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雲/新疆日報阿克蘇記者站 胡潇潇 通訊員 程惠剛
10月9日,走進溫宿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科創中心,隻見幾十萬株株型小巧、葉形優美、富有光澤、葉脈金黃色、呈網狀排列的植物長勢喜人。

長勢喜人的金線蓮。胡潇潇攝
了解後得知,這種植物叫金線蓮,是一種非常名貴的中藥材,曾被列為瀕危藥用植物。種植6個月後,它的鮮品市場售價每公斤300元—500元,幹品市場售價每公斤4000元—8000元。隻是,一向喜陰喜濕的金線蓮,怎麼會出現在陽光充沛、降水量少的新疆?這背後,凝結着一名金華援疆科技人的心血。
她叫吳梅,是一位85後金華農業科技專家。
今年8月30日,吳梅離開金華市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抵達溫宿縣,她将在這裡開始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作為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專家,此前吳梅已兩次來到溫宿,從金華帶來2個品種、5個新品系共30萬株金線蓮,在溫宿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試種,并獲得成功。
吳梅說:“我這一次的任務,是實作金線蓮在新疆的林下種植。新疆早晚溫差大,如果金線蓮能在這裡種植,将大大提高植物的活性成分,品質比平原地區産的金線蓮高出很多,市場價格也比較高。但要在新疆尋找适合金線蓮大規模野外種植的條件,難度有點大。”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研究,吳梅“看上”了當地大片大片的核桃林、蘋果林。“這裡的林下經濟幾乎是空白,我們想揚長避短,嘗試金線蓮林下種植。”吳梅說,雖然面臨倒時差、水土不服帶來的身體不适,但從抵達溫宿開始,吳梅就争分奪秒地開始了工作,在當地開展金線蓮種植的教育訓練,對林下土壤進行改良,控制濕度,為此後的種植做前期準備。
一年半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對于吳梅來說,這也是工作後第一次這麼長時間在異鄉生活。不過幸虧在這裡有很多金華元素,比如佛手、茶花,還有她傾注了大量心血的金線蓮。“有時候看着它們就突然會想到金華,特别是金華基地裡種植的金線蓮,也會馬上打個電話給在金華的同僚,問問基地植物長勢情況。”對吳梅來說金線蓮的存在,也是跟故鄉的一種連接配接。
“想家嗎?”“現在還沒有,可能剛過來沒多久吧,還處于興奮期。”話雖這麼說,但吳梅微信朋友圈裡那條“月是故鄉明”的感慨,卻流露出了她的心思。
“以前天天待着也感覺不出家到底哪裡好,出來了才發現,金華真是個幸福指數很高的城市。”吳梅一邊說着不想家,一邊又念叨湖海塘公園、婺州公園、古子城,想念金華各種各樣的美食,想念金華的朋友們。
“如今我已來到溫宿工作,這裡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我要利用這一年半的時間,把多年種植金線蓮的技術和經驗傳授給這裡的科技人員和農戶,希望通過種植金線蓮助力當地農業轉型更新、農民就業增收。”吳梅說。
線蓮助力當地農業轉型更新、農民就業增收。”吳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