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街巷口
抗戰時期,新四軍第2師師長羅炳輝雖然體态偏胖,但無論是頭腦還是槍法,都很靈活。特别是槍法之準,可謂一絕。
1943年初,羅炳輝任師長後,開始思考如何與數量、裝備占優勢的日僞軍進行鬥争。對敵人的戰術政策琢磨和研究後,他在師作戰會議上,提出了獨具特色的“梅花戰術”。
“梅花戰術”是一個統稱,涵蓋了伏擊、糾纏、阻擊、遲滞、擾亂與殲敵等多項内容。具體來講:
首先,部隊在宿營時,采用多邊形部署。一旦遭遇敵襲,既可以避免過度集中、無法展開,又能交替掩護,迅速轉移。敵人無法判斷我方兵力,也就不敢貿然追擊,降低了新四軍的傷亡。
其次,采用梅花戰術,部隊人數較為分散,利于隐蔽,可以對敵發起奇襲。
最後,梅花戰術能從多個方向,向來犯敵軍實施多點進攻,當敵人進入新四軍的“梅花樁”式陣地時,我方可以采取正面、前後夾擊、側擊等多種進攻方式。即使敵人殺到了眼前,戰士們也能用大刀、手榴彈與刺刀和敵人展開近距離肉搏,最終分割、消滅敵人。
金牛山一役,是“梅花戰術”的首次運用。

【羅炳輝(1897-1946),雲南昭通人,被主席譽為“有軍事才能、很會打仗”的将領】
【新四軍部隊在組織訓練】
金牛山位于黃花塘東南,西、南兩面都是青山環繞,東、北面則有金牛山水庫,周邊地形複雜。羅炳輝實地偵察後,發現這一帶利于新四軍隐蔽,又能打敵人伏擊,是個絕佳的戰場。他讓4旅12團開赴金牛山,按照先前的“梅花戰術”部署兵力,在分散部隊的同時,派出流動哨警戒四周。
一切安排完畢,羅炳輝又派人混入揚州、儀征、天長等地,四處散布“新四軍在金牛山有兵器庫”的傳聞,還說兵器庫裡藏着上千挺機槍,近百門火炮。除此之外,他還讓部隊有意在周邊山頭活動,營造“兵器庫”的存在。日僞軍聽說此事後,派密探“證明”了這一消息,認為這是一件可以邀功請賞的差事,于是向日軍警備司令部報告。
很快,敵人就糾集了天長、儀征等地據點的日僞軍700餘人,配以3門火炮、10餘具擲彈筒、5挺重機槍,于4月16日夜,從揚州乘火車開到謝家集,然後穿過後河上的大安樂橋,兵分兩路,一路向着新四軍4旅12團團部駐地陳莊開去,一路進攻3營所在的萬雲、丁崗。
12團事先部署了“梅花戰術”,部隊是以“梅花樁”的形式分散部署,是以敵人無法對我形成包圍。進攻陳莊、萬雲的日僞軍采用匍匐前進的方式,隐蔽在田埂裡,被我3營哨兵察覺,随即鳴槍示警,戰鬥随即打響。
12團參謀長譚知耕正好在3營視察,一見遇到敵人,馬上向4旅旅長梁從學彙報戰情,然後火速指揮3營阻擊敵軍前進。久攻不下的日僞軍準備逃跑,3營營長許萬炳先是集中全營機槍掩護,然後親率7、9連戰士向敵人發起沖鋒。日僞軍試圖占據有利地形,卻不斷遭到四周梅花形的新四軍小股部隊騷擾。經過半個小時的戰鬥,7連成功全殲了進攻萬雲的敵人,控制東側橋頭。
【譚之耕(1917-2001),河南新縣人,開國少将】
【新四軍官兵與日僞拼殺】
7連切斷了敵人的退路,9連也不甘示弱。一個多小時的猛攻後,9連成功拿下西崗一帶。而進攻陳莊的敵人在重機槍的掩護下,向丁崗高地發起沖鋒,以掩護主力撤往東面。3營果斷将預備隊的8連投入戰鬥,牽制了敵人的重機槍火力。另有一個班迂回至敵後50米處,突然發起猛沖。待戰士沖入敵軍重機槍陣地後,用大刀迅速結果了敵人的機槍手。
眼看陸家窪的殘敵有退意,羅炳輝下令12團3營轉守為攻。手持長槍、大刀的新四軍戰士沖到跟前,不少日僞軍喪失鬥志,當即跪地求饒。
戰後統計,金牛山反襲擊戰中,我軍成功斃傷敵軍500餘人,生擒日軍2名、僞軍3名,繳獲大批軍需彈藥、武器及補給,這也是我軍以劣勢裝備大敗優勢之敵的範例之一。12團3營也受到了師首長的嘉獎,譚知耕升任12團團長。
由于在金牛山一戰中,戰死者太多,日僞軍無奈,隻能在第二天派代表與新四軍見面,請求收屍。羅炳輝本着人道主義,同意敵人派收屍隊進入戰場收屍,但明确:膽敢越界就開槍。按照羅炳輝明确的要求,日僞軍老老實實将遺屍收走,退回了揚州。
“梅花戰術”受到新四軍指揮員的重視,認為這是作戰實踐中總結的好辦法。金牛山一戰後,華中局号召全區部隊學習推廣這一戰術。陳毅在工作報告中特别說:“梅花戰術是實幹精神與創造精神的首創,也希望羅炳輝能在實戰中,不斷改進戰術,使其更加完善。”
羅炳輝雖然受了褒揚,但頭腦很清醒,他總結了金牛山戰鬥的不足,反思了基層幹部在戰鬥中,軍事素養不夠高;個别戰士的刺殺、投彈、射擊水準未達标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羅炳輝組織部隊進行針對性的訓練。經過不斷的曆練,新四軍2師鍛造成為一支讓日僞膽寒的能戰之師。
【1945年10月,新四軍2師師長羅炳輝率4、5旅官兵進入山東,路過曲阜時在孔廟大成殿留影】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