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奇階所講到的都是陳勝起義前和起義之初的一些表現,這些表現顯示陳勝确實與衆不同。當陳勝率領起義軍開始他的革命之旅的時候,他的缺點就慢慢地暴露出來了!
舉行完起義誓師大會之後,陳勝帶着九百名戍卒,揭竿而起、斬木為兵,一路勢如破竹,成功的攻下了很多地方,一直打到陳縣,陳縣是個大地方,是陳郡的郡治所在地。在陳縣,陳勝犯了好幾個錯誤,這些錯誤直接導緻他的起義如同昙花一現,最終失敗。

首先,陳勝到了陳縣以後,就召聚陳縣的三老和豪傑前來議事,議事的内容中心就是陳勝該不該稱王,陳縣的三老和豪傑都說,将軍您身披铠甲,手執銳器,讨伐無道的昏君,誅滅暴虐的秦王朝,重建立立楚國的政權,是以應該稱王。前文我們說過陳縣的三老和豪傑都是帶着私心請陳勝稱王的,反正,隻要陳勝稱王自己就沾光,陳勝要是兵敗,自己也不會受太多的連累,槍打出頭鳥嘛!
陳勝又詢問前來投奔他的故魏國名士張耳、陳馀的意見,張耳、陳馀的意見是不可稱王,當務之急乃是率領主力伐秦,同時擁立六國的王族後裔作國君,為秦朝多多樹立敵人,等到您成功的占據關中,滅了秦王朝,然後以皇帝之威号令六國,因為六國國君是您擁立的,他們也會感念您的恩德,到時候您據關中而治天下,豈不很好?張耳、陳馀的這一番高見陳勝并沒有聽到心裡去。因為他有私心,并且急不可耐。他本來就是要做王侯将相的,有陳縣的三老和豪傑都推舉自己作王,自己再不做,更待何時?要是以後别人作了王,豈不是虧了嗎?
奇階覺得,陳勝搞錯了一件事,就是實力才是硬道理!你今後即便是沒有王的稱号卻有王的實力,那麼别人照樣會尊重你,你現在即便是加封自己為王,卻沒有王的實力,也沒有王的格局,那麼反倒是會使自己成為衆矢之的,死得更快!陳勝的稱王也使得張耳、陳馀對對陳勝的評價大大的降低了,後來張耳、陳馀并沒有留在陳勝身邊,而是跟随武臣去了趙地,在武臣手下一個做了丞相,一個做了将軍。為什麼?張耳、陳馀覺得陳勝這個人注定難以有大的作為,是以,不如早離開為好,于是他們去了相對比較熟悉的趙地,為什麼沒有跟随周巿去魏地呢?史書中沒有講,很可能是張耳、陳馀覺得去趙地更有發展前途的緣故吧!
關于陳勝是否應該稱王,陳勝的嶽父看得很清楚,陳勝稱王以後,他嶽父去陳縣見他,陳勝見到嶽父以後,隻是用接待一般賓客的作揖禮節來接待嶽父,這使得嶽父大為惱火,這位老爺子說了一句很厲害的話:“怙亂僭号,而傲長者,不能久矣!”意思就是,依仗着叛亂,超越本分自封帝王的稱号,且對長輩傲慢無禮,不能長久!陳勝馬上跪下向嶽父認錯,嶽父也不領情,甩手而去!俗話說,知子莫過父,嶽父和女婿當然沒有血緣關系,但是嶽父在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女婿之前,一定是對女婿有過多方的考察和了解,陳勝的嶽父對這位女婿什麼尿性非常了解,是以對陳勝的傲慢非常惱恨,并一下子發出了一個預言,就是陳勝的叛亂一定長久不了,事情也正如老爺子所料,陳勝造反不過六個月就被秦政府給鎮壓下去了!
從後面的起義發展來看,陳勝的稱王着實是一招臭棋。陳勝的大将葛嬰因為擅自立了襄疆作楚王,知道陳勝已做楚王之後馬上殺掉襄疆,向陳勝謝罪,但陳勝仍然沒有赦免葛嬰,反倒是非常武斷的把葛嬰給殺了。這似乎是有權不用過期無效啊!但陳勝擋住六國複國的大潮了嗎?絲毫沒有!
齊國的田儋自立為齊王,根本就不鳥這個陳勝;
陳勝的好友武臣到了趙地以後,就在手下人的慫恿之下作了趙王,陳勝根本就無可奈何!陳勝被迫預設武臣為趙王,也不敢殺掉武臣的家屬,隻是把他們監禁起來,陳勝讓武臣率軍西征去攻打秦王朝,武臣更本就不聽!
同樣的,武臣的部将韓廣也自立為燕王,武臣也是擋不住,隻能承認既成事實。
征魏大将周巿一再向陳勝申請立魏咎為魏王,陳勝心裡是非常不情願的,但是拗不過周巿的一再申請,終于答應魏咎作魏王,周巿呢,就做了魏國的丞相。
你看,陳勝手下的武臣、周巿,當他們打下一些地盤以後,馬上就不鳥陳勝了,很快自己稱王,為什麼?槍杆子裡出政權,這塊地是老子豁出命打下來的,憑什麼再聽你調遣!
還有一個個山大王,比如秦嘉、朱雞石,還有項梁、劉邦等人,還有大量的不知名的起義者,他們其實隻是響應陳勝,根本就不鳥陳勝的!
陳勝還沒有建立起一個成熟的政權班底,就匆忙稱王,實在不明智。
當各個武将稱王的時候,陳勝沒有辦法,也是因為陳勝沒有對他們的節制能力,這些武将身邊并沒有完全忠于陳勝的人,以至于陳勝根本就控制不了各個武将的擁兵自重、建立割據政權!我們看,劉邦的大将軍韓信在打下齊地以後,也想自封齊王,但是韓信先向劉邦打報告,劉邦不得不同意韓信的請求,因為劉邦必須安撫韓信,但韓信并沒有自立為齊王啊?為什麼?韓信身邊有曹參、傅寬等劉邦親信,韓信不是那麼容易背叛劉邦的!陳勝、劉邦統禦能力之高下,一目了然!
陳勝建立政權也就罷了,他不該待在陳縣不動,而是應該像張耳、陳馀所說,率軍西征,至少,周文大軍這一路應該由陳勝親自指揮。當時陳勝采取的軍事戰略乃是主力進攻鹹陽(吳廣圍攻荥陽、周文直取函谷關、宋留攻打武關),另派幾員武将四面出擊。
這種戰略的結果如何呢?
北路軍武臣部攻取趙地以後,武臣自立為趙王了!
北路軍周巿部占領魏地以後,擁立魏咎作了魏王,周巿自立為魏國丞相;
東北方向武平君畔去東海郡作監軍,結果被秦嘉給殺掉;
東南路召平部沒什麼戰績,後來加入了項梁的隊伍;
東南路鄧宗部不知所終;
西征軍周文部成功地進入了函谷關,一直打到離鹹陽不過四十公裡處的戲水東岸,但是又成功地被章邯所率領的秦軍給趕出了函谷關,兩個月後,周文兵敗自殺。
周文自殺以後,章邯軍一路東進,勢如破竹,當時吳廣已經圍荥陽城四個月,無法攻下。章邯軍一到,圍攻荥陽城的張楚大軍很快就瓦解了,當時吳廣已被部将田臧等人殺掉,田臧、李歸在跟章邯交戰的過程中也被毫無懸念的殺掉了!
再就是西征軍宋留部,宋留部在陳勝被殺以後,成了一隻孤軍,武關沒有攻下,南陽也丢失了,于是宋留領軍東進,遭遇秦軍以後,宋留投降後被車裂處死,這支軍隊就解散了。
綜上所述,陳勝的各支隊伍,敗的敗,自立的自立,沒有一支隊伍堅持下來。但是如果陳勝親率大軍西征,就像項羽或劉邦等人的打法,可能戰局就會大不一樣,陳勝在征戰過程當中,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都會不斷的提升,就像劉邦一樣,你整天坐鎮京城陳縣,坐等諸位大将的戰報,他們要是不聽你的,你什麼辦法也沒有。我們知道,後來不管是哪位開國帝王打天下,沒有像陳勝先建都,然後就坐享其成的,李淵、朱元璋、努爾哈赤等人沒有一位不是馬上得天下!即便是洪秀全,前期也經曆了好幾年戰火的熬煉,建都天京以後就開始享受起來了!陳勝沒有經過深層次的血與火的熬煉,即便是部将給他打下天下來,他也絕對坐不了天下,因為他的格局達不到。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當陳勝定都陳縣,建立張楚政權以後,孔子的八世孫孔鲋也來到陳勝的帳下,并做了陳勝的顧問。當周文大軍西征以後,陳勝因為秦王朝的政治混亂,就産生了驕傲的心理,對秦王朝不再設定防備。于是孔鲋向陳勝進言說:“臣聞兵法:‘不恃敵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今王恃敵而不自恃,若跌而不振,悔之無及也。”就是說,孔鲋聽兵法上說,不依靠敵人不來攻我,而是仰仗我之不可以被攻打。如今陳王憑借敵人不來進攻,而不依靠自己設防不怕為敵所攻,一旦遭遇挫折不能奮起,則悔恨也來不及了。陳勝的答複是什麼呢?“寡人之軍,先生無累焉。”我的軍隊,就不勞煩先生您操心了!這陳勝還沒打什麼勝仗,就驕傲到這個地步,可見他的格局實在是小,并且,陳勝對好的戰略分析既聽不懂,也不采納。
再談一下陳勝的識人用人用人。曾國藩說過一句話: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古今中外,凡是做成大事的人,都善于識人用人,接過陳勝抗秦接力棒的劉邦就是識人用人的高手。先說陳勝的識人。當陳勝起事以後,不光有很多的平民百姓加入了起義的隊伍,連孔子的八世孫大儒孔鲋也帶着禮器來到陳勝的帳下,魏國的賢士張耳、陳馀前來投靠陳勝,他們都對起兵抗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麼陳勝的意見是什麼呢?不用。
雖然陳勝不采納孔鲋的建議,孔鲋并沒有離開陳勝,後來竟然以身殉了張楚政權,這是因為孔鲋對秦王朝的痛恨。
但是張耳、陳馀就不同了,因為陳勝不采納他們的意見,這兩位就借故加入了武臣的隊伍,當武臣打下趙地以後,張耳、陳馀就鼓動武臣稱王,他們起義後的第一桶金是在武臣那裡獲得的。
從某種意義來講,似乎武臣比陳勝更會用人,因為武臣的隊伍裡面有很多能人,武臣也能聽很多人的建議。當然,武臣也沒有堅持多久,因為他的政權有緻命的漏洞,這一點我們先不講。從以上分析,我們看見,陳勝并不善于識人,他沒有看出孔鲋建議的可貴,也不采納賢士張耳、陳馀的建議,因為他的“才能不及中人”嘛!
那麼陳勝的用人怎麼樣呢?一般情況下,隻要是不善于識人的人,他的用人也不會強到哪裡去!但基于嚴謹起見,奇階願意跟大家詳細分析一下。根據《史記•陳涉世家》的記載,我們來研究一下陳勝的班底,通過對陳勝事迹的解讀,我們發現,陳勝的核心班底有如下幾位:吳廣(被陳勝任命為假王)、蔡賜(上柱國)、孔鲋(前來投靠陳勝的賢能之人)、朱防(中正)、胡武(司過)、張賀、莊賈(車夫)、呂臣(内侍)。這幾位,除了吳廣率軍攻打荥陽以外,都在陳勝的身邊侍奉。對這些人的身世,史書中都沒有什麼記載,是以我們也大多不清楚陳勝在起兵之前跟他們有沒有來往。
吳廣是陳勝的鐵杆好友,陳勝對他非常信任,甚至任命他為假王,率軍攻打荥陽。
蔡賜被稱為房君,看來他是非常有身份的人,蔡賜曾跟陳勝建議,說不要殺掉武臣、張耳等人的家屬,因為那樣的話就又樹起了一個敵人,不如把順勢承認武臣的趙王名分,并讓他西進攻打鹹陽。陳勝采納了蔡賜的建議,并把武臣、張耳等人的家屬軟禁起來,沒有殺掉。可見,陳勝并不是一點都聽不進别人的建議。後來蔡賜在章邯兵臨陳縣城下的時候,率軍迎戰,成功的戰死,殉了張楚政權。
孔鲋是當時的賢德之人,飽讀詩書,很有見識,雖然陳勝隻是尊重他并不器重他,他也無怨無悔,竟然以身殉了張楚政權。
朱防和胡武分别被陳勝任命為中正和司過,負責監察百官的過錯,他們的工作就相當于劉邦手下陳平的工作,負責紀律檢查,同時也負責情報工作。陳勝對朱防和胡武非常信任,對他們的工作也非常滿意。但也正是因為他們工作的性質,導緻陳勝跟部下離心離德,因為他們苛刻的尋求大臣們的過失來作為對陳王的忠心,這說明陳勝剛當上王沒幾天就大力重用内臣,使他們的地位高于外臣,這是小老闆一貫的作風,陳勝的小格局可見一斑。當時,秦二世胡亥不也是認為那些對百姓更加嚴苛的官員才對自己更加忠心嗎!陳勝這種心态、這種做法,從本質上跟昏君胡亥又有什麼分别!政權還在草創時期,大特務就橫行起來,這不是ZHENGQUAN長久的征兆啊!
張賀這人,我們不太了解,隻知道他在陳縣被攻打時,負責修築城牆,加強工事,最後戰死。
莊賈是陳勝的車夫,我們知道,車夫可是上司的自己人哪!哪一個給上司開車的司機也是深受上司信任的人。我們知道,劉邦的車夫是夏侯嬰,夏侯嬰是劉邦的鐵粉,在劉邦起兵前就曾經為劉邦兩肋插刀,受了不少苦。劉邦起事以後,夏侯嬰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最落魄的時候,帶着的唯一一個人就是夏侯嬰,但夏侯嬰從來沒有背叛過劉邦。陳勝的車夫在自己的主公陳勝落魄的時候殺掉了主公,一方面說明,陳勝識人不明,錯信了小人為自己的親信,另一方面說明,陳勝這個人的人品怕是也不怎麼地,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人就找什麼人!陳勝用朱防、胡武監察百官,導緻大家跟他離心離德,連最親信的車夫也反叛了,說明陳勝何等地讓大家心寒哪!
呂臣的名字在初期并沒有出現,到陳勝死後,我們才看見這個叫呂臣的人,他曾經做陳勝的内侍臣,聽說主公陳勝被殺,呂臣就組織了一支蒼頭軍,攻占了陳縣,殺死了叛徒莊賈,為主公報了仇,并把陳勝重新安葬。我們看見,這個呂臣是對主公陳勝一往情深哪!當然,上天給忠臣呂臣的回報也很大,呂臣在漢朝建立以後承襲了父親的爵位新陽侯。
那些跟陳勝關系疏遠一些的武将,我們下一次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