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祭陳勝: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北宋之前是有的(貴族發展史)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在北宋之前是有的。階層躍遷離不開數代之積累,亦需命數,更需曆史大勢之時機。也正是新舊之交替,才讓這個世界更加有趣,不是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在北宋之前是有的。</h1>

要想實作階層的躍遷,大部分人是經曆多代積累的。

貴族豪強的基礎從春秋戰國時期便已打下,秦雖滅六國,但六國貴族并未受到毀滅打擊,該富有的還是富有。一個王朝自建立那天開始,便産生了新貴族,而老牌豪強地主厲害之處就在于,任你改朝換代,我自繁榮興盛。以至于唐文宗感歎: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祭陳勝: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北宋之前是有的(貴族發展史)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在北宋之前是有的。階層躍遷離不開數代之積累,亦需命數,更需曆史大勢之時機。也正是新舊之交替,才讓這個世界更加有趣,不是嗎?

新皇帝與老貴族的鬥争從未停止。始皇徙天下豪富于鹹陽十二萬戶,漢初劉邦接受婁敬的建議,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但是資本一旦積累了,運作起來便是十分迅速。關東豪強雖被遷徙,但是憑借龐大的經濟實力很快又發展成了關中的新興力量。

漢初實施自由的工商政策,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 交易之物莫不通, 得其所欲。雖然商賈在漢朝的地位很低,但是通過政令隻是把商賈踢出了政治圈子,卻無法抑制其經濟實力的增長。一旦财富自由了,人總是想做一些事的,并且也是比較有時間的。漢景帝時期允許商人為吏,至此,轉折來了,經濟開始與政治搭上邊了。

祭陳勝: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北宋之前是有的(貴族發展史)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在北宋之前是有的。階層躍遷離不開數代之積累,亦需命數,更需曆史大勢之時機。也正是新舊之交替,才讓這個世界更加有趣,不是嗎?

漢武帝更是重用大批商人為宦,一代理财名臣桑弘羊便是出自商人家庭。新的豪強貴族逐漸形成,這個模式影響極其深遠,官僚、地主、富商大賈三位一體的豪族成為了主流。因為古代有輸粟拜爵,或直接賣官等措施,有了經濟實力便可與朝廷搭上,逐漸謀取更大利益。即使兩宋時期科舉興盛,有寒門子弟入仕,但當他們成了官僚階層,便開始兼并土地,經營産業,是以這個模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無論是先有錢還是先入仕,早晚會融為一體。

是以,遷徙豪強這一招根本就不好使,東漢時已經基本不用了。而東漢更是在豪強的支援下建立的,光武帝劉秀度田,地方官吏在度田過程中對帝城、帝鄉的豪族地主采取了妥協或預設的态度。到後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豪強地主已經成了可以左右天下的龐大勢力。豪強的發展陷入了不可抑制的循環之中。秦漢時的名田制本來是為了限田,按公爵高低授田,但是豪強地主通過買爵位,就可以有資格兼并更多的土地。如此一來,豪強地主越來越富有。

祭陳勝: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北宋之前是有的(貴族發展史)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在北宋之前是有的。階層躍遷離不開數代之積累,亦需命數,更需曆史大勢之時機。也正是新舊之交替,才讓這個世界更加有趣,不是嗎?

更加殘酷的是,小農不得不把土地賣出,因為小農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一有天災,無法交賦稅時,為了生計,隻好轉賣土地。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流民遍地,流民願意依附豪強地主,尋求蔭護,因為豪強地主不僅有糧食,最關鍵的是有私人武裝,到了北魏時期發展成了宗主督護制,連朝廷都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孝文帝改革将宗主督護制改為三長制,将被豪強地主隐藏的人口盡量的重新統計出來。

魏晉南北朝形成了莊園經濟、塢壁經濟和寺院經濟,加上門閥和九品中正制,已經形成了閉環,寒門子弟插不進來。南朝更是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太興四年, 晉元帝實施了一系列抑制王氏及豪強的措施, 太興五年就有王郭在南北大族支援下起兵攻入建康的事件。

祭陳勝: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北宋之前是有的(貴族發展史)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在北宋之前是有的。階層躍遷離不開數代之積累,亦需命數,更需曆史大勢之時機。也正是新舊之交替,才讓這個世界更加有趣,不是嗎?

戰亂時新興的豪強地主憑借手中的軍事、公權力迅速取代了舊的大地主。貫穿了西魏,北周,隋唐的關隴集團影響了幾百年的走向。對于關隴集團的豪強來說,他們隻是換了一個人當董事長,自己經理的位置毫無影響,經過積累,若是機會來了,自己還有機會當上董事長。但是與此同時已經曆經千年積澱,上述所說的所有流程幾乎都經曆過,形成了最老牌的貴族,同時也是最後的貴族,五姓七望。

要是追溯先祖,最古老的都能追溯到臯陶,有的自西周起就在諸侯國中時代擔任官職,就像文章開頭所寫的唐文宗的感歎,李家二百年的天子的底蘊還真就不能和五姓七望比。安史之亂後,五姓七望也重回巅峰,出了很多宰相,更是有一門出十幾位宰相的盛況。安史之亂後,關中本位已經瓦解,朝廷用人傾向于科舉取士,而五姓七望沒有了關隴貴族的打壓,憑借深厚的家族底蘊與知識傳承,可以說靠着科舉使得五姓七望達到了巅峰。說得再明白一些,就是人家自古以來就重視教育,不但有錢供孩子讀書,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以前沒有科舉,平民百姓讀書幹什麼呢?有科舉後,普通百姓一時之間自然也無法和老牌貴族相比,何況唐代科舉錄取的人本來就少,還存在一些不公平的規則,這些就更使得“王後将相确有種乎”了。

祭陳勝: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北宋之前是有的(貴族發展史)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在北宋之前是有的。階層躍遷離不開數代之積累,亦需命數,更需曆史大勢之時機。也正是新舊之交替,才讓這個世界更加有趣,不是嗎?

為什麼說五姓七望是最後的貴族呢?這還要歸功于黃巢起義和朱溫的白馬之禍。說來也簡單,一個字,殺。自此之後,到宋代的科舉,才算是真正地給了衆多寒門子弟出路,再也沒有人說自己家世多麼顯赫了,老牌貴族就是在這麼簡單的方式下逐漸消亡了。不得不說,宋代以才學論英雄,确實是觀念上極大的進步。

但是前文也說了,科舉入仕後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新的地主,商人,三位一體的豪族就此形成。而土地田産越多的官員,就是在王安石變法中反對聲音越大的那夥人了。(當然有例外,隻是大多數)

祭陳勝: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北宋之前是有的(貴族發展史)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在北宋之前是有的。階層躍遷離不開數代之積累,亦需命數,更需曆史大勢之時機。也正是新舊之交替,才讓這個世界更加有趣,不是嗎?

元朝時期土地買賣盛行,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規模異常巨大。明孝宗弘治十五年,登記在冊的稅田隻有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一半。家族的發展壯大是需要多代人的努力,而王朝的命運也是因多年的沖突不斷積壓而衰落。問題終将在時間面前暴露出來。

說了這麼多,還是為了探究陳勝當年提出的那個問題。陳勝若是看了我的文章,不知是何感想。北宋之後有了動态更新,寒門子弟有機會成為新貴,舊貴族衰落,然後自己成為了舊貴族,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來打壓新貴,直到家族衰落,如此反複。縱然有人感覺寒門再難出貴子,但請相信,新舊勢力的交替是曆史之必然。上千年的五姓七望在曆史大勢面前也是不堪一擊。

<h1 class="pgc-h-arrow-right">階層躍遷離不開數代之積累,亦需命數,更需曆史大勢之時機。也正是新舊之交替,才讓這個世界更加有趣,不是嗎?</h1>

大宋權力場終陷死局:年輕人不要瞎搞。破局之人終出局

唐代的飲食文化:吃豬肉是一種懲罰,面粉很難弄,最愛葡萄酒

從王陽明到曾仕強:此通透非彼通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