德國這種愛恨交織的感情,使他在流亡期間感到倍受懲罰:他成了一個無國可歸的人。于是,他将對德國的愛以一種諷刺、仇恨的形式宣洩出來。在出版前言中,海涅寫道:“你們放心吧,我跟你們同樣熱愛祖國。為了這種愛,我在流亡中度過13年的生命,也正是為了這種愛,我又要回到流亡中。”

作為最重要的德語散文家和記者,海涅的文化評論開辟了一種全新的批評風格:不以系統客觀地介紹和評判為主,而以完全主觀的個人印象和感受見長。海涅移居巴黎後,撰寫了大量文章,向德國讀者介紹法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同時,他也應法國雜志之邀,撰文向法國讀者介紹德國的文化、文學、哲學和宗教,其中針對法國女作家德·斯太爾夫人的《德意志論》而寫的《論浪漫派》,尤其能代表海涅的風格。

海涅:他将對德國的愛以一種諷刺、仇恨的形式宣洩出來生平經曆少年時代學習經曆寫作經曆主要著作人物評價人物紀念

在《論浪漫派》中,海涅對德國浪漫主義文學進行了徹底批判。他眼中的浪漫派文學“就是中世紀文藝的複活”,“是一朵從基督的鮮血裡萌生出來的苦難之花。這是一朵稀奇古怪,色彩刺目的花兒……”他用諷刺漫畫的筆法,對浪漫派文學代表人物的特點進行了生動誇張卻一語中的的描寫:“諾瓦利斯的作品所呈現的玫瑰色澤,是痨疾的紅暈;霍夫曼《幻想獨幕喜劇》中燃燒的紫焰,是發高燒上火。”是以,“判斷他們的作品不是批評家的事,而是醫生的事。”

詩人不僅生前四面受敵,身後依然飽受非議。在德國,從19世紀到20世紀,幾次建立海涅塑像的提議都曾引起巨大争議。然而,海涅似乎早就預料到這一切,在德國文學史上極度自信的他說:“我從不在意我作為詩人的聲望,至于人們是贊揚還是抨擊我的詩歌,我都無所謂。但是,你們要在我的棺木上放一把劍;因為,我是人類解放戰争中一名忠實的士兵。”

海涅是猶太人,常常遭到無端攻擊。

有一次晚會上,一個旅行家對他說: “我發現了一個小島,那個島上竟然沒有猶太人和驢子!”他的言外之意很明顯是在罵海涅是驢子,而海涅不動聲色地說:“看來,隻有你我一起去那個島上,才會彌補這個缺陷!”海涅這個回答真是太妙了!又把那個旅行家罵自己的話巧妙地回擊過去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1">人物紀念</h1>

海涅獎乃德國最重要的文學獎之一,由杜塞爾多夫市設立于1972年,以19世紀大詩人海涅(1797-1856)命名,目前每兩年頒發一次。海涅獎的宗旨——強調基本人權,促進社會和政治進步,以及人民的互相了解。獲獎者有德國的哈貝馬斯、法國的西蒙娜·韋伊、以色列的阿摩司·奧茲、德國的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爾、瑞士的馬克斯·弗裡施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