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作為孫中山的親密朋友和戰友,廖仲恺一生都在踐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可惜,他最終卻遺憾地倒在了國民黨右派的槍口之下,使得汪精衛和蔣介石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廖仲恺
廖仲恺和妻子何香凝誕育有一雙兒女,分别是女兒廖夢醒和兒子廖承志,都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做出過卓越的貢獻,絲毫沒有辱沒父母親的英名。接下來,文史不假帶您着重講述一下廖承志所經曆的那段曆史,以及他在即将成為國家副主席前卻不幸病逝。
何香凝
為了抵制令人鄙視的抄襲現象,本人隻得在來源于網絡的圖檔中附加水印辨別。同時聲明,我的所有原創文章隻發表于“百家号”和“頭條号”這兩個平台,而且隻使用“文史不假”的網名,否則均為剽竊行為!
廖承志(1908年9月——1983年6月),曾用名何柳華,廣東省惠城區陳江人,著名的愛國人士廖仲恺和何香凝之子。他是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和傑出的社會活動家,為實作國家的和平統一而多方努力奔走。
1908年9月25日,廖承志出生于晚清的末期,當時父母親正在日本留學。在辛亥革命後,他跟随父母回到國内,親眼見證了資産階級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又見證了二次革命、護法戰争和護國戰争的相繼爆發。
不過,由于中國資産階級的先天不足,以上的革命運動都以失敗而告終了。滿清的統治雖然被推翻了,但中國并沒有得到民主和富強,反而陷入到了無休無止的軍閥混戰當中。
面對一次次的教訓,孫中山逐漸對中國革命産生了新的認識,意識到隻有重新尋找途徑和力量才能夠取勝。加之,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他看到了希望,遂決心接受共産國際的幫助并且聯合共産黨共同進行革命,終于将“舊三民主義”轉變為“新三民主義”。
1924年1月,随着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标志着國共兩黨實作了第一次合作。會後,作為中央執行委員的廖仲恺出任了黨部的勞工部長和農民部長,接着又被任命為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代理委員長。
作為國民黨左派,廖仲恺非常重視中國共産黨及其上司的工農運動在國民革命中的作用。同時,他能與共産黨進行真誠而友好的合作,忠實貫徹執行了“國共合作”的基本政策,成為了共産黨的朋友。
孫中山
1925年3月,随着孫中山先生的逝世,曆來就對國共合作極力反對的國民黨右派出現了大幅的反彈。期間,廖仲恺繼續堅定維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堅定維護國共合作的大政方針,真正成為了國民黨左派的核心和旗幟人物。
從1925年7月開始,國民黨右派的鄒魯和伍朝樞等人集中火力攻擊廖仲恺,不斷散布種種謠言和污蔑。對此,他不僅沒有屈服,反而發表了一篇《革命派與反革命派》的文章,旗幟鮮明地對這些右派言論提出了駁斥:
現在吾黨所有反革命者皆自诩為老革命黨,以為做過一回革命黨後,無論如何勾結官僚軍閥與帝國主義,也可繼續稱為革命黨。
之後,廖仲恺更加成為了黨内各個派别,尤其是右派的衆矢之的。在汪精衛、胡漢民和蔣介石等人的奪權期間,竟然接連收到了死亡威脅。對此,他本人倒是顯得非常坦然,還義正言辭地回擊道:
為黨為國而犧牲是革命家的夙願,何事顧忌!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不顧個人安危前往國民黨黨部開會。誰知,他竟會在戒備森嚴的黨部門前慘遭殺害,血濺當場,年僅四十八歲。這場拙劣的暗殺行動漏洞百出,但在國民黨右派的有意包庇下竟然不了了之。
周恩來
廖仲恺被暗殺後,周恩來同志多次呼籲嚴懲幕後的兇手。而且,他還高度評價了廖仲恺光輝而革命的一生:
他是國民黨之重心,是工農運動和反帝運動的領袖,而且“一生苦鬥、革命為黨、犧牲為國”。
廖仲恺雖然以自己的壯年生命,為中國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但是,他的死亡卻直接影響了當時的時局,國民黨左派力量遭受了重創,再也無法遏制國民黨右派對于革命的破壞。
廖仲恺遇刺後,妻子何香凝為了保護自己的兩個孩子,隻得将姐弟二人都送到了日本。得益于日本友人照顧,廖夢醒和廖承志在東京過上了一段平靜的生活,終于完成了中學階段的學業。
蔣介石和汪精衛
随着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和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政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徹底失敗了。傷心失望之下,廖承志憤而脫離國民黨進入早稻田大學學習,同年就參加了中國共産黨東京特支組織的社會科學研究會。
進入早稻田大學後,廖承志尤其喜歡研讀馬克思主義和列甯十月革命的著作,更積極參加各種演講和集會,終于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關注。1928年5月,因為參加聲讨日本帝國主義制造的“濟南慘案”,他被日本當局拘捕并且驅逐出境。
回國後,廖承志很快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在反日大同盟上海分會工作。由于表現異常突出,他被組織委派前往德國漢堡,擔任了“國際海員工會”的執委,積極組織歐洲海員進行罷工鬥争。
1930年夏,廖承志參加了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産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同年還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畢業後,他被組織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宣傳部長,經常奔走于勞工中間進行革命理論的宣傳和教育工作。
由于叛徒的出賣,廖承志在上海的租界内被英國巡捕房逮捕。非常機敏的他,主動表示願意“自白”,更表示願意帶他們去“抓同黨”,很快就在租界内搞得人盡皆知,搞得沸沸揚揚。
當時,上海市長吳鐵城多次勸說廖承志,希望他能脫離共産黨卻遭到了拒絕。為了表達自己的必死決心,他還在獄中作了一首明志詩:
冷風掃葉煙漠漠,枯骨荒墳觀魂魄。
鐵窗飒飒雪風浸,笑望金陵帝星落。
少年頸骨自铿锵,沐浴三番待環索。
英魂直上九重天,邀得同胞醇醪酌。
九巡玉盞将盡時,方捉民賊付炮烙。
身為國民黨的元老,廖仲恺唯一的兒子竟然被逮捕了,理由還是通共,國民黨當局實在是丢不起這種臉。同時,宋慶齡和何香凝等人也在組織積極營救,蔣介石最終做出了妥協,同意廖承志進行保釋而獲得了自由。
廖承志
由于廖承志的身份已經遭到公開,是以組織上安排他于1933年8月離開上海。帶着中央給紅四方面軍的訓示信和國民黨密碼本,他一路輾轉才抵達了紅軍的駐地,還以“何柳華”的化名擔任了川陝蘇區省委常委兼工會宣傳部長。
1934年初,廖承志調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擔任秘書長。不過,當時受到“左”傾錯誤路線影響,張國焘正以“肅反”為借口大肆排斥異己,甚至采取刑訊逼供的殘酷手段去任意捕殺和揣測黨員幹部,給鄂豫皖根據地、川陝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張國焘劇照
期間,年輕的廖承志勇于直言,多次向張國焘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終于遭到了對方的敵視。在1934年12月,他竟然被錯誤地開除黨籍并遭到了關押,還險些被殺害。
據說,廖承志最終能幸免于難,一方面是由于父母長期以來都親近共産黨,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他本人的繪畫能力。當時,根據地内具備繪畫技能的人才非常稀缺,比如馬克思、恩格斯和列甯等人的畫像,全都離不開他。
在長征途中,廖承志作為“犯人”而被押着前行,成為了一名特殊的紅軍戰士。每當需要進行畫像和智語時,他就會被放出來,當創作完成後就又會繼續被戴上手铐。
雖然分屬兩個不同的黨派,但周恩來和廖仲恺的關系非常親密。早在黃埔軍校時期,一個是黨代表,一個是政治部主任,兩人對中國革命的前景和途徑都非常相近。當年廖仲恺遇刺身亡,周恩來在第一時間趕到醫院,并且擔任了廖案調查委員會的委員,差點兒還為此引火燒身。
看到故人的孩子成為了一名中共黨員,周恩來非常的欣慰。是以,他非常關注廖承志的情況,當得知他的近況後非常擔心,專門請求中央駐共産國際代表張浩以共産國際的名義給張國焘發電,要求他必須保全廖承志的性命。
1936年,當紅二、四方面軍終于北上時,周恩來親眼見到了仍然還在被看押的廖承志。他佯裝發怒并且教訓他,實則是為了營救他,終于使得他重獲自由。
抗戰爆發後,廖承志擔任了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同時還兼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委員,主要負責在廣東和香港的統戰工作。
1942年5月30日,在國共聯合抗日的大旗下,軍統特務竟然在廣東樂昌縣将廖承志秘密逮捕,之後押解到江西進行關押。事件發生後,我黨立即展開了積極的營救,并且聯合了國民黨左派和民主人士共同向國民政府施壓。
在江西集中營,國民黨千方百計拉攏廖承志。甚至于,身為“太子”的蔣經國還親自前往遊說,不惜以“同學”和“兄弟”的身份去勸降他,不過卻始終不為所動。
1945年4月23日,就在抗戰即将勝利之際,我黨史上意義深遠的“七大”在延安楊家嶺的中央大禮堂召開。此次大會,正式代表有547人,候補代表有208人,選舉産生了中央委員44人,中央候補委員33人,而尚在獄中被關押的廖承志就是得票數最高的中央候補委員。
重慶談判期間,經過我黨的多次交涉和抗議,蔣介石才終于同意釋放廖承志。很快,身在重慶的周恩來立即就接見了他,還當面進行鼓勵:
你雖然是七大的候補中央委員了,但依然還有不少的缺點。今後,要對自己提出嚴格的要求,處處要注意政治影響。
1946年6月,随着全面内戰的爆發,廖承志被黨中央調回延安擔任了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新華通訊社社長。到了七屆二中全會時,他終于被遞補為中央委員,正式成為了黨的進階上司幹部。
開國大典
新中國成立後,廖承志則被任命為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當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建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各項工作都亟待提高,而沒有任何華僑工作經驗的他隻好獨自摸着石頭過河。
通過實地的調查研究,廖承志發現當時有200萬以上的群眾全靠僑彙生活,有100萬以上的群眾半靠僑彙生活。不過,當時的很多幹部都普遍受到“左”傾的錯誤路線影響,認為他們接受僑彙是不勞而獲,甚至是一種“變相剝削”,因而比較排斥這些人群。
為了真正打開局面,廖承志立即把這些真實情況寫成報告彙報給了周恩來。總理了解到真實情況後,立即嚴肅批評了這種現象:
假如你們認為這是剝削,不允許僑眷接收僑彙的話,那就讓你們發錢好了,200多萬的僑眷如何生活?
得到周總理的支援,建國初期的華僑工作終于取得了進展。到了1955年3月3日,廖承志還親自撰寫了一篇文章《貫徹僑務政策,堅決保護僑彙》,系統闡述了黨和政府對于華僑工作的一貫方針和政策。
到了1966年,随着那場大運動的開始,廖承志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期間,盡管有周總理的保護,但他還是在1969年被打倒并移至北京西皇城根民政部的後院關押了起來。
那段時間,廖承志過得非常悲催,白天接受沒完沒了的批鬥,晚上還要積極檢討并且書寫“認罪書”。一年時間後,長期遭受不公正對待的他終于引發了心髒病,周恩來悄悄前往醫院探視卻沒有告知他。
1972年8月,在何香凝病重期間,周恩來親自趕到醫院探望,當時廖承志也在場。何香凝已經說不出話來,隻是用手指了指兒子,用眼睛望着周總理。周恩來立即會意,當場就表示:
承志是一個好同志,他是沒有問題的。你放心吧!
自從美國總統尼克松開啟“破冰之旅”後,中日兩國建交也迅速進入了議事日程。在對華關系上始終徘徊不前的佐藤榮作内閣倒台後,積極倡導加大對華接觸的田中角榮成為了新一任的日本首相。在第一次内閣會議上, 他就這樣公開進行表示:
日本要加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作關系正常化的步伐。
對于這種可喜的變化,中國方面立即做出了積極的回應。由于廖承志長期在日本學習和生活,因而成為了促進中日建交的合适人選,被周總理任命為外交部顧問,還在次年當選為第十屆中央委員。
周總理去世
1976年1月8日,在周總理因病過世後,舉國都陷入了無比哀痛中。而廖承志則尤其的悲傷,他揮淚寫下了一篇緬懷總理的文章《教誨銘心頭,恩情重如山》,表達了他們全家對于周恩來的無限深情。
那場大運動結束後,廖承志擔任了國務院僑辦主任和港辦主任,繼續在統戰工作中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
1982年,身在台灣的蔣經國發表了一篇悼念亡父蔣介石的文章。在悼文中,他這樣提到:
非常希望能讓父親的亡靈重新回到故鄉,與其他先輩們一同葬在蔣家的祖墳。父親去世時,希望重新回到大陸,如今他不在了,我還願意把這份事業進行到底,但是我們應該顧及民族感情,探索新的道路……。
鄧穎超
時任中央對台工作上司小組組長的鄧穎超,在看到蔣經國發表的悼文後深有感觸,覺得這是一次可以促進兩岸交流的機會。于是,她立即建議廖承志行動起來,以私人身份給蔣經國寫封信聯絡。
鄧小平
最終,廖承志以自己的私人名義給蔣經國寫了一封信。經過鄧小平和鄧穎超的同意,這封信還在《人民日報》進行了刊登,以便向世人彰顯大陸對于和平統一的态度。
為了讓蔣經國更加相信大陸的誠意,廖承志還向中央提出,希望不僅要妥善保護蔣家的祖墳,而且還要進行重新的修葺。得到準許後,他親自帶人去修整蔣家祖墳,還專門拍了一張修整之後的照片一并寄給了蔣經國。引用部分内容:
經國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載。幼時同袍,蘇京把晤,往事曆曆在目。惟長年未通音問,此誠憾事。近聞政躬違和,深為懸念。 三年以來,我黨一再倡議貴我兩黨舉行談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國統一大業。惟弟一再聲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餘期期以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當進言,敬希诠察。 祖國和平統一,乃千秋功業,台灣終必回歸祖國,早日解決對各方有利。
收到這封沉甸甸的來信時,蔣經國十分的驚訝,而當他看到自家祖墳竟然被重新修整後更是頗為感動。信中,廖承志還以同窗與兄長的身份與蔣經國交心,提到了國家幾十年的分裂,提到了兩岸群眾幾十年的對立,苦心告誡他“偏安之局,焉能自保”?
在信的結尾部分,廖承志更是充滿深情地邀請蔣經國前來叙舊,前來大陸走走看看。他說到:
曆經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當時,中國大陸早已經使用白話文,但台灣依然還使用着大量的文言文。為了增加親近感,廖承志特地使用了文言文,極大地引起了台灣群眾的共鳴。一時間,全世界華人都不斷呼籲兩岸能開始進行談判,能開始謀求實作國家的統一。
蔣經國
可是,面對如此的形勢,身份敏感的蔣經國始終沒有發聲,也不曾給廖承志回信。而遠在美國的宋美齡卻先按耐不住了,她借着自己是廖承志長輩的身份,也寫了一封公開信規勸他,甚至還用到了“敝帚自珍”和“幡然來歸”這刺眼的八個大字。
廖承志原本以為,憑借着自己與蔣經國多年的私人情誼,或許可以成為溝通兩岸的橋梁。這次去信,雖然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标,但還是起到了一些積極的作用。
自廖承志發表公開信後,蔣經國盡管沒有公開表态。但是,他再也不像父親蔣介石那樣天天叫嚣“反攻大陸”,而且還派出密使沈城數次以香港商人的身份進出大陸,為兩岸進行直接溝通傳遞重要資訊,大膽進行了嘗試。
1983年6月6日,李先念、廖承志分别被第六次全國人大主席團提名為國家主席、國家副主席的候選人。然而,就在最終投票的前一周,他卻因為突發心髒病而病逝于北京醫院,享年75歲,就此走完了自己愛黨愛國的一生。
李先念
1983年6月24日,廖承志同志的追悼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時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同志親緻悼詞,主要内容如下:@文史不假
今天,我們懷着極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無産階級革命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黨和國家的優秀上司人廖承志同志。
我們悼念廖承志同志,就是要繼承他的遺願,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堅決貫徹黨的十二大和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的精神,為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聯合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實作祖國的大團結大統一,為加強對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和各國友好人士的合作,為争取世界和平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