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聚焦智博會|重慶“芯屏器核網”系列報道① 抓住“芯”機遇

視訊加載中...

編者按

8月23日-25日,2021智博會即将在重慶舉行。

“智能化: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這是智博會的主題,也是重慶推動大資料智能化、踐行高品質發展的生動注腳。

智能化,離不開“芯屏器核網”全産業鍊。從2019年開始,每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都以相當篇幅強調“芯屏器核網”全産業鍊的建構。

3年多來,這五大産業取得了哪些成績?還面臨哪些難題?下一步又将如何布局?

近期,華龍網-新重慶用戶端記者走進數十家相關企業進行調研采訪,并采訪主管部門,即日起推出《重慶“芯屏器核網”系列報道》,聚焦産業發展現狀,為重慶智能産業提信心、鼓士氣、找思路。今日推出第一篇。

【産業名片】

“芯”,指內建電路、半導體。

內建電路是國之重器,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産業,被喻為“現代工業糧食”,是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産業的基石,也是打造“智造重鎮”、建設“智慧名城”重要支撐。

【重慶現狀】

重慶是國内最早發展大規模內建電路的城市之一。

經過多年的補鍊強鍊,重慶已初步建成“IC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及原材料配套”全流程體系,已有內建電路重點企業63家,設計類企業近40家。

2020年,雖然受疫情影響,全市內建電路制造企業産值仍同比增長超20%;其中設計類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00%,居全國第一。

2021年,內建電路仍是引領全市戰新産業發展的重要引擎。上半年,全市實作內建電路産業銷售收入約145億元,增長約26%。

【一線報告】

華潤微電子正加快建設12英寸晶圓生産線,有望明年建成通線,實作制造能力跨越;

聯合微電子中心面向全球,釋出130nm成套矽光工藝PDK等三套工藝PDK……

走進各大晶片企業,記者看到,重慶正抓住“芯”機遇,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聚焦智博會|重慶“芯屏器核網”系列報道① 抓住“芯”機遇

華潤微電子員工正在用電腦查詢産品生産狀态。華龍網-新重慶用戶端記者 尹建紅 攝

華潤微電子:8英寸生産線滿産,12英寸産線加緊建設

經過沉積、氧化、光刻、蝕刻、清洗等工藝流程,一片片薄薄的晶圓,形如CD光牒,泛着不同的光澤,從機械手中被傳送到下一道工序。

走進華潤微電子(重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微電子)的無塵工廠中的房間,記者看到,一條8英寸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産線正滿載運作。

每個月,有超5萬片晶圓從這裡下線,運往全國各地,廣泛應用于電機控制、锂電保護、電源管理以及新能源等領域。

華潤微電子是2017年落地重慶的。

當年11月,經國資委批複同意,華潤微電子收購中航(重慶)微電子。此前,這家公司以晶圓代工和銷售為主,華潤進入後,緻力于轉型為集功率半導體設計、研發、制造、銷售一體化的産品公司。

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莊恒前告訴記者,為了加強研發,華潤微電子成立了市級功率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布局功率半導體前瞻性領域的研發設計;建立了全國最齊全的功率器件與系統應用實驗室,建立了外延中心,助力高壓超結産品的開發和快速上量;積極優化和擴充産能,月産出從原來的4萬片,今年6月份最高點達到6萬片;布局後端産業鍊,打造配套晶圓生産線的封測基地,規劃用于先進及特色功率器件封裝及面闆級封裝,進一步完善華潤微在重慶的生态布局。

近年來,市場對12英寸晶圓的需求激增,但國内晶片企業在這方面自主供應能力弱,高度依賴進口。

瞄準這一機遇,今年6月,華潤微拟與國家內建電路産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等聯手,計劃投資75.5億元在西永微電園建設12英寸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産線項目。該項目建成後,将助推其産品進入工業控制和汽車電子等高端市場領域,同時帶動國内功率半導體制造技術與國際先進水準接軌。

在華潤微電子,記者看到,目前,這條12英寸晶圓生産線正在加緊建設,建成後,預計将形成月産3萬片12英寸中高端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産能力,并配套建設12英寸外延及薄片工藝能力。

為什麼能在重慶落地生根,并取得好的發展?莊恒前認為,這離不開政府全方位的扶持。打造西部(重慶)科學城、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及重慶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利好,都是企業實作高速發展的東風。尤其是,重慶的內建電路産業政策、科技資源集聚、創新平台共建共享及人才引進政策等方面的優勢,對于企業解決資金和人才問題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莊恒前說,未來,華潤微電子将在重慶進一步做大功率半導體業務,緻力于打造中國最大的功率半導體研發和制造基地。

聚焦智博會|重慶“芯屏器核網”系列報道① 抓住“芯”機遇

位于西永微電園的聯合微電子中心。受訪企業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用戶端 發

聯合微電子中心:布局新賽道,釋出全國領先工藝流程

在聯合微電子中心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聯合微電子中心)的實驗室内,幾名科研人員正在對一堆晶片進行測試封裝。

這個實驗室來頭卻不小——它是全國首個能夠實作矽基光電子晶片全流程封裝測試的實驗室。

矽基光電子晶片是未來資訊産業發展的前沿技術,也是未來內建電路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英特爾、IBM、華為等知名公司都在這一領域布局,被業内稱為晶片産業的另一條“賽道”。

目前,矽基光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第一個難關即PDK(制程設計工具)。相比內建電路工業成熟的PDK,矽基光電子領域的PDK還在發展早期。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聯合微電子中心實作了8英寸矽基光電子技術工藝平台的通線。今年6月30 日,聯合微電子中心又面向全球釋出三套工藝PDK——130nm成套矽光工藝PDK、300nm氮化矽光電子工藝PDK、三維內建工藝PDK。

這标志着聯合微電子中心成為國内首個基于8英寸工藝線同時開放矽基光電子、異質異構三維內建等四套工藝的光電內建高端特色工藝平台,器件性能和工藝能力處于國内領先、國際先進水準,具備面向全球客戶提供光電微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

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聯合微電子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引進高端人才方面,重慶政府給予了“一企一策”人才政策。市科技局為企業量身定制《支援聯合微電子中心創新人才發展若幹政策措施》,提供包括研發專項、個人所得稅獎勵、安家補貼等在内的全方位定制化政策服務。截至目前,聯合微電子中心已形成彙聚300餘人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其中行業領軍人才8名,研發團隊中博士近74名,占比51%。

聚焦智博會|重慶“芯屏器核網”系列報道① 抓住“芯”機遇

華潤微電子8英寸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華龍網-新重慶用戶端記者 尹建紅 攝

西永微電園:形成全産業鍊條 上半年內建電路産值超百億

華潤微和聯合微電子中心,均位于全國唯一一個微電子産業專業園區——西永微電園。自建立以來,該園區一直緻力于打造內建電路産業生态,目前已形成從內建電路設計、到晶圓制造、到封裝測試的全産業鍊條。

南韓SK海力士集團全球海外最大晶片封裝測試工廠落地在該園區。新引進的晶片設計企業湃芯創智飛速發展,産品訂單迅猛增長。一批高端科技創新資源也在此布局——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微電子産業技術研究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內建電路創新研究院、英特爾FPGA中國創新中心相繼落地成立。

有了産業和平台,如何引育人才?西永微電園頻出新招。西永微電園産業部部長周雲霞告訴記者,園區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合作,建立微電子産業研究院。“相關專業研究所學生在研二階段就可以來園區實踐,這将集聚年輕的科研力量。”園區對高端人才,還提供從人才餐廳、人才房,以及子女入入學、就醫等全方位服務,滿足人才個性化的需求。

今年上半年,西永微電園內建電路實作産值超100億元,同比增長超20%。

【産業藍圖】

打造“中國內建電路創新高地”

重慶路在何方?

雖然取得了不錯的發展,但與國際國内先進地區相比,重慶內建電路産業還存在明顯短闆。重慶市經濟資訊委電子處副處長左翊君告訴記者,主要是規模偏小、聚集效應不明顯、産業支撐不足、創新能力不夠等。

産業規模小,制造類企業産值距離東部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僅在西部地區有一定的競争力;

創新主體少,在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汽車電子等領域較尚處于萌芽狀态,尚無重要的國家級研發平台落戶重慶。

與此同時,高端人才少、重大項目少、金融資源少等問題仍未解決。特别是我市半導體産業發展基金尚未成立,相比上海、廣東等産業發達地區,缺乏針對內建電路進行産業投資的國資主體。

根據《重慶市內建電路技術創新實施方案(2018-2022年)》,到2022年,我市內建電路産業要力争成為“中國內建電路創新高地”。

如何實作?左翊君表示,基于現有基礎和産業發展方向,重慶将重點發展功率半導體、存儲晶片、人工智能及物聯網晶片、汽車電子、模拟及數模混合內建電路等産品。

主要從以下方向發力:

補齊內建電路設計短闆。加快建設內建電路公共服務平台,完善EDA工具、IP庫、檢測等公共服務功能。引進培育一批內建電路設計龍頭企業,打造內建電路設計産業集聚區。

做大晶圓制造規模。引進、合資合作建設一批大尺寸、窄線寬先進工藝晶圓制造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晶圓制造類重大項目。

提升封裝測試發展水準。發展高密度、高可靠性先進封裝工藝,推進SK海力士、華潤封測等項目加快建設和産能爬坡,進一步壯大封裝測試産業規模。

重點補強專用裝置鍊條。以川渝聯合建設世界級電子資訊和裝備制造産業叢集為契機,重點發展裝置産業。重點聚焦發展潛力巨大、國産替代容易、技術門檻較低的特種檢測裝置領域。

夯實人才基礎推進研發創新。大力培養內建電路人才,給予內建電路中進階人才獎勵政策,確定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幹得好。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創業,支援企業加大自主創新投入,不斷提升核心競争力。

華龍網-新重慶用戶端 佘振芳 趙穎竹/文 尹建紅/圖 企業供圖

(本文來自新重慶用戶端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