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吳梅森藝術展亮相田子坊(官方圖)
田子坊藝術中心的展廳裡正在進行的是一個十分特别的藝術展,展出的是田子坊創始人吳梅森的創作,有水墨寫意也有裝置作品。來參觀者絡繹不絕,幾乎入駐過田子坊的所有藝術家都來“學習研究”過了。
田子坊被稱為上海的“蘇荷”藝術區,嘈雜,熱鬧,同時又生機勃勃。吳梅森的朋友多在藝術圈,2004年,好友黃永玉來看這幾條泰康路上的老弄堂,為之取名“田子坊”,來源于古代畫家“田子方”加上了提土旁,希望這裡能夠為更多的藝術家提供一片自由天地。已故的陳逸飛是最早入駐田子坊的藝術家之一,前前後後還有陳海汶、王颉音、爾冬強、李守白等等入駐。老吳在藝術圈行走多年,與藝術家們交情甚笃,他們的工作室常年向他敞開,随意進出,把酒言歡。浸淫厮混的日子久了,老吳自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眼光。
圖說:吳梅森和黃永玉(官方圖)
何不揮毫試試?老吳摩拳擦掌親自上陣。兩年來,吳梅森的畫裡有了潑墨的豪氣,層層暈染開來,如傳遞出的眼波;一團顔色飛濺,有如激動收縮的心髒;一塊塊的墨色鋪墊,像黑暗在畫面上掙紮。真正的水墨寫意表現是借力于水墨媒材,得心應手地将水墨所蘊含的東方人的觀念、氣質、内斂精神爆發出來,生于一方自會有一方的氣質,以當代人的熱情将這些奮勇揭示出來,便是水墨在當代的真表現。它可以行走江湖,但上不了廟堂,因為廟堂需要的是四平八穩;它有俠客的氣質,遠離塵世,是孤膽英雄。
有趣的是,吳梅森的裝置作品,基本素材采用的大多是凳子。這樣的凳子現在已不多見,就是泰康路的舊廠房和石庫門裡尋常人家用的木制矮凳,長方形的凳面下,凳子的四腳向四個方向分開。人們坐在上面,吃飯,打牌,幹活……凳子的腳架在一起,向上疊起,好像某種四腳的動物在牆邊疊羅漢;有的凳子錯落橫排,好像一群人準備開會聆聽發言;有的凳子在池塘邊排成一個圈,像一群小孩閑坐觀魚,耳邊仿佛聽到了嬉鬧聲。凳子在此地在此刻,變成了人的形象,有了言語,也有了表情。吳梅森的水墨作品下面襯着闆凳,讓人聯想,是不是有一群人正在為了老吳奇峰突起的水墨畫怎麼形成的而争論不休呢?
老吳的抽象水墨尋不着師承,但是問他,裝置創作有沒有受到過當代藝術家陳箴的影響?他會問,誰是陳箴?吳梅森操持着田子坊這個大家庭,平日裡還要忙于調解業主租戶的各種沖突,像個大家長,那些凳子構成的藝術品就像聽他說話的衆人,五味雜陳。(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