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獨家|83歲《辭海》第七版9月推出!金庸餘光中入詞目

十年磨一劍,83歲《辭海》全新版即将推出!揭秘1個詞背後的幾十道工序,1000個專家的打磨

重要人物條目,新增金庸、饒宗頤、餘光中、陳忠實!

今日上午,中國最大綜合性辭典——《辭海》(第七版)營銷研讨會在成都舉辦。

《辭海》是中國唯一以字帶詞,集字典、國文詞典和百科詞典主要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辭書,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記憶。它最早于1915年由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陸費逵動議編纂。初版誕生于1936年,是一個有着83年曆史的知名辭書品牌。自1979年第三版起,形成了穩定的十年一修的規律,到2009年面世的第六版,累計發行達600萬部,分冊達2000萬冊,創中國大型工具書發行量之最。

十年磨一劍,83歲的《辭海》第七版将于今年9月以全新面貌正式推出。記者提前看到了這套精緻的樣書。那麼,第七版《辭海》是怎麼編輯出來的?與老版本有哪些不同?關于《辭海》背後的故事,紅星新聞記者為你揭秘!

獨家|83歲《辭海》第七版9月推出!金庸餘光中入詞目

《辭海》第七版

新增詞目10000條

包括金庸、餘光中、馬爾克斯等

據了解,第七版的《辭海》全8卷,總字數約2400萬字,總條目13萬餘條,新增條目10000條,超75%的原有詞目都進行了修訂、更新。

新增政治、經濟、科技、文藝等方面詞目,更新了法律法規、國際機關、社會生活相關詞條釋文更新。

比如,新增詞目有公衆關注的各種熱點詞彙,如最新通信技術4G、5G,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觸摸屏、物聯網、大資料,代表未來發展技術的無人車、量子通信等詞目。

金融部分新增了對沖基金、天使投資、影子銀行、逆回購、量化寬松、第三方支付、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統、首次公開發行行(IPO)、衆籌、比特币等一批詞目。

中國文學新增了重要人物條目,紅星新聞記者看到了近幾年去世的金庸、饒宗頤、餘光中、陳忠實等。

外國文學補充新過世的重要作家,如諾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薩拉馬戈、多麗絲·萊辛、君特·格拉斯等。

此外,限于體例沒有收錄的在世作家,也補充其有影響力的代表作品,如奈保爾的《抵達之謎》,菲利普·羅斯的《鬼作家》,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等。其中東歐文學條目此次進行了大量修訂,增删許多新條目,反映近年學界在原本較為冷門的東歐文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突破、新成果。

文物考古學新增了過世的著名文博學家,如張忠培、王仲殊、徐蘋芳、馬承源、王世襄等,1990-2015年共26年每年公布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中特别重大的條目,如丁公遺址、灞橋遺址、雷峰塔遺址、裡耶城址等,集中展現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領域的著名人物和近年來中國考古學科所取得的成就。

同時,新增彩圖至18000餘幅,并對很多照片進行更新,地圖重新繪制。并保留了曆版留存下來的一些精美的手繪插圖,這被編輯們認為其精美程度“恐怕算得中國出版史上的空前佳作”。

獨家|83歲《辭海》第七版9月推出!金庸餘光中入詞目

1000餘位各學科頂級專家編纂

讀者可随時随地擷取線上服務

已經83歲“高齡”的《辭海》現在也開始走數字化路線,《辭海》的内容已全面完成數字化轉化,資料庫已建設完成。

凡購買《辭海》(第七版)彩圖本,擷取線上服務,随時随地随手查。

出版社的從業人員通過線上系統,以成都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即可看到三國時期的劉備、唐代詩人杜甫、五代後蜀畫家黃筌、醫學教育家蔡翹、天文學家李珩、實體學家蒲富恪、音樂學家王光祈、語言學家王锳、川劇演員周慕蓮、賈培之、揚琴演員李德才、作家巴金、李劼人、艾蕪、文藝理論家阿壠、新聞學家薩空了等各個領域的成都名人。

據了解,網絡流行語諸如“喜大普奔”“藍瘦香菇”“洪荒之力”等因未經過沉澱、穩定性差等原因不在收錄之列。

《辭海》與網絡百科又有什麼差別?出版社的從業人員介紹,最本質特征是權威性和準确性,1000餘位各學科頂級專家編纂。每一個詞目,從收詞到發稿,共包含幾十道工序,所有詞目都經千方百計求證,反複錘煉。擁有合法知識産權,内容經過嚴格稽核,提供更準确的資訊。而網絡上的百科是網友自發提供,内容的科學性和準确性不能保證。

獨家|83歲《辭海》第七版9月推出!金庸餘光中入詞目

活動現場

學術薪火代代相傳

學生為已故的師長撰寫條目……

《辭海》是怎麼編輯出來的?它的背後擁有兩支極具權威、高水準的編纂隊伍。一支是作者隊伍,一支是編輯出版隊伍。從舒新城、陳望道、趙樸初到陳至立、幹福熹、左煥琛,這裡聚集了一流專家、學者,富有辭書編纂經驗。

第七版《辭海》編委會新增14位副主編、81位分科主編。2015年,在200多人參加的分科主編會議上,放眼望去都是百分之七十的滿頭白發,垂垂老矣,風燭殘年,年紀最大的90多歲。這些飽經風霜的學界名士,其中有好大一部分參與編纂《辭海》達數十年之久 。第七版《辭海》的副主編還有王安憶、王新奎、葉叔華等各學科、各領域的一流專家。

紅星新聞記者獲悉,天文學家、中國社科院院士葉叔華已92歲高齡,還堅持參加《辭海》主編會議,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為新版《辭海》的修訂出版貢獻自己的力量。

獨家|83歲《辭海》第七版9月推出!金庸餘光中入詞目

葉叔華

此外,政治學分科主編林尚立從上海調北京任職,仍關心《辭海》工作,利用周末等空餘時間,從北京趕回上海,召集各分支學科作者集體開會,逐條讨論、審定詞目單,确定增、删條目。

中國近代史的分科主編陳绛,從《辭海》第五版起參與編纂工作,作風嚴謹,認真細緻。編纂第七版時,他因病住院,在病床上,他仍堅持審讀了所有條目,将修改意見工整地寫在稿件旁邊,并同責編探讨疑問處,告知應再核實的資料。這份嚴肅認真的精神、這份對《辭海》的責任和擔當讓人動容。

記者還從出版社得知,《辭海》中由學生為已故的師長撰寫條目的情況為數不少,比如“檔案學”的主編宗培嶺是上海大學檔案學教授,他的老師陳兆祦是中國著名檔案學家、檔案教育家,是新中國檔案科學和檔案教育事業的重要創始者之一。陳兆祦也是《辭海》“檔案學”的主編,2009年《辭海》第六版的檔案學科條目就是由陳兆祦主持撰寫審定的。2016年陳老師以85歲高齡謝世後,宗培嶺接任了《辭海》第七版檔案學科主編。宗培嶺多次和編輯說:“我們這次編纂修訂,其實都是在陳先生的工作成果基礎上作的,必須得嚴謹仔細,慎之又慎,才不至于對不起前輩的心血”。在宗培嶺的提議下,經過辭海編委會準許,原《辭海》分科主編陳兆祦作為檔案學重要人物被收入第七版《辭海》,而詞條的撰寫者正是宗培嶺。學生為老師本人撰寫詞條,這不僅是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對傳道授業者的尊重和感激,更包涵了将學術薪火代代傳承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獨家|83歲《辭海》第七版9月推出!金庸餘光中入詞目

介紹辭海家族史

每一個詞目從收詞到定稿

要經過幾十道工序

據出版社的從業人員介紹,《辭海》的修訂編纂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有周密的總體設計,對全書條目總數、普通語詞條目和百科條目的比例、百科條目中文科和理科的比例以及各個學科的條目數等都按照實際情況作了具體規定。

每一個詞目,從收詞階段起就進入嚴密的工作程式中。收詞時要有基礎詞目單,要在此基礎上對詞目進行增删、修改等,然後進入專家論證階段,根據專家意見整理出最終詞目單,由各分科主編下發給撰寫者。撰寫者先試寫各類樣條、進行論證讨論,定稿後大規模撰寫。作者定稿、交分科主編審閱、分科主編審閱定稿上交出版社、出版社三審。有些重要學科還要請社外專家進行外審重點審讀。每一個詞目從收詞到最後定稿要經過幾十道工序。

《辭海》中的詞條短短百餘字,都是各領域專家用嚴謹的态度提供最信實可靠的“硬核幹貨”。如新聞學家“黃天鵬”,其生平事迹中的生年曆來有1904、1905、1908等說法。第七版《辭海》新聞學科主編,複旦大學教授黃瑚特意聯系黃天鵬家人,前往他們居住的城市,獲得了真實的一手資訊進行修改,得出黃天鵬生于1909年的最終結論,解決了新聞史學界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

獨家|83歲《辭海》第七版9月推出!金庸餘光中入詞目

新增插圖

在《辭海》第七版修訂時,有人對“稷”為何物提出質疑。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辭海》語詞部分分科主編王繼如教授,在撰寫【稷】條釋文時,煞費苦心。

王繼如,1943年生人,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涉及訓诂學、文獻學、敦煌學三個領域,參與過多版《辭海》的修訂。

王繼如查閱了各大工具書、相關研究書籍,還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的圖檔和文字内容,對“稷”是何面目,與“黍”“穄”等有何不同,與今天的小米、小黃米、糜子是何關系,心裡還是少了最直覺的認識。為了解決這個疑問,年過七旬的王繼如另辟蹊徑,通過學習網絡購物,與内蒙古、山東等地的賣家進行了仔細交流,因為“他們了解這些谷物的不同”,“賣家對東西的了解,總比我們多些。”随後,王繼如買來了小米、大黃米、糜子等,并煮熟作比較。結合查閱的資料,他得出結論,小米稱稷,大黃米稱黍,糜子稱穄,在今日内蒙尤如是。隻是人們有時會将“穄”寫成同音的“稷”。而這兩個字古音是不同的,隻是現在相混了。為了了解得更清楚,王繼如還做出了稷(小米)、黍(大黃米)、穄(大黃米)三種谷物及其植株的對比圖。黍與穄的植株很像,差別在于黍煮熟之後是黏的,而穄不黏。王繼如說:“我自己覺得弄清楚了,心裡也挺高興的。”

獨家|83歲《辭海》第七版9月推出!金庸餘光中入詞目

黍”“穄”“稷”三種谷物對比

一代又一代“辭海人”本着“一絲不苟,字斟句酌的“辭海精神”,用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匠心千錘百煉。

紅星新聞記者 陳謀 攝影報道

編輯 官莉

獨家|83歲《辭海》第七版9月推出!金庸餘光中入詞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