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因為突發心髒病在台北逝世,一代桂系靈魂人物就此駕鶴而去,世上也再無“小諸葛”。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關于白崇禧的突然離世,坊間的說法傳聞有許多,有人說白崇禧是在風流之後突然死去的,也有人說是蔣介石暗下毒手,結果了這個令他痛恨的政敵。無論外人如何評說,但是屬于白崇禧的時代早在1949年之後就已結束,剩下的日子隻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

不過,白崇禧的突然離世對于白家人來說卻是一個噩耗,許多人一時間都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白先勇

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在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後,第一感覺并不是悲傷,而是感慨一個時代的終結。

“那時候的我還在美國加州,接到哥哥報喪的電話後,我先是大吃一驚,然後是一種肅然起敬的觸動”白先勇後來回憶起這個噩耗時說道。

“父親的一生褒貶不定,但是他對于國家對于民族也是有貢獻的,他就這樣走了,那種曆史的記憶也就一下子結束了”。

白崇禧是桂系名将,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而他的私德卻為人稱贊。在納妾之風盛行的民國,白崇禧作為軍界頂級人物卻一生隻取了馬佩璋一個妻子,兩人始終恩愛如初,還生育了七男三女。

在白崇禧的子女中,有一個孩子性格較為内向,并不是特别受到白崇禧的重視,然而他最終卻成了光耀白家門楣的人,也成了白崇禧最有名氣的一個孩子,雖然他定居美國,但是他仍然心懷祖國,他在八十歲的時候還許下心願說:“希望看到中華民族的振興”

<h1 class="pgc-h-center-line">一、不受寵愛的孩子</h1>

這個白崇禧的孩子正是白先勇,他出生在1937年的“七七事變”四天之後。雖然他的父親是國民黨的一級上将,也是那個時代最有名的軍界大佬之一,但是白先勇卻并沒有像父親一樣走上武人的道路,而是成為了一名文人,成為了美籍華人作家和著名教授。

白先勇從小身體十分虛弱,體質很差,還在六七歲的時候得了肺結核,也就是那個時代所說的“肺痨”,這在當時幾乎是一種絕症,不僅有傳染性,還很難醫治。

白崇禧在看過用當時最先進的X光機拍下的白先勇的肺部光片後,當即就變了臉色,吩咐家人讓“老八”在家中養病,而且是一個人住在山坡上的房子裡。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白先勇在家中排行第八,兄弟姊妹衆多,既不是長子,也不是老幺,在這樣的大家庭中不受寵也是容易了解的,畢竟白崇禧軍務繁雜,顧不上一個小孩兒的心思和感受。更何況白先勇還有那個時代令人談虎色變的疾病,這就更令白崇禧感到不喜。

可以說,白先勇的童年是較為孤獨的,他雖然生在富貴之家,但是父親南征北戰,也很少能夠照顧他的感受,白先勇也很難享受到父子親情。那時候的白先勇因為生病,連學校也去不了,就孤獨的待在山上的房子裡。

有一天晚上,白先勇在山坡上的房子裡掀開了窗簾向下望去,那是家的方向。當時的白府正在設宴,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高朋貴客滿座,他的兄弟姐妹們也在人群中跑來跑去,好不快活。

就像朱自清所說:“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對于白先勇來說,家裡的熱鬧似乎也和他沒有任何關系,他隻是一個孤獨的看客。那一刻的白先勇目睹着熱鬧的人群和歡快的場面,感到自己就像是一個被遺棄的孩子,沒有關心、沒有溫暖,也沒有朋友。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白先勇的童年是有缺陷的,這樣早年的人生經曆也使他養成了敏感、多思、内斂、悲憫和富于想象的氣質,這些氣質也構成了白先勇孤獨、陰柔的性格,他也最終将自己内心的這些特質傾瀉在文字中,滲透到了他的作品裡,形成了他獨有的風格。

<h1 class="pgc-h-center-line">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h1>

戰争年代,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即使他是白崇禧的兒子。

在病愈之後,白先勇非常拼命的讀書,不分晝夜的刻苦學習,他想要珍惜那些失去的寶貴時間。對于學習,白先勇是不舍晝夜的,無論是國語、英語還是數學或理科,白先勇都學的十分出色,一些重點知識還背的滾瓜爛熟。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白教授于港中大講紅樓夢

酷愛讀書的白先勇也十分聰明,他在國小五年級的時候就開始細看《紅樓夢》,都說少不讀紅樓,但是白先勇卻仔細品味文學巨著,感悟着其中的文學知識和寫作手法,培養着自己的文學素養。

後來有記者問白先勇讀書時期最大的特點是什麼,他還非常淡然的回了四個字:“過目不忘”。

讀書能夠達到過目不忘的境界,足以說明這個人在學習上的悟性和靈性,是一個讀書的苗子。

由于戰争的爆發,白先勇跟随家人不斷的遷移,在長沙、桂林等大中城市都相繼淪陷後,白先勇也跟随着一大家子搬到了重慶。

“那段日子,就是不停的打仗、革命、抵抗和戰鬥……”回憶起當年,白先勇這樣對記者說道。

當然,白崇禧雖然是一名軍人,但是他也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即使是在戰争時期,白崇禧也會盡其所能的将他的孩子們送到最好的學校接受教育。

“我的父親很重視我們的學習,每到一地,都會想辦法将我們送到當地最好的學習去讀書”白先勇回憶道。

白先勇的童年是在桂林度過的,那時候的桂林還沒有被戰火波及。但是随着抗日戰争接近尾聲,桂林卻在長沙淪陷後失守了,白先勇也隻能跟随家人一起逃難。

是的,即使是白崇禧的家人,在面對強敵入侵時,也隻能逃難,這就是山河破碎、家國淪陷的悲哀。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白先勇與父親

1944年3月16日,白崇禧的母親在桂林的家中過九十大壽,白家人給老太太祝壽,蔣介石還派了同樣是國府要員的何應欽前往桂林代為祝壽,而李濟深、史迪威等當時的名流政要也前往桂林白府給老人祝壽。

一時間,白府貴客盈門,名流雲集,似乎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模樣。但是,戰争卻始終未曾遠離,危險也常常伴随左右。

那一天的白先勇難得的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看着喜氣洋洋的場景,白先勇也不由得心生感慨。但是,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在戰争中,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當年11月11日,桂林淪陷,而白家也逃往了重慶。

“我們全家八十多口人一起逃難,那時候雖然我還小,但我也知道是在逃難”白先勇歎着氣回憶。

當時的白崇禧軍令在身,無暇顧及家人逃往重慶,是白先勇的母親馬佩璋女士帶着家人在亂世中奔波,白先勇還記得當時也坐着火車,走走停停,一路上也非常的驚慌。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我們坐着火車,好幾層的人,火車都開不動,走走停停,所有人都在為生存而拼命”即使是國民黨一級上将的家人,白先勇仍然要在戰争中颠沛流離。好在他畢竟是白崇禧的公子,雖然颠簸,但是在去到重慶大後方後還能夠有大宅子落腳。

在重慶的時候,白先勇前往塘峽口旁邊的西溫泉國小讀書,那時候的重慶到處都是潰兵和傷員,山城裡雲霧彌漫,這些都是的白先勇心情不佳,他也很難喜歡上這個暫時歇腳的城市。

“對我來說,重慶并不是一個友善的城市”多年以後的回憶裡,白先勇還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此後的白先勇并沒有安定下來,他的命運也随着時局的變化而變化。抗日戰争勝利後,他先搬到了南京,然後又很快前往上海生活。而在1948年底,在解放戰争後期,白先勇又跟随母親從上海搬到了漢口小住幾個月。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在亂局中,白先勇的課程幾乎都停了,但是他的父母仍然為他請來了家庭教師教授國文和英語。“課程要緊”,這是白崇禧夫婦的堅持。

這也是白先勇的一種幸運,無論時局如何,他的父母總是關心他的學習,重視教育似乎也成了戰亂之中保持尊嚴的一種方式。但對于白先勇來說,能夠享受教育是再好不過的了。

<h1 class="pgc-h-center-line">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h1>

随着三大戰役的塵埃落定,國民黨的敗局已經注定,包括白崇禧在内的國民黨高層對于戰争已經不再抱希望了。

“我能夠感受到那時候大人們的焦慮,他們也常常議論,可能要走了,要走了”白先勇回憶道。

要走了,就是徹底的離開大陸,白先勇不得不再一次跟随大人流離,好在他已經習慣了這些,收拾起自己的行禮也十分熟練。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1949年9月,白先勇和家人在母親的帶領下登上了開往香港的輪船,香港也并不是久居之地。12月,白崇禧從海口飛往台北,離開大陸的時候,白崇禧還特意指令飛行員在空中繞飛了兩圈,組成了“回”字。

但是, 白崇禧自此之後再也沒能回到大陸,也最終不明不白的去世。白先勇和家人也在之後不久前往台北和父親團聚,并在台北松江路安家。

在台北,白先勇仍然是刻苦學習,還考進了台北最好的建國中學,最終也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成功大學的水利工程系。

說起來白先勇曾經的志向還不小,他曾一度想要修建三峽工程,隻是讀了大學後他才發現自己的興趣是文學,他的志向也在文科。為此,他想要轉換專業,并去征求父親白崇禧的意見。

白崇禧說:“文學是下乘,男孩子還是應該一理工科為主,法商次之”,如同所有的家長一樣,白崇禧也推崇理科,不建議兒子轉專業,尤其是在白先勇當時是水利系第一名的情況下。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但是,白先勇的母親支援兒子的決定:“行行出狀元嘛,就不要幹涉了”。在母親的鼓勵下,白先勇于第二年成功的前往台灣大學外文系就讀,學習英國文學。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白先勇開始在文學上展露出了天分。1958年,年僅二十一歲的白先勇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說《金奶奶》,自此之後,白先勇在文學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著作,也收獲了成功的人生。

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白先勇和歐陽子、陳若曦等人還一起創辦了《現代文學》雜志,有了自己 的雜志平台,白先勇的創作熱情更加高漲,他先後在《現代文學》上發表了《玉卿嫂》、《寂寞的十七歲》、《青春》以及《遊園驚夢》等作品。

在那段歲月裡,白先勇的創作熱情很高,也很積極,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文學的世界裡,接連寫下了《台北人》、《紐約客》、《孽子》等小說。

但是,在那幾年也發生了一件對白先勇影響很大的事情,他的母親于1962年去世了。

母親的去世對白先勇打擊很大,對于母親,白先勇非常敬重也非常依賴,母親的突然離世也抽空了他一樣。他用“天崩地塌,棟毀梁摧”來形容母親的離世。

“在出殡的時候,看着母親入土的那一刻,我感覺裡面埋葬的不是母親,而是我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白先勇後來心情非常沉重的回憶道。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在這之後,白先勇的文學創作也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轉變,他在經曆了親人的生離死别後,認識到了天命不可違、青春也不能永葆,隻有藝術才能長久。

1964年,白先勇發表了《芝加哥之死》,這也被公認為是他的轉型之作。

母親去世後不久,白先勇也最終決定離開台北,飛往了美國。在去美國之前,白崇禧還親自為兒子送行,遺憾的是,這也成了父子二人的最後一次見面。

1963年,白先勇飛往美國,在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最終定居在了美國加州。

<h1 class="pgc-h-center-line">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h1>

白先勇雖然身在異國他鄉,但是他仍然挂念着祖國,尤其是桂林老家,更是讓他牽腸挂肚。

他的童年也是在那裡度過的,對于桂林,白先勇有着很重的鄉土情結。多年以後,白先勇再一次踏上這片熱土,感慨萬千。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白先勇從美國經停台北飛往祖國大陸,飛機降落在桂林的奇峰嶺機場。

“辛苦你們了”,白先勇用着一口純正的桂林話對接機的人打着招呼,多年未歸,他仍然是鄉音未改。

人們也驚訝于他鄉音的純正,感歎他在外多年仍然保留了一口純正的鄉音。

“鄉音未改,難得,難得啊”人們紛紛議論着。

白先勇也非常興奮,他不顧旅途的勞累,開心的用着桂林話和周圍這些素昧平生的鄉親熱情的交談。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米粉同樣也是一絕。白先勇一家作為道地的桂林人,也非常喜歡吃米粉。

白先勇曾對記者說:“父親之前每次打仗回家,都會嚷着讓隔壁的嬸娘過來熬鹵水做米粉吃”,即使是後來搬到重慶、南京或者上海,也在家中專門請人做米粉吃。雖然到了台北也能吃米粉,但是已經不再有桂林的味道了。

對于米粉,白先勇也非常癡念,他進入餐廳後,首先就問服務員:“你好,有沒有桂林冒熱米粉?”,得到肯定的回複後,白先勇迫不及待的說來兩碗,他已經多年沒有吃到過家鄉的米粉了。

在離開桂林的時候,白先勇又特意前往月牙樓吃飯,向老闆要了兩碗冒熱的米粉,又叫了一小碟油爆米椒和一小碟的蒜米,吃的非常痛快。

白崇禧有名氣的兒子,定居美國,80歲心願:希望看到民族振興一、不受寵愛的孩子二、在颠沛流離中刻苦求學三、離開大陸,定居美國四、暮年回鄉、願中華振興

“五十年沒吃的這麼過瘾了,今天要吃個夠”,白先勇笑道。

白先勇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也十分敬畏,他從小就看過了梅蘭芳的《遊園驚夢》,他決心拯救昆曲這一傳統文化,并為此做了許多努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的故鄉”,白先勇這樣對人說道,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幾十年如一日的進行研究,他也希望能夠看到民族的振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