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漢卿《窦娥冤》三樁誓願的寓意,不愧為感天動地

作者:鄧海春

窦娥這一人物出自元代雜劇《感天動地窦娥冤》(以下簡稱《窦娥冤》),劇目作者是"曲聖"關漢卿。關漢卿與白樸、鄭光祖、馬緻遠并稱元曲四大家,是元雜劇的創始者。他出生于金末,成長在颠沛流離之中,是以才能有豐富的創作素材來源,能抨擊黑暗,向往美好。

關漢卿《窦娥冤》三樁誓願的寓意,不愧為感天動地

《窦娥冤》講述了弱小的寡婦窦娥,被人誣陷,之後屈打成招,成為殺人犯的故事。她在被斬首前憤懑的許下三樁誓言,即: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最終窦娥的冤屈感動天地,三樁願望一一實作。

作為關漢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窦娥冤》是中國十大悲劇之首,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這部作品揭露了封建社會黑暗的政治面貌,諷刺了當權者的殘暴統治,塑造一個個小人物,進而反應尖銳深刻的社會沖突。在對社會黑暗表示不滿的同時,他也表現出了對真善美的贊揚,對人民反抗精神的歌頌,對清明政治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樁毒誓,是窦娥在極度悲憤的情況下發出的。"要一領淨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練,挂在旗槍上。若是我窦娥委實冤枉,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沾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屍首。我窦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後,這楚州亢旱三年!"

關漢卿《窦娥冤》三樁誓願的寓意,不愧為感天動地

三樁誓言,擲地有聲,無不展現着一個"冤"字,悲切凄涼,感人肺腑。

第一樁誓言其實是化用了古典文學名著《搜神記》中周青的故事。書中記載,周青血濺素幡,逆流而上。在這基礎上,關漢卿又加入了苌弘化碧、杜鵑啼血的典故。"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隻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裡皆瞧見,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鵑。"

血,是具有深刻含義的。為什麼戰旗美如畫,因為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鮮血與一個人的秉性緊緊挂鈎。窦娥發下血灑白練的誓,說明她相信自己高潔的品質一定能向青天昭示,她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問心無愧。血與白練,一紅一白,看似顔色對比沖突巨大,但實際上是表現窦娥的清白,表現她如同白練一般的幹淨,受不得半點玷污。血灑出身體,是表明,她将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世間,昭告世人,她蒙受了不白之冤。

關漢卿《窦娥冤》三樁誓願的寓意,不愧為感天動地

第二樁誓言是六月飛雪。這一樁誓言化用自春秋戰國時齊國的鄒衍含冤,六月飛霜的故事。那為什麼是雪,而不是風或者雨其他自然現象呢?

首先,雪是潔白的,也是在證明窦娥的清白。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到"質本潔來還潔去"、"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幹淨"也是這個意思。其次,窦娥相依為命的人隻有年老力衰的蔡婆婆,這樣一個老人,有什麼能力能替窦娥收斂屍身呢?那難道是要曝屍荒野嗎?是以窦娥就希望來一場大雪,能覆寫住自己的屍身,讓自己保留最後的尊嚴。

我們知道中國在北半球,六月飛雪是違背自然常理的,那這非常之言自然就抒的是非常之願。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能發生,形成強烈的反差,炎炎夏日與冰冷的雪形成了對比,更能讓那份來自黑暗社會的寒意深入骨髓。

關漢卿《窦娥冤》三樁誓願的寓意,不愧為感天動地

至于第三樁誓言,亢旱三年,也有出處。"做什麼三年不見甘霖降,也隻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東海孝婦的遭遇與周青大緻相同,隻是又多了郡中三年大旱,一滴雨也無的情節。窦娥發下這樣的誓言是因為她相信,老天爺是公正的,會為她主持公道。可那大旱三年如何能懲罰惡人、那些貪官污吏呢?

窦娥是在面臨蔡婆婆被毒打的威脅下,且自己被刑訊逼供的情況下不得不蒙受冤屈的。她的悲劇最直接的創造者是那些官吏,"我作官人勝别人,告狀來的要金銀。"這樣的官吏毫無底線毫無尊嚴,更不要說為他人秉持公平公正,也不能指望他明察秋毫。他們殘暴貪婪,剝削壓迫百姓,隻認錢不認人,對人屈打成招,是社會上擁有極大權力的儈子手。

三年大旱,會讓整個縣内顆粒無收,進而使官員無從下手去盤剝百姓。同樣,三年大旱,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政績,使他們承擔相應的罪責。朝廷必然不會輕易放過他們。

關漢卿《窦娥冤》三樁誓願的寓意,不愧為感天動地

窦娥要借異常之事發出對社會的示警,關漢卿借窦娥之冤喚醒世人。雖然仍有其局限性,但依然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通過這震撼天地的描寫,關漢卿意圖激發人們對世道不平的不滿,鼓勵人們為了自己的權益而作鬥争,頌揚了樸素但有力的抗争精神。三樁毒誓,是整出戲劇中對主人公窦娥刻畫最深刻的一筆,是作品藝術性的集大成者。使得全作品的悲劇氣氛更加濃烈,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情節更加豐富。這樣的誓言具有極強的浪漫主義色彩,但又深刻的反映了社會現實,具有真正感天動地的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