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造黃河流域文化旅遊高品質發展的“山東實踐”

黃河安,則天下安;黃河富,則天下富。這是中國曆史的經驗。“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按照《國家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環境全域治理,生态全域優化,産業全域更新,文化全域複興,生活全域幸福成為發展的主旋律。文化和旅遊部編制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推動保護和傳承,開發和弘揚相得益彰,黃河文化精品旅遊帶建設邁向新征程。山東作為黃河下遊重要省份,自覺承擔起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曆史使命,主動服務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國家戰略大局。山東省全域旅遊高品質發展的創新實踐,為高品質推動山東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打造黃河下遊黃河文化精品旅遊帶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夯築了堅實的鋪墊。

山東優勢:大河奔流歸齊魯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發源自青藏高原的黃河,從涓涓小溪到積流成河,在中國地理版圖上曲折蜿蜒,流經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山東平原,最終從山東東營彙入渤海。

如果說在中上遊因高山峽谷的束縛,黃河奔騰,激流勇進,一瀉千裡,像個莽撞的少年,當她流經下遊時,就顯得漫不經心,頗有淡定從容的智者風範,帶着一股靜水流深的氣度,黃河從東明縣入魯,在山東境内流經628公裡,占黃河下遊的四分之三。

黃河山東段與中上遊最大的不同之處有三:黃河在中上遊各省區或位居邊緣,或流經曆程較短,或以河為界,唯有在山東腹地橫貫向東,流經菏澤、濟甯、泰安、聊城、濟南、德州、濱州、淄博、東營9地市,惠澤兩岸;由于曆史上黃河在河南境内的花園口、銅瓦廂數次決口,造成黃河在下遊肆意橫流的“擺尾”現象,而山東平原一馬平川,缺少大山深谷的束縛,在魯西南形成“九河故道”,輻射面廣;又因“引汶絕濟”“引汶濟運”水利工程,調節濟水、汶水、東平湖的水源補給,使京杭大運河跨越山東高地,北接海河,南通淮河,實作南北貫通,與黃河在東平湖區域交會,互為依靠,關聯性強。

整體來看,從流域特性而言,黃河的上遊更多地是生态的,而中下遊是文化的;從流經形态而言,黃河中上遊是線形流域,而下遊,尤其在山東是扇形流域;從輻射影響而言,黃河中上遊是“帶狀”的凝聚,而位居下遊的山東是“面狀”的擴張,除現在的主流域9個地市之外,魯西南的棗莊及微山湖區域,濰坊北部的青州、壽光也在泛黃河流域。黃河泥沙俱下,不僅把中上遊的水源和泥沙帶給下遊的山東,還把中上遊的智慧結晶、文化氣度沉澱在山東。正因如此,山東成為黃河流域生态及文化資源的富集區。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在下遊平原區形成肥沃的沖積平原,澆灌出适宜人類耕種的沃野良田,采集漁獵的水澤湖林,齊魯大地受惠于此,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孔子、泰山在齊魯大地彙聚,建構起中國文化精神核心“儒家思想”,以“山盟”“河誓”“敬賢”等“大一統”儀式,奠定中國哲學思想、治國智慧、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形成中國文明的精神力量,延續數千年,成就了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殊榮。同時,一條大河也疏通了山東半島内陸地區的出海通道,與濱海港口相連,建構起海陸交融的發展格局。山東是沿黃地區經濟綜合實力和創新能力最強的省份,GDP總量占全國的1/10。

悠久的曆史沉澱出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産,作為黃河文化的核心支撐,儒家文化與齊文化、泰山文化、海洋文化及紅色文化、現代文化交相輝映;山東沿黃區域擁有4處世界文化遺産,1130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機關,擁有國家曆史文化名城6處、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名村10處、中國傳統村落46處,擁有黃河水利遺産101處,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産602項;建成A級景區622處、旅遊度假區13處,形成5個環城市遊憩帶、8個叢集化發展縣和一大批叢集化發展鄉鎮、連片開發區,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打下了良好的産業基礎。

無疑,對于一條生态、文化河流的發展而言,文旅産業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先導産業。而旨在促進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全域旅遊”理念及其實踐,将與黃河文化精品旅遊帶高品質發展,構成山東建設“文旅強省”的交響樂。

山東實踐:全域旅遊奏響“黃河經典”

“十三五”時期,山東省高站位,高起點謀劃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的“齊魯樣闆”等一系列符合山東特色的發展戰略,将文化和旅遊業納入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産業,将鄉村旅遊作為鄉村振興的抓手,以特色縣域旅遊創新發展為基點,以建立“全域旅遊示範省”為目标,全面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理念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全局。

在省委、省政府的緊密上司、高位謀劃和高效推動之下,印發《大力推進全域旅遊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編制《山東省旅遊産業發展總體規劃》,實施《山東省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5)》《山東省精品旅遊産業發展專項規劃》等,各市、縣也積極編制出台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形成全省上下一盤棋,掀起全省争創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熱潮。

截止目前,山東已有8個縣(市、區)被認定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其中,4個在黃河流域(曲阜市、青州市、章丘區、齊河縣);25個縣(市、區)被認定為山東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其中13個在黃河流域。由于自然和文化資源先天分布不均,這些縣級市并不一定都具有發展文旅産業的資源禀賦,但在“全域旅遊”這一理念的驅動下,各地都地都着力解決影響文旅産業優質發展的制約性因素,“優中做強,強中做精”,甚至“無中生有,有中生優”地邁出了創新步伐,積極開創以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為驅動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它們不僅推動新舊動能轉化和産業結構調整,為山東省建立“全域旅遊示範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黃河流域的基本單元和先創先行區,也為黃河文化旅遊經濟帶建設發揮出了積極的輻射、帶動、示範和引領作用。

曲阜市,儒家思想的發源地,曆史文物“三孔”成就了其“東方聖城”的美譽,是黃河流域國際知名度最高的旅遊城市之一。但僅有“三孔”遺址顯然無法完全釋放儒家文化巨大的潛能。曲阜跳出“老三孔”文保機關空間及保護法規所限,以建設“新三孔”——尼山聖境、孔子博物館、孔子研究院等精品項目為抓手,實作文化場景和體驗空間再造,将文化存量變增量;以重點培育研學旅遊為路徑,着力推出“背《論語》免費遊‘三孔’”、中華成人禮、開筆禮等系列“文化活化”項目,塑造了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載體,成功開辟出“讓文物活起來”的文化傳承之路;舉辦孔子研學旅遊節,成立曲阜研學旅遊聯盟,出台标準規範,培育研學旅行基地,成功榮膺中國研學旅遊目的地,實作了文旅融合的業态創新;依托儒家文化、國家級森林公園、特色民俗村等建成中國大陸第三家國際慢城、第一個文化國際慢城。曲阜對“全域旅遊”的創新實踐,成為兼顧經濟、文化、社會效應的創新發展典範,也極大地诠釋、提振了黃河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齊河縣,曾經是一個黃河岸邊的資源困乏型縣城,就發展文化旅遊而言,既無自然名勝、曆史古迹作為支撐,也缺少傳統旅遊景區品牌的帶動。齊河依托黃河濕地和荒灘資源,确立建設“黃河國際生态城”為總體目标,選擇“藍綠空間70%以上、建設空間不超30%”的綠色崛起之路,盤活黃河荒灘閑置用地,保護、修複黃河生态資源,美化、亮化城鄉空間。通過修改、優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購買、挖潛、“點供”等方式,先後盤活8000多畝文旅項目供應土地。通過引進大企業投資拉動,建設泉城海洋極地世界、歐樂堡夢幻世界、歐樂堡水上世界、泉城中華飲食文化小鎮一期“中國驿”美食街區、黃河水鄉濕地公園、齊河博物館群等精品項目,總投資800多億元,形成千億級文化旅遊叢集,在一片黃河荒灘上建立“産城一體”的文旅新城,用全域旅遊發展實踐踐行了“兩山理論”;實作“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的創造性突破,“黃河水鄉、生态齊河”已成為山東黃河文化精品旅遊帶的重要驿站。

大禹治水時,分“天下”為九州,山東據其二,分别是青州和兖州,皆為黃河流域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城。青州市已成功入選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錄,兖州區是山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其中,青州享有“面山負海古諸侯,信美東方第一州”的美譽,青州古城是曆史留存下來的瑰寶,古城内外保留了跨越青州各個曆史時期的古文物和曆史建築,人文荟萃,古韻尤存。跟其他後期重建的純商業性古城不同的是,青州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在青州古城保護修複建設項目中,統籌景區功能區規劃與古城街巷肌理、居民日常生活的協調發展,修舊如舊,用社群把老街坊、老居民的集體記憶激活;同時,保留了2.1萬原居民,鼓勵居民參與古城旅遊經營,500餘家本地企業、商戶轉型發展旅遊業,使景區中的生産和生活完美融合,成功營造了青州居民生活的意境,成功建立為國家5A級景區。以建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契機,青州實施“城裡城外”同步優化更新,推動産業融合,建設黃花溪小鎮、中晨文化藝術小鎮等一批拉動力強的重點項目,發揮了“極核帶動”效應,極大豐富青州市文旅業态内容。如今,“古青州”已被喚醒,正以古今交融的新場景,講述着黃河流域的青州故事。

章丘市,早期人類的栖息之地。因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西河遺址、小荊山遺址等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章丘成為東方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鮮明地标。齊長城遺址,是中國現存有準确遺迹可考、儲存狀況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長城,被譽為“長城之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近年來,章丘以文旅共生共融理念,保護開發洛莊漢王陵遺址公園、龍山文化博物館、七星台齊長城等曆史遺址和朱家峪、三澗溪、三德範等曆史文化名村。聚力打造“山泉河湖城”五大片區,改變原來布局散、規模小的旅遊發展局面,實作章丘旅遊發展的蝶變。山,即章丘國家森林公園大胡山風景區,系統開展功能修補、生态修複,打造文旅勝地、文創高地、康養福地;泉,即明水古城國際泉水旅遊度假區,投資200億元建設明水古城,打造城市核心會客廳和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河,即繡源河40裡風貌帶,投資500億元建設華僑城文旅綜合體,完成濟南野生動物世界搬遷,全力打造濟南東部觀光帶、産業帶和文旅集聚區。湖,即白雲湖、東湖水庫、白雲水庫“三湖濕地”,實施白雲湖退漁還濕工程,濕地面積達到4萬畝,引進章丘長鹿國際旅遊度假區、藍城白雲湖文旅康養等項目,打造獨具魅力的“水鄉白雲”旅遊康養勝地;城,即濟東産業新城,騰出2萬畝的可利用空間,規劃濟南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打造生機勃勃的濟東産業新城。

東營市墾利區是黃河入海口,“墾利”因為開墾黃河口淤積的沃土為良田而得名。近年來,作為黃河入海口,東營市搶抓機遇,确立“黃河入海,我們回家”的文旅形象口号,以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态資源為依托,做大做強黃河生态文化旅遊産業。墾利區則利用得天獨厚的黃河濕地資源優勢,确立“黃河入海,生态墾利”的城市品牌,圍繞在“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黃河口生态旅遊區為核心,重點實施沿黃、沿海兩條旅遊休閑産業聚集帶,推進“旅遊+”融合發展,通過“旅遊+農業”“旅遊+文化”“旅遊+體育”等模式,開發建設黃河口濕地鳥類博物館、黃河口知青文化小鎮、黃河口大閘蟹科普館、萬畝稻田畫等一批新項目、新業态,承辦和主辦鐵人三項賽、千車萬人自駕黃河口、大閘蟹開捕節等各類文體活動,全面增強旅遊發展新動能。通過對現有項目提檔更新、改善産品供給,實施一批重大文旅項目,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旅遊景區、景點和村鎮,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休閑度假城市,來有效促進旅遊消費和實作“暢遊墾利”體驗,将黃河入海口打造成生态觀光和文化體驗相得益彰的旅遊休閑度假勝地。

山東路徑:以優質業态轉化黃河資源

黃河文化資源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但作為一條河流而存在,黃河又是極其脆弱的。科學保護是一切發展的前提。作為一條流動的河流,黃河是一個整體,保護和利用既要追求局部發展的利益,又要兼顧整體優化的未來藍圖。沒有整體觀,則沒有局部利,反之亦然。正因為如此,黃河文化旅遊帶的建設需要建構局部與整體相得益彰的責任和利益機制,說到底,就是要建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治理能力。從這個基礎和原則而言,跟全域旅遊旨在建構符合現代旅遊發展規律的綜合治理和服務能力的訴求相一緻。而對于黃河文化精品旅遊帶的建設,在資源保護、生态優化的前提下,積極探索以新型業态實作資源轉化,以融合業态實作消費增值,是推動黃河文化旅遊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簡言之,即高品質發展“高”在新業态。山東沿黃各縣區市在建立全域旅遊示範區的過程中,在業态創新層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曆下區圍繞産城融合發展,突出項目帶動,全力打造“濟南都市旅遊核心區”。立足破題老城保護,探索舊居改造、曆史風貌區保護與全域旅遊相結合的城市有機更新路徑,适度保證原住民可“遷”可留選擇權,建設文旅、商業、居住共生共榮的複興片區。在老城區引入時尚、創意産業,通過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為主城區發展注入新活力。穩步實施古城保護,對芙蓉街等5條老街巷進行提升改造,推進雙忠祠街、起鳳橋街曆史風貌恢複和明府城文保項目一期建設,培育打造非遺遊、古城遊、文化遊、研學遊四大類旅遊産品;改造泉城路、寬厚裡使其成為濟南市旅遊消費、發展夜經濟的新高地;百花洲、芙蓉街、恒隆廣場、萬象城等成為網紅打卡地。全面推動“文旅+商貿”發展,建設濟南市最大的城市商業綜合體—華潤萬象城,引進300 餘個國際高端品牌、國内大牌、時尚精品和特色餐飲,吸引了大批遊客和消費者,成為濟南都市圈購物消費、休閑娛樂的新地标。

長清區發揮五峰山省級旅遊度假區、扁鵲故裡、大學科技園區、中藥産業園區等優勢,引進文旅康養、文化體驗、休閑度假等産業,建設了一批具有引領性、前瞻性、精品性的新旅遊景區和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建立濟西國家濕地公園、大峰山省級森林公園,引進華誼兄弟電影城等新旅遊業态,策劃了名勝古迹、生态觀光、紅色記憶、親子研學、休閑度假、美麗鄉村等6條精品旅遊線路。推進“旅遊+”産業融合發展,重點培育“夜經濟”,打造常春藤美食街等特色美食街區,發展了馬套民宿、木魚石民宿等精品特色民宿;将鄉村旅遊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開發了一批具有長清特色的曲藝、戲曲等文化産品,編排以村旅遊為題材的現代舞台戲《月照金湖灣》;高标準建設了“三十裡玉杏谷”等多條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實作了一村一景、一村一品,旅遊扶貧富民、助力鄉村振興成效顯著。

泰山區作為黃河沿線旅遊重鎮,确立打造“景城一體、深度融合”的全域旅遊發展路徑。在業态創新層面,一是加快招商建設高端旅遊項目,建成營運泰安方特、泰山花樣年華、泰山寶泰隆等4A級景區和萬達·泰山1545文旅街、三裡屯文商旅綜合體等特色街區,打造“夢泰山”啤酒城、胡桃裡音樂餐廳,提升泰城夜生活品質,推動夜經濟發展。二是打造精品鄉村旅遊、民宿叢集,推動“旅遊+農業”,串聯大河峪村、安家莊村、亓家灘村、小津口村、劉家莊村,打造北部山區鄉村旅遊叢集片區;建設集麓垚山居、凡舍客棧、曳尾園、隽蘭靜舍、慢慢來、依山居、藍蓮花開于一體的環山路高端民宿叢集片區,形成了“以泰山景區為龍頭、大項目和4A級景區交相輝映、精品項目和鄉村遊繁星閃爍”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

“孟子故裡”鄒城市,則走出了一條以研學旅遊激活文化資源潛能的創新路徑。圍繞“孟子修學遊”品牌,鄒城創新“旅遊+教育”模式,提升“教子有方”親子遊、儒學體驗遊、國際修學營等6大類研學産品。圍繞提升“鄒東深呼吸”品牌,重點推進旅遊示範村、鄉村旅遊驿站及相關設施建設,打造鄉村旅遊後備箱工程示範基地。政德教育方面,每年承接各級各類班次近400期,教育訓練學員2萬餘人次。同時,将研究成果全面融入到孟子研學遊、鄒東深呼吸、禮樂文化傳播等文化旅遊産業發展壯大之中,推出一批可轉換、可運用的研究成果,儒家文化的品牌價值日益凸顯。與此同時,鄒城通過培育品牌節慶和業态融合來拉動市場消費,連年舉辦孟子故裡中華母親文化節、祭孟大典儀式,中心草莓節、香城紅棗節、張莊櫻桃節、城前桃花節、看莊洋芋節等;新興業态迅速發展,冰雪娛樂、溫泉度假、中醫康養、全景漂流、空中旅遊等項目遍地開花。

泗水縣選擇了以生态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的業态更新之路。建成萬紫千紅和泗水濱兩個4A級旅遊景區和泉林國家森林公園、古卞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青界湖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泗河源國家級濕地公園等共36處公園和綠地,形成了“兩河五水十二湖”的水系景觀;開發金泉商業街、三發美食街、老汽車站廣場等特色街區,建構“主客共享”的城鄉空間;打造以聖地桃源、聖水峪田園綜合體為核心的鄉村旅遊叢集,王家莊被評為國家級鄉村旅遊模範村,宋家溝被評為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等閑谷和宋家溝被評為國家級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泗河街道和泗張鎮被評為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等稱号;研發“本味農特産品”“孔薯家菓”伴手禮,打造“山蛋蛋”旅遊後備箱工程,南仲都農副産品實作網上銷售,魯柘硯、儒陶、砭石等旅遊商品暢銷國内及日韓市場。把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打造成促進世界文明交流與合作的平台。

“孫子故裡”惠民縣深入挖掘兵學文化、紅色文化、溫泉文化、古城文化、生态文化等資源,建設孫武古城、魏集古鎮2個核心旅遊區,啟動濱惠大道、大濟路、沿黃風情帶3線鄉村旅遊發展,着力建構北部孫武古城兵學體驗、南部魏集古鎮黃河風情、東部溫泉康體休閑養生、西部森林公園天然氧吧的全域旅遊格局。串聯孫子兵法城、武定府衙暨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武聖園、魏氏莊園、魏集古村落、鑫誠田園、聖豪溫泉等景區景點,精心打造了9條1-2日遊主題線路,推出參觀遊覽、研學實踐、休閑養生、娛樂康體等不同種類旅遊線路,形成春賞民俗看鮮花,夏品西瓜遊林海,秋摘桃果研兵法,冬滑冰雪泡溫泉的旅遊珍珠鍊。傾力培植特色飲食文化,擁有400年曆史的“中華老字号”武定府醬菜、魏集驢肉、杜橋豆腐皮、孫武酒等地方特色飲與旅遊業态實作深度融合。

“江北水城”高青縣,黃河過境47公裡,黃河、溫泉等水資源豐富。高青縣積極融入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通過把黃河文化的“靜态展示”打造為“活态傳承”,打造以述青藏古、大地黃河情等10家民間博物館為代表的黃河博物館群,建設太公廣場、田橫廣場、漫修堂等文化場所,定期開展文化講座、非遺展演、曆史研學等活動,創新講好黃河故事,實作黃河文化與景區景點的融合發展。引進天鵝湖羅曼園、文旅特色小鎮兩大重點文旅項目;建設婚紗婚慶蜜月旅拍基地、會議中心、精品民宿、溫泉酒店等,打造國際旅拍、科技會議、網紅民宿、溫泉康養于一體的黃河流域頂級國際旅遊度假區;推進新型文旅夜經濟特色街區提升改造工程,項目以“文化為魂、旅遊驅動、商業繁榮”為總目标,以千乘湖為中心,建設“璀璨千乘”“悅動文昌”兩大夜經濟集聚區,城市休閑娛樂商業街希望街、城市民俗文化商業街文昌街兩大特色街區。

淄川區堅持創新驅動,積極推進山區全域生态治理和協調發展,在礦山環境恢複與山地綜合整治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傳統産業資源優勢,着力做好陶瓷琉璃文創、工業遺址再造、煤礦鐵路改造、自然生态研學、鄉村民宿提升等工作。建成1954陶瓷文創園、振華琉璃文創園、南部工業遺址觀光火車、久潤富硒生态園、朱水灣車房基地、齊山研學基地等一批新業态旅遊項目;建成峪裡民宿、芸弘山房民宿、上舍民宿等精品民宿20多家,發展山川、中海等文化主題酒店;積極打造特色餐飲品牌,重點培育SM餐飲街區,深入挖掘西河煎餅等淄川民間特色傳統小吃;引導張廣慶内畫研究院、領尚琉璃成功建立特色旅遊購物店,建成SM、魯中商貿城等一批特色商貿旅遊場所,極大地促進了淄川區從資源存量到消費增量的轉變。

台兒莊區,地處泛黃河流域地帶的運河重鎮,不僅再造了一個運河古城,而且以成為北運河及黃河故道流域一個名副其實的精品旅遊目的地。台兒莊以台兒莊古城為龍頭,整合雙龍湖濕地觀鳥園、運河濕地十裡荷花廊、祥和莊園、台兒莊大戰紀念館等六個景區,充分發揮古城溢出效應,有力推動了台兒莊區旅遊行業全區域、全要素、全産業鍊發展。同時,創新文化旅遊與農業、康養、會展、體育、研學等跨界融合發展,培育文旅相關産業體系。依托當地特色農業,開發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等項目;加快康養旅遊發展,啟用古城藥典博物館建成,藥典博物館健康産業園入駐企業60家;注重研學旅遊創新發展,成立山東大運河文化教育公司,開發愛國主義教育、運河文化、非遺文化、傳統建築文化等九大研學課程,被評為首批全國中國小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台兒莊持續推進一二三産逐漸深度融合,向“文旅+,+文旅”産業發展格局邁進。

山東經驗:新業态是黃河資源的“轉換器”

無疑,随着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号角的奏響,在宏觀層面,山東文旅整體格局的發展中心将發生偏移,打造黃河文化精品旅遊帶是應有之舉。而首批集結的,将是泰山、三孔、泉城等這些依托先天壟斷性資源獲得品牌龍頭地位的傳統景區和城市,以及像齊河縣、曆下區、墾利區等在全域旅遊發展理念推動下正在完成轉型更新的新型旅遊目的地。從微觀層面來看,文旅産業發展已全面邁向消費驅動、科技賦能、場景體驗、内容為王的新階段,已經逐漸擺脫對先天資源的依賴,更多地追求優質産品的轉化;不再是規模化的項目擴張,而是以業态創新為營運的有效供給;不僅需要主題化的體驗,更需要多元化、複合型的消費;不僅需要滿足于外來遊客的服務,更需要建構主客共享城鄉空間。山東黃河流域全域旅遊發展的成果及經驗也證明,唯有新業态能夠發揮出“化腐朽為神奇”新動能,實作資源存量向價值增量轉變,推動資源貧瘠區向業态富集區轉變,促進昔日工業經濟“邊緣”向今日創意經濟“中心”轉變,黃河文化旅遊帶的高品質發展,有賴于高品質的融合業态興起。

一是生态轉換,打造優質的生态背景。

不管人類對黃河賦予多高的文化精神,黃河首先作為一條生态河流而存在,黃河及其流動締造的河湖、濕地等生态資源本身就是生态景觀,是旅行者旅遊觀光的基礎訴求。同時,黃河不僅是桀骜不馴的,也是極其脆弱的,而且就像一個長途奔波、曆經滄桑的旅人,越到下遊,她的脆弱性表現得越明顯。是以,黃河生态資源的轉化,必須在生态保護、修複和優化的前提下,實作有限度的開發和利用,才能更好地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齊河縣在黃河國際生态城建設中,充分認識到綠色是齊河發展文化旅遊産業、發展黃河生态城的底色與根脈。是以,齊河秉承“先造環境再造城,先導功能再開發”的發展邏輯,堅守“藍綠空間70%以上、建設空間不超30%”的原則,堅決不建水泥森林、堅決不建大面積玻璃幕牆、堅決不破壞生态環境本底,打造以綠為底、以水為魂、水綠交融的水城、綠城。建設優化15000畝黃河水鄉濕地,曲水彎環,相當于4.5個大明湖的安德湖,煙波浩渺。投資20億元實施生态城景觀提升工程,綠化總面積3萬多畝,形成滿足交通隔離、遊憩展示的特色森林景道,着力打造城景融合、風景如畫的生态長廊。

章丘區有6處泉群列入濟南72名泉,為實施生态保泉,把保泉與水網水系建設緊密結合,確定泉水常年噴湧,章丘大力開展綠化提升,精雕細琢城區口袋公園、街心綠地,新增城區綠化面積近300萬平方米,完成荒山綠化、退耕還果、農田林網1.8萬畝。作為全國重點産煤縣,2015年章丘關停全部煤礦,近三年共清理散亂低效企業3000餘家。在七星台等重點區域安裝PM2.5監測裝置,實時檢測空氣品質,2018年空氣優良天數達到212天。經過一系列環境治理的組合拳,章丘城鄉生态環境煥然一新,為社會經濟發展構築綠色底蘊。

淄川區印發《生态淄川“十三五”規劃》,實施因景治水、治路、治綠、治污、治亂等一系列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成功建立省級生态區。投資15億元,實施“一山兩河”生态治理系列工程,改造提升污水處理廠2處,建設柳泉濕地、張相湖濕地等5處濕地公園、2600畝,治理河道30餘裡,1.6萬畝近郊開放式森林公園、城市體育公園,打造南北貫穿淄川的孝婦河生态景觀廊道20餘裡。

墾利區投資31.9億元實施139項水氣土污染治理項目,嚴格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内河水質達到地表水Ⅴ類标準,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230天。完成造林7.2萬畝,實施了東八路生态環境綜合整治、天甯湖國家濕地公園等項目,黃河口生态旅遊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建成國家級濕地公園、省級濕地公園各1處、城市濕地公園4處、濕地保護小區20處,黃河濕地生态成為墾利區發展文化旅遊産業的資源基礎和生命線。

二是文化轉換,創造優質的文化場景。

黃河為山東孕育了豐厚的文化遺産,成就了山東文物大省的地位,這使得文化屬性是山東差別于他省的獨特優勢和競争力。在全域旅遊的實踐過程中,跳出景區化思維,以産品化、場景化創造新文化業态,讓沉睡的文化醒過來,靜态的文化動起來,逐漸改變了過去文化資源有說頭沒看頭,有看頭沒玩頭,有玩頭沒留頭的困境。激活文化資源,為山東文旅開創了新的增長極。

曲阜以文化場景再造打造“新三孔”,拓展了儒家文化的展示、體驗和消費空間。整理恢複“祭孔大典”,正常化舉辦開城、關城儀式,打造《金聲玉振》、《素王傳奇》等演藝項目,塑造“政德、師德、青少年和儒商”四大文化教育教育訓練基地,研發習儒拜聖、中華文化尋根、中華成人禮等研學旅遊産品,組建中國研學旅遊推廣聯盟,建構從“三孔”拜孔到尼山“學孔”再到慢城“儒客”的貫穿南北的儒家文化深度旅遊大格局,研學旅行成為曲阜文旅的新品牌感召力。

青州市成立青州文化研究院進行文化基因梳理和文化挖掘,建成歐陽修紀念館、李成紀念館、北海世家馮氏紀念館等曆史文化名人展館,實作了名人資源與旅遊資源的深度融合。打造非遺與旅遊融合“十大平台”,非遺元素全面融入雲門山、九龍峪、範公亭、井塘古村等旅遊項目。建設集展示展演、交流互動、保護傳承于一體的青州古城非遺文化聚集區,将古城景區打造成集非遺文化創意産品、文化傳承、文化消費、文化服務、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非遺文化交流平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常年開展非遺項目集中展演,豐富了古城遊内涵。

泰山區以“泰山吸引人、泰城留住人”為目标,通過建設萬達·泰山1545文旅街、三裡屯文商旅綜合體等特色街區,引進“夢泰山”啤酒城、胡桃裡音樂餐廳等項目提升泰城夜生活品質,推動夜經濟發展,還積極推動非遺項目“走出去”,将泰山皮影館落地在北京前門大街,在文化品牌輸出上邁出新步伐。

與此同時,各地都在積極挖掘文化資源,通過“景區+節慶”“景區+演藝”“景區+博物館”“景區+民宿”“景區+研學”“景區+展會”等實作優化組合,業态創新;積極挖掘“非遺”資源,通過非遺+文創、非遺+演藝、非遺+節慶、非遺+美食、非遺+營銷等手段,讓非遺資源重獲生機,以文創為核心體驗的景區和商業街成為文旅融合的典範。

三是城鄉轉換,經營優質的生活美景。

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時代是農民進城,而在旅遊化時代是市民出城,這構成了新的城鄉關系,也為打破城鄉對立的二進制結構,開展新的城鄉建設創造了新機遇。全域旅遊着力建構城鄉互融、主客共享的體驗空間,無疑強化了新型城鄉互動關系,老城區和新農村,從幕後走向台前,從被遺忘的角落走向新的體驗消費中心。

曆下區在舊城改造過程中,發展“文旅+工業遺迹”,濟鋼二廠變身中央商務區文化服務中心,集規劃展示、文創辦公、藝術展覽、商務服務四大功能于一體,成為工業轉型的典範。布局泉城夜宴的核心産品“明湖秀”,對紅尚坊、泰府廣場改造,建成山東國際時尚創意中心,集中打造以“山泉河湖城”為主題的濟南CBD文化綜合體。在保護曆史遺存、加快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續發力,建設“泉城濟南·大美曆下”“泉城名片·缤紛曆下”品牌,全面推動老濟南古城蝶變成多層次、立體化、沉浸式的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

台兒莊區将全域旅遊規劃與區“十三五”規劃、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規劃有效銜接,推進多規融合。編制《台兒莊區全域旅遊總體規劃》,明确“一核、一帶、一環、多點”發展布局,建設“一核”,即台兒莊古城景區;打造“一帶”,即運河風光帶;培育“一環”,即57公裡環城生态走廊;打造“多點”,即以龍頭項目為核心,通過增加服務設施、服務項目,實作建設景區化、旅遊全域化、産業融合化。提升城鄉景觀,建成省級生态鎮4個、生态文明村16個、綠化示範村2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17個。成功建立國家級森林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态功能區。

淄川區實施美麗鄉村三級聯創、鄉村振興、“五通十有”工程,列入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村落64個,其中國家級15個、省級49個,數量居全省第一位。通過建構大景區帶動、精品民宿帶動、能人返鄉創業帶動等,采取入股、出租等方式,把閑置破敗的農家院,統一收儲管理,集中打造20多處高端民宿,以點串線、以線帶面,整建制打造鄉村旅遊“财富聚寶盆”。

高青縣打造以安瀾灣、慢城為中心的鄉村旅遊集聚區,充分依靠黃河資源的優勢,将劉春、沙李、前胡、後胡等10餘個村莊,按照“一村一品”“一園一業”格局,凸顯獨特水城鄉村風光,形成以“濕地綠心—鄉村聚落—主題農莊—特色民宿”為特色的鄉村旅遊集聚區。

惠民縣積極落實鄉村振興工程,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三改一整”工程,建設美麗鄉村,開展鄉村記憶工程,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點,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富民工程,健全完善“景區帶村、企業帶戶”的旅遊扶貧模式,特色旅遊商品網上銷售火爆,鄉村旅遊、行業扶貧等富民成效顯著。山佳農牧、魏集古村落、大年陳崔常村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四星級示範企業。

無疑,鄉村旅遊的興起一方面來自都市人群微度假和旅居的消費驅動,另一方面也是鄉村振興背景下政府大力鼓勵和扶持的結果。如今鄉村旅遊的消費規模和品質需求持續走高,已經占據文旅消費市場的大半壁江山,也必将成為推動黃河文化精品旅遊帶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

四是節事轉換,搭建優質的參與場景。

文化依賴于特定的儀式感而存在,沒有儀式感文化就無所依據。體驗式消費依賴于場景化的儀式感,沒有儀式感就無法參與。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節事不僅是消費轉化場,而且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營銷平台。在山東全域旅遊發展的過程中,每個城市都在着力培育自己的節事品牌,其綜合帶動的價值不可小觑,節事也是一種新業态。

曲阜孔子文化節、“祭孔大典”,泗水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鄒城孟子故裡中華母親文化節、祭孟大典儀式,泰山國際登山比賽、泰山國際馬拉松賽、環泰山60公裡徒步行,青州翰墨青州·中國書畫年會、“中國(青州)國際文化藝術品博覽會、青州古城過大年,惠民縣中國(惠民)國際孫子文化旅遊節、十一屆海峽兩岸孫子文化論壇,博山縣中國(博山)琉璃文化藝術節、美食美器文化節、開元溶洞櫻花節等,經過連續舉辦,都已經顯現出品牌帶動效應,有些節事已經成為頗具全國乃至世界知名度的品牌。發揮出集招商引資、文化演藝、成果展示、媒體宣傳、大衆參與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驗性業态。

在台兒莊,節事已經成為正常内容,精心策劃,貫穿全年,對于市場營銷、消費拉動的作用日益顯著。包括台兒莊世界老年旅遊大會、世界攝影大會、“美麗中國年·尋夢台兒莊”、賀年會、年博會、古城大廟會、春節文化論壇等豐富多彩的節事活動,自2013年以來,台兒莊累計舉辦會展活動1000餘個。同時,台兒莊還大力推動體育旅遊發展,培育台兒莊國際冬泳節、全國河釣大賽、馬拉松等品牌賽事,極大地豐富了台兒莊的體驗内容,促進相關業态的可持續轉化。

五是融業态轉換,構築“一融俱榮”的發展圖景。

借新舊動能轉化、鄉村振興等戰略,成片化、叢集化發展鄉村旅遊、生态旅遊、工業旅遊、康養旅遊、研學旅遊等,以業态融合衍生業态鍊、創造産品鍊、延展産業鍊、鍛造價值鍊,是山東全域旅遊實踐的碩果,也是進一步促進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必然選擇。

泰山區推動“旅遊+工業”,打造提升泰山啤酒生肖園、魯普耐特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工業旅遊項目;“旅遊+文化”,建設“泰山皮影體驗館”,并“走出去”落戶北京前門“中國非遺大街”,北京、泰安4家門店年接待遊客近100萬人次,大型實景演出《中華泰山·封禅大典》每年吸引遊客30萬人次,連續舉辦泰山石敢當文化節等;“旅遊+養老養生”,建設山東高速大成康養、泰山養心谷、諾萊泰山國際大健康醫養産業基地等康養項目;“旅遊+研學”,泰山、泰山花樣年華被評為省級研學旅行基地;“旅遊+體育”,成功舉辦泰山國際登山比賽、泰山國際馬拉松賽、環泰山60公裡徒步行等活動。日益豐富的新業态,推動泰山區從傳統旅遊城市向以新型業态為支撐的現代精品旅遊目的地跨越發展。

青州市将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融入旅遊項目,培育書畫、賞石等休閑文化,建設書畫小鎮、花卉小鎮、文博小鎮等文化旅遊精品,王府文旅康養小鎮等項目快速推進。打造“溯源文旅融合 尋夢文化青州”旅遊演藝項目,方榮翔大劇院入駐青州,天津“名流茶館”、安徽滁州演藝集團等衆多藝術團體來青演出并廣受好評,“雲門春”大舞台及多處露天小戲台在景區完成搭建并實作演出常态化,優化了遊客旅遊體驗。将城市文化與夜間經濟深度融合,延長夜間燈光開啟時間,加大特色餐飲、紀念品、酒吧等業态培育力度,北關、東關、偶園3處街區被列為山東省首批曆史文化街區,為遊客提供了全過程、全時空的文化旅遊體驗産品。依托書畫曆史和人才資源,打造了含九大書畫市場、六大書畫寫生創作基地、五個書畫交流教育訓練平台、三個民間支援體系的“9653”書畫産業叢集。青州古城120多條古街巷、800多家業态多樣的店鋪、常态化展演的4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形成了古城旅遊業态的聚集。

“焦裕祿的故鄉”博山縣,實施“旅遊+”理念,推進“旅遊+文化”戰略,建成焦裕祿幹部教育學院、陶琉古鎮、紅葉柿岩理想村、九龍峪山地琉璃公園等項目;推進“旅遊+農業”戰略,連年舉辦猕猴桃采摘草莓采摘、蘋果采摘等大型特色農産品采摘推介活動,中郝峪村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推進“旅遊+體育”戰略,成功引進跑遊山東半程馬拉松、國際半程馬拉松、山東省鐵人三項錦标賽等體育旅遊賽事項目;推進“旅遊+工業”戰略,“省級工業旅遊示範基地”金祥琉璃、“省級旅遊商品研發基地”西冶工坊等企業探索走出工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推進“旅遊+康養”,岜山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建設紮實推進,成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新樣闆;推進“旅遊+節慶”,連續舉辦七屆中國(博山)琉璃文化藝術節、十八屆美食美器文化節、開元溶洞櫻花節等節慶活動,形成以琉璃文化、美食文化、鄉村文化等為主題的特色節慶品牌。博山區聚力鄉村旅遊集聚片區打造和美麗鄉村建設,通過特色文旅品牌引領産業融合創新發展,開創“文旅農工”共築全域旅遊發展大格局。

單縣建成了覆寫30餘個景區點的旅遊景區群,完善城市公園、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城市旅遊功能區,合理布局鄉村旅遊,通過開發旅遊明村、名鎮,打造鄉村旅遊叢集,2017年被評為山東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建設白馬美食街、舜師休閑街區等特色餐飲、購物街區,舉辦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旅遊演藝活動,舉辦全民運動會、馬拉松等賽事來提升體驗感和參與感;研發單縣羊肉湯、羅漢參、蘆筍、山藥、四君子酒、牡丹口紅等系列旅遊購物品和文創産品,培育“單養千秋”品牌;通過推進業态融合,培育曆史文化遊、紅色教育遊、生态休閑遊、親子采摘遊、科技研學遊、國學教育遊、美食體驗遊等多條旅遊線路。

六是機制轉換,保障高品質的創新動能。

文旅産業跟其他産業的不同之處在于,需要較長的培育周期,需要各方發展要素形成合力。高品質的發展需要高品質的政策、土地、資金、人才、市場等方面的高效保障。那些能在較短的周期内實作整體轉向的全域旅遊示範區,無疑都做出了超正常的機制轉換,為文旅産業發高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動能。

齊河縣開辟旅遊項目“綠色通道”,提供“保姆式”服務,妥善解決審批和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為項目落地提供便利。出台《齊河縣旅遊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設立旅遊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于全域旅遊發展;成立國有企業齊河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全縣國有旅遊資源盤活、開發、經營,以及全縣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精品民宿、休閑風情街區、旅遊購物街區等旅遊配套體系建構,設立重大文化旅遊項目專項扶持資金共管賬戶,推動項目發展,形成統籌協調,綜合管理,行業自律的市場機制。盤活閑置土地資源8000餘畝,用于重大項目的落地建設。在投資50億元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上高标準建設了齊河旅遊大資料中心;投資1億元、按照國家一級汽車客運中心标準建設的齊河客運中心已營運;投資28億元建立、改造14條骨幹公路,形成“三環六縱八橫”大旅遊交通體系;投資20億元實施生态城景觀提升工程,正是由于如此大力度的政府投資和扶持,齊河文旅才迎來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式轉變。

章丘區編制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和配套方案,注重“多規合一”、融合發展,形成以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為指導、景區建設規劃和專項規劃為重點的旅遊規劃體系。2016年以來,區财政累計整合各級專項資金7億多元,出台旅遊重點建設項目貸款貼息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和旅遊招商優惠政策,資本運作獲銀行金融支援資金5000萬元、授信資金支援20億元,確定了全域旅遊資金投入。發改、财政、城建、交通等出台專項政策,優先支援全域旅遊發展;創新旅遊用地供給,優先安排繡源河景區、野生動物園、華僑城等旅遊項目用地。

泰山區财政統籌部門資金10.7億元用于發展旅遊産業,編制10多項旅遊規劃,形成了“全域-旅遊度假區-特色小鎮-特色村”的規劃體系;強化旅遊人才保障,組建泰山旅遊職業教育集團,開展專業學習、崗前教育訓練、定向培養,打造産學研聯合體,着力培養旅遊應用型服務人才和複合型人才。開展鄉村旅遊、旅遊安全、景區管理、宣傳營銷等專業教育訓練2000餘人次。選派幹部挂職鍛煉,每年組織青年幹部到鄉村開展旅遊服務指導。

鄒城市成立文旅融合發展指揮部統籌排程,出台《鄒城市加快文旅融合發展的若幹政策》,市财政每年列支3000萬元文化旅遊發展資金,專項用于文化旅遊業的扶持獎補。統籌整合交通、水利、國土、林業等行業資金,投入旅遊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資金達8億元以上,為旅遊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多元化投入機制,通過風險補償、擔保補貼、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杠杆機制,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進入旅遊業,做大“旅遊蛋糕”。目前,被納入全市重點工程的旅遊項目21個,涵蓋農業、工業、文化、養生、休閑等多個領域,總投資達56億元。

正如黃河是中國文明的中軸線,黃河也是齊魯大地的中軸線,不管是泰山、黃河、孔子構成的“山水聖人線”,還是濟南-泰安-曲阜-鄒城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旅遊帶,黃河流域一直是山東文化旅遊的品牌集聚區,與優質的濱海“仙境海岸”構成山東文旅清晰的空間格局和市場辨識度。

然而,不管是工業化經濟的發展,還是城市化的程序,黃河沿線都明顯滞後于濱海沿線。随着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号角的奏響,黃河文化精品旅遊帶的建設,黃河、大運河、長城等國家文化公園的落地,黃河流域迎來新機遇,建構“海陸統籌城鄉互融”的發展格局,是山東在新時代以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來實作高品質發展的戰略定位。而高品質發展有賴于高品質的業态培育和環境保障,從這一點上來說,黃河流域全域旅遊的發展實踐,為黃河文化精品旅遊帶的建設,以及實作黃河流域生态和高品質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機制基礎、産業基礎和市場基礎,探索了創新發展需要具備大視野、全局觀、凝聚力等優秀經驗。

“地處黃河下遊,工作力争上遊!”一個嶄新的山東,将在“黃河大合唱”的律動中,發出新時代的最強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