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溫鐵軍:疫情影響下的債務危機與土地交易

溫鐵軍:疫情影響下的債務危機與土地交易

目前從宏觀背景,房地産泡沫、債務泡沫和金融泡沫這三個“難兄難弟”已然緊緊捆綁在一起,成為了這20年城市化投資拉動造成“粗放數量型增長”最大的風險敞口,在這次疫情導緻的危機壓力下将面臨泡沫破滅的風險。

一方面,房地産泡沫、債務泡沫和金融泡沫形成“三泡危機”。

第一,房地産價格泡沫難以估量。據央行釋出的《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産負債情況調查》顯示,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住房擁有率達到了96%,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為58.4%,有兩套住房的占比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為10.5%,戶均擁有住房1.5套。我國房地産市場已經形成的巨大泡沫。

第二,地方債務增長過快。2018年末債務餘額規模前五的地區為江蘇、山東、浙江、廣東和四川。疫情之下,發達地區帶病增長資源耗盡,經濟下行疊加減稅降費,地方政府支出壓力大而可用财力不足。2018年各地财政就已經負收入,今年中央預算赤字顯著增加。同時“赤字貨币化”和“賣地财政”等老話題又成為輿論焦點,雖然中央要“過緊日子”,但各級政府仍然“預算軟限制”!

第三,金融泡沫快速膨脹。過去十多年的隐性赤字和債務負擔與銀行信貸風險相關度很高。金融機構既要貫徹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要求,也要滿足收益為主的市場要求;實際上後者為主的驅動下,一方面大量資金空轉,另一方面信貸資産規模中占很大比例的是房地産。企業靠房産和土地抵押貸款;地方政府的還本付息依賴出賣土地;家庭負債也主要源于房産。一旦房産跌價中國式“次貸”泡沫破裂,會引發金融危機。

另一方面,各地為保增長紛紛大幹快上項目,恐怕有債務有升溫的風險。

目前各地為了應對疫情加快複工複産,紛紛加快項目上馬,盡管中共中央上司人在2018年對“粗放數量型增長”已經提出嚴肅批評,但在“新動能”缺乏的條件下各地仍試圖延續“老基建”投資拉動增長。第一季度,各地發改委紛紛公布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投資計劃規模可觀,據公開公開資訊顯示,廣東居首,其次為雲南和四川。山東計劃投資項目總數為1021個。

疫情沖擊下的地方政府大規模舉債保增長的沖動很明顯。何況“資金跟着項目走”,各地上項目就能夠享受國家政策。更重要的是新的投資将利好于隐性債務置換。由此可知,地方政府跑政策、搶項目,招商融資之際,是債務升溫、惡化“賣地财政”、造成群體事件的風險!

2019年所有省區都進入财政虧損,凸顯債務不可能靠自身财政能力償還,也沒見哪個地方有具體落實要“過緊日子”的措施。據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2018年中國的所有省區均進入财政虧損,财政總收入為97903.38億元,而财政總支出高達188196.32億元。危機影響下财政虧損嚴重的局面,可以追溯到應對2008年華爾街金融海嘯引起2009年全球需求下降演化成2010年中國的輸入型通貨緊縮。那一輪大規模負債投資不僅增加财政債務,也是2014年提出“三去一降”的工業供給側改革的本源。倘若伴随十四五規劃繼續大幹快上,隻能是各級财政虧損愈發嚴重,債務壓力沉重。

債務、金融、地産,這“三大泡”結合在一起,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危機局面。然而,目前要應對危機就還是需要财政投入這些增加債務的建設項目,并且也客觀上維持了各種各樣的“跑冒滴漏”産生基層幹部灰色收益的做法,大家對此心照不宣。而這在基層治理中展現出了巨大的風險,恐怕還是需要重構新型集體經濟,才能形成鄉村善治,實作夯實國家綜合安全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