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訊 | 溫鐵軍等: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新書推介】

作者:國仁鄉建

視訊加載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新書推介】</h1>

書訊 | 溫鐵軍等: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新書推介】

從農業1.0到農業4.0

——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

編著者:溫鐵軍、唐正花、劉亞慧等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定價:68元

ISBN:9787520723879

出版時間:2021-1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書籍導讀

——生态文明轉型下的農業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的發展戰略發生了重大調整,由過去粗放地、一味追求規模化、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方式向生态文明轉型,已經被納入國家頂層設計的整體布局。農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基石,也經曆着深刻的變革。

回溯曆史,中國延續千年的傳統農業一直是資源節約型和生态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地維持了四千多年。在一萬多年的人類文明史中,農業從來都不是一個“産業”,而是人類與自然界有機結合的生存文化。隻不過,自17世紀以來,在西方世界所主導的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城市逐漸崛起,鄉村不斷凋敝,人們吃得越來越多樣,但對于自身賴以生存的農業的關注卻越來越下降,農業和農村越發碎片化。世人一度認為,隻有向美國學習,采用大規模、集約化的農場經營,加之各種工業技術、化學技術的改造,才是農業發展的正确方向。但近年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和令人揪心的食品安全問題接踵而至,極端的惡劣天氣不斷到訪,人們開始思考:難道這是我們想要的嗎?難道這是我們想留給子孫後代的嗎?

在21世紀生态文明轉型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農業發展要如何從過去不遺餘力地用工業化方式改造傳統農業的舊模式,向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進行轉化?這正是溫鐵軍教授團隊20年來在農業生态化和社會化的實踐中努力想要回答的問題。

近日,由溫鐵軍教授團隊曆時三年之久的研究成果《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正式出版發行,該書以人類文明發展受氣候變遷影響為主要内容的竺可桢假說開篇,以最新的“浙江人”考古發現為引線,從宏大的曆史和地理視角概述了氣候變遷、各大洲地理環境的差異對于農業多樣性起源的深遠影響,對農業發展的演進過程進行了系統梳理,對近代以來世界農業發展模式三分天下的格局給予了詳細闡釋,進而從國際比較的視野介紹了國内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豐富經驗。

溫鐵軍教授曾多次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提醒人們:“人類不可能用制造問題的思路去解決問題。”當農業被工業化改造之後,問題叢生,我們深陷發展困局,一定要有創新性的思路才有可能解決問題。生态化是人類文明的出路,也是農業走出困境進入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義。美國國家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生态經濟學家小約翰·柯布就曾指出“中國給全球生态文明建設帶來希望之光”。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夠為中國實施生态文明戰略、在兩山思想指導下推動農業生态化轉型走向可持續路徑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指引。

内容簡介

工業文明飛速發展帶來嚴重的生态危機和農業困局,農業困境和人類文明的出路在哪裡呢?答案是:工業文明向生态文明轉型,産業化農業向農業可持續回歸。本書第一章以人類文明發展受氣候變遷巨大影響之竺可桢假說為楔子,論述人類農業文明受地理氣候自然等限制而具有先天的差異性及其演化,闡述了農業的本質以及農業與生态的密切關系。第二章論述主客二分是全球生态危機的認識論根源,歸納了有别于“西方中心主義”的、東方“天人合一”的農業可持續的理論資源。第三章論述了殖民地國家大農場農業的“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模式”,歐洲宗主國中小農場農業的“萊茵(Rhein)模式”,以及未被西方徹底殖民化的原住民農業的“東亞模式”的世界農業“三分天下”的格局。第四章梳理了中國延續千年的可持續農業,因國家工業化和地方政府工業化以及全球化的制度性改造,以及生物化、化學化和機械化的技術性改造,面臨危機;提出了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回歸。第五章歸納了浙江麗水、甯夏隆德、重慶城口以及貴州羅甸等地農村生态資源價值化實作的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第六章簡介了農業可持續的國内外經驗,通過國際比較視野研究,指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進方向。

書訊 | 溫鐵軍等: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新書推介】
書訊 | 溫鐵軍等: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新書推介】

作者簡介

溫鐵軍,1951年生,著名“三農”學者。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新疆大學“天山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農林經濟管理組成員。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溫鐵軍教授從教之前,曾有過多年工農兵生活經曆和農村試驗區調研經驗,并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做學術考察、交流和參加國際會議;被媒體稱為“用腳做學問的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情與增長、制度變遷、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農村财政金融稅費體制改革、開發中國家比較發展研究等。研究成果曾獲國務院農研中心、國家體改委、國家科委等中央五機關聯合頒發的“農村改革十周年優秀論文獎”、農業部農研中心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著有《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三農問題的世紀反思》、《解構現代化》、《我們到底要什麼》、《認識與實踐的對話》、《解讀蘇南》等多本專著。

本書亮點

鄉村攜帶着中華文明的基因,隐藏着中華文明演化的原動力。鄉村,到主客二分是全球生态危機的認識論根源判斷和去“西方中心主義”的、東方的天人合一之農業可持續的理論資源的建構,到國際比較視野的世界農業“三分天下”的模式差異的歸納,再到中國農業問題分析的梳理和在地的農村生态資源價值化實踐的總結,對生态文明和農業可持續從理論和實踐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1.從氣候地理限制對人類文明史演化的影響立論,梳理中國引領生态化轉型及其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相關性問題,讓讀者認識中華民族優秀文明偉大複興的重要意義。

2.從國際比較研究視角和曆史次元歸納世界農業“三分天下”的格局,通過“去西方中心主義”的三農基礎理論研究來充實“中國話語”建構。

總目錄

“國仁文叢”總序

前 言 我們對生存與發展的另類解釋

第一章 氣候與農業: 東西方文明起源肇始的優劣分界線

一、 楔子: 從 “竺可桢假說” 看目前的國際争鋒

二、 “中華” 的起源———呈現 “重瓣花朵” 結構的 中華早期文明

三、 氣候影響着早期文明的興盛與衰亡

第二章 世界農業發展與美歐亞 “三分天下”

一、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 殖民地國家的大農場農業

二、 萊茵模式——歐洲宗主國的中小農場農業

三、 東亞模式: 中日韓為代表的東亞原住民農業

四、 東亞農業隻能走自己的道路

第三章 中國傳統農業: 引領未來

一、 魅力無窮的中國傳統農業模式

二、 百年未有之變局: 近現代中國傳統農業大變革

三、 從有機到污染: 近現代科技對傳統農業的深刻影響

四、 可持續生态發展: 中國農業的唯一出路

第四章 農村生态資源價值化: 複興 “三農” 之路

一、 敢問路在何方: 農村生态資源的價值化之路

二、 農村生态資源的全域整體開發

三、 探索與實踐: 對幾個真實案例的再剖析

第五章 風物長宜放眼量: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國内外視野

一、 他山之石: 多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觀察

二、 真實的中國故事: 中國可持續農業發展觀察

三、 再思考: 屬于中國的可持續農業之路

後記

書訊 | 溫鐵軍等: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 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新書推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