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棗莊地區郭裡集王氏家族溯源

棗莊郭裡集王氏曆史悠久,淵源流長,雖然比不上峄縣“崔宋黃梁”四大家族的财勢,但其家族中世傳書香,代出賢才,載于志傳者不乏其人,在當地也稱得上是望族。

據《棗莊郭裡集王氏族譜》記載,郭裡集王氏先祖祖籍山西琅琊郡,元末明初遷到山東費縣。明萬曆年間即1587年,王舜教(1576--1642)任職于峄縣教谕( 元 、 明 、 清時期,縣學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的文教行政長官),定居郭裡集。他見城北鳳凰山(壇山)松柏交掩,流水環繞,環境幽雅,遂返費撫其父王守榮靈柩來峄,安葬于棗莊市市中區西王莊鄉西大樓村前。

山東棗莊地區郭裡集王氏家族溯源

圖檔來源于網絡

王舜教的父親王守榮,字君寵,号石川。雖是遷墳于此,但郭裡集王氏後人仍将其尊為始遷祖。王守榮有四子:長子舜教、次子舜治、三子舜化、四子舜恭。

王舜教,号念川(懷念其父石川公之意)生于萬曆四年(1576年)九月,卒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後以教谕轉任直隸真定府定州衛經曆司。有二子:王琏、王瓒。長子王琏為峄縣秀才,号瑞明,有八子。其中,次子名鐘,六子名欽,七子名錫,八子名钊。

王琏之次子名鐘,字嶽胤,縣庠生,有一子名淳。自幼好學,由庠生出仕敕授修職佐郎,曾任濟南府齊河縣訓導儒學。生三子:士傑、士楷、士桓。長子士傑,清監生,有六子,王煦、王熙、王蒸、王烈、王煜。

士傑長子王煦,清貢生,有一子,名升堂,字惟商,生員。此時,郭裡集王氏人丁繁衍,族衆漸多,族人逐漸外遷。升堂之孫由郭裡集遷居峄縣城南陰平鎮黃山湖落籍,有五子,丁口繁盛。

王淳次子士楷,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正月,字子式,縣庠生,生六子,王燦、王炘、王焜、王焯、王燕、王煥。

士楷長子王燦,太學生,元配孫氏,繼配丁氏,再配靳氏。有三子,長子王肇基,次子王崇基、三子王成基。其中,長子王肇基遷居樂莊。次子王崇基,有一子王秉钤。秉钤有三子,長子明漢、次子光漢、三子文漢。明漢後裔多在江蘇徐州一帶。三子文漢配古邵鎮後興集範氏,遂由郭裡集遷居興集落戶。生五子,王祥、王丕、王荊、王元、王廷。兄弟五人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在前後興集兩村成為大族。

士楷五子王燕,字北平,敕授修職佐郎,商河縣訓學,由郭裡集遷居馍馍橋。配吳氏,子二,長子王東基,次子王西基。長子王東基有五子,定居馍馍橋。次子王西基,字景岐,配賈氏,有一子王永銘,由馍馍橋遷居孝義村。這兩支人的後裔後來又遷居他鄉。如十三世王在昆遷居古邵鎮大荒村,十三世王在有遷居永安鄉黃莊村,十四世王錦樸遷居古邵鎮孝莊村。

王淳三子王士桓,字明公,贈生,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四月,配張氏,子孫後裔多在黃山後定居。

山東棗莊地區郭裡集王氏家族溯源

王琏之六子名欽,有一子名溱,縣庠生。其後人王準,字允則,生于康熙丁末年(1667年),敕修職郎鄉飲介賓。王準長子王士楚,次子王士梅。長子士楚,字子俊,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生,丙子科歲進士,候選訓導,例贈文林郎。有三子,長子王灼,次子王耿光,三子王夢熊。

王士楚長子王灼,字其華,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例贈文林郎,中書科中書加一級,鄉飲耆賓。

王灼之子王鴻基,字振聲,生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十月初九,敕贈文林郎,中書科中書加一級,太學生,恩賜朝議大夫,雲騎尉,但其以父母年邁需要照顧為由沒有到任為官。

王士楚次子王耿光,生于雍正丙午年(1726年),敕授文林郎,福建閩清縣正堂,配晁氏,生三子。

王士楚三子王夢熊,生二子,長子德基,次子新基。德基次子王銘,字耀商,軍功七品銜。

王準次子士梅,字子魁,敕授修職郎,恩貢生,任朝城縣教谕。生二子,長子王榮光,次子王九苞。長子榮光,字華亭,縣庠生。其子王秉铎,字以锷,廪生,後裔散居沈莊、進莊、南安城、大王莊、西王莊和稅郭東南村等地。郭裡集王氏長房六支後裔人丁興旺,後裔遍及魯南各地。

山東棗莊地區郭裡集王氏家族溯源

王琏之七子王名錫,字三公,生于順治十四年(1657年),縣庠生。有六子:士東、士格、士榜、士樹、士極、士檠。其中,次子士格為太學生,有二子,長子王灼,配宋氏,遷居稅郭北玉堂村。三子王士榜,長房後人由郭裡集河北村陸續外遷峄城南關,二房後人多在郭裡集一帶安居。

郭裡集王氏老二支王瓒,為二世舜教公次子,字貞明。其後人多居于壇山後,亦有外遷他鄉甚至台灣者。

郭裡集王氏自舜教公遷峄數百年來,家族瓜瓞延綿,人丁興旺,支裔繁盛,俊彥輩出。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清朝道光年間在湖南新田任知縣、被後人譽為“一代廉吏”的王鼎銘。

王鼎銘,字新之,号彜軒,峄縣郭裡集(今市中區西王莊鎮)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十五歲入郡庠,且學醫道。嘉慶十五年(1810年),鼎銘由廪貢援例得授内閣中書。十九年(1814年),例捐主事,後因母年邁,辭官歸裡。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秋,鼎銘五十九歲,受薦而承上命,任湖南新田縣知縣。

山東棗莊地區郭裡集王氏家族溯源

他攜兩名随從至湖南桂陽,不坐轎,不穿官服,步行到新田上任。王鼎銘入署,于大堂旁設帷幄自處,門吏非召不得入,百姓有訴訟可直呼而進。案必親躬,以杜差役枉私。辦公倦怠,則伏案小憩,雖盛夏嚴冬亦不辍。外出辦事,從不鳴鑼開道,僅帶一仆一役,自備飯食,謝絕禮品和宴請,堅持不擾百姓。道光十年夏,新田遭受旱災,鼎銘公操勞于村墟,奔波于田間,率民掘井自救,并呈請調糧撫恤。他還兩次變賣自家田産,以赈濟新田災民,并創辦童子軍和衆善堂,以解決幼有所學、老有所養等問題。

在新田為官三年,他秉承“天理、國法、人情”六字執政理念,興修水利,發展生産,減輕稅賦,為官三載,勤于治事,嚴于自律,政績卓著,使新田“陽回大地,萬戶皆春,修農政則家餘菽粟,課女紅則遍地桑麻”,深受百姓愛戴,萬民稱頌。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鼎銘公應召赴省府,升任山西潞安知府時。适江華縣瑤民趙金龍起兵反清,波及新田。他慨然自當,欲待事件平息再行履新。遂返任所,冒雪踏遍瑤棚勸喻,并置酒勸谕瑤長,以安其心,又領鄉勇防守。時瑤軍勢盛,他遣散幕客,大書“爾果與我新田為仇,當殺我,勿傷我百姓”。鼎銘策馬為前驅,聚各路鄉勇拒敵,戰死百餘人,鼎銘公不幸中炮落馬,為保護百姓以身殉職。

王鼎銘去世後,道光皇帝連下四道聖旨褒獎他和他的妻子,以及他早已仙逝的父母。稱贊他“學通載籍,文武兼備。珥筆生華,會賦窈窕之章;金戈凝霜,堪作幹城之寄”,入祀昭忠祠,授雲騎尉世職。湖南新田人民贊譽他“才高八鬥驚北國,德重五嶽播南疆”,并自發為他修建王公祠堂,每年舉行民間公祭。他的事迹被寫進了《清史稿》和《峄縣志》。1986年新田縣編修縣志,王鼎銘被列為新田人物志榜首。

山東棗莊地區郭裡集王氏家族溯源

王鼎銘勤政為民、廉潔自律的精神,與郭裡集王氏家族的家規家訓息息相關。王氏家訓自二世舜教公時發起,六世士楚公加以修改,七世鼎銘公充實完善。每逢祭祀等重大家族活動時,王氏族人齊誦家訓,教化後人,齊家之風代代相傳,奉獻社會代有賢人。正是在家規家訓的熏陶下,王鼎銘才能夠從書香門第的子弟成長為勤政愛民、受人尊崇的一代廉吏。為了能讓子孫後代遵家訓傳家風,他在先輩家規的基礎上又寫下“富不貪财,常恤孤貧;散金台上,二疏長存”的家訓。在新田任上,給家人修書時又講:“最是誤人重浮财,且把福苗心田栽;莫教黍粟遮望眼,東去五裡散金台”。以此勸誡妻兒變賣田産赈濟百姓,充分展現了他舍小家顧大家、行善濟貧、清政愛民的精神。

為弘揚鼎銘公的功德業績,繼承和發揚其愛民廉政的光榮傳統,郭裡集王氏後人協助政府相關部門,編輯出版了棗莊市市中區文史資料第九輯——《跨越時空的紀念》(新田知縣王鼎銘專輯)。成立了由棗莊、新田兩地有關黨政上司和知名文化學者一百餘人參加的“棗莊名人文化論壇•一代廉吏王鼎銘文化研究會”,創辦了期刊《銘鑒》雜志。2011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決定将原載于《清史稿》的王鼎銘傳記正式編入《清史•循吏篇》,填補了400多年來峄棗地區無人入籍國家正史的空白,成為峄棗地區自賈三近之後又一位入編國史的古聖先賢。

2006年底,王鼎銘第七世後裔、棗莊華欣針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淑華等人出資400多萬元,以郭裡集王氏家族的名義,偕同族人修複擴建了王鼎銘紀念園,使其成為當地廉政教育基地和著名人文景觀。

(由于資料不全,文中不妥及錯謬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