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餘光中:一生浮沉,“大膽言論”得罪了整個文學界的半壁江山四海漂泊愛怼的文人1.沈從文真的“鈍拙”嗎 ?2.魯迅的大師之名3.悲傷的朱自清

我國文學史百花齊放,名人輩出,那些或褒或貶,铿锵有力,美輪美奂的文字為我們記載了一段又一段深邃的曆史時光。但是文人頗有幾厘清高,特别是一些才華濟濟的文人,他們的文字令人敬仰,為人處世上卻有些令人琢磨不透。

曾經就有人對比過錢鐘書夫妻和冰心夫妻的婚姻,雖然楊绛的文字裡記述了他們一家三口的幸福時光,但是從楊绛的文字我們也看到了那個隻會寫字,生活上卻是個白癡的錢老,從冰心的文字當中也看到了吳文藻的風趣儒雅和貼心,誰會更幸福?外人喜歡揣測,但實際并看不明。

餘光中:一生浮沉,“大膽言論”得罪了整個文學界的半壁江山四海漂泊愛怼的文人1.沈從文真的“鈍拙”嗎 ?2.魯迅的大師之名3.悲傷的朱自清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文人,他的私人感情并不複雜,也沒有可以吃瓜的绯聞,他之是以充滿了争議,是因為他的“牙尖嘴利”,是他的“敢于評論”,就連偉大文人魯迅先生他也敢诟病,隻是這些“大膽言論”讓他得罪了不少人,雖然一生建樹頗多,老年時期卻被排擠,有些“晚節不保”的凄涼,這位老人就是餘光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四海漂泊</h1>

餘光中曾經調侃自己的一生:中國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餘老的一生也是浮沉萬千,頗有幾分心酸,也曾四海漂泊,四處為家。出生于1928年的餘老,祖籍福建永春,母親是江蘇武進人,在南京度過了少年時期,後來由于内戰爆發,便随母親一路向南遷移,輾轉到了福建廈門,之後又漂泊到了香港。在香港的一年沒有任何學習機會,于是在1950年,一家又到了台灣,在那裡完成了自己的大學學業。

餘光中:一生浮沉,“大膽言論”得罪了整個文學界的半壁江山四海漂泊愛怼的文人1.沈從文真的“鈍拙”嗎 ?2.魯迅的大師之名3.悲傷的朱自清

餘光中在1952年就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詩集,他的散文也寫得極為漂亮。梁實秋就曾這樣評價他:餘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餘光中的《武陵少年》就寫得極有現代特色:來一瓶高粱哪,店小二。喚起了多少在台灣遊子歸鄉的心啊!更别說那一首《鄉愁》,更是道盡了遊子的辛酸。

除了在文學界有所建樹,餘光中還是個翻譯家,他醉心于翻譯外國名著,他的譯文言簡意赅,多部作品都獲得業内好評,“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這句就是餘光中翻譯英國詩人薩松的經典。他還是一名“畫家”,餘光中曾經精确地繪制過地圖,在當時的科技水準限制下,他所畫的地圖冊已經非常精準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有識之士,卻常常“筆下不留人”,甚至引起了整個文壇的不滿,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餘光中:一生浮沉,“大膽言論”得罪了整個文學界的半壁江山四海漂泊愛怼的文人1.沈從文真的“鈍拙”嗎 ?2.魯迅的大師之名3.悲傷的朱自清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愛怼的文人</h1>

用現代辭藻來說,餘光中就是一個很愛怼的人,也許文人身上都有一種傲嬌,但是許多文人的傲嬌怼怼自己的同齡人或者是晚輩還是過意得去的,可是餘光中就不一樣,他所怼之人都是比他成就更高的人,這樣一來自然受到了很多業内人士的不滿。

餘光中都怼過什麼人呢?上到魯迅這樣的大師級别,下到陳映真等鄉土文學旗手,在餘光中的筆下都是有瑕疵有缺陷的文人墨客,也有很多人在餘光中晚年的時候用這段曆史對其進行質問批判,但是如果認真讀過餘光中文章的人,就會發現,以偏概全并不是隻有現在的網絡才會出現,在過去的碼字時代也同樣存在。

餘光中:一生浮沉,“大膽言論”得罪了整個文學界的半壁江山四海漂泊愛怼的文人1.沈從文真的“鈍拙”嗎 ?2.魯迅的大師之名3.悲傷的朱自清

1979年,餘光中發表了一篇文章《早期作家筆下的西化中文》,這篇文章引起的轟動是現今的我們無法想象的,讀過這篇文章的人對其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餘光中對沈從文、魯迅、周作人、朱自清等人文筆的評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1.沈從文真的“鈍拙”嗎 ?</h1>

在這篇文章中,餘光中主要闡述了文言文、早期白話文大勢已去,當時的中國文學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處于迷茫、徘徊的階段,許多文人在探索的過程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文風,沈從文的《邊城》采用了簡潔的表達方式,結構簡單清晰,文章一釋出就受到了讀者粉絲的熱愛。但是餘光中卻不這樣認為。

《早期作家筆下的西化中文》當中對于《邊城》這部小說中叙述的文筆評價是:冗長拗口,文理不清晰。這個評價立刻引起了許多文人的不滿,沈從文的文筆一直都是言簡意赅,又能深刻刻畫出人物形象。可是餘光中卻認為沈從文在人物對話的表達上“未見出色”,談起道理來,又顯得“鈍拙”。

餘光中:一生浮沉,“大膽言論”得罪了整個文學界的半壁江山四海漂泊愛怼的文人1.沈從文真的“鈍拙”嗎 ?2.魯迅的大師之名3.悲傷的朱自清

這樣的評價确實有點托大的嫌疑,有些人認為餘光中就是看人怼,沒有眼緣的人哪怕是大師級别,他也要怼上幾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2.魯迅的大師之名</h1>

同樣被指出文字表達有诟病的還有我們的大師魯迅,被點名的文章是《戰士與蒼蠅》。在這篇文章中,有一句:戰士戰死了的時候……

餘光中認為魯迅在寫文章的時候用詞并不精準,還常常會犯一些低級錯誤,實在是虛名在外。

餘光中:一生浮沉,“大膽言論”得罪了整個文學界的半壁江山四海漂泊愛怼的文人1.沈從文真的“鈍拙”嗎 ?2.魯迅的大師之名3.悲傷的朱自清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3.悲傷的朱自清</h1>

确實,朱自清的文字總有股清冷、悲傷的味道。從《背影》到《白水漈》再到《荷塘月色》,美則美矣,但是感情還是過于哀傷,那個年代,朱自清又抑郁不得志,這樣的抒情方式倒也能讓人接受。

可是在1977年,餘光中發表了《論朱自清的散文》,他在文章中點名了《荷塘月色》,表達了對朱自清連用十四個比喻的不認同,虛無缥缈,浮誇陰柔,泛濫的感情更是讓文章空洞了不少。

綜合這三點,我們可以看到,餘光中真的是怼了整個文學界的半壁江山。但是,很多人是以去抨擊餘光中,也大可不必,因為許多人都是斷章取義。對于這些名人文章的質疑,更多的還是因為餘光中認為在當時年代:文言文已然離我們遠去,西方的文字表達方式迅速占領中國文壇,可是又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導緻我國當時一些文豪們也把握不好方向,難免出現了漏洞。

餘光中:一生浮沉,“大膽言論”得罪了整個文學界的半壁江山四海漂泊愛怼的文人1.沈從文真的“鈍拙”嗎 ?2.魯迅的大師之名3.悲傷的朱自清

如果因為這樣就認為餘光中對于我國文學不尊重,就有點以偏概全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