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飽受病魔折磨的周恩來,已經是心力憔悴。即便知道自己生命有了期限,但隻要是頭腦清醒時,還是要盡最大努力處理很多的工作。一天,病床上的周恩來總理得知了一個消息,那就是中國的《辭海》正在修訂籌備出版,他似乎想起了什麼,便叫來了秘書。
秘書來到了他的床前,他鄭重地讓秘書轉告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王治秋:“請告訴上海《辭海》編輯部,《辭海》上若有‘楊度’辭目時,要把他最後加入共産黨的事寫上。”王治秋收到總理的傳話,當時很驚訝,此事非同小可。楊度是誰?那可是民國第一奇人,是袁世凱帝制的擁護者、杜月笙的朋友,怎麼又是共産黨呢?
王治秋一面轉告上海的《辭海》編輯部,一面向很多還健在的老同志打聽,結果沒有人聽說過楊度加入中國共産黨。可周總理明确表示:“當年袁世凱稱帝時,‘籌安會六君子’的第一名楊度,最後參加了共産黨,是我介紹并直接上司他的。”如果沒有既成事實,總理不會這麼不負責任的。

不是王治秋不信任總理,而是楊度的一生實在是太離譜了,他的離譜都是近代的每一次的政權更替,他都能扯上個邊,要麼怎能被稱為是第一奇人。楊度的特殊身份,也引起了上海《辭海》編輯部的高度重視,通過曾任上海市宣傳部長夏衍的回憶,才證明了楊度确實加入過共産黨。
據夏衍的回憶,當年他在上海通過潘漢年認識了一個老者,稱這位老者是自己的同志。因為工作性質比較特殊,這位老者隻是和潘漢年單線聯系。直到後來老者去世,夏衍才知道這位老者就是楊度。他從入黨到去世都是受周恩來和潘漢年的上司,外界很少有人知道。
那麼楊度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說他是民國第一奇人?他與衆多領袖人物都是什麼關系?他的入黨動機是否純粹?為什麼周恩來彌留之際也要為他證明身份?
現代人講究一個格局,如果一個人的格局很大,他思考的問題和處世的方式就與衆不同。如果你和高層官員在一起,你對政治的思考一定比别人多;如果你和财經高手在一起,你的理财能力就會高人一籌。馬雲等人曾經建立了一個會員組織,能夠加入他協會的人,那一定是企業的高手。
楊度
被稱為民國第一奇人的楊度,他的朋友圈都是政治高手,無論是在清朝、北洋政府、民國政府、共産黨曆史上,包括黑道老大都有他的朋友,而且都是領袖人物。其中有梁啟超、黃興、袁世凱、孫中山、蔡锷、杜月笙、李大钊、周恩來。他的格局很高,高到他常常被人認為他就是一個投機分子,就這麼一個人,最後卻被周恩來看重。
現代人對楊度知道的并不多,但他的一句話在現代很流行,那就是:“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一看這句詩就知道楊度是湖南人,沒錯楊度于1875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毛澤東的老鄉。楊度10歲那年父親去世,他被寄養在伯父楊瑞生家。楊度祖父在朝廷做官,後來在與太平軍戰鬥中喪命,伯父有幸逃脫,被清朝廷任命為總兵。
楊度就是在楊瑞生當總兵的時候進入伯父家,還好,這個楊瑞生對這個侄兒不錯。加上楊度從小聰慧過人,很讨伯父的歡喜,伯父也是盡可能地為他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楊度很争氣,在17歲的時候考取了秀才,并在第二年中了順天府鄉試的舉人。接下來的兩年,他卻屢考不中。
到了1895年,康有為和梁啟超率京師數千舉人聯名上書,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對中國讀書人而言堪稱大事的事件——公車上書。在衆多聯名的舉人中,楊度就是其中的一個。也就是通過這次活動,楊度認識了康有為、梁啟超、徐世昌等人。在與這些人接觸中,楊度的思想發生了變化。
梁啟超
21歲的楊度回到湖南,在他人生徘徊了時候,有個叫王闿運的前來拜訪。這個王闿運,可不是一般人,王闿運也算一代名儒,在經學、史學和文學方面都頗有造詣。他曾經是曾國藩的幕僚,他門下有一批頗有名聲的徒弟,包括齊白石。關鍵是這個王闿運的懂得“帝王術”。
王闿運早已知道楊度的才學,他想收楊度為學生。楊度也是對王闿也有崇敬之心,當然求之不得。就這樣,楊度成為王闿運的學生。可以說王闿運對楊度一生的影響非常大,特别是他給楊度傳授的“帝王術”,讓楊度受益匪淺。并在他以後的歲月中,起到了看人識相的作用,即便如此,他還是常有看走眼的時候。
幾年下來,楊度感到從王闿運那裡學不到多少東西,就一意孤行,于1902年,自費留學日本,入了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也就是在這次留學時,他多了個同學,名叫黃興。他們在一起也是常常探讨中國的未來。經過半年的留學,讓楊度眼界開闊了許多,當他再次回到故鄉的時候,從政的“野心”開始躁動起來。
在老師王闿運的推薦下,他認識了當時重量級人物張之洞。當時張之洞是湖廣總督,他很賞識楊度的才學,便又推薦他去報考當時清廷新開的經濟特科進士考試。楊度不負衆望,一舉考了個第二。眼看自己的從政願望即将成真,可天有不測風雲。考上第一名的梁士诒是廣東人,慈禧很是反感,再因其名字為“梁頭康尾”,心存芥蒂,就剝去了他的頭名。
黃興
按理說,第一名被取締,第二名自然就成為第一,可結果令楊度大失所望。因為他來自湖南,有人暗地舉報他在日本有攻擊朝廷的言論,很可能是之前造反的“自立軍”唐才常的同黨。于是,楊度的第二名也被除名了,他還被通緝了。楊度無奈地長歎一聲。隻好再度留學日本,躲避通緝。
不過,人不能總是在走背運,通過這次聯考,加上朝廷的通緝,着實讓楊度名氣直線上升。楊度的第二次留學日本,更讓楊度挖到了成名的“第一桶金”。到日本不久,楊度竟然與梁啟超在橫濱相遇,兩人談起國事,唏噓不已,頗有惺惺惜惺惺的感覺。随後,楊度在讀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有感之後,作了一首《湖南少年歌》,經梁啟超的《新民叢報》全文發表,轟動一時。
也就是在這篇文章中,楊度的那個經典句:“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成為傳世佳句。他的才學遠沒有停止于此,緊接着他的另一首詩歌《黃河》,由沈心工譜曲,也是當時清末各學堂必唱的一首歌曲:黃河,黃河,出自昆侖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古來聖賢,生此河幹,獨立堤上,心思曠然。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君作铙吹,觀我凱旋。
梁啟超曾一度與楊度為“國士”,兩人的關系也更加的緊密。1904年,楊度轉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又多了兩個同學一個叫汪精衛,一個叫胡漢民。這都不算什麼,之後,楊度又結識了蔡锷、孫中山。認識了這些人後,楊度的人脈圈也越來越寬,為他今後的路子奠定了基礎。
孫中山
在東京,楊度和孫中山曾就中國革命的問題,進行過多次的讨論和争辯。楊度并不贊成孫中山“暴力革命”的觀點,而孫中山也不贊成楊度的“君主立憲”,為此二者争執不休,最終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楊度還是很尊重孫中山的,他把自己在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的同學黃興引薦給了孫中山。
楊度與孫中山争執無果後,就向孫中山承諾:“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稱,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楊度滿腹才氣,熱心國事。1905年,楊度曾作為留日學生代表,為了維護粵漢鐵路,回國拜見張之洞,提出“官紳籌款自辦”的主張,助力清政府收回粵漢鐵路自辦。通過這件事,楊度在留學生中有了威望,也為他之後的從政鋪平了道路。
1906年,清政府派出去歐、美、日考察“憲政”的五位大臣回國,需要向朝廷遞交考察報告,可五位大臣居然寫不出來。為了應付朝廷,就派人找到楊度和梁啟超幫忙,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找“槍手”。就憑楊度和梁啟超的才華,寫這樣的報告自然不在話下。但報告内容最終卻成為朝廷的基本方針:預備立憲。
張之洞
楊度也是以成為留學生中,主張“君主立憲”的代表。不久湖南就成立了憲政工會,楊度擔任會長。到了1908年,楊度迎來了他人生中重要的時刻。那就是進京任憲政編查提調,相當是候補的四品官員。從此,他可以進出頤和園,給皇室人員講解“君主立憲”制度。
到了1911年5月間,清朝廷推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現代意義的“内閣”,36歲的楊度成為内閣屬的統計局局長,成為朝廷的核心人員。看似很體面的職務,實際朝廷就是做個樣子,楊度等6人組建的“内閣”,更多的時候就是一個擺設。
楊度成為朝廷命官,位置還沒坐熱,辛亥革命就爆發了。雖然楊度主張“君主立憲”,但他從朝廷的體制中,也感受到了他的主張在清朝廷根本就行不通。至于清朝的搖搖欲墜,他并沒有放在心上,卻顯得很坦然。再說,他從老師那裡學到了“帝王術”,對乳臭未幹的宣統皇帝就不看好。
在楊度眼裡哪誰才是有“帝王相”哪?他在衆多的臣子中,他看中了一位,那就是袁世凱。楊度和袁世凱同為朝廷官員,自然也是很熟悉。楊度能進頤和園給皇親貴族授課,也是袁世凱給推薦的,楊度很感謝袁世凱的知遇之恩。光緒和慈禧相繼歸西,袁世凱在朝廷上也是吃不開,受排擠,最後還被趕回老家養病。
袁世凱
袁世凱不得志,灰溜溜地離開了北京,趕到車站為他送行的隻有楊度一人。不僅如此,楊度還到袁世凱家裡看望。楊度這是将賭注壓到了袁世凱身上,不久他辭官,給袁世凱做了幕僚。為了鎮壓武昌起義,朝廷又重新啟用了袁世凱。此時的袁世凱有了自己幕僚,又有和朝廷讨價還價的資本,是以袁世凱的北洋軍隊是打打停停,和朝廷要籌碼。
到了孫中山的革命軍和袁世凱的北洋軍南北對峙的時候,因楊度和孫中山、黃興、汪精衛都是朋友,是以他成了袁世凱當時派出的代表之一,進行“南北調停”。而“南北調停”的最終結果,就是孫中山讓步,袁世凱最終如願以償成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
此時的楊度可謂是功成名就了,他的“帝王術”沒有白學。之後,他又抛出了《君憲救國論》,極力主張恢複帝制,并組織了與他有共識的人,打出了“籌安六君子”的名号,為袁世凱複辟帝制做準備。袁世凱自然樂不思蜀,還為楊度親筆題匾:“曠代逸才”。
此時楊度的好友孫中山、黃興等人,因“二次革命”失敗,被迫流亡海外。在楊度等人的縱容下,袁世凱終于坐不住了,他想當皇帝的夢想也越來越強烈。經不住誘惑的袁世凱,終于走上了皇帝的寶座。
蔡锷
楊度的好朋友蔡锷,舉起了“護國軍”的旗号,開始倒袁。昔日的好友,卻反目成仇。但蔡锷還是對楊度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臨終還為楊度開脫:“望政府為國惜才,俾邀寬典。”楊度的所為引起了更多人的不滿,昔日的好友梁啟超公開楊度是“下賤無恥、蠕蠕而動的嬖人”。
在人們的一片的罵聲中,袁世凱一命嗚呼了。倒黴的楊度,他的一片苦心,卻換來袁世凱臨終前的遺言:“楊度誤我!”。楊度的老師王闿運也說:“弟子楊度,書癡自謂不癡,徒挨一頓罵耳。”意思是楊度什麼好處也沒撈着,白白被全國人民罵了一頓。最重要的是,楊度舊時的朋友,也各個離他而去。
身敗名裂的楊度,遭到新上任的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的通緝,楊度無奈避居青島。這時候的楊度似乎看穿了一切,開始鑽研佛法,并給自己取号“虎禅師”,他開始重新思考人生和反思過去。1917年,張勳率帶着辮子軍在北京搞複辟。張勳和康有為親自前往,邀請楊度出山,卻被楊度婉言謝絕。經過幾年的苦思冥想,他還是無法安靜地遁入空門。他的思想由立憲轉為共和,他要兌現自己的承諾。
當初他與孫中山的争執後的承諾,自己失敗要幫助孫中山。憑借自己的才華和人脈關系,明裡暗裡地幫助孫中山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當陳炯明與孫中山反目後,他不顧危險,承擔了孫中山的特使,遊走在曹锟、吳佩孚、張宗昌等軍閥之間,憑他三寸不爛之舌,為孫中山挽回不利局面。
陳炯明
孫中山十分感慨,曾說過:“楊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的諾言。”這個“諾言”,就是指當初楊度在東京對他立下的誓言:如果我失敗了,就來幫你。1922年,楊度在上海正式加入了中國國民黨。為此,孫中山稱楊度“此次來歸,志堅金石,幸勿以往見疑”。隻是還沒等楊度發揮才幹的時候,孫中山逝世了。
孫中山逝世後,楊度卻感到了迷茫。他是投奔孫中山加入的國民黨,但國民黨内部各派系的内鬥讓他感覺厭煩。就在他人生的十字路口時,他又結識了共産黨的發起人之一的李大钊。早在五四運動時期,楊度就對李大钊的文章有深刻印象,李大钊對這個前清才子也很尊敬。
1928年53歲的楊度在上海,第一次見到了李大钊。經過一番談話,楊度被李大钊的思想所感化。他深深記住了李大钊的一句話:“海上的霧越濃,越需要燈塔指引。你望見那光,就不會迷航了。”之後,楊度和李大钊來往頻繁,楊度對共産黨的信仰也有了深入的了解,他感到自己終于找到了光的方向。
受李大钊的影響,他開始為共産黨人做事。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也為了黨組織的需要,他到了杜月笙家去做了門客。他憑借自己的影響,結識了很多三教九流的人物,為共産黨的地下組織提供各種有效的情報。一天他得到消息,張作霖要抓李大钊,楊度将這一消息告訴了李大钊。可李大钊卻不信張作霖真的敢沖進俄國使館抓人,最終沒有轉移。
李大钊
悲劇發生了,李大钊被捕了。為了營救李大钊,楊度将自己在北京的老宅子賣了,用于營救李大钊,甚至他還想到了劫獄。一介書生的他托關系找熟人,為釋放李大钊到處遊說。但他的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李大钊還是被張作霖給殺害了。
李大钊的犧牲,對楊度是個打擊,在他悲傷之餘,他又做出了一個決定:賣掉青島的宅子,接濟李大钊的家人及其他被害人員家屬,自己卻靠賣字為生。在他人生中,結識了很多高層人物,也讓他揚名于世。到了老年,從他認識了李大钊後,他人生軌迹再次轉道。
1929年,正是中國革命進入低潮時期,上海密布着恐怖的氣息。楊度在周恩來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他在繼承孫中山、蔡锷、李大钊等為完成的事業。他知道自己工作性質的危險,他将母親送到長沙鄉下,妻子送到蘇州,坦言自己已經做好犧牲的準備。
杜月笙
楊度曾對和他接頭的共産黨人說過:“别人說我一生投機,我這次是投殺頭的機,投滅族的機。”是以,他也是發自内心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接觸并投到杜月笙的麾下,很多人都不了解,有的認為他是投機,有的認為他是生活所迫。可他自己心裡明白,他是一個做地下工作的人。楊度以杜月笙門客的身份,為地下黨提供情報;利用杜月笙的權利地位,掩護和營救獄中的共産黨人等。
杜月笙是一個極其愛惜人才的人,他對楊度十分的尊敬,并與楊度以兄弟相稱。杜月笙不惜用重金在上海為楊度置辦了一套宅子,而且楊度的日常花銷也都是杜月笙給的。那時的杜月笙正是如日中天,成為上海灘的霸主,他想建“杜家祠堂”,而這項工作的重擔就壓在了楊度的身上。祠堂是建好了,楊度還專門為其編寫了《杜氏家祠落成頌》。
杜家祠堂的落成典禮十分的圓滿,但本來身體欠佳的楊度,卻一病不起,兩個月後就病故在了上海租界。在他生前曾為自己寫了一副挽聯:帝道真如,如今都成過去事。匡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潘漢年
解放後,一直與楊度單線聯系的潘漢年後遭難去世,楊度的身份就成了一個謎。如果不是周恩來總理在彌留之際,将楊度身份謎底揭曉,這段曆史将被遺忘,後人都會認為楊度不過就是一個會“帝王術”的投機者。
楊度的一生可謂是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他的朋友圈裡從不缺乏領袖人物,但他卻走了一條不撞南牆不回頭的道路。當他以君子之态回到孫中山身邊時,卻又走進了國民黨的怪圈。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到了晚年他才找到引路的燈塔。就在他再次準備揚帆起航的時候,卻油燈耗盡,難以回天。
好在共和國總理沒有忘記他,國家也沒有忘記他。王冶秋、夏衍、李一氓等遵從周恩來生前的囑托,将他的身世公布與衆,後人也會記住,這個民國第一奇人,也曾是一名共産黨員,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