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聊齋志異》中的狐狸精為何總是喜歡屢試不中的書生

#為什麼《聊齋志異》裡的狐狸精總是喜歡一貧如洗、屢試不中的書生#

我們先來看下《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的生平:

“崇祯十三年四月十六日(1640年6月5日)夜戌刻生

蒲松齡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東學政施閏章贊譽,"名藉藉諸生間"。

順治十四年(1657年),與劉國鼎的女兒成婚。

順治十五年(1658年),初應童生試,以縣、府、道三第一進學,受知山東學政施閏章。

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應鄉試未中。

《聊齋志異》中的狐狸精為何總是喜歡屢試不中的書生

康熙元年(1662年),長子蒲箬出生。然而他在之後科舉場中極不得志,雖滿腹實學,鄉試屢不中,至46歲時方被補為廪膳生,72歲時被補為貢生。平日除微薄田産外,以教書、幕僚維生。

康熙二年(1663年),應鄉試未中。

康熙三年(1664年),應邀就讀李堯臣家。張笃慶有《和留仙韻》二首,諷蒲松齡記叙神怪故事無益。

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應任江蘇寶應知縣的同邑友人孫蕙之聘,南遊做幕。

康熙十年(1671年),春、夏在寶應、高郵。秋辭幕返裡。

《聊齋志異》中的狐狸精為何總是喜歡屢試不中的書生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随本邑缙紳高珩、唐夢赉遊崂山。秋應鄉試蒲松齡 未中。

康熙十四年(1675年),應鄉試未中。

蒲松齡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作成狐鬼小說初步結集,定名《聊齋志異》。高珩為之作序。“①

《聊齋志異》中的狐狸精為何總是喜歡屢試不中的書生

寫文的作者,大多是以自己一部分的經曆融入書中。年少成名,後又多次考試不中,心中抑郁之氣可想而知,遂寫聊齋,以抒胸臆。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聽着是傳奇故事,其實是當時現實社會的各種映射。

《聊齋志異》中的狐狸精為何總是喜歡屢試不中的書生

見多了社會的黑暗,挺多的政治的殘酷,便想在書中潇灑一番。這是一種精神上意淫的安慰之法,就像現在的人網戀和遊戲一樣,有的生活不如意,可以在遊戲的虛拟世界和網絡的愛情海裡肆意暢遊,不害怕别人的惡言相向,隻有自己的歡樂無比。

再者,人有精氣神的,書生平日裡讀書也比較多,想象力自然豐富,失意時又愛喝酒,精氣神不太好,這樣容易産生幻想和幻聽,容易生病,用老人的話來說,就是容易遭到邪氣入侵。

《聊齋志異》中的狐狸精為何總是喜歡屢試不中的書生

《聊齋志異》中的故事精彩不限,在文字中間,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比如愛情,比如忠誠,比如友誼等。大部分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諷刺和批判,更多的還是勸人們多行善良之事,才會過得幸福安穩。

《聊齋志異》中的狐狸精為何總是喜歡屢試不中的書生

PS:文中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删除。

①:資料來源于百度百科

繼續閱讀