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愛玲,國文教師,散文《平凡的日子》曾發表在2020年11月9日《山東教育報》杏壇欄目。熱愛寫作,尤其随筆。
一路紅歌一路情,一桌酒香一桌詩
文/董愛玲
前奏
昨天,應韓大姐的邀請,我們作協的十個人和韓大姐的同學一起,到浮龍湖小王莊一遊。
旅遊車8:30到單州大飯店門前,我急急忙忙趕到地點時,見到一位穿着樸素,中等身材、幹練的大姐,我想這應該就是韓大姐了。韓大姐并不認識我,親切地給我打招呼:“快上車吧,外邊冷?”我本想和韓姐聊幾句,看見韓姐在等候還沒有來到的姐妹,我就直接上車了。
我第一次想見韓大姐,是我初次讀她的《讀沈從文的(邊城)》。她欣賞國内外美景的眼光,她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她優美的語言功底讓我折服。聽說這次韓大姐出山,我當然不能錯過機會。
九點鐘,車準時出發。韓姐的同學都是國小的同學,據說都在一完小上的,平均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現在都退休了,有的居住在菏澤市,有的居住在單城,她們經常一起去全國各地旅遊聚會。
車在縣城内緩緩走動,街上人并不多,天陰沉沉的,下起小雨來。車内是另一番天地:金筆作文的朱校長,給每人發一個紅色“我愛你中國”的口罩,接過口罩的刹那,彼此雖然沒見過面,但我對金筆作文很熟悉,感覺如此的親切,就像寶玉初見黛玉一般似曾相識。韓姐拿着話筒,緩緩站起來,簡單介紹了這次的行程路線,及其用餐情況。然後好戲就來了。
移動的“維也納劇場”
“這是我們班的音樂課代表,歌唱指揮,現在居住在菏澤市,還在老年大學裡當指揮。”韓大姐介紹着,一位幹練的姐姐站起來,穿着大紅的裙衫,頭上挽着一個大髻,面帶微笑:“大家好!”朝大家揮揮手。這時走過來一位穿着猩紅色裙搭,燙着滿頭卷發的姐姐拿着一把紅色黨旗,和一沓白紙朝這邊走來,發給每人一張,走近一看,原來是印的歌詞,“真細心,歌詞都準備好了,謝謝姐姐!”看來這是一次有準備的旅行,我由衷地感謝。
穿猩紅色外搭的大姐站起來,拿起話筒,唱起《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大姐聲音清脆悅耳,聲如孩童一般,全車人跟着唱起來,紅裙子大姐指揮。韓大姐一邊唱,一邊錄制視訊,記錄這美好時刻。這時,我好像回到了少年時代,戴着紅領巾,排着整齊的隊伍,走在幹淨漂亮的校園裡,沐浴着陽光雨露,呼吸着新鮮空氣,唱着少年的歌曲,明亮的眼睛盯着活力四射的老師,真好!
今天,歌還是那首歌,指揮還是當年的指揮,演唱者還是當年的演唱者,可是,人生如大河之水,雖然滔滔不絕,但已不是昨天的流水,大姐大哥們,經曆了狂風暴雨的洗禮,經過了陽光空氣的沐浴,都已滿臉的滄桑,但是老去的是年齡,年輕的是心情。每個人都精神十足,熱情高昂,穿大紅大紫,圍豔紅的紗巾,唱着小時候唱過的紅歌,說着小時候的頑皮話,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返老還童吧?接着,《毛主席的書最愛讀》、《北京的金山上》、《白毛女》選段,一首接着一首,唱完一首,讓誰來一首,毫不猶豫走到面前,拿起話筒就唱,聲音雖然沒有歌唱家的好聽,但發自肺腑,聲調沒有歌唱家的準确,但充滿快樂,這才是人之本性———快樂。
隻要想唱,哪裡都是維也納劇場。
江北第一洞
到了浮龍湖,先參觀四君子酒窖。還沒有走近酒窖,遠遠地看見“江北第一洞”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美協主席劉大偉老師的親筆書寫。依地而建的酒窖,高而寬的牆體,青磚配朱紅的大門,銅色的鉚釘顯示着它的古樸和高貴。大姐大哥們擠在一起,精心調制表情,用心擺置動作,嘻嘻哈哈,你推我搡,作協的一位大哥積極地前去拍照,大哥後面是一位姐姐給大哥拍照,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啊!
還沒等拍照完畢,韓大姐喊:“抓緊時間進來,參觀酒窖了!”我們陸續進入酒窖。
進入酒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正對大門的巨石,上寫着“江北第一洞”幾個大字,小字:“山東四君子集團,劉大為題”。大姐們争着前去拍照,擺各種姿勢,展現萬種風情,快樂的心情全寫在臉上,幸福的味道飄逸在身旁。我本不喜歡照相,被她們感染的不自覺地依在石頭旁,把快樂與幸福定格在瞬間。
跟着講解員走,到了真正藏酒的腹地,大罐小罐的酒,貼着祝福,寫着期待,酒有溫度,人有情暖。一排排,一架架,行走其間,淡淡的酒香,絲絲縷縷,就連空氣裡都有幾分醉意!
講解員走到一個有一人高的酒缸旁,打開酒缸的蓋子,舀出一瓢酒,倒了一杯又一杯:“大家盡情地嘗,這是十年陳,53度”。我本不懂酒,更不會喝酒,但是在此氛圍中,不嘗一嘗,似乎是枉來一趟。我端起酒杯,先不飲,放在鼻尖聞聞,一股辣辣的酒味,不知道是不是酒香,唉,誰叫咱是酒盲呢?
走出洞藏地,就是酒文化了,有名家的祝酒詩,古詩人與酒猶如鮮花與美女一樣标配,酒助詩興,詩借酒勢,成就詩酒文化。依次有古代儲酒文化,江北第一洞的來曆,有國家上司人莅臨指導照片,有劉邦夫婦與單父酒,秦始皇與古單父,老子和浮龍湖與酒,舜師善卷與酒……早知道四君子藏酒洞,卻不知道有如此的酒文化,不來現場,哪知道單縣的酒文化源遠流長?
湖邊别墅------小王莊
走出四君子酒窖,微風細雨,柳絲輕擺,浮龍湖的水面上微波蕩漾,荷葉漣漣。勞工師傅正忙着建設小火車的鐵軌,在不久的将來,可以坐着小火車環遊浮龍湖了,我們單縣也有火車了。
下一站是小王莊,聽其名就是一個村莊,可是它不是一般的村莊,這裡是政府投資建設的鄉村民宿。家家庭院整潔幹淨,綠樹成蔭,房前屋後花草片片,果樹成行,村裡的喇叭裡正播放着舒婷的《緻橡樹》,給小小的村莊增添了幾分詩意。
小王莊的書記姓董,他聽說我們到了,就放下手裡的活,就匆匆趕來。作協的書法家贈給董書記橫幅《鶴舞浮龍》和《雄雞唱曉》以及自己醞釀的詩寫成條幅。作協的裴寶真主席和董書記合影留念,作協的全體和董書記合影留念,我急忙拍下這珍貴畫面。
贈送環節之後,董書記帶領我們參觀小王莊。村莊的前面是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大棚,大棚裡種植着蔬菜、瓜果、花草,可供遊客采摘。董書記介紹,這些大棚安置了二百多名村民就業,每個參加勞動的村民年收入二萬餘元,村民富裕了,穩定了,有時間就搞娛樂活動。此時,董書記的嘴角微微上揚,他的村民富裕了,是他最大的成績,他自豪!這正如我們教師一樣,孩子優秀就是教師最大的成績。
接着參觀民宿。有清農學堂民宿,兩層小洋樓,标準間,外有飄窗的小陽台,陽台上有茶座,坐下來,放眼望去,綠油油的莊稼和藍藍的湖水,空氣裡醞釀着詩意。董書記說:“咱們作協的作家們,可以免費住在這裡寫作,十天不少,半年不多!”“到時候,這裡會出現一個金庸,浮龍湖就變成西湖了!”作協主席诙諧到,說完,都哈哈大笑起來。
民宿是以家庭為機關的。我們走進一家民宿,倒座的門樓裡面是一架葡萄藤,葡萄早已下架,留下一架綠葉,料想葡萄成熟的時候,擡眼一看,串串葡萄,挂在綠葉之間,應該是一件藝術品。房間是标準間,寬敞明亮,鋪蓋幹淨整潔。董書記自豪地說:随時可以來住,随時可以吃飯,一個電話就給安排。在喧嚣的大城市住厭了的遊客,到這裡來體會幽靜,呼吸新鮮空氣,吃着純天然的蔬果,觀看飛鳥和遊魚,回歸自然,放飛自己,多麼有詩意的生活啊!
董書記熱情穩重,穿着樸素大方。站在人群裡,看不出他是一位有遠見的書記,但是他話語裡透漏出他的智慧。他帶領我們在小王莊邊走邊介紹。最後到了浮龍服特産銷售點,品嘗了浮龍湖的鹹鴨蛋,購買了浮龍湖黑麥荞麥面條,櫃台上還有荷葉茶、蓮子等特産,這些物美價廉,隻是現在由于疫情,遊客稀少。我想等到疫情煙消雲散,這裡是最好的遊覽聖地:老子講道處,雲霧缭繞;四君子酒窖,泉香酒烈、水上動物園,活靈活現、百花百鳥園,鮮花爛漫,百鳥齊唱……
到了就餐時間,韓大姐請客,她說:我們這些同學,太吵,在一個房間,兩桌,作協的一桌,你們安靜,一個房間。
酒菜上齊,我們還沒來得及斟酒,就聽見他們同學唱起歌來,我們聽了一會兒,感覺不應和一下,心裡癢癢的。光頭李繼勇大哥就自告奮勇,我來一段《紅燈記》鐵梅奶奶的唱詞。會唱的跟着唱,還有跟着敲的,沉浸在其中。唱完一曲,喝杯酒,接着唱紅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祖國》,越唱越想唱,就連我這不會唱歌的,也想跟着放聲歌唱。酒過三巡,人已微醺,漸漸有了詩意,大哥竟然出口成詩:湖畔小王莊,新舊皆文章。黨員傳幫戴,村民幸福長。
大家唱累了,并不覺得累,醉酒了,并不覺得醉,仿佛他們的人生字典裡隻有快樂。
鳳尾
誰說“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朝陽有朝陽的朝氣,夕陽有夕陽的美妙。年齡隻是一個符号,老骥伏枥,志在千裡,他們正是最美好的年齡,走得動,吃得香,有閑空,經驗足,鳳凰所有的漂亮都在尾巴上,這個年齡的大哥大姐就像鳳尾一樣漂亮!
回來的時候,還是載一車紅歌,裝一車快樂。車輛回到原點,我們戀戀不舍,揮手告别。
臨走時,韓大姐知道我還沒有她的書,特别強調,下次給我捎來幾本,放在秦主席處。我受寵若驚,大姐竟然記着這麼個小事,人家說文如其人,好人才能寫出好文章。
就讓我用唐寅的《感懷》祝福韓大姐及其大哥大姐們:
感懷
不煉金丹不坐禅,
饑來吃飯倦來眠。
生涯畫筆兼詩筆,
蹤迹花邊與柳邊。
鏡裡形骸春共老,
燈前夫婦月同圓。
萬場快樂千場醉,
世上閑人地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